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79部分

大明略-第279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逸却来了兴致:“哦?姑娘何处此言?”。

    略顿片刻,陶雯儿微微上前道:“无论帝王将相、巨贾名匠、圣人贤者,同一件好事,因人而异,换做他人,可做的更好,同一件坏事,换做他人,或许做的更糟,反之亦然”。

    末了,她竟说了一句:‘小女子认为,大凡有成就之人,起初,往往被迫所致,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非情势所迫,则结果大不相同,事在人为,重在‘事’,而非‘人’’。

    如此高论,简直令人醍醐灌顶。

    莫说一读书之人,就是翰林院的侍读,仲逸也不得不对这个叫陶雯儿的姑娘……刮目相看。

    这个女子,果真不一般。

    仲逸不由的问了一句:“陶姑娘,那你说说,若非形势所迫,你最希望什么样的生活?”。

    如此一问,陶雯儿更是语出惊人:“大人身为翰林院侍读,小女子一介平民。对大人而言,出入宫殿是为日常,而我等百姓,恐怕平生也难见知县几面,对‘生活’二字,岂能同一而论?”。

    “反了,反了完了完了”。

    陶老头简直要哭了:“雯儿,在仲大人面前,好好背诵一段诗词,为你兄长做个榜样,好不好?”。

    父亲如此一说,陶雯儿竟然跪了下来。

    不知何故,身为兄长的陶朔,也跟着跪了下来。

    “你们这是干什么?仲大人在这边,拜我干什么?”,陶老头连连谦让,竟不知如何是好。

    仲逸见状,也不得不起身说了一句:“二位快快请起,读书人的事情,不要动不动就拜”。

    陶朔正欲起身,陶雯儿却依旧动也不动。

    今日,她有话要说。

    “仲大人误会了,你身为翰林院侍读,是为朝廷命官,小女子已经施过礼了”。

    陶雯儿转而向陶父说道:“我这一拜,是为爹爹”。

    这一说,一旁的陶朔,也再次乖乖跪在那里。

    “爹,今日,在我们陶家的是翰林院侍读,年轻的仲大人,孩儿有些话想说,也请仲大人评评理,看看到底可行否?”。

    见无人制止,陶雯儿继续道:“父母之命,本不能违,但父母之心,应深深体会之。

    无论读书,亦或功名,无非是为不负一生光阴,若将读书视为毕生所愿而舍弃其他一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旦读书不成,生活也将成为‘下品’,何其可悲?”。

    话倒这份上,也只能说起老爹当年之事了。

    陶雯儿鼓足勇气说道:“爹,你看看,这位仲大人也就二十出头,就能榜上有名,但若一直到五十岁,还考不中呢?那一生岂不是”。

    咳咳,陶老头儿不由低头看看,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时,陶朔也上前说道:“爹,小妹说的对,论穿山越岭,无人能比得过我,至少在我们这一带。论读书之聪慧,那些中举之人也不及小妹,技有所长、而各有所长而已,为何只有读书一把标尺?”。

