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416部分

大明略-第416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跳上马背,仲逸欲返回盐课提举司衙门。

    ‘君子当言而有信’。

    刘妙妙立刻挡在面前,泪汪汪道:“莫非?公子也嫌弃我不是?我真是清白的落这个恩情,不报答这一生都心有不安”。

    仲逸胯下马儿后退数步,瞬间向前奔去,听的身后一阵追赶。

    “盐课提举司衙门,你来找一个姓仲的人”。

    勒住缰绳,仲逸大声说了一句:“如果你要来的话,将你家人全部带来,要向他们说清楚”。

    噔噔噔、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只留下一脸茫然的身影

    回到盐课提举司衙门,大门口的衙役立刻上前将仲逸的马匹牵走,顺便说了一句:知府大人来了,都等了有一个多时辰了。

    仲逸随口问道:“有没有说是所为何事?”。

    一名衙役上前答道:“这个小的就不知道了”。

    大理府知府姓曹,名叫曹春,居正四品。在来盐课提举司前,仲逸就曾见过了。

    见仲逸进来,曹春立刻起身相迎、满面春风:“仲大人真是日理万机,要见一面,还得在这里先品一杯好茶才行啊”。

    他的身后,是同提举王核、副提举姜军,还有吏目蔡一书。

    “谁说不是呢,我们仲大人自上任以来,可谓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如今我们盐课衙门也是上下一心、干劲十足”。

    闭着眼睛都能猜到,说这话的,自然就是同提举王核了。

    仲逸脸上同样露出笑意,只是声音没有这么大:“不知曹大人来,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盐课提举司并不归属于大理知府衙门管,但毕竟在人家的地面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总归是少不了要打交道的。

    “仲大人的说那里话,谁不知道你们盐课提举司才是最富的衙门,本官想巴结还来不及呢”。

    曹春见仲逸似乎没有再继续寒暄的意思,这便开始切入主题:“本官有些话,想单独与仲大人说,不知是否方便?”。

    仲逸还未开口,一旁的王核、姜军还有蔡一书立刻起身道:“二位大人先说着,下官们还有些俗务要处理,暂先告退”。

    虽不是同一个衙门,曹春却能如此轻易向这三位下了‘逐客令’。此举,若不是真有事,那便是这些人之间相当的熟悉了。

    “不知曹大人有何要事?若是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差人来说一声就行,何必劳你亲自跑一趟呢”。

    仲逸从衙役手中接过茶杯,笑着对曹春说到:“如此也好,下官也喜欢开门见山”。

    曹春放下瓷杯,面露难色道:“听说仲大人打算要扩建盐场?还得要占用不少耕地,是也不是?”。

    这消息是从何而来?

    才刚在盐课提举司说过的,知府衙门怎么就知道了?

    “是有此想法,不过还要与老灶户们商量,若是那块耕地下确实能开井的话,怕是要占用些地了”。

    仲逸说道:“当然,这都是才有的想法,能否切实可行?何时动工,占用多少耕地,还一时说不上来”。

    曹春微微点点头:“哦若是这样,到时占用的那些耕地可就不能下种了可惜耕地本来就少若是不补些税赋,百姓们恐怕要有意见了”。

    这话说的,那里是百姓有意见?分明就是你知府衙门有意见了嘛。

    关于占用的耕地,仲逸早就想好了补偿之策,只是一时还没有来得及说而已。

    ‘那依曹大人之见,此事,当如何?’,仲逸端起茶杯,稍稍挪挪身子。

第647章 神医的力量() 
午后阳光洒下,盐课衙门大院中显得十分安静,时有衙役们路过,院落打扫的一尘不染,倒是多了几分别样的生机。

    刘妙妙终于‘如愿以偿’:就在仲逸回到衙门次日,她果真带着家人找到盐课衙门。

    得知事情经过后,刘妙妙的爹娘也同意了她的请求:既然仲大人有救命之恩,那便是要报恩的。

    孩子还小,留在这里做些杂活儿,也刚好适合,在堂堂的盐课衙门,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仲逸让程默多方打听核实:那日随刘妙妙一起来衙门的,确实是陈村人,皆是她的亲人。

