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76部分

大明略-第276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名锦衣卫总旗单手一挥,几盏亮灯立刻出现在众人面前。

    “啪”,一声清脆的关门声,仲逸正面对着墙上一副字画。

    屋中顿时安静下来,静的有些可怕。

    明亮的灯光下,一个略带颤抖的身影缓缓坐了起来,披上一件衣服,揉揉有些模糊的双眼,眼前却是一个背影。

    看来,这觉是睡不成了。

    “这位大人,晚饭已用过,罗某正准备歇息,这是,有什么事儿吗?”。

    罗龙文也算久经江湖之人,被传唤,他不惧,被关押起来,他同样也不惧。

    不过,被锦衣卫传唤,由北镇抚司的人带到京城外,还是远在东南。

    这个老头,确实有些慌了。

    沉默不语,那个背影依旧在盯着那副字画,一副很简单的山水画。

    这个?

    罗龙文微微探道:“不是说,到了京城之后,再审的嘛”。

    这个背影微微一动,冷冷的墙壁似乎传出一阵声音:“谁说的?是谁说,一定要将你带回京城?”。

    咳咳,一阵咳嗽,罗龙文差点要咳出两块肺来。

    仅是要顺了这口气,还需要些功夫。

    被石成抓捕后,罗龙文一直被关在马车或房屋中,身子明显不行了。

    “敢问这位大人,是那个衙门的,刑部?都察院?”。

    罗龙文使劲耸动着喉结:“看样子,不是锦衣卫的大人,能否”。

    虽有数面之见,但毕竟时隔多年,况且当时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留下太多印象。

    仲逸的声音,罗龙文还是听不出来。

    “罗大人,事到如今,还指望严氏来救你?”。

    那个背影在墙壁前,似笑非笑道:“就是今晚,在这里结果了你,又能如何?”。

    咳咳,又是一阵剧烈的心肺之声,罗龙文太过用力,竟一下子从床上跌落下来。

    “噗通”一声,罗龙文瘫坐在地。

    “仲大人,没事吧?”,门外似乎听到异动,是一名锦衣卫校尉的声音。

    仲逸微微转过头去,不由的提高了声音:“不必在意,有事本官自会叫你们”。

    仲大人?

    这个姓不多见,锦衣卫中没有听过,刑部、都察院更是没有。

    这一转身,罗龙文依旧没有想起来。

    仲逸几乎可以确定:罗龙文并不记得自己。

    在罗龙文的概念中,一个小小的当铺东家,他见得实在太多,况且与仲逸接洽的,大多是罗龙文的管家罗二。

    后来罗龙文出事后,他便将自己多年心腹控制以外的店铺,全部盘出、归了原主,从此,那些买卖再也与他没有关系。

    “还是叫你一声罗大人吧”。

    仲逸缓缓转过身,一旁的木椅早已备好。

    落座后,他直言道:‘本官今日见你,是为三件事:通倭、贪墨、做恶鹰犬’。

    来者不善。

    罗龙文再次回到床边,慢慢的坐了下来。

    首先,这是一场较量。

    眼前就是较量的开始。

    “这位大人,朝廷有规制,审问朝廷命官,审问之人应着官服,报官名”。

    “呵呵,朝廷有规制,要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不得贪墨,为何有些人,就是不听呢?”。

    “看来,这位大人,与罗某是有些私人恩怨,或者说,是受某人的授意,对罗某逼供来了”。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不妨告诉你,于公于私,我都要活剐了你”。

    咳咳,罗龙文脑中一黑,如同晴天一道雷电,晃了一双眼睛。

    才开始的较量,显然,他已居于下方:连对方是谁,都没弄清楚,谈何知己知彼?

