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375部分

大明略-第375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弟,我知道,说不定昨晚锦衣卫的人已经向京城而去,在我们的战报到达京城之前,万岁早已知道一切”。

    林宗武笑道:“不过,这也不重要,反正我们打了胜仗。只是朝廷这次会有什么新的决定,你能够猜测一二?”。

    仲逸起的有点晚,不过最担心的时刻已经过去。

    在铁吉台的兵马经过轮番攻杀之后,敌军一路向北而逃,当时黄沙城中大多大明将士皆以为万事大吉,而仲逸则认为当时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候。

    试想,若是鞑靼大汗再派兵前来,不用太多,仅仅是刚刚一万的兵力,也足以将黄沙城轻松拿下。

    从兵法而言,当时对敌有利而对我不利的:我军大胜之后防备松懈、大战之后已经疲惫、调兵遣将之后兵力无法集中和统一部署。

    据此,仲逸再次抽调五千兵马,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攻势与防守兼备的态势,并命将士轮流休息,即便鞑靼方面再派兵前来,也不能轻易攻城。

    然而鞑靼兵马终究还是没有再来,而经过一夜的休整和重新部署,黄沙的防守已然回到之前的状态,大明兵马几乎没有伤亡,这一点并不难做到。

    而在这之前,林宗武已经命人之前在东沙城的三千将士换防到黄沙城,而让需要进一步休整的将士去守东沙城。

    与此同时,城中火炮、投石器、弩机等,也再次得以补充,几乎是满血复活的状态。

    忙完一切,仲逸这才有了困意,进而倒头就睡,若不是师兄命人来叫他,他想多梦一会儿。

    就这,程默也应是拖了一刻钟的时间,最后实在等不及了,这才将他叫醒。

    “谈判吧,准备谈判,这次才是真正的谈判”。

    仲逸再次打个哈欠,简简单单的伸了个懒腰,后又不由的笑道:“就这样吧,看看朝廷会派谁来做这个谈判代表”。

    打来的东西远比谈来的可靠,这句话如雷贯耳。

    林宗武对此十分自信:“依我看,此次谈判代表依旧是师弟你,只是我们的大军会怎样?要全部撤回京城吗?”。

    说实话,林宗武还想痛痛快快来一战,不论是东南的福建,还是漠北的鞑靼,显然不是几座城池、几场战事能解决掉的。

    而对其他将士而言,一旦这个消息放开,他们归心似箭的心情便几乎得以爆发,心思早已飞到京城之中,什么也无法阻挡。

    等待的他们的将是——论功行赏,这同样是‘不是真理的真理’。

    一旦如此,军心势必会浮动,战斗力再也无法回到之前的那般凝聚。

    “这个明白,无论朝廷旨意是什么,在没有确切的回京消息时,我们要严格封锁消息”。

    林宗武说道:“那你呢?是否还要去东北,去女真那里?”。

    这是他们三人,连同仲姝在内,之前早就说过的。

    战事没有结束之前,仲逸也未曾细细想过,而事已至此,他也就不得不考虑这一层了。

    “如果万岁那里能说的过去,我当然是要去的了,即便不能去,也要争取去”。。

    但仲逸决定改变计划:师妹就先随你回京城,总归是不方便的。

    若说到其他的事儿,或许二人还有争议或分歧,但说到仲姝时,绝对能达成一致:她的安全最重要、不容置疑。

    师父凌云子亦是如此,只要师父有吩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自当义不容辞,这便是凌云山,多年前就注定的。

    退一步讲,即便是林宗武本人亲自陪同仲逸前往,他也会当然同意让师妹随大军先行回京。

    不过,作为统兵主将,林宗武是必须要回京城的。

    谈判之事,仲逸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但关于此次师兄回京,他却是另有一番嘱咐。

    “切记,此次回京,你千万不要接受任何实质的封赏”。

    仲逸特意向师兄说道:“万岁若是给你一个大大的功劳,也要尽量推辞,尽量将功劳摊给英勇千户所、还有其他营的将士们,这是做将为帅胸怀的一种表现”。

    细细想来,这话似乎师父同样早就曾说过。

    林宗武重重点点头:“这次,我都听师弟的”。

第580章 再谈判之临机专断() 
数日后,黄沙城外。

    依旧是北城门外十余里处那片胡杨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起初魏申在此做局,将仲逸‘陷入’其中,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偷鸡不成蚀把米,最后魏申自己一头撞于木亭一角,结束了上一次的谈判。

