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82部分

大明略-第282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现在应该说:我的师父,简直神了。

    一旁的陶雯儿微微一动,似乎怕被别人察觉,立刻又恢复了神态。

    “都是些往事,不提也罢,不提也罢”。

    仲逸急忙转移话题:“不知老伯所说何事,晚辈可帮的上什么忙?”。

    哦,只顾着说话,差点将正事忘了。

    陶老头儿竟起身要跪拜,仲逸急忙上前扶住:“有话好说、有话好说,使不得”。

    此举异常,定是有要事相托。

    “仲大人,老头儿我自知有些唐突,但缘分使然,身为翰林院侍读,大人领了监军协理,偏偏来到陶家庄,来到陶家庄,又偏偏来到我陶家”。

    陶老头儿竟流出两行清泪:“请仲大人带我不孝儿女一起到京城,为他们谋个出路,朔儿读书无望、雯儿无望功名,老头儿我,不甘心啊”。

    “爹”,陶朔与陶雯儿立刻下跪拜道。

    此举看似唐突,细细想来,实则有其必然之处。

    试想,无论谁家有这样的子女,岂能甘于如此庸淡一生?

    见仲逸沉默不语,老陶头便将提前准备好的银两拿了出来。

    “我陶家虽比不得京城大户,但略有薄产,这是一千两银子,就当是盘缠了”。

    陶老头儿笑道:‘我那兄弟也住在村中,我兄弟二人从小和睦,你们走后,就与他们一起吃住。我这一把老骨头,再撑个十余载不成问题,就等着儿女们出息了’。

    考试不中,却一心功名,科举害人啊。

    好在陶朔、陶雯儿并非奔功名而来,只是此处远在东南,要向京城带两个人,绝非易事。

    事已至此,仲逸也只得说句话了:“此事,晚辈还要请示过家师之后再做定夺,东南抗倭在即,还是等等再说吧”。

第441章 桥,还是要修的() 
陶老头说的没错,次日早晨起来,天空依旧细雨蒙蒙。

    好在雨不大,勉强可以外出。

    众人到齐后,仲逸却吩咐程默牵来马匹,陶朔已备好斗笠、雨披,可以出发了。

    “仲大人,”,众人正忙活之际,却见陶朔走了过来,向仲逸附耳几句。

    仲逸摆摆手,向众人吩咐道:“王小旗、小四儿,你们几人骑马先行,我们随后就到”。

    末了,他特意叮嘱道:‘记住,直奔福州方向,一路之上,动静可以整大些。只是路面湿滑,当心赶路’。

    “明白”,小四等人立刻领命而去。

    回到屋中,却见陶雯儿已候在那里,似有话说。

    陶朔为仲逸请坐,奉上一杯茶水,似笑非笑的样子:“师,仲大人,小妹有话要说,事关抗倭”。

    事关抗倭?

    一个足不出户的小女子,竟能谈到抗倭大计?

    那日初次见面,见她有高论,或许今日也却有高见。

    “陶姑娘,说来听听,事关抗倭,人人有责”,仲逸缓缓端起茶杯,耐心十足。

    片刻之后,陶雯儿缓缓上前道:“仲大人,战事迫在眉睫,双方拼的是兵力、兵器,更要注意保密,间谍与反间谍,也是战事一部分”。

    村中有人做海盗,海盗中有通倭之人。

    仲逸在昨晚就曾想到,而此刻陶雯儿却说了出来。

    “不知陶姑娘所说,具体为何?”,此刻的翰林院侍读,反倒成了一个旁观者。

    陶雯儿微微一笑:“仲大人身为朝廷命官,年纪轻轻却能领了监军协理的差事,想必,心中早已有数了吧?”。

    陶雯儿所说,实则暗示仲逸:仅仅派小四他们几人,到小小的陶家庄吹吹风,是远远不够的。

    至于如何用到反间谍之计,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女,给出的建议是:既然话已说出,必须要辅助实际行动:真要向福州城运送粮饷,还要部署‘重兵’。

    与此同时,军中军外,也要派出可靠之人,将提前编排的消息传到真正通倭之人耳中,再由他们将这个消息传到倭贼那里。

    不简单

    昨晚,当老陶头说起要将他的子女托付时,仲逸还是有些犹豫的,毕竟此事要经过师父准许才行,不过从现在看来,这层担忧还是少了许多。

    咳咳,仲逸不由得望望窗外,随意说了一句:“此事,我已知晓,两军阵前,战事非同儿戏,岂是说说那么简单?”。

    就这样吧,仲逸放下茶杯,便吩咐陶朔向门外走去。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陶朔却莫名其妙的插了一句:“仲大人,是不是地形查看的还不够?还是”。

