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83部分

大明略-第283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大人是济南府的?就说嘛,我们也是才知道的”,众人又是一阵议论。

    “才知道?你们听谁说的?”。

    “就听说的呗,传着,传着,就慢慢知道了”。

    仲逸微微点点头,不由的打趣道:“那我得好好打听打听,说不定,他与本官祖上有什关系呢”。

    哈哈哈,众人在一片欢笑声中匆匆离去。

    仲逸低头看看骨汤,馒头泡的稀巴烂,汤凉了下来,半点胃口提不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来福建才几天的功夫,在浙江时没听过,在京城时没听过。

    若这个消息是从京城传来,或许有多种可能,毕竟京城情况复杂,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保不住是谁干的。

    一旦此事先是从福建开始传的,那就另当别论。

    眼下,福建一带抗倭大战在即,说起师父兵书之事,绝非偶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哎呀,仲大人,你原来在这儿呢,让我到处找,走的时候,干嘛不告诉一声呢?”。

    程默刚收拾完住处,就匆匆来找仲逸,这个时候,他也饿的差不多了。

    “快,你马上去打听,我要见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大人”。

    仲逸心中再明白不过:若说打探消息,没有人比锦衣卫更牛了。

    程默刚拿起一只大碗,立刻放下,不由的拍拍脑门:“嗨,差点把正事忘了,两位将军回营了,叫你过去呢”。

    仲逸微微一怔,进而问道:‘那林千户呢?林千户回营了吗?’。

    “回啦”,程默干脆自己拿起饭勺,满满盛了一碗:“仲大人,我把饭拿回去吃,你有事随时吩咐”。

    仲逸拔腿就走,单手挥挥:‘不用啦,你慢慢吃吧’。

    “是有这么回事,我已派人秘密调查,师妹也打听过”。

    林宗武刻意望望窗外,压低了声音:‘此事,俞将军和戚将军也是知道的’。

    刹那间,仲逸立刻缓过神来:‘对,二位将军做的对’。

    林宗武微微一顿,脸上立刻有了笑意:“好,有你这句话,师兄心里就有底了,等师妹回来,先让她回凌云山,请示师父后再说”。

    “不”,仲逸急忙制止道:“师姐不可回去,此事来头不小,贸然行事,正好中了某些人的圈套”。

    二人正说着,却听门外军士来报:俞将军请二位大人过去议事。

第443章 地形与军心() 
夜幕,大营。

    一张硕大的地图,俞大猷、戚继光、林宗武,纷纷走上前来。

    作为参军协理的仲逸,熟悉地形之后,正式进入‘大军师’角色。

    同样外出查看地形的,还有英勇千户所的林千户,不过,他走的水路。

    两军对峙,要权衡多种因素,如兵法所说,那一方君主更加贤明?将帅更有才能?那一方占尽天时地利?那一方奖罚更加分明?

    等等

    除双方实际兵力强弱外,如何巧妙运用地形,就变得极为重要。

    空城计、草船借箭、上方谷之战,即便演义,若没有特殊地形,恐怕也难以完成,至少不会如此精彩。

    特殊的地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扭转交战双方原本形成的态势。

    三国魏蜀吴,蜀国一带,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东吴被称为‘江东’,地形而言,岂能少的了那一条江?

    有此地形,并非最后必然夺得天下,但就一时而言,至少可成‘易守难攻’之势,当毫无疑问。

    浙江、福建一带的地形,已经被查看多次,无论当地驻军,还是后到的林宗武、仲逸,配以地图,简直可以说烂熟于心,尤其沿海一带。

    当此之时,最为难以把握的,便是如何确定倭贼在何处登岸?