    末了,他特意补充了一句:‘当然,爹爹才是最伟大的,我与小妹虽不能榜上有名,但一定孝顺老爹,一家人整天乐呵呵的,有何不好?咱们又不缺衣少食’。

    兄妹二人一番苦口婆心,无非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除了读书,还有很多种活法。

    好在,最后这句,还是为陶老头挽回几分颜面。

    “仲大人,求你说句话,在我们村,无人可说服我爹爹,既是翰林院的侍读,你说的话,他一定会信的”。

    陶朔见爹爹正低头叹气,他便起身向仲逸附耳道:“仲大人,我爹年事已高,就不要再操心读书之事啦,我上山捕猎、下河摸鱼,带他看看山山水水,请仲大人帮忙劝说”。

    一番孝心,孩子说的没错。

    只是如此一来,原本打算劝说儿子,陶老头儿反被儿子劝说了。

    屋内一阵沉默,所有目光都聚在‘仲大人’身上。

    “陶老伯,若我这个翰林院的侍读说:‘这两个孩子说的没错’,你信吗?”。

    仲逸叹了一句:“一个好孝子是福分,未必就不如一个只会读书的才子啊”。

    哎

    这一声长叹,结束了陶老头数十年的“心愿”。

    这时,仲逸缓缓起身,那叫一个如释重负。

    这样的结果,也算是皆大欢喜。

    “仲大人,方才听说你初来福建,对我们这里的地形自然不熟悉”。

    陶朔笑道:“若大人想真正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草民愿做向导”。

    ‘不劳,不劳,朝廷已为本官派了向导,他们对这里也十分熟悉’。

    仲逸连连推辞:“你还是在家好好照顾令尊大人吧”。

    嘿嘿,陶朔淡然一笑:“你说那些军士啊,他们只识得大道,知道路该怎么走,但这崇山峻岭里的门门道道、山山水水,他们就不得而知了”。

    末了,他望望陶老头:“若仲大人准许,草民也好顺便为我爹抓几只野味来下酒,大人不嫌弃,再来陶家喝一杯,如何?”。

    这个?

    “仲大人,这话不假,小儿倒确实是个好向导”。

    陶老头苦笑道:“如果能跟着仲大人,那怕沾点读书人的气息,也不是什么坏事”。

    既然老头儿都发话了,仲逸也只得应了一句:‘好吧,看在解真、解宝的份上,岂有拒绝的道理?’。

    “多谢仲大人成全,草民定不会让大人失望”。

    陶朔似乎领了军令,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以后不要草民草民的,本官虽比你年长几岁,也差不了辈,就叫我仲大哥吧”。

    仲逸微微点点头:‘时辰不早了,早点歇息吧’。

    “好的,仲大人”。

    陶朔不由一笑,急忙摆摆手:‘哦,不不不,仲大哥’。

第436章 大战狼群() 
次日早饭后,天空依旧灰蒙蒙一片。

    好在小雨总算是停了,差事耽误不得,三天的时间,今日已是第二日。

    “仲大人,走啦”。

    小院中,陶朔早就将行路之物备好,除马匹外,还有他登山所用之物:钢叉、长绳、铁钩

    一旁的程默望望天空,不由的嘟囔起来:“这般天气,还带登山之物,仲大人是来查看地形,不是攀岩附壁的,他如何能上去?”。

    小四儿等几名军士却不以为然,陶朔的身手他们是知道一些的,只是从未亲眼所见,今日一路同行,也能大开眼界。

    “朔儿啊,一路之上,多听仲大人教诲啊”。

    门口的老陶头望着众人渐渐离去,还不忘细心的叮嘱一句。

    “雨后山道湿滑,前面地势较陡,请各位大人多加小心,留意脚下”。

    山腰之中,陶朔指着远处的山顶,向众人小心提醒着:“此山之中,有猛兽,大家千万不要分开走,拿好手中的兵器”。

    如此一说,程默立刻凑到仲逸身边,手里拿的却是一柄长枪,猎户用的那种,他并非军卒,自然没有专用的兵器。

    小四等人晃晃手中的大刀,不以为然道:“小陶子,你吓唬谁呢?这一带,我们也经常走,猛兽倒是听说过,但没你说的那么严重吧?”。

    “几位军爷,你们平日走的是大路,将士们又是成群结队,岂能遇到猛兽?”。

    陶朔微微转过身,随意说了一句:“你再看看,此山之上,皆是密林一片,连个种庄稼的都没有,除了樵夫、猎户,谁来这里?不信,你问问他们去”。

    是啊,一片密林,又高又陡,这么一座大山,我们来这里作甚?

    小四儿有些不解:“这个仲大人确实有些古怪,马不停蹄、一路赶来,为熟悉地形,怎么偏偏跑到这深山老林里了?”。

    哎,读书人的事儿,真是不懂,对这些军士来说,奉俞大猷将军之命,才是真正的差事。

    还说什么呢?走吧

    此山名叫凤凰山,因山高大、其势复杂,草木茂密而得名,山顶一个高高的石盘,如同‘凤头’,只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

