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400部分

大明略-第400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说这冯保,最为辉煌的时刻还在后面。

    万历皇帝继位后,他便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更是因为他与李太后的关系,以及与后来的张居正达成的某种联盟而权倾一时。

    明朝轰动一时的太监不在少数,但往往很少有好结果的,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恭喜仲大人,听说仲大人此次离京,先是漠北大捷立功,献计拿下西沙城、东沙城、黄沙城,歼敌无数。后来在辽东更剿灭几股私自练兵、私铸兵器的反叛势力”。

    从之前裕王府的角度来说,他们都算是裕王殿下的旧属,自然要相互照应的。

    冯保是何须人?

    仲逸虽是个从五品,但翰林院侍读学士地位特殊,况且以他的年纪和皇帝的关系,日后定不会久居人下。

    掌管东厂嘛,消息不是一般的灵通,仲逸对此也不足为奇了。

    “冯公公言重了,漠北一战全凭林将军指挥有方、将士们英勇杀敌。辽东之事,还得要感谢锦衣卫北镇抚司的镇抚使石成大人、辽东都司衙门的将士们”。

    虽是常规答复,仲逸也只得违心说了一遍,他不太愿意与这位权势熏天的太监套近乎,但又不能拒之门外。

    “冯公公,不知陛下最近可好?”。

    稍顿片刻,仲逸也不妨做出一副很熟悉的样子,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冯保左右环视一圈,而后压低声音道:“饮食有所减少,睡眠不是很好,哎”。

    冯保还确实没有把仲逸当外人,他干脆直接说道:“还不都是因为最近整顿盐务闹得嘛”。

    大明缺银子,国库开支众多,除去修建宫殿、开路搭桥、赈灾救济,花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

    花钱多,但来银子的渠道却极为有限,连同田产、税赋在内,像盐矿、铜矿、铁矿这些,便是重中之中。

    但凡接触到这条线上的,无论当地衙门还是经手之人,往往一旦陷进去便无法安然出来,这便是最为难以化解之处。

    头疼是自然的,无论换到谁,都不是一下子能解决掉。

    “仲大人,莫嫌我多嘴,此事最近朝中闹得沸沸扬扬,你还是不要沾上的好,朝中人人都知道:翰林院有个敢挑大梁的侍读学士,什么差事都敢做,什么人都敢得罪”。

    冯保再次补充一句:“不过,这次的事儿确实大了点,你刚从漠北、辽东回来,待会儿可以向万岁请求在家休息几日,万岁体恤臣子,定会准许的”。

    此话好多人都说过,仲逸离开京城已有近半年的时间,这个要求不算过分。

    冯保也确实对的起二人在裕王相识一场的交情,但凡这种劝说,即便不能起到什么实质作用,但往往都是出自一片好心。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才朝中往往是不变的真理。

    二人正说着,却听门外一阵异动,冯保急忙说道:“是李贵妃,千万记住:莫谈朝中之事”。

    仅此一句,冯保便规规矩矩退了出去,轻轻将门闭上,片刻的功夫便听到门外他与李贵妃的几句寒暄,之后便没有声响。

    早在裕王府当差时,冯保办事就极为稳妥,往往能做到滴水不漏,现在看来,他能做到今天的位置,绝非偶然。

    李贵妃是朱翊钧的生母,也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李太后,冯保得势既得益于她,也最终受害于此,这或许是他本人也没有想到的。

    而未来赫赫有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如今已经是皇太子、正位东宫,而他的生母也正是因为此,地位才变得尊崇起来,可谓母凭子贵。

    朱载垕沉迷媚药,只有六年帝位,而后拉开大明历史大幕的便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只因他继位初期年纪还小,便由生母李太后垂帘。

    而这两位厉害的人物,此刻已经来到面前。

    在裕王府时,仲逸也曾做过朱翊钧的先生,二人的这层关系将永远不会改变。

    连同仲逸趁无人之际,用他的轻功带朱翊钧摘下了树梢上的果实,此事就发生在裕王府,也是仲逸独一无二的‘授学’方式。

    感谢翰林院这个衙门,若没有当时翰林院侍读的头衔,仲逸是绝对不会有此‘殊荣’的。

    只是时隔许久,不知小朱翊钧还是否还能记得轻功之事?