    眼下又逢秋雨连连,道路湿滑,内河水面上升,兵器、粮草受潮,战马出行亦受限。

    更有甚者,火炮、火枪,甚至于弓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本来的威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此而言,所谓‘天时地利’对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

    每逢战事,除兵力、地形、粮饷外,最难以把握的,还有一样,那便是军心。

    若说双方固有兵力强弱已成态势,巧妙运用地形可以扭转局势的话,而军心的调动,才是最为考验将帅的。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天时地利或有之、对方将帅庸俗或有之,但高昂的士气、钢铁般众志成城,军心决不可乱。

    否则,即便地形再有利,占尽天时地利,也回天无术。

    有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将士们自然会上下一心,剩下的,就看仲逸这个军师了。

    三国时期,在一次战事中,曹操曾遇到一个难题,他分别询问荀彧、郭嘉、程昱,而三人的意见不尽相同,且每人各有各的道理,最后拍板的,还是曹操。

    作为雄主,能有如此非凡的谋者,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好主公遇大军师、相得益彰,才能铸就千秋大业。

    将帅亦是如此,良将陪良谋,无往不利。

    二位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倒是这位翰林院的侍读,虽师从凌云子,但大多为理论使然,真正的沙场征战、运筹帷幄,还是差了些火候。

    有幸,初涉战事,就遇二位良将指点,更是平生难得一大快事。

    林宗武与仲逸身为凌云子弟子,当此之时,有件事却不得不说。

    某种意义上说,此事,也关乎战事。

    有师兄在,自然是宗武先开口了。

    “林千户,仲侍读,福建一带的态势你们皆已了解,说说看,二位有何高见?”。

    戚继光笑道:‘此处就我们四人,二位也是奉旨参与军中议事,大家畅所欲言即可’。

    如此一说,林宗武立刻上前道:“海陆两地之地形,末将与仲大人已再次探查,只是,眼下军中发生的一件事,末将甚是不解,还请二位将军明示?”。

    林宗武所说的,自然是军中议论最多的兵书之事。

    作为凌云子的弟子,二人心中再明白不过:师父已隐居多年,陈年之事,他很少提及,至于兵书,就连他们三个做弟子的,都不知详情。

    眼下这股风,到底是何人吹出来的?

    后军都督府同知戎一昶,连同他那断臂属下吴风一直觊觎此书,将其作为博取荣华富贵的筹码。

    但此二人向来暗中行事,如今却闹得沸沸扬扬,若出自这二人之手,则变得更为复杂。

    眼下福建上下正全力抗倭,莫非,倭贼与此事有关?

    “林千户说的原来是这件事啊”。

    俞大猷并未觉得意外,他只是平静的说道:“此事,本将也觉得奇怪,但知道之时,军中已经传开,若从源头查起,意义不大,既然如此,索性就让它继续传下去,看看接下来到底意欲何为?”。

    不用说,伙房中那些军士敢公开谈论此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俞大猷如此部署,令仲逸无比钦佩。

    很明显,这个消息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谣言这种东西,一旦传开,便很难止住,一传十、十传百,散步谣言之人早有准备,若再去查谣言的出处,自然不是上上之策。

    有心传言之人,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有谣言散步到一定的程度、范围,才能知晓洞察其目的所在。

    “俞将军,不知这种传言,仅是福建一带有,还是其他州府县,甚至京城也流传开来?”。

    林宗武仅此一句,立刻追问了一句:“属下所担心的:此事,是否与眼下的抗倭大计有关?”。

    有此一句,恰好可以打消外人对他们二人的专注:无论林宗武,还是仲逸,所问凌云子兵书之事,只是为抗倭大计,并非因凌云山之故。

    俞大猷微微一笑,他一脸的轻松:“此事,我已上书朝廷,连同眼下备战之事,一并上奏,就等着旨意吧。两军交战,所谓水无常行、兵无常态,任何意外都有可能,不可一概而论”。

    这个?

    林宗武正欲追问一句,却见仲逸微微摇摇头,才到嘴边的话,也就不得而出了。

    既然已将此事上报朝廷,就等着旨意吧。眼下,还是战事要紧。

    “二位将军,末将乘船探查,只是近日阴雨天气,视线受阻,不过,天晴之时,若能配合超能望远镜查看,也不会有大碍”。

    林宗武直言道:“倭寇从海上而来,仅凭船只远处驶来的方向,并不足以判断出倭贼登岸之处,船只未靠岸之前,随时可以改变方向”。

    “言之有理,说下去”,俞大猷立刻来了兴致。

    宗武望望师弟,竟然说了一句:“末将走的是海路,还是先看看仲大人那边查看的如何,再做定夺”。

第444章 大明不可战败的力量() 
营帐中,林宗武如此一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到仲逸身上。

