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287部分

大明略-第287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营之中,将士们一通忙活,大太阳下,晒晒兵器、战甲,甚至于被褥、衣衫。

    再这样下去,简直都要生锈了。

    棚中的马儿似乎也嗅到了阳光的美妙,‘突突突’的乱叫,很快被牵到了外边,活动活动筋骨,准备奔赴战场。

    午饭时分,数名军士急匆匆进了大营,说是要找俞大猷、戚继光二位将军,有重要军情禀报。

    “启禀将军,浙江沿海再次遇到倭贼,不过人数依旧不多,一千余人的样子,已被留守的戚家军和当地援军联合剿灭,目前军中一切正常”。

    那名军士禀道:‘此外,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有书信给监军协理仲大人,留守的戚家军也等戚将军的指示’。

    之后,他向二位将军详细禀明浙江战况。连同朝廷新派来的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的联合督办人员,专司兵器、战马事宜。

    俞大猷与戚继光立刻商议,连同福建备战情况,再次梳理一番。

    一个时辰左右后,那名军士已用过饭菜,随行数人换过马匹后,带着新的军令,再次向浙江奔去。

    俞大猷吩咐左右:“命令在福州城的将士尽快完成军令,晚饭前,请仲大人、林千户到营中议事”。

    左右立刻领命而去,浙江的战事就是一支风向标,意欲说明:大股倭贼即将来犯,浙江登陆的那些倭贼,只是探探路而已。

    倭贼此举,再明白不过:不停的在浙江沿海一带骚扰,却将主力布局在福建登岸,还是之前的伎俩。

    只是戚继光率部已达福建近十日,福建一带通倭之人,自然会将这个消息传到倭贼耳中,要真正钓到大鱼,还得部署一番。

    演戏嘛,要来就来个全套。

    “戚家军所有将士们都听着:大家抓紧时间整顿军备,备好干粮、淡水,随时待命”。

    大营中一块空地上,戚继光吩咐自己的属下:“戚家军所有将士晚饭时间,提前一个时辰”。

    “遵命”,众人齐声领命,军中的规矩:不该问的,别问。

    不过,傻子也能看的出来,将会有要事发生。

    海岸线一带,巡视的大小船只一如既往,东面方向更有一些专司探查敌情的战船,远离海岸的小岛上,也零星分布着年轻的哨兵。

    难得的好天气,难得晴空万里,那支超能望远镜,终于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探查只能在白日里进行,一旦到了晚上,效果就会大减。

    当然,这只是惯例,这个世界,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比如说,红外线,等等

    沿岸,靠近福州一带的岸边,林宗武正与众人搭建炮台,一起的有俞大猷的属下,也有戚家军,英勇千户所派出部分兵力,剩余的另有任务:同样是在搭建炮台,不过,不是在这里。

    海上作战,是绝对不能少这威力巨大的东西?