    作为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对儿子的管教甚严,由此也就与仲逸有了的一定接触、一定的了解,这也算是他与裕王府关系的一部分。

    “微臣见过贵妃娘娘、太子殿下”,仲逸先行大礼。

    朱翊钧还是个六岁的孩子,他似乎并不在乎这些礼数,见到自己的先生后,竟然笑着走了过来。

    “仲先生,到院子里玩,好不好?”。

    尽管管教甚严,时隔几个月不见,看到自己的先生、独一无二的先生,朱翊钧还是忍不住兴奋。

    与李贵妃客套几句,之后便落座,才上了茶水,仲逸却见朱翊钧竟要朝自己怀中跑来。

    “这是辽东特产,牛角制的配饰”,朱翊钧坐在仲逸怀中,开始认真的玩起来。

    此处并未外人,李贵妃笑着摇摇头,她也不再制止朱翊钧,随意开口道:“仲学士一路辛苦,听说此次离京,先取的漠北大捷,又剿灭了辽东几处不安分的势力,还在迁安县断案”。

    后宫不是不能干政吗?

    仲逸暗暗自叹:眼前这个女人,将来非但要干预,还要直接参与朝中大事才是真的。

    看来,冯保之前的提醒是多余的

第623章 再面圣(下)() 
午后,大约一个时辰的功夫,仲逸终于听到门外有人喊‘万岁’的声音。

    朱载垕总算来了。

    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石成也一同进来,朱载垕似乎对他有话要说,但沉默片刻后,他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就这样办吧”。

    石成领旨而去,还未来及与仲逸说上一句话。

    连同冯保在内,他们说得没错:皇帝的脸色确实不太好,确切的说——非常不好。

    眼下朝中关于盐务之事闹得沸沸扬扬,这一点自不用说,但仲逸此次面圣,恐怕还轮不到说此事。

    自然,向皇帝请求给他在家‘休息’一段时日的话,也只能过一会再说了。

    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从五品衔,能有如此单独面圣议事的机会,既因先帝朱厚熜的先例和‘惯例’,也因翰林院这个特殊的衙门。

    而之前的裕王府做侍读那些日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段经历。

    毕竟,如今的皇帝,正是之前的裕王殿下。

    早在裕王府时,二人就曾一起交谈过很多话题,譬如由后花园的一块空地说起,说到种高粱、大豆,说到百姓耕农、收成好坏。

    沟通有好多种,但具体到每两个人时,往往会有一种习惯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首先来自外部环境。

    譬如与师父凌云子对话时,最合适不过得莫过于高山流水的凌云山;与樊文予交谈时,似乎酒楼或自己府上更为合适;而对李序南而言,书房或茶馆才是最佳选择。

    外部环境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穆一虹那个小院是经过精心挑选之后才选到的,而她本人也是颇为满意。

    当然,还有两个人交谈时,沟通方式的不同:譬如深入浅出型、开门见山型、转弯抹角型、旁敲侧击型

    “仲爱卿,此次漠北、辽东之行,朕已有所耳闻,爱卿素来心思缜密、所见非凡,依爱卿之见,漠北与辽东之事,当如何?”。

    这位皇帝用的是深入浅出兼开门见山,这一点要建立在一定‘交情’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话题不小,却能如此轻松,倒也符合二人之前的某种默契。

    “万岁,以微臣之见:漠北与辽东都要立足于‘打’,务必要使其屈服,但却并非全是要兵戎相见,多种举措并举才是长久之计”。

    仲逸也不拖泥带水,所幸也来他个——开门见山。

    连日以来,盐务之事闹得的朱载垕身心疲惫,眼下仲逸刚从漠北、辽东归来,说起此事,倒是不失为一种调解的方式。

    “在漠北增设城池,加派大明的将士分段巡视,在辽东加紧查处意欲反叛的势力,再开设书院、广招学子,就是所谓的多种举措吗?”。

    在仲逸去辽东时,林宗武已经回京,对于漠北的战况,他早已向朝廷禀明。而当仲逸在辽东时,石成又早一步回京。

    那里的情形,皇帝同样早已知晓。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显然,朱载垕还是倾向于听听眼前这位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意见。

