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359部分

大明略-第359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提议确实够新鲜,至少在之前没有人说过,更没有说的这么直接、明确。

    “嗯,说下去,到底是怎么个做法?”,台上其他头领也似乎有了继续听下去的冲动。

    “很明显,大明朝廷对东北的女真有所防范,而女真要壮大自己,也早已堤防着大明朝廷,好在这里天高皇帝远的,北方的局势向来就比较复杂,这才能年复一年的下去”。

    魏申当着众人的面,毫不掩饰道:“其实也很简单,大明不是让我们对付女真吗?那他们就应该向我们拨粮饷啊、甚至援助马匹、兵器火器啊。

    而到时女真那边,也肯定会说“让我们一起联合起来对付大明朝廷”之类的话,到时我们同样向他们要粮饷、马匹,甚至金银财物,为的就是能一起对付大明。

    我们夹在中间,只能看着鹬蚌相争、观虎斗”。

    ‘夹缝中求生存而已’。

    台上众头领中不知谁说了一句:“若是大明朝廷和女真的头领反应过来,他们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无论兵马、骑射,还有钱粮,我们何来优势可言?”。

    魏申抬起头来,坚定的说:“不会,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众人有些惊愕的望着他,魏申这才觉得自己有些失态:毕竟,今日他是以一个戴罪之身前来,说完这番话就要‘以死谢罪’了。

    若是换做平日,魏申的态度那怕是更强烈一些,别人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今日另当别论了。

    ‘你们想想,大明朝廷想通过我们来牵制女真,而后他们好从中渔利。同样,女真的头领们也希望咱们与大明朝廷对峙,进而减轻他们的压力’。

    魏申郑重其事道:“若中间没了我们,那他们双方既无回旋的必要,更无多余的顾虑,可直接交战,一举拿下对方。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至少,这样做的代价太大”。

    “嗯说的似乎有点道理”,连同鞑靼大汗在内,众人纷纷点头。

    渐渐地,魏申似乎找到了当初的感觉,看着众人不停点头的样子,他觉得自己腰杆也渐渐的硬许多,说话的语气更加像之前的感觉。

    当然,之前他那句‘我只是有最后一番话要说,说完之后,自会以死谢罪’是客套之语。

    如不出意外,只要魏申将这番话原原本本的说完,他的杀头之罪,自然是要被免除了。

    从一点来说,他应该感谢仲逸。

    “坐下说,等着要‘以死谢罪’,也不在这一时半会儿”。

    鞑靼大汗再次向魏申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说看,我们当如何解决眼前的麻烦——黄沙城的麻烦”。

    这话说的一点不错,如今林宗武率兵攻下了黄沙城,鞑靼方面陷入两难:若是派兵,自怕引来大明朝廷更多的兵马,而下次北上领兵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

    反之,若是不派兵南下,黄沙城就这样白白丢了?

    连同之前被毁了的西沙城,如今还有两千兵马留守的东沙城,鞑靼损兵折将惨重,这些‘战绩’加到一起,鞑靼大汗岂能受的了?

    鞑靼大汗也曾想过:若是黄沙城就这样被林宗武拿下,再没有表示的话,会寒了众将士的心,可若是派兵,又不知会引来多少麻烦?

    说来说去,就是这么转弯,又绕到‘左右为难’的境地了

    “我们既不派兵南下,也不就此放弃黄沙城”。

    对此,魏申在来的路上,早就想过了,他胸有成竹道:“谈判,我们与大明朝廷谈判,这才是最佳的做法”。

第555章 城外谈判(上)() 
数日后,黄沙城。

    北征大军收到朝廷旨意:战事暂停,双方谈判。

    不用说,如同当初在京城外的那场谈判,负责此事的依旧是监军——仲逸。

    这个消息对所有人而言,一点都不意外,非仲逸莫属。

    连日以来,最高兴的莫过于身为主将的林宗武:相比之前皇帝准备与鞑靼和谈,原本打算只是象征的性‘打一小仗’,好为谈判营造各种便利。

    但自北征以来,林宗武率部先后攻下西沙、东沙城、黄沙城,更是歼敌无数。

    这个结果,恐怕连朝廷都没有想到吧?

    能想象出来,在京城的皇帝朱载垕得到捷报频频的消息,该是怎样激动的心情?