    “人身在世,做人做事,难免有得罪人的事情要发生,不知与这位大人,有何私人恩怨”。

    罗龙文勉强恢复了些神情:“若论公事,这位大人所说的通倭、贪墨之事,罗某人确实不解,至于说做严家的鹰犬,那也要与严阁老、小阁老当面对峙之后,再下结论”。

    泥鳅就是泥鳅,再老,还是泥鳅。

    狐狸还是狐狸,掉进陷阱,还是会摇尾巴。

    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罗龙文跟随严士蕃多年,知晓的事情不少,参与过的事儿,亦不在少数,若能层层剥开这层皮,定可以扳倒严士蕃。

    严士蕃翻船,严嵩还会远吗?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夜深了,仲逸决定给罗龙文提提神。

    “通倭之事,是你在严士蕃的府上亲口说的,还有一封书信,到时,本官自会交给朝廷。贪墨的金银嘛,比如说替人走门路,比如说开个当铺、药铺之类的”。

    仲逸望望门外,缓缓上前几步:“还有,很多年前,在直隶保定府蠡县,有个叫陆家庄的地方”。

    罗龙文脸上一阵青来一阵白,那种难受的感觉,简直让他怀疑人生。

    “时间来得及,慢慢想吧,不要着急自寻死路,家中老小大多还是无辜的”。

    “门外是锦衣卫的人,严士蕃曾陷害过一个叫沈炼的锦衣卫经历,他们,会好好照顾你的”。

    屋门再次被关上,添加的新灯被撤下,屋内又陷入安静之中。

    除了那偶尔一阵急促的‘咳咳’声

第431章 大军师?() 
东南,福建沿海,驻军大营。

    众将领入帐,总兵官俞大猷帐内议事。

    “据目前来看,倭贼主力极有可能在福建一带登岸”。

    俞大猷转身向戚继光道:‘基于倭贼之前惯用的伎俩,不排除还有小股倭贼在浙江沿海一带侵扰,以做疑兵’。

    戚继光微微点点头:“浙江留守的戚家军,足以应付,连同当地援军在内,炮台工事,兵力部署,即便倭贼主力,也无法轻易登岸,一旦开战,南北可互作增援”。

    如此甚好,众将士可安心于福建的战事。

    “沿海一带炮台皆已备好,待倭贼的船只进入射程范围,先以火炮狙之,靠岸之后,再使用弓箭齐射,如此,能减少将士们的伤亡”。

    俞大猷笑道:‘戚将军,头阵就由你们戚家军打,如何?’。

    俞大猷比戚继光年长二十余岁,同为名将,无论南北战事,二人皆有赫赫战功,如今兵力合为一处,绝对的强强联合。

    二人对兵器、战车、火炮等方面极有造诣,所用的阵法更是了不得。

    最大程度重创敌军,最大限度减少将士们的伤亡,是战前务必要考虑的。

    俞大猷如此一说,众将士纷纷点头。

    戚继光上前道:“俞将军,诸位将军,戚家军打头阵已不是第一次了,浙江没有遇到倭贼主力,此次福建之战,乃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海岸一带,加强布防,兵力交叉部署,互为犄角之势。

    众将来到桌前,一张大大的地图,开始详细部署。

    午后,军士来报,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的随从协理,翰林院侍读仲逸,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等率部前来,此刻已达军营。

    经过数日的‘静养’,仲逸被摔伤的左脚总算是痊愈了,因带着海盐县县丞等一干通倭之人,所以路上走得慢了些。

    当然,其中也有被隐秘抓捕的罗龙文。

    按照新的旨意,仲逸这个监军协理,是可以参与军中议事的,同时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献言献策。

    说白了,就是一个类似军师的角色。

    这道旨意,俞大猷与戚继光自然是知道的,因为朝廷同样给他们有密旨。

    无论主帅多么厉害,身边的类似谋士的角色,还是少不得的。

    三国时期,刘备麾下有徐庶,有‘卧龙凤雏’之称的孔明、庞统等超级谋者;一带枭雄曹操更有荀彧、郭嘉、程昱相佐;东吴孙权身边也少不了鲁肃、周瑜这样的智者

    卧龙凤雏不常有,谋士军师却不能没有。

    “二位大人,一路劳顿,清洗换衣,用过午饭后,俞将军、戚将军请二位军中议事”。

    军士通禀一声,而后便退了出去。

    “兄弟,待会儿去了大营,就看你的了”。

    石成笑道:“我们的差事是通倭之人,见二位将军,只是礼数而已,你这个监军协理就不一样了”。

    呵呵,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因为严磬之事,锦衣卫的差事只能走到明面,不过锦衣卫就是锦衣卫,终究还是不一样。