    “弟兄们,经过连日以来的休整,沿海的炮台已基本休整完毕,今日天气尚好,大家务必要仔细检查一遍,需要加固的,定要加固”。

    林宗武站在一块硕大的青石上,向众人特意吩咐道:‘今日,我们务必完成所有的休整共事,日落之前,俞将军前来巡视’。

    此言一出,大家一阵欢呼。

    欢呼之余,有人还是隐隐有些担心。

    “林千户,我们虽然增设不少炮台,但有些火炮太过陈旧,或者之前出现故障,还未调试好,放在那里就是个摆设”。

    一名百户向林宗武建议:“要不,咱们向俞将军请示,把这些多余的炮台撤出来,如何?”。

    林宗武不假思索道:‘你我只有执行军令的份,何时让你动这心思了?那些火炮只是出了点问题,没准也能响他两声,万一打中了呢?’。

    那百户连连点头,心中却还是疑惑不解:军中还有一批好的火炮,竟然拨给了戚家军,说是支援浙江抗倭。

    到底是谁支援谁呢,都搞不清楚了。

    不过,这话,可不能问,事关战事部署,弄不好,真的会军法处置的。

    福州城内,繁华依旧,相比往日,这些日子街上来来回回走动的,大多是军士,他们手执兵器,或骑战马,或拉着木车。

    木车之上,大大小小的麻袋,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一车车的,看着都是沉甸甸的。

    有人说这些粮草,有人说是军饷,还有人说二者皆有。

    眼下抗倭在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战筹集粮草,也不足为奇。

    也有人曾见过守门差役用刀将麻袋捅开,里边是一粒粒的大米,还有人说麻袋底下有一只只的木箱,箱中自然是沉甸甸的‘硬货’。

    要说奇怪的,倒是这些粮饷的存放之地。

    福建城外,一块硕大的空地上,几日前来了千余名军士,连同当地衙门协助下,很快圈起一个院落,一个很大的院落。

    院落四周皆以木桩相围,院内是一个个的大木棚,棚下的木台之上,便是那整整齐齐的大麻袋,堆得满满的、高高的。

    木棚一侧便是一排简易小屋,如此一来,无论留守的军士,还是堆放的粮饷,皆能免去风雨之苦,堆放多久都不是问题。

    院落外,一排排的军士手执兵器、死死把守,门口进出更是盘查甚严,如此,也更好的说明:里面有‘真货’。

    而最近听说,福建总兵官俞大猷将亲自前来这里,犒劳前期抗倭有功将士,同时,分发粮饷。

    大家都这么说,至于俞大猷将军何时到来,又如何分发这些东西,就不得而知了。

    在这一带,要说最大的城池,自然是福州城了。

    城中人来人往、店铺林立,还有不少作坊,无论多重要的东西放在这里,都是合理的。

    试想,若是连福州城都被倭贼攻破了,还有那个州县能守得住?

    话虽如此,对眼下的战事,还是不得不小心。

    身为朝廷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仲逸,受命而来,特意向城中百姓、商户做动员,号召他们:能躲一躲、避一避的,还是最好提前准备。

    “大伙儿静一静,静一静,先听本官说,这位是朝廷委派的监军协理仲大人,他有话要告知大家”。

    说话的是福州知府,他的身后,数名随从,衙门的不少差役站立两旁,阵势确实不小。

    城内一块高高的木台上,围着很多人,男女老幼都有,不少行人闻声后纷纷驻足而立,踮起脚尖,细细的盯着台上。

    咳咳,仲逸见人群中终于是安静了下来,他便上前一步,站在了更显眼的地方。

    “大伙听我说,眼下倭贼屡屡犯我,尤其江浙一带,倭患连连,我们这里也不得不防啊”。

    仲逸再次抬高了嗓门:“倭贼,人人得而诛之,但抗倭大计,主要还要靠将士们,福州城太过显眼,大伙先避一避,到附近的村庄中住些时日”。

    台上喊话的,还是这位年轻的仲大人,不过台下听话的,却不是军中的将士,他们可不会执行军令。

    “倭贼到底什么时候来?若是一个月不来,我们就避一月,要是一年不来呢?”。

    台下前排的几人年轻人立刻喊出声来:“眼下,只是听说江浙一带闹倭患,我们是不是有点草木皆兵了?”。

    如此一说,台下立刻有人响应:“是啊,我们都出了城,买卖还做不做了?店铺关门没有收入,以后吃什么啊?”。

    对对对,台下一片埋怨声。

    这时,福州知府大喊一声:“肃静、肃静,大家听仲大人说,肃静”。

    “肃静”,两侧的衙役齐声大喊一声,众人再次安静下来。

    “诸位乡亲父老,大家要理解将士们的难处,若你们不愿离去,将士们就无法进驻城内,更无法修筑工事”。

    仲逸简直将自己嗓门提到了极限:“想必大家都知道,朝廷刚到的粮饷没地方存放,只能城外临时搭建院落,我们总不能将城中的店铺都拆了,将主道都占了吧?”。

    末了,这位年轻的翰林院侍读,几乎是用哀求的口吻喊道:“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防范啊,如今虽只是浙江一带闹倭患,一旦福建有倭贼登岸,到时,拖家带口的,就来不及了”。

    才一会的功夫,台下又是一阵异动。

    知府大人只得再次吩咐左右衙役,让众人尽快安静下来。

    “五日之内,所有的老人、妇孺全部出城,都听到了吗?”。

    知府大人终于不想再耗下去了,直接令道:“每家可留一名青壮年,将士们进城后,协助备战”。

    五日?怎么可能?

