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390部分

大明略-第390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到关键之处,掌柜总会向店小二使个眼色,机灵的伙计也会拎着一壶热水:小心、小心,让一让、让一让,小心烫嘴。

    这话说的,一个水壶本是要烫手的,怎么会烫嘴呢?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这是让你闭嘴的:该说的,不该说的,小心为好。

    掌柜的不傻:来我店里花银子那是欢迎的,那怕是胡乱说笑一番也行,若是再口无遮拦惹出事来,老子还不如不挣那点银子了。

    众人这么七嘴八舌的说着,却听得门外一阵异动,之后便是说话声,说话声越来越高,简直就是喊叫开来。

    声音是从街上传来的,不少人纷纷将头探出去,一看究竟。

    “大伙注意啦,待会指挥使大人带各位大人上街,欢送各位为朝廷建立功勋的将领回京,到时大家不得喧哗,不得随意走动”。

    锣鼓声起,不少衙役开始四处通告。

    这下好了,方才还在说笑,现在马上就可以见到真人啦。

    不少人开始再次点了酒菜,也不管酒菜是否上来,只为挑个好位置,以便看接下来的‘大场面’。

    大约半个时辰后,果真街上出现了不少兵差,他们立于两侧,中间让出一条干干净净的街道来,以便通行。

    不让喧哗是真的,但要是想挡住看热闹的,那便是很难了。

    这个时候,街道两侧往往会有不少围观的人,不少人踮着脚尖、瞪大了双眼,为的就是来看个热闹。

    城门口早已部署完毕,不过,此时已无须再有锦衣卫的那些生面孔了,当地的守卫完全可以胜任。

    此次欢送的主要是英勇千户所的将士,那日一战让他们在辽东名声大噪,不少人终于从‘耳听为虚’转为‘眼见为实’了。

    此外,不少锦衣卫的校尉也一同随英勇千户所的将士回京,其中就有北镇抚司的镇抚使石成等。

    再次一通锣鼓声后,大街上终于走过来一群人马。

    走在最前面的是仪仗,之后便是辽东都司衙门的都指挥使,连同都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阵势不小。

    与他们并排的,还有英勇千户所的千户谭辽、副千户周通等,他们的出现便是最大的看点,在不少围观的人眼中:这位英勇千户所的千户,简直比指挥使大人还要神奇。

    稍稍之后便是当地的知州,还有锦衣卫的镇抚使石成,以及他的部分属下。

    令人意外的是,与这些人在一起的,还有一名年轻男子:他不是本地人,但不少人对他却十分熟悉,绝对是见过面、说过话的。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日在城根面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后来又开了三个书院的——仲先生。

    “大家快来看,这不是仲先生吗?他怎么会在这里呢?”,人群中有人立刻认出了他来。

    这种好奇,一点都不亚于对英勇千户所的好奇。

    既然都亮相,就再也瞒不住了。

    ‘听说,我们这位仲先生,是朝廷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官居从五品呢’,这是仲逸亮明身份后,有人在衙门打听到的。

    ‘翰林院是干什么的?侍读学士又是个什么官?’。

    说话的是城根面馆最忠实的伙计喜子,他向赖斌问道。

    ‘翰林院是文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是个衙门侍读学士,仅次于翰林院学士’。

    赖斌感觉脑中一片空白,脸上异样的难受,心中却暗暗道:“果真是来头不小,那日初次见面时,就觉得他非等闲之辈,没想到年纪轻轻就能做到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哎,还是书生气,赖斌恨不得打自己两个耳光:我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喜子,走,我们回去”。

    听赖斌这么一说,一旁的托雅脸上立刻不悦起来:“哼,我早就说他是个文官,还真让说准了,以后再也不理他了”。

    人群中,喜子就是不愿抬脚:“要不,我们再等等,程默大哥还在那边呢,他说了:这次,仲大人先不回京城,等把书院的事儿安顿好了再走,仲先生一会还回书院”。

    “还仲先生呀?人家是仲大人了”。

    赖斌总算是缓过神来:“现在看来,他这样做是对的,都是为让我们免收牵连啊”。

    末了,他示意喜子继续留下,只对托雅说道:“走吧,我们先回去,仲大人会回来的”。

    托雅那里能听的进去,离开人群后,头也不回的就向前走。

    赖斌摇摇头,只得跟了上去。

    ‘不,我不回书院,凭什么回去?’。

    走了一会,托雅突然驻足道:“人家是谁?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我只是才勉强会读几本书、写几个字的小女子,不说还好,现在既然是这样,以后还如何相处?”。

    赖斌笑道:哈哈,果真还是个孩子,你那点心思,我还能看不出来?

