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68部分

大明略-第268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15章 监军协理() 
面圣后,再次回到翰林院,仲逸表面应付侍读的差事,心思却依旧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事上。

    从朱厚熜言语中,不难看出:他抗倭决心毫不动摇,只因目前战事久拖不决,苦于没有一个应对之策。

    当此形势,总归是要设法破局的。

    这日上午,仲逸正在翰林院当值,与同僚费思应一起闲聊,跟班陈默在一旁伺候着茶水,见二人有一句没一句说着不痛不痒的话,无非就是打发时间而已。

    好无聊。

    闲来无事,陈默便找个托词出了房间,他对这个费思应的印象实在不怎地,只是奈于他是仲大人昔日在国子监的同窗,也是敢怒不敢言。

    “你们能说话,我也找个说话的”,陈默来到院子里,不由得自言自语道:‘反正我的活儿都干完了,就找我的好兄弟说笑一番’。

    刚来到院中,却见几张似熟非熟的面孔,风风火火的走了进来:“要见你们掌院学士,还有仲侍读”。

    一听此言,陈默简直要乐得跳起来了。

    片刻后,翰林院接到一道新旨意:为东南抗倭大计,朝廷特委派都察院右都御史文博远为监军,专司军中功罪、赏罚稽核之事。翰林院侍读仲逸随同协理,并有整合地方衙门上报朝廷奏请之责。

    终于等到这一日了。

    监军一职,皆为临时差遣,受朝廷指派协理军务,只是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汉武帝曾设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亦有监军,中唐以后,监军甚至可与将帅抗衡。

    而到了大明朝,监军一职多为御史、宦官担任,职责为专掌军中将士的功过、赏罚等稽核,以此督促,意为将士上下一心、奖罚分明,更有意昭示朝廷重视之意。

    仲逸协理监军,有记录之责,又要在地方各衙门与朝廷之间上传下达,翰林院作为皇帝的口笔,这个差事倒也能说的过去。

    一阵寒暄之后,众人皆已离去,传旨太监却又给了他一道口谕:仲侍读,此次南下,参与军中议事,建议献策,有事可单独秘奏

    仲逸急忙心中暗暗道:这不就是‘军师’吗?

    面圣,这样一个结果,太完美了。

    翰林院,仲逸的‘办公室’中,陈默正忙着收拾,之前他郁闷的心情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兴奋,浑身都是劲儿。

    这小子早就盘算好了:仲大人南下抗倭,岂能少的了我这个跟班?

    “默大哥,你这是干什么?带这么多东西作甚?”,仲逸缓缓进了房间,看到陈默正忙着一通收拾,连茶具都要带上了。

    “此次南下是为抗倭之事,你怎么连茶杯、水壶都装好了?”,仲逸不由制止道:“还有,那些衣服、书册,统统都不带”。

    这时,陈默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眼巴巴道:“仲大人,什么不带,是不是也不带我同去了?路途遥远,又逢战事,你身边没个人照顾,可如何是好?”。

    末了,他干脆坐了下来:‘我不管,反正仲大人去哪里,我小默子就去哪里’。

    原来是因为这个?

    仲逸这才转过身来,不由会心一笑:‘谁说不带你了?我是监军的随从协理,你是随从的随从’。

    陈默简直要哭了:那你说,我们到底带什么东西?否则,若两手空空,我岂不是真成随从了,不妥、不妥。

    “你先好好呆着,至于带的东西,都在我仲府上”。

    仲逸缓缓落座,不由的盘算起来:“我先要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大人,之后,还要去裕王府。明日清晨,你来我府上”。

