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63部分

大明略-第263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下一阵唏嘘,有人连连摇头,有人微微叹气,仲逸则不予理会,继续他的声音:“与各位大人比,仲某确实位卑言轻,但朝中议事,就事论事,说出自己心中之想,怎么就是浅薄了?”。

    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下官何时说圣上的不是?说各位大人的不是?’。

    此言一出,底下又是一阵交头接耳。

    “这个,听说了吗?他就是礼部尚书袁大人的女婿”,底下这一阵嘀咕,竟然说到袁炜头上。

    今日所议之事是东南的战事,礼部的人并未前来,不过袁炜的大名还是有人惦记着。

    礼部尚书的女婿怎么了?今日要拿你们开刀的是皇帝朱厚熜。

    哼,仲逸心中不由暗暗发笑:在这里装疯卖傻,怕是找错地方了。

    “仲爱卿,那你倒是说说,此事当如何破解?”,朱厚熜显然没有耐心再听这些聒噪之言了。

    咳咳,仲逸立刻收起有些异样的脸色,一本正经道:“微臣以为:戚将军统兵有方、征战有功,这是有目共睹的,此前,将士们连日抗倭,疲惫是在所难免,后来的两万援军,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在戚将军,更不是将士间不熟悉”。

    仲逸拜道:‘方才微臣听军报所说,应是将士们兵器装备或粮草供给出了差错,从而士气失落,虽有戚将军力挽狂澜,但如今谣言四起,军中难免人心浮躁,旷日持久,势必会大大降低战斗力’。

    如此一说,绝非仲逸推测,更不是听所谓的军报所说。

    师兄林宗武已派人送来当地的战事实情,他在来信中说的很清楚:兵器装备与粮饷两项,才是当务之急。

    东南沿海一带,收成也好不到那里,海禁之后,无法自由出海,当地百姓日子过得不好,偏偏倭寇不消停,当地驻军又要迎战,又要备战,筹集粮草就是难上艰难。

    按师兄林宗武所说,戚继光所率之部,因常年参战、备战,名气颇大,影响甚巨,他们的兵器、战甲,甚至于马匹,都绝不敢有人动手脚。

    这个道理很简单:无人敢对戚继光所率之部动心思,即便装备、钱粮一时难供应,但绝不会有人敢在兵器、战甲、马匹上做手脚。

    一旦被发现,莫说朝廷,当地百姓每人一口吐沫,也能将人淹死。

    事出突然,又是临时抽调,此次奉命前来的援军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兵器、装备,显然有人动了手脚。

    胆大妄为,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仲逸向皇帝禀道:“微臣建议,派人到浙江布政使司核查实情,如此,既能安抚军心,更能查出实情,当前形势,才能真正扭转”。

    此言一出,底下立刻一片安静,再无人敢多说一句,仿佛只要有人站出来接过这个话茬,就接过了这个差事。

    差事不好当,尤其像这种出力不讨好,还要得罪人的差事,谁也不愿摊到自己身上。

    “仲爱卿言之有理,就命左军都督府派人去浙江严查、不得有误”,朱厚熜特意叮嘱道:‘都督府不能无主官,但此事事关重大,除左右都督外,其他人都可考虑’。

    旨意一出,左军都督府的头头立刻一番交谈,最后选定的人是都督府都督佥事景渊。

    景渊此人刚任都督佥事不久,与其他人交集较少,更没有所谓的心腹属下,办起差事可放开手脚,又不易徇私,较为妥当。

    作为随从,都督府再从经历司派一名从五品经历,一同随景渊前往。

    浙江都司都指挥使,品阶虽为二品,都督佥事同为二品,但浙江都司归左军都督府管,景渊又为朝廷所派,地位自然更为优越,还算可胜任这个差事。

    这一场看似表面和气实则存有分歧的较量,总算有了结论,剩下的,就要看景渊这个都督佥事从浙江归来之后了。

    这时,仲逸却上前道:‘启禀圣上,同为军务衙门,何不请兵部的人也一同前往?如此既可提高效率,更能相互协助,必是事半功倍’。

    呵呵,好个相互‘协助’、事半功倍,分明就是相互牵制、互相监督嘛。

    朱厚熜表面不为所动,心中却不由一喜:若从制衡之术而言,兵部和左军都督府的人一同前往,更为合适。

    论起制衡之术,朱厚熜是最擅长不过了,今日怎么给忘了呢?