    而仲逸的差事,则远远不止监军协理这么简单。

    程默收拾好碗筷,一脸的兴奋:“二位大人,先用饭菜,一会就去大营”

    “见过俞将军,戚将军”。

    进入营帐,仲逸与石城立刻上前。

    在浙江时,就曾见过戚继光,算是熟人了,俞大猷虽是初次见,但老将军的风采,无需引见,仅是这身英雄气,绝非常人可比。

    北镇抚司千户官居五品,仲逸只是个翰林院的六品侍读,首先要站出来说话的,自然是石成了。

    “俞将军,下官奉旨查处通倭之人,还望将军知会一声,将士们多多配合才是”。

    石成直言道:“若发现军中那位兄弟涉嫌通倭”。

    仅此一句,俞大猷立刻表态:“只要证据确凿,无论涉及到谁,本将绝不袒护,石千户尽管查便是”。

    末了,他补充一句:“抗倭之人,军中将士有嫌疑,但其他衙门或海盗也脱不了干系,为稳定军心,请你们锦衣卫务必注意影响,以免节外生枝”。

    “下官明白,我们当以暗中调查为主,需要台面上的协调,再请俞将军出面”。

    俞大猷、戚继光微微点头。

    石成再次施礼,而后缓缓退了出去。

    这是大名鼎鼎的俞大猷将军,换做其他人,锦衣卫,绝对没有这么好说话。

    对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石成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两军阵前,战事一触即发,无论为稳定军心,亦或大局为重,万不得将锦衣卫的权势过分放大。

    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亲信,这个道理,石成自然是懂得。

    锦衣卫的差事就是这样,除皇帝外,真正能指挥动他们的,除了他们自己。

    “下官翰林院侍读,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随从协理,见过二位将军”。

    石成退去后,自然轮到仲逸‘上阵’了。

    “仲侍读的大名,本将远离京城,也是早有耳闻啊”。

    俞大猷挥挥手,示意坐下说话。

    不用说,这个有所耳闻,自然是仲逸当初与鞑靼谈判、去大同查处平虏将军仇鸾之事。

    武将不同于文官,喜欢开门见山。

    “朝廷有旨意,仲侍读来到福建,可行使监军之职,并可参与军中议事”。

    俞大猷与戚继光对视一笑道:“还别说,我们真缺一位大军师呢”。

    仲逸急忙起身拜道:“二位将军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晚辈有幸参与议事,军前效力,寸功未建,实不敢当”。

    言毕,仲逸从包袱中取出两样东西。

    “二位将军,下官偶的两样东西,常言道好东西还得有会欣赏之人,思来想去,还是二位将军最为合适”。

    说着,仲逸取出一套地图。

    高清还原地图,福建沿海一带,放大数倍,经重新描绘,地名完全按照大明的称呼。

    好东西,自不用说,不过,仲逸还得要一句“思来想去”。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大明朝廷有规制,类似地图、兵器图纸之类的东西,不是谁都可以弄得。

    片刻之后,只听二位将军的赞叹声:‘如此详细,每段距离竟能精确到这种地步?’。

    测绘地图,不仅仅要标出方位,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才是关键。

    相比而言,电子版的精确度,远比骑兵、卷尺丈量,要精确很多

第432章 再容些时日() 
“照这样的打法,战斗力至少可提高数倍,若再以全新阵法相佐,数十倍也未尝不可”。

    仅是新式火炮与长枪的详解图,二位将军已赞叹不已。

    赞叹过后,便是一阵的无奈:这样的兵器火器,大明也造不出来啊。

    这是仲逸预料之中的。

    俞大猷一阵沉默,如同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戚继光不由的将目光投在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

    还是那个问题:“仲侍读,这些东西,到底是哪来的?”。

    仲逸同样知道:类似的问题,还会被问及多次、很多次。

    若说是静远寺山后那片神秘山林,神秘的土地公,神秘的21世纪,还有看似不可思议,后来才发觉很普普通通的唐小丫

    莫说眼前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不相信,就是他这个‘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翰林院侍读,若没有亲身经历,仲逸自己也不会相信,打死也不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