    攀上此顶,可谓一览众山小。

    若从战事而言,是个居高临下、远眺敌情的好地方。

    众人虽是一路骑马而来,仲逸老远就看到这个绝佳之地,一问陶朔才知:此山正是他最喜攀登的,如此,才更能显出那所崇拜的解氏兄弟那‘两头蛇’、‘双尾蝎’的称号。

    “嗷”,一阵嗥叫,林中似有异动,而后又再次安静下来。

    “大家小心,有狼群”。

    陶朔喊了一声,示意大家不要慌,背靠大树,众人很快围成一个小圆圈。

    “狼?还是狼群?”。

    从小在京城长大的程默有些腿软,紧紧抓住手中长枪,细细盯着枪头,生怕嵌的不够结实,一使劲就会掉下来。

    “大家不要慌,保护好仲大人,这是我们的任务”。

    说话的是英勇千户所的一名小旗,姓王,众人都叫他王小旗。

    王小旗跟随师兄林宗武多年,出生入死、异常勇猛,林宗武派他来,正是为保仲逸的安全。

    此刻的王小旗一脸淡定,相比北虏南寇,数百人对阵十倍之余的敌军,狼群,真的不算什么。

    “王大哥,我们不惧,狼群再厉害,有倭贼厉害吗?”。

    小四儿紧紧抓着刀柄,不由的望着远处的山林。

    “陶朔,仅是几声叫声,你们怎么就能断定是狼群,而不是一两只狼呢?”。

    仲逸更为淡定,竟好奇的望着四周,怎么就不见狼群呢?

    这样的场面,确实是第一次见。

    陶朔侧过身来,微微笑道:“仲大人,你听那声儿,还有草丛中的异动,怎么会是一条狼呢?起码十只”。

    好吧,论起狩猎,陶朔最有发言权,信了。

    “看见了吗?那边”。

    陶朔微微蹲下身子,指着不远处的一处密林,示意众人不要轻举妄动。

    仲逸顺着手势细细望去,林中果真有一道道的灰黄色。

    尖尖的立耳下,那一双双的贪婪、凶残的目光,亮的可怕。

    陶朔说的没错,不是一两只

    “王大哥,不要”。

    只听‘嗖’的一声,一只箭飞了过去。陶朔刚喊了一声,王小旗开弓搭箭,又是一支。

    “呜呜”几声,两只灰狼倒了下去。

    “这叫擒贼先擒王,呵呵”,王小旗不以为然,说着,又是一箭。

    “嗷”,又是一阵叫声,奇怪的叫声。

    “刷刷刷”,林中一阵异动,那些灰色的家伙立刻扑了过来。

    一声清脆的刀刃与刀鞘的摩擦声,王小旗拔出刀。

    “你们保护仲大人,快”。

    小四儿对陶朔与王小旗喊了一声,带着其余三名军士迎了上去。

    毕竟是抗击过倭贼的,兄弟们个个都不含糊。

    “小四哥,小心”,话音未落,他举起一柄钢叉,奋力刺了过去。

    突然,一柄利刃盘旋而出,王小旗半蹲下来,目光紧紧盯着前方。

    两只正欲从小四身后袭来的饿狼,应声倒地,利刃再次回到他的手中。

    陶朔的那柄钢叉,这才深深插入郎腹之中。

    小四儿再次挥刀而上,一通砍杀

    “什么狼群?也不过如此嘛”。

    小四儿望着最后逃窜的两只野狼,再看看躺在地上的‘战果’,还是挺满意的。

    “王大哥,身手不错,谢啦”,军士们连连竖起大拇指:“果真是英勇千户所的,处惊不变、出手不凡”。

    虚惊一场,虚惊一场。

    程默重重的坐了下来,长长舒口气,似乎捡了一条命似的,手中的长枪依旧紧抓不放。

    “仲大人,依在下之见,咱们就不要继续登山了吧?”。

    小四儿望着他那已撕碎的衣袖,不由的对仲逸说道:“这荒山野岭的,仲大人若出了什么闪失,我们回去如何俞将军交差?”。

    一旁的王小旗打开水带,一脸的不屑道:‘几位兄弟多虑了,既然都到山腰了,岂有不上山顶的道理?’。

    程默缓缓抬起头,眉头紧皱:“此处,距离山顶,还远着呢”。

    “嘘”。

    众人正在说话之际,陶朔却再次安静下来

    指着不远处的密林,陶朔低声道:“看看,那是什么?我们,走不了了”。

第437章 怎么这么难呢?() 
阴云之下,山林一片茂密。

    山风微微吹过,草木间再次异动。

    不远处,隐约可见,还是那熟悉灰黄色、那凶残的目光。

    这次,不是十数只,而是数十只野狼。

    “王大哥,你方才射死‘头狼’,它们搬‘援兵’了”。

    陶朔也有些心悸,保守的说了一句:‘这次,估计有三、四十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