    不用说,无论英勇千户所,还是其他营的将士,论功行赏而言,功劳最大的,自然是林宗武了。

    英勇千户所数次涉险,战功卓著,其他将士也能遵从号令、奋勇杀敌,最令他欣慰的是:师弟仲逸,以监军身份参战,在漠北又是一战成名。

    城中一间大屋,是托托之前召集众将议事的地方,现在成了他们师兄弟二人‘议事’之地。

    “师弟,要我说,得要为你编个顺口溜,就如同当初在东南福建抗倭时,当地军民说的:‘仲侍读,诱敌深入有妙计:双炮台、攻守自如;炸东桥、水库决堤;凤凰山、密道伏兵;乌龙岭、前后夹击;海岸边、炸倭船、借尸还魂’

    林宗武笑道:‘如今,城已被攻下,敌军在黄沙城的主力已被灭,就等你谈判之时一展风采,此次北行之战,也就该结束了’。

    再说说顺口溜的事儿。

    林宗武喃喃道:“漠北之战,监军仲大人有妙计:夜攻黄沙城,笛声起、敌将落;空虚东沙城、主力出、大军入;押送敌将回京、引来敌军出城、决战黑土崖;骄兵之计黄沙城,南门火炮起、北门将士入”。

    仲逸听得大笑:“师兄,你这是在干嘛?

    当初在东南福建时,都是军民自发编出顺口溜,漠北黄沙镇一带只有军士,而鲜有百姓,我看就算了吧?”。

    一听说算了,林宗武也摇摇头:“那可不行,等谈判之后再说,后面的还没想好呢,那次议事时,我们就曾说过哦”。

    谈判在即,他们二人自然不是就为说笑一番来的。

    “说吧,此次谈判,需要师兄怎么做?”。

    言归正传,林宗武郑重其事道:“除上次保护负伤回京的将士,现黄沙城中所剩兵力七千之余,还有之前在驻军大营那五千兵马,都全力配合你——仲大人”。

    此言不假:但凡谈判,表面是双方代表坐在桌前唇枪舌剑,实际比的是双方的实力与势力。

    所谓的巧舌如簧、出口成章、语惊四座之类,若是后面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那仅仅是一场表演而已,意义不是很大。

    正如眼前即将开始的谈判:北征以来,朝廷大军拿下三座城池,歼敌无数,这就是谈判的筹码。

    从某种意义上说,仲逸作谈判代表是众望所归,无论口才、善辩,一旦现场发生意外,也能果断应付自如。

    ‘好上加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只要十一个人足够:锦衣卫校尉、英勇千户所军士各五名、我在翰林院的随从程默,这小子机灵的很,再有那十名高手相护,何惧之有?”。

    仲逸笑道:“有你们在黄沙城、东沙城,连同我们在之前驻军大营的将士们,身后的大明,将是我最大的后盾”。

    谈判的地方,定在黄沙城北门外十余里处的一块空地之上,四周是一片胡杨林。

    中间临时搭建一个木亭,这是鞑靼方面自告奋勇要准备的,说是为了谈判的便利。

    为此,林宗武和仲逸曾带兵亲自去过那个地方,经过现场细细查看,二人再合计一番,最后同意了

    对他们二人而言,此刻最牵挂的,还有一人——仲姝。

    “战事即将结束,你应尽快去东北,师妹去了女真那里,虽有英勇千户所的人暗中保护,但我还是有些不放心”。

    林宗武道:“若是谈判结束后,你要去东北,我再派人与你同去”。

    仲逸摇头道:“不用了,有我在,非但不用从英勇千户所再派人同去,之前派去的兄弟,在我见到姝儿后,也可以撤回了”。

    一直以来,林宗武的心腹主要来自英勇千户所,因他们一起出生入死、有过命的交情,军令如山本是古来有之,不足为怪。

    但仲逸还是经常向师兄提醒一句:“若非因战事,尽量不要用英勇千户所的人,比如说上次为对付吴风,曾带着周通等人,当时也确属情势所迫”。

    此次保护仲姝也一样,锦衣卫的人不好差遣,对林宗武而言,他们毕竟没有英勇千户所的人可靠,保护师妹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他们身上。