    领了新差事,整个人都忙活起来。

    陈默连连点头,却不由的想起了什么,他不由朝门外望望,直接凑上前来:“仲大人,你此时,不应该去裕王府”。

    这小子,果真不只是个随从,这么一说,还真让他为难了。

    虽无职无品,但程默很早就在衙门做事,对京城的门门道道也并不陌生,自从跟了仲逸之后,仲逸给他机会‘出谋划策’,他也倒从不隐瞒。

    “仲大人,你想想看,此次协理监军,你是奉了皇帝旨意,这件事朝中文武很快便会知晓,裕王岂会不知?”。

    陈默继续他的高见:“既是如此,到底听皇帝的呢,还是听裕王的?皇帝给的是旨意,那裕王呢?免的节外生枝,依我看”。

    简直了,这个陈默,沉默起来便罢,一旦开口,一鸣惊人呢。

    “那你说说看,还有何事要留意?”,仲逸干脆稳稳坐下,开始品起茶来:再忙也不在这一会儿。

    “右都御史大人是监军,自是要见得,除他之外,谁也不要见”,陈默还真敢说:“去完都察院,我们继续在这里喝茶”。

    这小子,若是有个功名,恐怕现在早已超过他这个六品了。

    仲逸心中暗暗笑道:不过也都是为我着想,还是挺可爱的。

    都察院。

    这位奉旨的右都御史,才到都察院不久,与外叔公一样,也姓文,自然与母亲陆文氏同姓,这个姓氏的人不多,无形之中也有几分亲切感。

    在此之前,仲逸曾与这位文御史有过数面之缘,不过人家身为正二品,也就属于那种:能见上面却没说过话的,老头年事已高,看上去颇为慈祥、随和。

    “下官见过文大人,此次奉旨南下,特来请示”。

    施礼寒暄一阵后,文御史请仲逸落座。

    “仲侍读?老夫见过你,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繆小虎被屈打成招,他的兄长繆大虎大闹都察院,后来,这个案子还是你查出线索,三法司才得以定罪”。

    文御史笑道:“虽然那个时候,老夫还没有来都察院,不过此事在都察院一直广为流传,还有,与鞑靼军谈判,连同查出平虏将军仇鸾”。

    文御史说话语速很慢,中间连连停顿,仲逸只得等他把话说完,这才回了一句:“都是圣上英明,同僚们鼎力相助,下官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不不不,后生可畏啊,这两件差事,绝不常人可为的”。

    文御史摆摆手,依旧一脸的笑意:“老夫年事已高,此次南下监军一事,你尽管拿出气势来,就如同前两次离京办差一样老夫为你撑腰”。

    仲逸急忙起身拜道:“下官身为协理,皆听命于大人,自当用心协助、全力以赴”。

    从都察院出来后,仲逸并未回翰林院,而是去了袁府。

    自从扔掉所有药品、补品后,袁炜每日清淡饮食,早睡早起,花园散步,甚至学起舞剑。园中一块空地长满杂草,他真的拿起锄头开始刨地

    如今,这位礼部尚书的气色好多了。只是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忙于衙门差事,照顾他老人家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袁若筠的身上。

    “照这样下去病情定会有所好转,只是千万要坚持才是,岳丈大人之前服药太多,尤其那些补药”。

    见了袁若筠,才知袁炜还未回府,说是去了老友家对弈作诗,一时半会回不来。

    二人说起病情,仲逸再次叮嘱她:“这段时间,你还是留在袁府,家里的事儿,有洛儿打理”。

    袁若筠得知他要去东南,虽有些不悦,但身为礼部尚书的千金,自然知道圣命不可违的道理,也只能作罢。

    “时间紧迫,我就不见岳丈大人了,此次抗倭战事,说的多了,免得他老人家担心”。

    仲逸起身打算离去:“我要马上回府,明日便启程,还要叮嘱洛儿、穆一虹”。

    袁若筠哪里肯听这些,她默默盯着仲逸看了半天,突然眉笑眼开道:“筠儿这里,还有一件‘差事’呢”。

    “你不是说怀有身孕了吗?”,仲逸连连摆手。

    呵呵,袁若筠一脸坏笑:“我的小郎君,我袁大小姐的话,时而可信,时而不可信也”

第416章 继续往南() 
没有最热闹,只有更热闹。

    这句话对眼下江浙沿海一带来说,是最贴切不过了。

    左军都督府佥事景渊、兵部王侍郎,专司兵器、军需核查;英勇千户所全体将士南下,只为助战;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等,则秘密查处通倭之人。

    如今,又来了都察院右都御史文博远作为监军、翰林院侍读仲逸随行协理,专司东南抗倭战事军中将士的功过、奖罚稽查

    对江浙境内好多衙门的官吏还说,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朝廷大员前来,对他们而言,京城来的个个都是‘上差’,人人皆是‘钦差’。