    林妙妙便留在了盐课提举司衙门,专门做起了打扫房间、收拾桌椅的杂务。不过端茶倒水、洗衣做饭的事儿不归她管。

    按照之前‘说好的’,刘妙妙在这里是没有工钱的,只是为了报答仲逸的‘救命之恩’。

    尽管如此,仲逸还是为她准备一个单独房间,还负责‘管饭’。

    具体负责此事的是程默,当初在小院踹开木门的,还是他这个最忠心的跟班。

    关于仲逸为何起初说是‘要回山东济南府’,后来却到了盐课提举司衙门,程默没有继续解释,刘妙妙也不再问,也就这样过去了。

    刘妙妙长得确实有几分姿色,尤其身段有型,起初来到提举司时还引出不少话题,只因后来他们得知是仲大人慷慨解救后就少了很多议论。

    而刘妙妙的家人一起来衙门,仲夫人的点头同意,更是为让那些好事之人几乎没有了传言的力气:连人家都同意了,还说个啥?

    这些日子以来,盐课衙门中发生了很多事儿、算不上大事,但也有几分说道。

    次月的衙役分等也被评了出来,不过一等衙役的人数结构变化不大,因考核的内容有所增加和变化,之前仅练习跑步、答题和站立不语,显然是不够的。

    其他等级的变化却相当之大:无等全部消失,三等有所减少,二等大大增加,足见上进心是有目共睹的。

    仲逸自然履行他的承诺,照例兑现赏银,衙役们为此再次欢呼。

    经过与多名一等衙役沟通,连同林大团在内的很多老灶户实地探查,仲逸打算开建新盐城、扩大产量的计划,终于有了明确的期限。

    衙役、灶户们干劲十足,他们对新来的提举大人不再是之前的好奇与猜忌,已慢慢转换为一种习惯和适应。

    当然,这才刚刚开始,与信任与支持还有些距离,真正的上下一心,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仲逸向众人保证过:若是来年产盐数量能够增加,则会奖励每个人:不管是衙役,还是灶户,谁也不例外。

    有奖必有罚,他结合之前的规则,让吏目蔡一书再次制定新的规则:无论谁,但有违背者,严惩不贷。

    要说,这段时间以来,最喜上眉梢的还是身为库副使的肖大可,他简直变了一个人。

    程默到京城后,很快将书信送出去,石成当场回复,樊文予正在扬州巡盐,后来程默便在石成的协助下办好通行所需,直奔扬州。

    李时珍不在京城,按照他的习惯:往往会云游此处,拜访各种人,而后觅得良药。

    是袁若筠,她托付其兄长袁若晗,打听到这位名医的行程路线。

    见完樊文予后,程默便追上李时珍,好在他在的地方距离云南不远。

    程默说明原委,便将仲逸提前记录的东西让他看了一遍,李时珍竟当场答应‘要到大理亲自看望这位老人’。

    说实话,李时珍对仲逸并不熟悉,只因原礼部尚书袁炜的缘故,而他之所以答应前来,完全是因为仲逸的一片赤诚打动了他。

    程默异常欣喜,一路护送,二人很快来到了大理

    数日后,肖大可说老母亲的身体好转,渐渐地可以下床走路了。

    一月后,肖大可再次听到兄嫂的喜讯:老人食欲大增,说话也清晰了很多。

    这日午后,仲逸正与仲姝屋里说着话,却听门外一阵异动,像是程默的声音。

    ‘都给你说多少遍了,仲大人与夫人在说话,你再等一会儿吧’。

    程默挡住了欲进门的肖大可,一个劲儿的解释:我家大人忙于衙门事务,都没有说时间陪夫人,你听不懂我说的话吗?