    仲逸的态度一直都是:能不用,尽量不用。

    之前同意了仲姝东北之行,一方面确因离京时皇帝朱载垕曾叮嘱过:北方之患,既要关注鞑靼,更要密切关注东北的女真。

    关于此事,是朱载垕还是裕王的时候,仲逸作为翰林侍读,在裕王府与他一起交谈中提起的。

    后来,朱载垕就一直将此事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北征以来,一直忙于黄沙镇的战事,让仲姝先行一步也是权宜之计。

    以仲姝的身手而言,那怕是英勇千户所的将士,也非她的对手。但有人在暗中保护更能多一份安全,彼此间可相互照应。

    林宗武点点头:此事,师兄会记住的,但还是等师妹安全回到京城再说吧

    二人正说着,却听门外有英勇千户所的军士来报:鞑靼方面派使来信,说的正是关于即将开始的谈判之事。

    “谈判时间是后天上午,地点没有变,还是城外十余里处、木亭之下”。

    林宗武放下书信,向仲逸问道:“猜猜看,鞑靼方面负责谈判的是谁?算起来,也是老相识了,仅从谈判而言”。

    仲逸不由呵呵一笑:‘这个魏申,果真还是有两下子,以一个戴罪之身回去,很快就得到信任,又做了谈判代表’。

    老熟人了,谈判起来倒省去了很多繁琐之处

第556章 城外谈判(中)() 
黄沙城中,城墙、城门守卫依旧,街上也再次热闹起来,只是没有了昔日那危言耸听、满城风雨的感觉。

    当初,攻下黄沙城时,城中建筑、设施几乎无一损坏,至少与西沙城相比,可以说是完全保留下来了。

    围城之时,林宗武没有下令开炮轰城,为的就是能保住这座还算建制完整的城池。

    大明将士进城后,林宗武下令:放弃抵抗的鞑靼军士免死,至于其他如马夫、杂役、店家伙计之类,带着店中财物,可以自行回家。

    之后,林宗武派出英勇千户所的将士,连同锦衣卫百户南栖原,带人在城中细细盘查:将所有在城中的鞑靼军民,无论死活、无论军士、杂役,全部清理出城。

    此举,大有必要。

    首要之处,如同当初残留在西沙城、东沙城的敌军奸细,毕竟一座城池,犄角旮旯的地方多了,难免会有敌军浑水摸鱼,如不及时清理,多有隐患。

    战事之后,清理现场,尤其敌军尸首、马匹,被损坏的兵器,既为防止疾病传染,又为提振士气,城中景象为之焕然一新。

    至于大明阵亡将士,已有专人负责安排。

    眼下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林宗武命军中书办一一登记,之后统一火化,再统一运回京城落叶归根

    战事中受伤的将士,根据医官建议:一部分随运送阵亡将士骨灰的兵马南下回京,一部分继续留在军中。

    伤势不重者,经医治后,可在成衣店、熟肉铺、小酒馆帮忙。

    北征以来,将士们的衣衫、伙食,也确实需要改善一番了。

    黄沙城中,随时可战的大明将士七千之余,经过重新部署,已正常防守、换防、执勤。

    根据林宗武部署,城墙之上:负责火炮、弩机、箭楼、瞭望的军士各司其职,城中有固定岗哨,也有来回巡视的流动岗哨。

    城外,无论东西南北,皆有锦衣卫、英勇千户所派出负责打探军情的暗哨,只要鞑靼方面稍有风吹草动,城中可立刻收到消息。

    之前留守在驻军大营的五千兵马,如今一分为二:三千驻守东沙城,两千继续留在驻军大营。

    北征大军初来漠北时,是按两万人的兵力安营扎寨,尽管后来有所收拢,但一些固有的营帐和工事做的很好,可作为战时依靠。

    西沙城先后经过魏申和仲逸下令炮轰之后,如今已面目全非,失去作用。

    据此,黄沙城、东沙城、前驻军大营,三处两城一营,相互作为依靠、相互增援,形成鼎力之势

    日光下,黄沙城中井然有序,有了成衣店、酒馆等店铺,换防下来的将士走在大街之上,少了些两军阵前的火药味,多了几分生活的味道。

    防守规整,军心也就更稳了

    黄沙城的话题渐渐少了许多,眼下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