    毕竟,漠北战事由林宗武牵头,而辽东的镇压反叛又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和当地都司衙门合力的结果,而仲逸的真正任务实际就是在目睹这一切后,提供一个长远的应对之策。

    说白了,他就是要在各处‘走走’、‘看看’之后,得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良策’。

    “漠北战事要取得长远之计,既要精兵强将,更要从粮草、田产、马匹入手。而在辽东开设书院、广招学子只是第一步,至于以后的举措,正是微臣向万岁请旨的”。

    这也正是仲逸此次面圣的关键所在:无论漠北、辽东,要有大的动作,还得要过了皇帝这一关。

    万事开头难,而更难的是开头之后的坚持。

    “仲爱卿,你果真另辟蹊径,朕仔细看过了:你在漠北、辽东的举措已属不易,切实可行、有礼有节,朕心甚慰”。

    朱载垕继续道:“既然这是第一步,那倒是给朕说说,之后你还有什么打算?”。

    末了,他随意说了一句:“朕这几天正烦着呢,说些好听的,不要再向朝中那些大臣,叽叽喳喳说了半天,越说越乱、越说越烦”。

    看来,盐务的事儿,确实够棘手的。

    “微臣想请皇帝准许两件事”。

    如同当初在裕王府时,话题渐深,二人交谈的气氛却逐渐轻松许多:各自随意饮饮茶、调换坐姿、或起身走动走动。

    在仲逸看来北方之患,无论鞑靼还是女真,最终解决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彻底失去反叛的资格,而让他们丧失条件,并非一路屠杀过去、杀的一个不留。

    当然,就目前的大明兵力来说,既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个理由做到这一点,即便能做到,那也是一场灾难。

    而无论南北,大家都赖以生存的离不开田地、房屋,种什么样的庄家?养什么样的草?那怕是一片山林,还会产出木材、草药等。

    对读书人而言,不能没有书院、没有书。那怕是私塾,那怕是再普通的几本书卷,都是必不可少的。

    饭总归是要吃的,而读书人说的话、做的事儿,则会对周围的人形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于成为大多人的榜样、效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一支铁的军队是最终的保障。

    否则,即便有了田产、有了收成,粮食最终也难以进入自家的粮囤。读书人的书自然也就读不下去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去读?

    仲逸继续他的两个请求:“请朝廷派人到漠北、辽东重新丈量土地,之后再分批派兵马驻扎,这些兵马务必要经过强训,比如说如今正在奉旨练兵的戚继光一样,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驻地实行军垦,在无战事时,军士们开垦田地,用以解决本军粮草所需,并常年积累,可用于囤积。

    与此同时,由朝廷负责安排挑选品学俱佳的饱学之士去两地授学,并佑吏部、户部、礼部等在俸禄、房屋、升迁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此外,严格控制这两地的马匹、铁器,尤其聚众闹事、长期无人居住的区域,要结合户册进行盘查”。

    此言一出,谁都能看的明白:就目前而言,至少漠北的鞑靼是不会轻易遵从这样的旨意,只能由南向北,在可控的范围内慢慢推进了。

    当然,若是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阻拦,那便只能出动兵马了,正如才结束的漠北之战:一直打,打到你求饶、打到无路可退。

    如此,既可名正言顺出兵,又能借战事给予对方打击,他们连喘息和逐渐壮大的机会都没有。

    而漠北、辽东所有年轻一代男女都进了书院,朝廷分文不取,还用各种方法鼓励,那么,还有谁愿意上沙场?

    习惯了拿刀容易杀人,习惯了握笔更懂得礼仪,读书人的事儿,要慢慢培养。

    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嘛

第624章 我的店铺(上)()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一天也就这么过去了。

    出了皇宫,仲逸反倒忧心忡忡起来。

    仅是说起漠北与辽东两项,后来二人慢慢的沉默了,朱载垕看上去有些疲惫,这种神态与之前的朱厚熜有些相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