    眼下,林宗武所率千户所千余人,石成所率北镇抚司的人已抵达浙江,无论支援战事,亦或秘查勾结贼寇之人,皆能各司其职。

    如今,若再将都督府和兵部的人一同派往,再有锦衣卫的配合,若谁还想隐瞒什么,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准奏,就让兵部侍郎一起去吧”。

    朱厚熜再次打着哈欠,看样子他确实有些疲惫,兵部侍郎见状立刻领命,还不忘请示一句:“既然都督府景大人有随从同行,我兵部应派何人前去?请陛下明示”。

    “嗯,这个”,朱厚熜漫不经心道:“就派一个郎中去吧”。

    “遵旨”。

    兵部侍郎的随从,不是别人,正是兵部郎中……严磬。

第406章 不谋而合() 
浙江布政使司、海盐县。

    林宗武正奉命巡视敌情。按旨意,英勇千户所将士皆受戚继光节制,但身为正千户的林宗武,有单独向皇帝秘奏战事之权。

    驻军营帐中,戚继光正与部下议事,共商退敌之策。

    连日以来,倭贼屡次进犯,人数多有增加,手段更加凶残,戚继光率部击退敌军多次。但因有人为倭贼做内应,又分多处企图登岸,难以一一狙之。

    目前,已有不少倭贼登岸潜入山林。

    戚继光只得将兵力分为两处:一处应战随时可能再登岸的倭寇,一处则围剿已登岸的敌军。

    奉朝廷旨意,就近的驻军抽调两万精兵作为援军,如今也全部到位。

    原本以为扩充兵力后,胜券在握,熟料援军每每出战,皆是败多胜少,伤亡不小。

    其中缘故,自然瞒不过戚继光等将士,奈何有些事不能言过太明,后来,他与浙江都司指挥使商议:向朝廷奏明战况,再等候新的旨意。

    两军对峙,若一方将帅英明、指挥有方,士卒不惧生死,却无法取胜。而敌军无论兵力、将帅并无明显优势,更何况,像倭贼外来之敌,地形不熟、谋略不过,必是另有其他缘故。

    这个缘故就是兵器装备、钱粮两项,戚继光能看的出来,其他的将士,也能看的出来。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牵扯甚广,一旦挑明,必会影响到不少将士的前程,人人自危,而战机稍纵即逝,万不可节外生枝。