    

第607章 准备返京() 
这日午后,书院、第一书院。

    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石成、英勇千户所将士纷纷南下回京后,仲逸的差事也即将结束。

    只因当时并非奔着同一个任务而来,仲逸也不必与众人一同前往,为保护他的安全,石成特意留了近二十名锦衣卫校尉。

    当时城内外发生‘激战’后,将士们只看重战事结果,战事结束后,英勇千户所和都司衙门的兵马已离去,石成却命人继续在暗中盯着。

    无论城内外,难免有漏网之鱼,而这种事几乎必定有漏网之鱼的,在接下来的几日里,锦衣卫的收获还真是不小,又捞了不少‘鱼’。

    至于在衙门中,为那些人通风报信的,石成在辽阳城时并未将这些人公开,不过临走之时,还是从衙门中带走一些人:其中有都司、卫司衙门的,也有知州衙门的。

    此举异常隐秘,并不为外人所知。

    此事或许还有后续,石成特意留了五十名锦衣卫校尉,并由一个百户统领,一部分用于保护仲逸的安全,其余继续在城内外秘查,是为防漏网之鱼,也是为再次核实:此地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之事?

    来第一书院这里的锦衣卫就有近二十名,仲逸只得与为首的百户商议:将这些人分为三拨,三个书院各留五六名,可以做做杂务之类。

    这样一来,无论仲逸到了那个书院,都有他们的保护,也就安全多了。

    三个书院终于都开了起来,仲逸也总算是‘大功告成’。

    在托雅和赖斌的帮助下,又有两名‘先生’来到书院,经过仲逸一番‘考验’,这二人确系读书人出身,四邻街坊对他们的人品评价也不错。

    如此,三个书院也就都有了先生,可以正常授课了。

    “托雅还是个孩子”。

    赖斌说的一点都没错,那日因为她的仲先生突然出现在大街上,骑着高头大马,而且真正的身份竟然是翰林院的侍读学士。

    之后她便认为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这才扭头就走。

    回了城根面馆,其实托雅还是惦着书院的事儿,后来程默过来请他过去、赖斌也请她过去,有了台阶下,她早就绷不住了,不回书院还等什么呢?

    毕竟,还是个孩子。

    仲逸之所以要这么做,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的出来:朝廷的事儿、衙门的事儿,知道的越少越好,尤其与他们毫不相干的。

    不表露身份,就是不让他们跟着搅和,也是另外一种变相保护

    午后的阳光不错,程默将木椅搬到院中一棵大树下,落座后,仲逸便与众人在一起开始‘议事’。

    前院中,才被安顿好的学生,此刻正在练字,暂时停止读书,笔墨纸砚备好,准备下笔。

    这是仲逸要求的:每天坚持半个时辰,谈不到书法的境界,但字一定要规规整整。

    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的规矩与态度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事情本身。