    仲逸急忙接过话茬,略带嘶哑道:“若大家觉得时间紧迫,十五日如何?最长十五日,本官就替你们知府大人做一次主,这已经是最长期限了”。

    “为安全起见,大家不要分头出城,十五日后,统一出发”。

    末了,他特意嘱咐道:“大伙千万记住了,临走之时,要将家中的重要财物带上,更要将家中老人、妇孺安顿好,以后,我们还得要过日子啊”。

    这么一说,台下的动静,终于小了很多。

    福州知府微微转过身,不由的向仲逸笑道:“仲大人,本官只能帮你到这里了”。

    仲逸会心一笑,低声说了一句:“多谢知府大人,改日来翰林院,仲某亲自为大人接风”。

    哈哈哈

    人群散去后,仲逸与众文武道别,不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早就候在那里。

    “石大哥,一旦倭贼主力登岸,福州城外早已形成一道钢铁防线,百姓们绝不能受到一丝惊扰”。

    面对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其实可以不用说这些,百姓们自然不会出城,这个,石成自然是知道的。

    仲逸关心的,还是通倭之人:“不过,城内锦衣卫的兄弟,可不能闲着啊”。

    石成笑道:“那是自然,就看我的吧”。

第451章 最后的备战(中)() 
出了福州城,仲逸与程默策马扬鞭,直奔凤凰山一带。

    此刻,陶朔已在凤凰山附近的东桥头候着,还有一件更为重要之事

    午后的阳光静静洒在山野道路中,还算安静的山道,只因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后,林中的飞鸟便瞬间腾空而起。

    看到只是两人两骑后,鸟儿不由的放缓了拍打的翅膀,懒懒的落在了枝头上。

    “见过仲大人,是林千户派在下前来,有要事禀报”。

    来到东桥头后,仲逸才发现,候在那里的,不止陶朔一人,还有英勇千户所的一名总旗。

    示意程默与陶朔回避,那名总旗向仲逸低声说道:“如今,戚将军正命麾下将士们准备向浙江进军,为免动静太大,傍晚出发”。

    仲逸微微点点头:“嗯,此事在意料之中,军中其他将士反应如何?”。

    那名总旗直言道:“浙江驻军前来禀报战况时,大部分人皆已知晓,如今戚将军说回浙江援助或备战,也在情理之中,将士们反应颇为正常”。

    “不过”,他略加思索道:“只是如此一来,福建的驻军便觉的短期之内,倭贼不会在这一带登岸,这种说法也很多”。

    如此一说,仲逸却笑道:“好,回去告诉你们千户大人,就说此事我已知晓”。

    英勇千户所的人自然不会知道,他们林千户与这位仲侍读是何关系,不过从南下以后,仅是正常来往,仲逸时常去千户所。

    能看的出来,他们二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仲大人,若戚将军他们刚到浙江,或快到之时,倭贼在福建登岸,他们如何能返回来?”。

    那名总旗还是向仲逸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即便能返回来,将士们连夜奔波,疲惫不堪,如何应战?”。

    仲逸依旧笑道:“戚将军不在,不是还有英勇千户所吗?”。

    呵呵,那名总旗微微一愣,而后勉强笑道:“仲大人相信我们英勇千户所,我们自然不会让大家失望”。

    噔噔噔,一阵清脆的马蹄声,那名总旗立刻回了军营。

    陶朔、程默,也就走了过来。

    “仲大人,还有必要去看吗?”。

    陶朔指着远处的南湖,信心满满道:“我都看三遍了,附近的水源都打通了,现在的水库简直大的不得了,大的吓人”。

    盯着远处的群山,仲逸思虑良久,最后才问了一句:“此事,不会有别人知晓吧?”。

    陶朔脱口而出:“没有,绝对没有,修过桥后,附近每个村子都有几十个军士巡视,谁也出不去”。

    对此,陶朔颇为满意:“多亏仲大人吩咐过,不然我也出不去,更不用说,还能见到那些锦衣卫的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