    ‘我要见仲大人,就说一句话,绝不会打扰大人和夫人说话’。

    总算是没有拦住,肖大可进门就‘噗通’一声跪下。

    ‘仲大人,我娘的病全好了,我是来谢恩的’。

    肖大可二话不说,‘咚咚咚’就是三个响头,边磕边说道:“大人,从今以后,我这条命就是你的了”。

    仲逸急忙扶住,大可却坚决要把话说完:“上次你留的银子,我日后一定还大人,那位李太医无以回报,年年为他祈福、祈受”。

    一旁的程默笑道:“要你命干什么?都是一个衙门的,咱们仲大人又不是为图你回报,快起来吧,你这都说了几句了”。

    肖大可这才憨憨的起身,再次施礼,而后毕恭毕敬的退了出去。

    这时,一名男子缓缓从房间走出,仲逸急忙迎了上去。

    ‘李太医,人家要见你一面,为何不见呢?’。

    仲逸请李时珍入座:“如今大可娘身体痊愈,人家是真心要感谢一番的”。

    李时珍说道:“医者,本就为救死扶伤,何来刻意要感谢一番?我也是觉得老人家所患之疾怪异,诊断也是为了更好的医治病人、类似的病人”。

    末了,他笑道:“大可是个孝顺的孩子,只要一家其乐融融就好,为何非要见我呢?”。

    仲逸连连点头:“李太医所言极是,是在下浅薄了”。

    一旁的仲姝说道:“都说李太医医术了得、妙手回春,看样子,心境高远、超凡脱俗才是真正令人难以企及的”。

    女眷一般不露面,不过李时珍来盐课提举司与仲姝交谈几次后发现她见识非凡,一些见识,甚至连仲逸这位昔日翰林院的侍读学士都不如。

    仲逸请他而来,正是为灶户们正得的一种怪病。

    李时珍欣然答应,一如当初为老人医治一样。

第648章 多事之夜(上)() 
夜幕下,天色一片漆黑,冷风伴随着微弱的月光丝丝略过,晚秋之季,大地即将迎来寒冬期。

    今日的盐课提举司衙门格外的热闹,新一月考核刚刚结束,有人再次从二等衙役升为一等,又恰逢同提举王核今日‘寿诞’,破例请衙门所有衙役庆贺。

    令人意外的是,王核今日一反常态,竟当众发话:除了值守的衙役外,其他所有人都有份儿,而且所有开支由他一人承担。

    ‘铁公鸡’也有拔毛的时候。

    此处并非山寨,无论那种方式的庆贺,绝不会弄出个‘酒肉管够’的局面来。

    饭菜倒是丰盛了许多、种类之多,超乎想象。

    仲逸早有规定:衙门里饮酒,最多不能超过三碗、限量的碗。

    若是再要超量,那就要追究伙房厨子、杂役的责任了。

    从午后开始准备,傍晚众人到齐后,此刻还在兴头上,看样子一时半会是不会结束的。

    对此,衙役们表面颇为感激,但人人心中却犯了嘀咕:王大人如此做,到底是为那般?

    仲逸初来提举司时,修葺衙门院落、大赏一等衙役、优异灶户等,被人视作是‘笼络人心’,好在有更多制度并举,才让人们心悦诚服:

    为盐课提举司好,仲大人是认真的。

    那么,王核此举又是为何呢?

    毋庸置疑,在提举司衙门中,除了仲逸这位提举大人外,就属同提举王核更令人瞩目,在这里,他有他的‘人马’,有他的‘地盘’,也有他多年的经营,这一点来说,仲逸甚至都不如他。

    仲逸的新举措吸引不少人,而王核此次‘大方’或许也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意思,至少他从来都没有这么大方过。

    若抛开对衙门的各项举措来看,王核显然更多想树立自己的威信、既有的威信。

    所有衙役心知肚明:同提举与提举之间的较量,渐渐变得明朗起来。

    管他呢,有肉吃、有酒喝,想那么多干嘛?

    这样的场合,当然不会少了仲逸这位提举大人,但今日不比往常,更多的机会,就还是留给同提举王核吧。

    饭菜上的差不多了,王核带着两名随从,开始向众人敬酒:先是从仲逸开始,再到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以此类推。

    “王大人如此破费,让我等有些过意不去,改日城外酒楼设宴,由下官与蔡大人做东,还请二位大人务必赏光啊”。

    落座后,副提举姜军与吏目蔡一书也向仲逸和王核发出‘邀请’。

    仲逸笑言:“非年非节、非寿非喜,设宴得要有个名目啊。否则,本官是断断不会去的”。

    王核似乎有些醉意:对对对,没有名目的酒席,我们是断断不会去的。

    姜军与蔡一书立刻起身应道:“既是如此,请二位大人容下官们回去想想,有了合适的‘名目’,再请二位大人”。

    二人对视一眼,略略有些尴尬

    隔壁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