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77部分

大明略-第277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莫说眼前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不相信,就是他这个‘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翰林院侍读,若没有亲身经历,仲逸自己也不会相信,打死也不信。

    不过,细细想来,这只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

    对眼前的两位将军来说,他们如此一问,也并非真为追本求源。

    将军不是史官,更不是好奇、较真的文人墨客。

    何况,如今已是剑拔弩张,战事随时会开。

    ‘可信’才能‘可行’,可行才能可用,可用才是关键。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只要能提高战斗力,能切实可行,就可以用。

    当然,那一句‘这东西是从何而来’,亦是确保朝廷方面准许,能切实‘可行’之意。

    仲逸在来福建的路上,就曾反复想过此事。

    “启禀二位将军,东西的来源实属偶然,既非偷窃,更非私绘,如此高深奥妙所在,也非常人可凭空想象”。

    仲逸郑重其事道:“就看在能早日剿尽倭贼,固我大明海防、保我大明国土的份上,请二位将军相信下官一次:此物来源,绝不会有差错”。

    戚继光微微摇摇头:“即便如此,军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啊,莫说别的,仅是这些精通兵器锻造之人,也恐怕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还有那些配件、原料、组合”。

    仲逸心中总算松口气:只有同意做,才能谈到如何做?由何人来做?

    他上前禀道:“二位将军麾下精通兵器的人不在少数,之前将士们所用的虎蹲炮、狼筅、空心炮台、鸳鸯阵、独轮车阵,棍法及长兵器,皆是自创,是将士们浴血奋战得来的经验”。

    仲逸继续道:“新式兵器锻造,若由这些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参与过兵器改造的将士来做,自然事半功倍,也非他们不可”。

    当然,再好的兵器,也要实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说到身经百战、建立战功,还有一人。

    “二位将军,下官还要举荐一人,或许更有助于此事下一步的进展”。

    仲逸走上前去,一字一句道:“要改善兵器,打造新式火炮、火枪,须要朝廷的准许,尤其皇帝的旨意,当然,还要大量的银子”。

    此言一出,又是一阵沉默。

    同为领兵之人,俞大猷和戚继光对英勇千户所并不陌生。

    一个千户所,千余人,但这一千余人,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千户所。

    当初,山东沿海一带闹倭患,还在卫司指挥使林啸义麾下的林宗武,自告奋勇组成一个四十人的敢死队,月色之夜探出倭贼虚实。

    后来在仲逸的协助下,大军很快找到倭贼主力,朝廷大军得以全胜。之后,林宗武被封为百户,御赐武举出身。

    此事,在军中广为流传。

    北征鞑靼军,朝廷大军为出一支“奇兵”致胜,林宗武以百户之职,亲率三百人的敢死队,做了这支奇兵头领。

    北漠冬日一战,鞑靼军主力被击退,而那支三百人的‘奇兵’,最后只有七人生还。

    回京之后,林宗武被封为正五品的千户。

    同时,这个千户所也有了新的封号:英勇千户所。

    后来,鞑靼军直逼京城,林宗武率部两次突袭敌军,皆获大胜。

    这一仗后,林宗武被封为从四品的千户,并率部去甘西一带秘密练兵。

    无论兵器装备,练兵调遣,英勇千户所,绝非普通千户所可及。

    从此之后,林宗武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

    “就是英勇千户所林千户,下官在浙江时,曾与他有过数面之缘,觉得此人非但勇猛,更是一个难得的可塑之才”。

    思忖半天,仲逸终于开口道:“此事一旦由皇帝问起来,英勇千户所出面,似乎能顺利些”。

    无论要旨意,无论近水楼台先得月,英勇千户所回到京城,必能将此事禀明圣上。

    只要千户所的奏请得以准许,戚家军、俞大猷麾下抗倭将士的意愿,自然不会落空。

    “英勇千户所个个都是忠勇之士,林千户更有良将之风,今日多加磨炼,他日必成大业”。

    一直没有言语的俞大猷,终于表态了:“立刻传林千户帐中议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日后之事暂且不论,单说眼下这抗倭之事,才是众人最为关切的。