    不愧是的兄妹二人,听话听的真切。

    “此事,再说吧,你们不得将方才所说传出去,记住了”,仲逸再次叮嘱一番,之后便走了出去。

    对这两孩子,还是先打击一下,沉淀沉淀也好。

    小雨依旧淅淅沥沥,三日期限已到,晚饭之前,必须要回到军营,俞大猷将军和戚继光将军还等着复命呢。

    时间有限,赶路要紧。

    出了陶家小院,仲逸缓缓上马,不由的回头望了一眼,感慨颇多:若我大明子民皆能有勇有谋,那将是怎样一个场面?

    高手在民间,千里马不缺,伯乐也不缺,缺的是千里马能够遇到伯乐,且能为它找片广阔的天地。

    “陶朔,今日我们的任务就是在通往福州的道上,赛一次马”。

    “仲大哥,前面就是满天云,此山虽没有雄伟,但在当地也了不得”。

    陶朔指着前面群山一片,再次向仲逸解释道:“这一带山多,唯独凤凰山和满天云了”。

    满天云?

    仲逸不由得再次望着远远的那片密林。

    满天云是本地人叫的,此山本名叫乌云岭,山中大多以石块为主,中间一条窄窄的走道,如同一条大大的裂缝,将此山一分为二。

    从地面仰望,可见一线天。那怕是青天白日,一片白云飘过便再也看不到阳光,故名满天云。

    路边一个简易木棚,仲逸吩咐陶朔将马匹栓到棚下,他不由的问了一句:“除主道外,要通往福州,就这一条路?”。

    如此一问,陶朔立刻笑了起来:“主道就这一条,若要绕开,那可越走越远了,这一带山多,道路崎岖,这条主道也花了不少功夫才修好的”。

    雨滴噼噼啪啪拍打着木棚,边缘一条条的雨水连成细条,地面溅起丝丝水雾。

    见仲逸不言语,陶朔只得继续道:“仲大人,我都说好多次了,若从凤凰山脚下,沿着水库向西走,再越过小南山,就是乌云岭,穿过那条峡谷,再往东走,就可再次回到大道”。

    末了,陶朔笑道:“仲大人,若是这样绕着走,要多走几十里地呢”。

    这话一点都不假,这一带群山环绕,地势陡峭、道路崎岖,要生生开一条道,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好好好,这次绝对听清了”。