    众人所行皆是为抗倭之事,连同当地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的主要人物,一并来到了戚继光驻军所在的军营。

    无论何人,无论何职,今日都要与将士们在一起了。

    “这位是左军都督府佥事景大人、兵部侍郎王大人、都察院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翰林院侍读仲大人”。

    仅是这一番介绍,就要老命了。

    除地方三司的人外,大多都是京官,品阶相同、相近者,彼此间并不陌生,见面之后,自然少不了一番客套寒暄。

    在这些人当中,仲逸觉得唯独自己有些格格不入:无论年纪、品阶,都与他人差的太远,人家最不济的也是三品,可怜自己这个小小的六品。

    好在他是翰林院的侍读,好在此次是受朝廷委派,作为监军的随从协理,怎么说也是奉旨前来。

    六品怎么了?过了河的卒子可当車

    见过朝廷旨意后,众人再寒暄几句,戚继光再也没有闲工夫了。

    他趁机上前说道:“诸位大人都是领了朝廷的旨意而来,戚某是行伍之人,说话较直:请各位大人这就去办自己的差事,需要协助的,我已吩咐军中全力配合”。

    众人连连点头:“对对对,有劳戚将军,叨扰将士们了”。

    “当然,为稳定军心,免生非议,还请诸位大人多多包涵,尽量不要太过张扬”,身为军中主将,戚继光自然知道职责所在。

    “那是,那是”,众人纷纷回应。

    这多少带点‘逐客令’的客套之语,用意再明显不过:诸位大人还是各忙各的,就不要挤在这个屋子里耍嘴皮了。

    当然,这其中并不包括身为监军的文博远、随从协理仲逸,还有英勇千户所千户林宗武。

    片刻之后,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兵部侍郎,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的人纷纷离去。

    在此期间,仲逸的目光只与两个人对视过:除师兄宗武外,便是兵部郎中严磬。

    “戚将军,老夫年事已高,有些话都听不太清,有什么事儿,就与仲侍读说”。

    众人刚刚坐定之际,文御史首先开口:“仲侍读协理监军事务,是朝廷的旨意”。

    文御史果真说话算话,非但愿做背后支撑,更愿意放权给年轻人。

    老头年事已高,口碑极好,有很高的威望,戚继光自然敬重这位老前辈,他亲自端过一杯茶,笑道:“从京城到这里,路途遥远,就是年轻汉子也扛不住,文大人老当益壮,着实令晚辈钦佩”。

    文御史连连点头微笑

    “既是如此,我们就说说眼下的战事”。

    戚继光笑道:“当初与鞑靼军谈判,仲侍读一展风采,今日有什么高见,可千万不吝赐教啊”。

    连大名鼎鼎的戚将军都如此说,仲逸不由再次盘算着:莫非?他们也接到了什么旨意。否则,自己为何可参与军务,并能出谋划策?

    既是如此,他这个六品就当仁不让了。

    这时,戚继光命一名属下向众人再次介绍眼下战况。

    说的认真,听的仔细。

    尽管,仲逸之前已通过师兄来的书信,几乎对这里的战事了如指掌。

    “以监军大人看,接下来的战事,我们当如何?”,戚继光还是向文御史说了一句。

    这位右都御史缓缓放下茶杯,轻轻的回了一句:“仲侍读,你说说看”。

    “文大人,戚将军,诸位将军,以下官来看,此次倭贼真正想入侵之地,已不在江浙沿海”。

    仲逸继续道:‘从前期战事来看,石碣山的倭贼是有意陷入困境,原本打算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却被炸药配合下的一把大火给一锅端了,他们这是有意吸引我军主力’。

    至于在此之后的小股倭贼频频来犯,而每次皆是雷声大雨点小,更能说明他们意欲不为,另有所图。

    “那以仲大人所见,除去浙江后,倭贼会选择在何处登陆?”,为让众人尽快理解师弟之意,宗武干脆将话题挑的更明了。

    嗯嗯,众人纷纷默许,他们心中正有如此一问。

    这时,仲逸缓缓走向地图,而后向众人说道:‘以浙江为中心,沿海岸北上便是山东、北直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