    为将之人,不同于文人墨客,无论天大的事儿,不喜太过拐弯抹角,开门见山才对路子。

    翰林院并非驻军大营,笔墨纸砚,也要变成刀剑战马。

    “二位将军,倭贼走的海路,何处登岸是关键,迎头痛击,既可减少倭贼对百姓侵扰,更能降低军中所耗,将士们可全力应战”。

    仲逸继续道:“此外,知道倭贼登岸之处,我军主力出击,不给其喘息之机,更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倭贼中浪人武士之流,武力值短期之内爆发,尤其刚刚登岸之时,如同饿狼,只顾向前扑来。

    “倭贼外来入侵,所为掠抢财物,得手之后,势必要尽快撤离,一方面急于撤退,一方面又急于得手,中间一旦出现变故,势必乱了分寸,甚至会闹出事端”。

    来到地图前,仲逸直言道:“故此,我们要设法制造机会,诱导倭贼登岸,而这登岸之处,就是我们提前部署好的”。

    好

    只听俞大猷、戚继光异口同声说了一句,四人再次来到地图前。

    “要钓鱼,就要有饵料,否则这些倭贼是不会上钩的”。

    仲逸指着一个小圆点:‘此处,我们就以福州城为饵,如此一来,倭贼登岸之处的范围大大缩小,将士们在沿岸一带再做部署,如此,可断定具体登岸之处’。

    福州城在这一带最为发达,若冲着财物而来,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而要尽快进入城中,既要选择合适的登岸之处,更要找到地面通向福州城的道路,否则,一旦绕的太远,倭贼势必会自断退路。

    “后生可畏啊”。

    戚继光笑道:“仲侍读,既然你成竹在胸,不妨直说,福州城中,也要有点动静才行啊”。

    一拍即合,正是此意。

    “此事,就要看二位将军了,最好能弄出大动静来,军饷、财物之类,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仲逸继续道:“此举,还要当地商家配合,尤其城中的大户”。

    连同海岸一带,炮台、战船,兵力部署,皆要调整。

    此外,正如陶家小女陶雯儿所说,‘反间’也是务必不能忽视的

    中秋的夜空,依旧细雨蒙蒙,军营外,将士们站立有序、严阵以待,负责巡视的军士,将火把连城一条线,为夜色平添几分亮点。

    夜深了,阵阵凉意来袭,对大多数农家百姓而言,此刻早已进入梦乡,将士们轮流换防,布防时严阵以待,换防回营后倒头就睡。

    处惊不变、井然有序,这便是一种军心所在。

    “二位将军、林千户,以上,便是具体部署,下官不才,初涉军中之事,不妥之处,还请二位将军训示”。

    仲逸不由的活动手臂,固定在地图一侧,都有些不适了。

    这时,俞大猷缓缓落座,杯中的热水也成了凉白开,他端起瓷杯,一饮而尽,似乎有一些回味,一种饮酒的感觉。

    戚继光用手摸摸一旁的水壶,微微摇摇头,他转身笑道:“俞将军,末将有个不情之请,就当破一次例,意思意思就行”。

    林宗武与仲逸相视一望,却不知何故。

    俞大猷哈哈大笑,竟从身后取来一小壶酒,四只小碗。

    “来,为仲侍读的妙计,大家干了这杯”。

    众人立刻举杯,一饮而尽。

    痛快

    “仅此一碗,等抗倭大捷后,本将请诸位,开怀畅饮”。

    哈哈哈

    “素闻翰林院人才辈出、文采过人,殊不知,这里还藏着一个大军师啊”。

    良久之后,俞大猷说道:“仲侍读,你这个监军协理,后生可畏啊,我大明文臣谋国是、武将守国土,北虏南寇,何愁不灭?”。

    这时,一向很少玩笑的戚继光也不由的笑道:“此战之后,我要向朝廷上报,就留仲侍读在军中,阵前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