    “海防一带虽有部署,但毕竟沿岸线太长、地形复杂,无法集中兵力对付一处,处处重兵把守,又兵力也不够”。

    刚刚参与议事的林宗武道:“末将建议,先派人到海上密探,确定倭贼主力动向,集中兵力应敌,如此,既能克敌制胜,又能最大限度较少我军将士伤亡”。

    切中要害,找出主力,无论火炮、火铳、弓箭,才可以派上用场。

    用兵之道,细细品来,这算不得计谋,可算作明智之举。

    福建沿海一带的兵力部署,在戚继光到来之前,俞大猷早已命人防守,所谓攻守、攻守,守得住,更要立足于攻。

    “林千户所言甚是,有熟悉沿岸一带地形的军士,此事交给他们,最合适不过”。

    沉默片刻,俞大猷转身向仲逸问道:“仲侍读,说说看,你还有什么建议?”。

    大军师的名号,可不是白给的。

    自从来到福建后,仲逸还是初次参与军中议事,对当地的情形几乎全然不知,所谓的‘高论’,又从何而来?

    师父凌云子曾反复叮嘱过:“有些经典之言,看似简单,而往往越简单的话,其中越有奥妙所在,比如说知己知彼,比如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说着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启禀二位将军,下官初来乍到,对军中事务不甚熟悉,福建一带也是初次前来”。

    仲逸上前拜道:“能否容些时日?待下官熟悉地形之后,再做定夺?”。

第433章 看看再说() 
次日清晨,天气不错,阳光洒下,偶有海风拂过,一阵阵的凉意。

    凉意袭来,总是令人清醒不少。

    早饭后,仲逸便带着程默出了大营,说是要到处走走,熟悉熟悉这一带的地形。

    俞大猷派了四名军士,作为随从,陪仲逸外出。

    英勇千户所也派了一名军士,一同前往。

    此人是师兄林宗武的心腹,武功极高,主要负责他的安全。原本想让仲姝同往,考虑外出需要三日,一路上多有不便,只能将她留在千户所。

    至于英勇千户所的千户林宗武,早已带人去了海上,继续巡视海上倭贼动向。

    “兄弟们,你们在二位将军面前保证过,对这里的地形了如之掌,这几日外出查看,就全靠各位了”。

    仲逸缓缓上马,望着远处的崇山峻岭,一脸的兴奋。

    这时,一名军士上前拜道:“仲大人尽管放心,我们哥几个都是在这里长大的,哪里有山,哪里有水?何处峭壁,何处搭桥?就是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挺精灵的一个小伙,末了,他还不忘补充一句:‘小的名叫陈四,大伙都叫小四儿,仲大人但凡有何差遣,尽管吩咐便是’。

    不用说,这个叫小四儿的,便是这些人中的头头。

    在此之前,仲逸已详细看过这一带的地图,但地图毕竟只是一种参考。

    两军阵前,战场的容量,兵力部署,还得要实地查看。

    用兵之人最忌纸上谈兵,献言献策更是如此。

    “先从沿岸一带,一路南下,无法骑行之路,换作步行”。

    仲逸一声令下,众人纷纷上马而行。

    沿岸一带,大多为石路,石山石壁,平坦之地还真不多见,尤其是笔直的那种。

    岸边有将士巡视,不远处的海面上,偶有大小船只驶过,一副如临大敌,严阵以待的架势。

    “仲大人,前面那个便是炮台,要不要去看看?”。

    小四儿知道:仲逸是翰林院的文官,对这个威力凶猛的大家伙,一定很感兴趣。

    在这之前,仲逸就曾见过这种炮台,石块相垒,一门大大的火炮,看上去威力确实不小。

    不过,这都是之前的看法。

    自从到了唐小丫所在的那个世界,仲逸才知道,这样的火炮,简直就是一种名号而已。

    无论爆发力,还是精确度,甚至于射程范围,远远不是真正的‘大炮’。

    后来,戚继光想出一个空心敌台的主意,效果大有提高,尤其是在占据有利地形后,这种打法就更了不得。

    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度与城墙相同。

    中部为空心部分,有的用砖墙和砖砌筑成,相互连通。有的用木柱和木楼板,承重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