    后来铁吉台再次在这个地方动心思,硬是在胡杨林中挖出一条地道,准备来个突袭,最后也被仲逸识破,来个猴子捞月空欢喜一场。

    不成想的事情往往会发生,一心的计划却总是落空。铁吉台自己也没有想到:最后仲逸同样利用这块地方,竟然埋伏了数千的兵马,绕到了他们的身后。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一点都没错。

    所谓狡兔三窟,当初铁吉台计划挖暗道时,通向黄沙城的‘地下通道’,绝不止一条:在即将到达黄沙城时,他会命军士们分三路开挖,那样的话,在黄沙城中,将会有三个出口。

    毫无意外,自然会有三股敌军从三个方向而来,这一点是林宗武绝对不会想到的。若是他当初在一处准备了足够的水或火来歼敌,必定会被另外两路的敌军所破城。

    好在仲逸用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扬言要在黄沙城外绕一圈开挖,这才从根本上杜绝了铁吉台的美梦”。

    或许,这也正是师父凌云子刻意说出那番话的缘故。

    木亭之事已经终结,密道也是如此,折腾来折腾去,双方议定:最后谈判的地方,还是这个地方。

    此处已经是一种耻辱与阴谋、较量与争锋的象征。

    不过这次鞑靼方面没得选,正如铁吉台不愿做这个谈判代表是一样一样的。

    毫无意外,大明朝廷毅然决定由翰林院侍读学士、监军仲逸作为谈判代表,而且朝廷给了他很大的临机专断之权。

    这个‘临机专断’有多大?只要无损大明的利益与国威,他都可以做主,而且大明朝廷也都支持他的决定。

    仲逸‘受命’以来,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选择此处为谈判之地,鞑靼方面没得选。

    之前,林宗武派人搭了一个帐篷,铁棍作为支架,可以最后只留下一块硕大的顶棚作为遮阳,其余地方皆是‘四通八达’。

    要知道,这个铁吉台号称‘能文能武’,一旦将他们二人单独隔离起来,明显是对仲逸这个翰林院的‘文官’不公平的。

    至少,在明面上是如此。

    关于双方的随从,依旧当初与魏申的随护‘规格’:除铁杆跟班程默外,英勇千户所和锦衣卫各自派出高手,总共十人,皆是忠勇之士。

    不多不少,铁吉台也带了十名随从,全部是骑兵,连同他在内,总共十一人、十一骑,算是最快的方式了。

    这样的谈判,连程默觉得都是异常的轻松:仗都打赢了,谈判自然势在必得。

    从当初东南抗倭与倭贼谈判,再到漠北数次与鞑靼谈判,连同昨晚在南城门‘文武比试’,程默已完全相信一点:没有人可以战胜他心中最敬仰的仲大人。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仲大人的安全,这一点程默更是自信不已:无论单挑还是群殴,鞑靼方面的那十名骑兵,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

    此外,还有他这个不算高手的‘高手’呢,程默觉得:不管铁吉台多厉害,至少在关键时刻,自己可以冲上去,那怕是替仲大人档上一刀呢。

    多次领略过大场面,程默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而且难能可贵的做到了——临危不乱。

    那把‘大伞之下’早已摆好两张木椅,一旁的小桌之上放好茶水。仲逸与铁吉台相对而坐,他们的身后,是各自所带的随从,俨然一副谈判的架势。

    “嘣”一声清脆的响声,铁吉台打开酒壶,他首先开始痛饮起来,桌上的茶水似乎与他无关。

    仅仅一夜,他似乎老了许多。

    这个行为怪异之人,往往会在两种时刻必须饮酒:特别得意的时候、特别糟糕的时候。

    仲逸稳稳落座,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仿若在欣赏着不远处的胡杨林美景。

    左右随从个个站的笔直,他们对此并不惊讶:这两位大人,经常都是‘不按常理出牌’,这点小小的举动,完全不算什么?