    “我到京城后,会托人向你们这里送来书籍,其中有我个人藏书,也有翰林院的一些,此事就劳烦二位了”。

    仲逸以茶代酒,向赖斌与托雅说道:“至于先生的事儿,我也会在京城物色,暂时能安排开来就行”。

    赖斌与托雅齐声应道:“是,仲大人”。

    这一声,差点让一旁伺候茶水的程默烫到了手。

    “那我们替你看着这么大的三个书院,你也得答应我们一件事儿,否则,我们说什么也不管了”。

    托雅向赖斌使个眼色,不知何意,他只得一脸的疑问。

    “我们也要去京城,到你们那个翰林院好好玩上几天”,这便是托雅的‘条件’。

    仲逸并未表态,一旁的程默竟先发话了:“不行、不行,且不说一路之上多有不便,京城的规矩多,翰林院的那些大人们,可不像我们仲大人这么好说话”。

    这话说的,首先就得罪人了。

    见托雅又欲扭头离去,仲逸急忙起身道:“你可千万不要当真,不就是去翰林院嘛,你好歹有个在那里做侍读学士的‘先生’,别人是不敢懈怠的”。

    至于一路之上的便利,只有有锦衣卫的人在,这都不是问题。

    这三处书院所用庭院都是买过来的,所以不用担心挪地方或有人中途打断授课,交给托雅与赖斌去打理,也能说的过去。

    玩笑几句后,赖斌没有再多言语,仲逸也没有再提去翰林院的事儿,显然托雅是将他作为个‘垫背’,自己要去京城那点心思才是真的。

    赖斌屡试不中难免触景生情,尤其读书人更为明显,若是一时难以排解,显然是没有必要再去的。

    这些日子以来,赖斌也想通了很多的事情:能在这里老老实实的教一辈子书,也就是最大的安慰。

    人内心的极大转变,譬如顿悟、茅塞顿开,或许是要在经历过很多曲折之后的一个灵感。

    灵感,比如说遇到一个‘高人’指点,或是来到一个从未来过的地方,亦或多种因素或巧合的重叠,一刹那间就全明白了。

    表面上这三个书院交给托雅‘托管’,但实际上仲逸已将向各衙门说明原委,这也是朝廷的旨意,自然没有人敢为难,而书院里的具体事务,还得要靠赖斌去处理。

    赖斌:知足了

    辽阳城呆了些日子了,根据仲逸之前的计划,他还要继续向北走,锦衣卫石成临走之时,也曾向他暗示过:最好两个月之内回京城。

    算起来,从与师兄一起出京城到漠北,再到辽东,也该是回翰林院的时间了。

    来辽东之前,仲逸得到的旨意是:辽东之事,他可以‘临机专断’,这个专断,自然包括回京城的时间。

    而石成作为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镇抚使,自然有他的考虑,这句提醒也绝非单单一句客套。

    “程默,准备收拾东西,我们明日出发,一路向北”。

    仲逸盘算着,按照这个时间计划,应该还能来得及。

    程默没有言语,立刻领命而去,只是一旁的托雅则又嚷嚷开来:“不是说好带我一起去京城的嘛”。

    仲逸笑道:‘放心,我们返回辽阳之时,一定记得来找你,之后带你一去京城’。

第608章 迁安县() 
天朗气清、清风微微,又是一年秋来到。

    十余日后,仲逸终于踏上回京之路,除了他的跟班程默与随行负责安保的锦衣卫校尉外,还有一直嚷嚷着要去京城的托雅。

    仲逸没有食言,但他给托雅同时附带一个条件:到京城后最多半个月时间,之后便返回辽东,协助赖斌等,继续打理书院的事务。

    托雅自然愉快的答应了,老陈头不放心,便吩咐让喜子一起跟上,并特意向仲逸叮嘱:回辽东的时候一定要妥善安排。

    先前之时当做‘恩人’,得知仲逸的身份后,更是宽心不少,老陈头在京城还有亲戚,托雅此去,也算一举两得。

    常言‘三个女人一台戏’,而在仲逸看来,有程默和喜子在,完全可以撑起这场戏、精彩的戏。

    随行的锦衣卫校尉,托雅再也不问他们的真实身份,在她看来:既然仲逸是朝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有随从自然不算什么,而且他们之前刻意隐瞒身份,也在情理之中。

    还说什么呢?许久没远行,好好享受一番沿路美好的景象吧。

    朝京城的方向一路而去,气候能稍稍暖一些,同时各种新鲜和刺激也就多了起来,那怕是一个小的县城、一种小吃,也足以让托雅充满期待、兴趣也是有增无减。

    只是这么多人中就她一个女子之身,出行总归有些不便,仲逸只得按照师姐的方法劝说托雅女扮男装,那怕是没有精湛的易容术,起码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对沿路遇到的路人来说,乍一看而已,也就省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