    仲逸抖落抖落雨披,再次跨上马背,继续前行。

    ‘吁’,才走了不大会功夫,仲逸一声叫喊,紧紧拉住缰绳,立刻扭过头来:“陶朔,昨日过来时,河面之水也没这么高啊?”。

    二人身后是一座小桥,小木桥。

    陶朔不以为然道:‘你说这个啊,仲大人就是仲大人,一看就不知道乡下的难处’。

    说到这里,陶朔干脆跳下马背,站到桥头边:“这不?这两天下雨,河面自然要涨了,夏天的时候,遇到暴雨,河水直接漫过地面啦”。

    仲逸拿着皮鞭,立刻开始比划起来:“那干嘛不扩修呢?”。

    这一说,陶朔几乎要乐了:‘扩修?这一块都是土坯,若要加固,就得左右继续开挖,可挖的越深、越宽,需要的木料、石料就越多,夯底、搭桥’。

    不用说,又是银子的事儿。

    “仲大人,这还真不是银子的事儿,你看到了吗?”。

    陶朔指着正西方向的南湖说道:‘仲大哥,西边就是水库,一旦决堤,再好的桥,也保不住要冲垮’。

    仲逸沉默半天,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那也要修啊’。

第442章 平地起风() 
傍晚,军营。

    结束三日的外出探查后,仲逸终于回到军营。

    “仲大人,俞将军、戚将军外出查营,请仲大人自己到后院用些饭菜,二位将军归营后,小的立刻前来禀报”。

    守门军士向仲逸一通解释,还不忘提醒他:该用晚饭了。

    “那英勇千户所的林千户呢?”,仲逸正欲转身,却不由得问了一句师兄林宗武。

    那军士用同样的语气说道:“回仲大人的话,林千户也一同去查营了,连日下雨,就怕出什么意外”。

    末了,军士指着后院的方向,说了一句:“仲大人,用晚饭在后院,亮灯那间大屋。俞将军有令:无论将军、文官、还是士卒、差役,都一起用饭,不开小灶”。

    好好,如此甚好,仲逸缓缓向后院走去。

    自从下了凌云山,就是蠡县县衙,入仕之后,一直在翰林院当差,怎么说都是文职,与将士们一起吃大锅灶,还是第一次。

    在浙江时,戚继光也有同样的规定,只因随行的右都御史、参军文博远年事已高,才特殊照顾,饭菜都是一样的标准,只是端了上来而已。

    “吆,这不是翰林院的仲大人吗?”。

    才进大伙房,仅是负责打饭的,就有一个百户所的‘兵力’,其中专为英勇千户所准备饭菜的老康头,还是认出了他。

    ‘来点什么?仲大人?’,老康头指着面前两大木盆:一份素菜,一份肉骨汤,主食是一大桶米饭。

    再看看一旁吃饭的军士,那叫一个狼吞虎咽:满满一大碗,如同倒进胃里,连同大骨汤,立马解决。

    仲逸看的入神,一旁的老康头不由笑出声来。

    ‘康伯,就来一份骨汤,再来一个馒头就行’,仲逸小心的拿起饭盆,生怕老康头手一抖,就给打多了。

    “哎,你们听说了吗?咱们大明还有一位高人,堪比开国元勋刘伯温”。

    几名军士正在七嘴八舌的说着话,仲逸不由的凑了过去。

    “什么刘伯温?人家姓仲,叫仲云寒,是很厉害的谋者,早年间,辅佐过多位将军,那是一个足智多谋,简直神机妙算”。

    听的此言,仲逸手中汤碗差点要洒在地上,他急忙将脸迈过去,尽量避开别人眼线。

    “什么神机妙算?太没境界了,人家著了一部兵书,除排兵布阵、调兵遣将外,对我大明的地形、军情,皆有详细描述,简直神了”。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这时,一名瘦瘦高高的军士站了起来,满意的摸摸嘴巴:“历朝历代,军中将士编排不同、所遇敌军不同、地形不同,作战手法自然有所差别”。

    “对啊,所以说,这位仲大人的兵书,才更为难得,尤其对北虏南寇,作战经验都是实打实的,十分难得啊”。

    “什么仲大人,人家早就隐居了,你能找到吗?”。

    一名百户站了起来,朝大家挥挥手,向众人吩咐道:“就一刻钟吃饭的时间,还堵不住你们的臭嘴,快给老子回营去”。

    哇,狼吞虎咽海吃一顿,就为腾出点时间闲聊几句?

    众人一听此言,纷纷站了起来,才走几步,却又不约而同的停住了脚步。

    “这不是,仲大人吗?”。

    那名百户立刻笑脸嘻嘻道:‘仲大人,你姓仲,那位传奇谋者也姓仲,你是否听说过兵书之事?’。

    此事事发突然,毫无防备,也只能先应付这个场面了。

    端起骨汤,仲逸慢慢将馒头掰碎,一脸轻松道:“诸位兄弟,我们这个‘仲’姓,虽不是什么大姓,但说起来也有不少人呢,江苏有、浙江有,河南有,怎么会都能知道呢?”。

    “也是,也是”。

    军士们纷纷点头,那名百户笑道:“也是啊,那位仲谋士,都是多年前的事儿了,我们眼前的仲大人才二十出头,怎么会知道呢?”。

    “仲大人,兄弟们就是好奇而已,你可千万不要介意,军中都是这样,和你开玩笑,就是没拿你当外人”。

    那名百户单手一挥:“弟兄们,走啦”。

    这时,仲逸急忙上前一步,追问了一句:“你们说的那位仲谋士,,他是哪里人?”。

    这个?人群中,一名军士插嘴道:“听说,好像是北直隶一带的,具体是哪儿,就不得而知了,都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

    仲逸双眉紧皱:“北直隶,我怎么没听过?在我们山东济南府,也有姓仲的”。

    “仲大人是济南府的?就说嘛,我们也是才知道的”,众人又是一阵议论。

    “才知道?你们听谁说的?”。

    “就听说的呗,传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