    中部形成一层或二层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供守城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供燃烟举火以报警。

    以当时的条件,此举已十分难得。

    “这种炮台,本官在浙江时,就曾见过,我们此次外出,只要查看地形,时间紧迫,继续向前走吧”。

    仲逸再次望着静静躺在那里的大家伙,却又不由的摇摇头。

    戚继光与俞大猷深谙用兵之道,无论兵力部署、防守策略,皆是多年作战经验所得,就目前的条件范围来说,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实际,最大的实际就是:依照目前的生产力:条件有限。

    一旦自己带来的新式火**纸,能够变成真正的武器,那将是一副什么样的场面?

    威力至少可以增强数十倍,而且搬运更加方便,填弹速度、射程,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弹药,仲逸简直要沮丧了:仅此一项,就不知道需要多少时日才能研制出来。

    至少,这次是派不上用场了。

    “仲大人,沿岸一带大多如此,漫过海水,就是登岸,倭贼从海上来,我们的将士可居高临下,但一旦攻上来,这个优势就没有了”。

    小四儿世袭军户,在沿海一带,对于倭贼,他再熟悉不过,战事也经历不少,自然有话可说。

    仲逸微微点点头:“依你之见,是在倭寇登岸之前,将其灭掉才是最佳时机?至少,不能让他们占据有利地形?”。

    小四儿放慢脚步,指着脚下不远处海平面,微微叹了口气:“那里有那么容易?莫说浙江、广东,仅是福建一带,海岸沿线,何止数百里之长?哪来的那么多兵力都守在岸边?”。

    这时,一旁的程默也似乎听出了什么:“若将兵力全部放在沿岸线一带,暂时是守住了,但等倭贼主力真正登岸时,却又无法集中兵力对付”。

    嗯嗯,小四儿重重点点头:“那更不可行,所以,俞将军才专门在重要关口派重兵把守,可有时倭贼偏偏挑选防守薄弱、不易察觉之处登岸,之后再选择有利地形”。

    “还有呢,倭贼皆是从海面而来,登岸之前先是火炮相轰,如此一来,沿岸的将士又不得不后退数里,而我们的火炮威力有限、射程太远,精准度就更不用说了”。

    一旁的军士插嘴一句:‘这些倭贼,真是贼心不该,一次来犯,次次不断,祸事连连,何时才能将其全部歼灭?’。

    这个问题,仲逸也无法回答。

    难不成,派数千艘战船,直奔倭国,来个彻底了结?

    程默随意说了一句:‘登岸之后,倭贼深入内地太远,自然不好对付,可若全部留在海上,一旦我军将士进攻猛烈,他们便又乘船逃逸了’。

    仲逸沉思良久,不知不觉已走出老远,只听后面的脚步声,匆匆追了上来。

    “诸位兄弟,抗倭大计,关乎我大明社稷安危,我们有难处,难道,倭贼就没有难处吗?”。

    仲逸笑道:“想想看,他们长途跋涉一路赶来,海上风浪大,又有恶劣天气,淡水和食物供应不足。如果再登不了岸,那会有灭顶之灾,可是登上岸,我们也不会让他得到补给,后果呢?”。

    再看看吧,若没有通倭之人,倭贼又如何得知何处重兵把守,何处兵力薄弱呢?

    对贼而言,最终的目标是窃到财物,否则,这一切的冒险将会显得毫无意义。

    看看再说吧

第434章 戴宗是谁?() 
天暮暮、雨潇潇,烟雨远处有农家。

    “仲大人,天色渐晚,细雨蒙蒙,我们回大营,还是?”。

    作为随护的小头头,小四还是挺上心的。

    仲逸微微摆摆手,随意说了一句:“不回了吧?大半天的功夫才走到这里,若是再回大营,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

    是啊,是啊,程默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