    “你赢了”。

    良久之后,铁吉台放下酒壶,长长叹道:“自古胜王败寇,谈判终究是其次的,还请仲大人说说,我们该如何谈?”。

    与魏申的脾气秉性不同,只要让他不死,他还会极力的最好将功赎罪的事情,但铁吉台就不一样了:他是宁愿死,也不愿做这个谈判代表。

    他是个可怜的人:想死都死不了的人,这是鞑靼大汗的命令。

    在得知自己的‘临机专断’之权后,仲逸早就想过此次谈判的场面,同时对于日后的结果,他也做了多种假设。

    “之前本官说过,黄沙城要驻守我们一个卫司的人,也就是五千多人、东沙城驻守一个千户所的人,这些人的粮草供给全部由南边的都司和当地县衙供给”。

    仲逸继续道:“你们所有兵马后撤三百里,不得再南下。当然朝廷有旨意除外”。

    “就这些?”。

    铁吉台似乎有些惊讶,缓缓放下了酒壶。

    他惊讶不是仲逸的条件,而是惊讶于仲逸的‘临机专断’之权。

    “当然,朝廷会为你们另行择取草地以供牧马,否则后退三百里,你的牧地该不够用了”。

    仲逸笑道:“东北一带,那里有很不错的草地,水源也很方便,就在那里选一块吧”。

    “这个?”。

    铁吉台有些疑惑的看着仲逸,却一时品不出其中的玄机,他又不能不说话,否则谈判便陷入‘僵局’。

    “这个,我得要回去请示大汗才行,现在无法答复你”。

    仲逸缓缓起身,不慌不忙的样子:“请示去吧,不过,他肯定会同意的,否则我们会不停的增兵,不停的向北打去,一直到你们无路可退为止”。

    程默见仲逸已转过身来,他急忙迎了上去。

    这谈判,确实挺快。

    “仲大人留步,留步”。

    铁吉台似乎想到了什么,急忙挽留道:“既然本将做了谈判代表,自然会争取促成此事,但我还是有一事不明:仲大人是如何得知密道之事的?”。

    “这个,还有那么重要吗?当你躺在地上与那些心腹将领计划着你们的阴谋时,本官就想制止的”。

    仲逸微微收住脚步,随意说了一句:“之前,本官就与林将军商议:想在那片胡杨林中伏兵,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多谢你的那条暗道,让你放松了警惕”。

    铁吉台一阵哆嗦:“这么说,你早就知道了?”。

    仲逸微微摇摇头:“若不是你每日在城外佯攻,本官或许还不会那么快的怀疑。你应该感谢本官,否则等你的密道通向黄沙城时,便是整个密道一片大火,或一片洪水”。

    铁吉台感觉眼前一黑,心口似乎在抽搐,想要说什么,终究还是没有说出来

第581章 该来的终究要来() 
太阳终究会升起,只要过了足够的时辰,月光也会再次洒下。

    春风吹来,令人赏心悦目;夏日的丝丝凉风,竟是难能可贵;秋风扫落叶、那怕一片萧条;冬日的北风呼呼吹来,再冷也得迎风而上。

    时节是如此,时辰是如此,万事皆是如此——而已。

    数日后,鞑靼方面终于有了准信:同意仲逸提出的一切条件。

    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意料,正如仲逸之前所说:若是不答应,朝廷还会继续增兵,一直向北开进,直到打的他们无路可退为止。

    不管此言是否可行,但有一个不变的真理:如果你不服,老子就打你,当你打不过老子的时候,一次、两次,除了屈服,再无第二条路可走。

    否则,将你连锅端了,连后退和回旋的机会都没有了。

    令人意外的是,自从那日铁吉台回到大营后没多久便得了重病,后来鞑靼大汗命令驻军大营的将士全部回撤,铁吉台随军北上,没过多久,竟然一命呜呼。

    古有‘诸葛亮三气周瑜’,不管是真是假,大家都这么说,也就流传了下来,至少可以说明其中一个道理:人,真的是可以气死的。

    不管是基于气量小的缘故,还是事关重大,无法承受眼前的事实结果,这样的事即便不会经常发生,但绝不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铁吉台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