    戚继光在军报中只说战事,并未言及其他,正是与浙江卫司指挥使商议过的。

    此举用意再明显不过:若朝中果真有人能看出其中玄机,那便派人核查此事,若无人看出,则至少要增粮增饷,调换一批新的兵器装备来。

    无论看出与否,皆要简易行事,止流言于此,补充军需即可,其他的,等战后再说。

    戚继光的军报到京不久,林宗武与石成的奏章也纷纷抵达,他们说得却是实情。只是林宗武更偏重战事,石成则将当地一切情况告知皇帝。

    皇帝朱厚熜知晓后,经过一番权衡,最后还是采取‘先战事、后家事’的策略,不漏声色为将士补充军需、剿灭倭贼,同时低调严查军需之事。

    兵器、战甲、马匹,绝非小事,一旦有人中饱私囊,背后关系错综复杂,牵扯的衙门更不用说了。

    浙江都指挥使司、左军都督府、兵部的人都聚集在这件事上,而同在都督府、兵部,又有都督佥事、经历司经历,兵部侍郎、兵部郎中参与进来

    这么多衙门,同一衙门中又有不同来头之人,其中必有同道不同路的,若所有人都想站在一条船上,几乎不可能。

    而千户林宗武、锦衣卫北镇司石成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不可能’。

    “千户大人,戚将军请你到帐中议事”。

    传话的是戚继光的亲随,宗武并木陌生,之前已见过多次。

    帐中,戚继光正与众人说着战事。

    “眼下,我们兵力有限,若再调五千人马上山围剿,一旦再有登岸的倭贼,可如何抵挡?”。

    一名中年将领向戚继光进言:“可否,再向朝廷请求增援?”。

    这时,才站稳脚步的林宗武却直言道:‘不用派五千人马,只需一千兵力即可’。

    “见过戚将军”,宗武施礼道:“末将虽是从京城而来,但通过这几日的观察,对眼下的战事,也略能看出些眉目来”。

    算起来,戚继光这是第二次见林宗武。

    第一次是在山东都司衙门,那个时候,林宗武还是百户,因为抗倭有功,才被封赏,他是跟着林啸义一去的。

    仅此一回,二人也未来得及言谈几句,后来便再无碰过面。

    所谓英雄相惜,林宗武的英勇千户所一直为军中楷模,戚继光自然听过这个大名。而抗倭多年的戚继光更是如雷贯耳,除了钦佩,宗武再无其他。

    “林千户,你是朝廷所派,之前多有战功,有何高论,快快说来”。

    戚继光拉着他的手,二人来到一张大大的地图前:“就这一片,沿海登岸后是一片山林,山下巨石,地势陡峭,易守难攻,据我军密探来报,入林的倭贼有八千左右的兵力”。

    戚继光欲歼灭这股倭贼,至少要抽调五千的兵力,但沿海随时有倭贼登岸,防守一旦松懈,势必难以抵挡。

    虽有援军相助,但海岸线太长,倭贼登岸之处不定,可选战略要地扼守,但无法集中兵力为一处,人马自然不足。

    林宗武只浏览地图一遍,他便直言道:“以如今的形势来看,沿海试图登岸的倭贼,正是为进入山林的同伙制造机会,他们毕竟是从海上而来,不能入腹地太深,否则,就没有了退路”。

    言下之意:沿海的倭贼不会真正攻杀过来,也不会全部登岸,必须要在林地与海上相互策应。

    “林千户所言甚是,倭贼来犯,并非为长久占地,他们要抢掠,要财物,对抗朝廷将士也只是为下次作乱,少些阻碍而已”。

    戚继光看的更为透彻:“既然如此,入山林的八千多倭贼,绝不是为守住山林,更不是为等着朝廷大军前去剿灭”。

    二人一拍即合:若不出意外,佯装多次登岸的倭贼,连同已进入山林倭贼,皆不是他们最终目的。

    狗觅食、狼刁肉、鱼吃饵,不见棺材不掉泪。贼入室、盗入库,不空手不罢休,倭贼自然也不例外。

    “你们先都退下,未经传唤,不得入内”。

    戚继光吩咐左右离去,只留下林宗武一人。

    “真正前来掠夺财物的,若非再有新登岸的倭贼,就是从已进入山林中的八千倭贼中:分出一拨来”。

    戚继光说道:‘当务之急,我们务必要尽快拿下进入山林的八千倭贼’。

    话已至此,二人心中各有部署。

    宗武立刻拜道:‘末将愿前往,三日之内,必将这股倭贼全部拿下’。

    戚继光要的就是这句话。

    不过,他对此另有安排

第407章 火攻(上)() 
岸边一块硕大的空地上,海风呼呼吹过。

    “千户大人,这些人通倭证据确凿,是否全部抓起来?”。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一名百户望望四周,而后向石成禀道:“或者?干脆直接”。

    石成骂骂咧咧的回了一句:“做掉这些人有什么用?都是些小海盗,给倭寇报信就为了换几个银子,都杀了?那得要死多少人?”。

    北镇抚司查的是通倭之人的罪证,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真正能做到内应的:非海盗头目,便是衙门中领着差事的人。

    这个道理,身为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岂会不懂?

    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办案手段远比三法司来的直接,要抓便抓,严刑拷打更是家常便饭,弄不好直接来个暗杀,大家都省心。

    不过,此次来浙江秘查通倭之人,这个案子远比想象的复杂。

    “弟兄们,大家可曾记得沈炼沈大人?”,沉默了半天,石成在岸边停止徘徊,竟问起了这么一句话。

    几名锦衣卫立刻凑了过来:“沈大人?怎么不记得?他是我们的前辈,若不是遭奸人所害”。

    沈炼,原锦衣卫经历,为人正直,因弹劾严嵩收揽诸王馈赠、干扰御史、破坏纲常法纪,而遭到严氏父子陷害。

    最后,沈炼被斩,他的三个儿子两个死于非命,一个被发配到边疆。

    “弟兄们,沈大人在的时候,对咱们不薄,他被奸人所害,这笔账,老子一直记着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