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443部分

大明略-第443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博远起身,极为轻松的样子:“听说你们大理的青石桥豆粉不错,老夫今日可就真不客气了”。

    还是程默,他一直站在这位老御史的身边:‘文大人崇尚简朴,我们仲大人早就吩咐过,真正的粗茶淡饭,豆粉保证管够’。

    ‘哈哈哈,这个程默真不会说话,不过这豆粉确实不错’。

    底下的气氛再次活跃轻松起来,难得的机会,豆粉即便再不好吃,也起码能能不用在这里提心吊胆。

    有程默的陪伴,仲逸省去不少事儿,安排好老御史大人后,抽空便又拉樊文予过来。

    “樊大哥,你给我句实话,你们一路走来,与盐商高调频频接触,是不是文大人准许的?到了我们大理,是不是另有部署?”。

    仲逸这么一说,绝非多此一问,原本他想与樊文予商议大空寺的事儿,只是他此次的一反常态难免有些令人不解。

    上兵伐谋,但对樊文予而言,仲逸还是觉得:开门见山才是最好的选择。

    樊文予依旧不着急的样子,这是他与仲逸多年的默契:没有仲逸在身边的时候,他反倒有些拿捏不住,若是他的这位仲老弟在,反倒可以更加‘悠闲自在’了。

    对这位正四品的佥都御史来说,关键时刻,他才是真正向仲逸‘讨教一二’的人。

    这一点,或许永远都不会变。

第682章 这场面() 
午后,盐课提举司衙门高朋满座、一派热闹,人来人往的场面,自仲逸做了这个提举以来,还真是不多见。

    青石桥的豆粉确实不错,不过几巡过后就成了一道配菜、一道简单的配菜而已。

    仲逸身为“东道主”,不过大多场面上的事儿还是程默应承着,这个从翰林院的跟班确实够给力,浑身所放出的“光芒”简直可与翰林院这个衙门的名头“并驾齐驱”。

    作为破例,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也异常活跃,对于他们来说,无论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还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各位大人,皆是上差,这种姿态也是很正常的。

    或许,只有他们二人心中清楚:他们的这种近乎高昂的状态,全是因为才被拿下的同提举王核。

    王核这口气、顶在头上这层云,终于可以摘掉了,就冲这一点,他们也要感谢仲逸这位新来的提举大人,这位翰林院连庶吉士都没有完成考验期的——侍读学士。

    在盐课提举司这一亩三分地,仲逸已完全打开,剩下的差事就是要面对这些灶户、像林大团这样的灶户、很多靠制盐活下来的人。

    无独有偶,文博远只是在众人的场合中短暂的一个露面,之后连同青石桥的豆粉,也一同撤了下去。

    盐课提举司的场面有副提举姜军、有无所不能的程默,连同年事稍有些高的吏目蔡一书,而都察院的场面,则是由樊文予这位左佥都御史独自一人完成。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面接下来还会有多次,与大理知府衙门的人,与当地的盐商,皆是樊大人出面,一如在两淮,众人一直口口相传的那样:樊大人与盐商来往频繁。

    相比其他之处,大理五井盐矿情形更加复杂:之前才被双双拿下的盐商耿达、孙大发等人,以及才锒铛入狱的同提举王核,如今可谓“满城风雨”、“听风就是雨”。

    盐课衙门的“限酒令”在今日似乎行不通,但如同一把无形之手在暗暗操控:每人都没有醉,全无半点失态,哪怕是半点分寸的慌乱。

    气氛归气氛,今日就是这样的气氛,如此而已。

    大约一个半时辰后,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起开始安排“送客”,只有大理知府衙门和布政使司、按察司的‘人马’。

    身为巡盐御史,又署理盐务钦差,文博远连同樊文予等人,自然就留在了盐课提举司衙门。

    当门口数名一等衙役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后,盐课提举司衙门打杂的衙役也该上手了。

    仲逸与程默正陪着文博远和樊文予等在一起说话,桌上无非几杯清茶,还有几份剩余的青石桥豆粉。

    夕阳西斜,百鸟归巢,街上酒肆饭庄生意再次红火起来,行走的人数已远远低于坐着的人,清净也是一种常态、唯独属于这个时辰的常态。

    盐课提举司,伙房中依旧热闹,不过人数还是比往常少了一些,后厨的帮工最能明显感到这样的场面。

    所谓几人欢喜有人忧,愁眉不展的皆是与一人一事有关:昔日同提举王核的心腹之人,与盐商来往密切的官吏。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只是在没有遇到那一刻,永远不知道那样的感受、心惊肉跳的感觉。

    盐课提举司衙门变天了,这次无人不会感到,无人再敢不服。

    毫无意外,在很短的时间里,盐课提举司的衙役很快再次被划分,而这次不再是一等衙役和二等衙役这么简单。

    有的人注定将走的更好,而走的人注定将默默的离去、不默默的也要离去。

    夜渐渐深了,月色正浓,巡夜的衙役已经换守,剩余的便是那规律的脚步声和打更声。

    一间最大的房间,最亮的灯光,依旧是那样的节奏,那样的气氛

    次日,一道明亮的光芒,清脆的鸡叫声,盐课提举司衙门自己养的报鸣鸡,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文博远这位都察院副都御史的到来,似乎没有对众人造成多大影响,仲逸的节奏就是大家的节奏,此事不算由来已久,但就是这样发生了。

    开始用早饭,依旧青石桥豆粉,这位老御史似乎确实好这一口、一口简单的小吃。

    仲逸这个提举大人似乎有点“不称职”,莫说程默这个最忠心的跟班,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都远远超过了他——仅从露面来说。

    文博远年事已高,他的脾气秉性,也正像那青石桥的豆粉,那么的简单、那么的随意。

    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有的时候就是如此,说小就小,说大就大,大到不可想象。

    “仲大人,今日天气不错,我们初到这里,是不是到各处走走?”。

    用完青石桥豆粉,文博远向仲逸说了这么一句:“听说你与樊御史交情颇深,咱们两个算起来也是有交情的”。

    末了,他笑道:“今日,你打算陪哪位故交?”。

    这话说的,让仲逸一时不好答复:看来文大人是打算与樊文予分开走了。

    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很快,仲逸起身答到“下官陪文大人到盐井走走,樊大人就由我们盐课提举司的副提举姜大人、吏目蔡大人陪着,到各处转转”。

    这个各处走走,颇有看头:最明显的——樊文予是不去盐井的。

    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没有言语,程默在一旁似乎有些着急,但他却搭不上话,有些干着急的意思。

    仲逸已完全一副轻松的状态:“程默立刻去安排,樊大人他们就交给姜大人和蔡大人他们了”。

    关键时刻,程默还是差了些火候。

    仲逸如此安排,所有人没有半点意见。这才是盐课提举司的仲大人。曾经翰林院侍读学士的风采。

    人群中,两个不起眼的人,似乎比所有人都更为难受:库大使肖大可、库副大使刘通,这二人左右不适、看似无所适从。

    按理说,刘通是追随王核的人,只是他这条船小,船小就好调头,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道理了。

第683章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 
午后,阳光一片大好。

    如同‘但凡有过人之处之人、必有过人之举’一样,特定的场景,往往也被赋予特定的氛围、景致,由来已久的那种。

    约定俗成也好,见怪不怪也罢,亦或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存在就是合理”。

    至于真的合理与否,倒似乎是其次了。

    按理说,存在只是一种事实,只要存在便是,但至于是否合理,那就是另当别论了。

    至少,还有一层合理性的判断,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然天下之事,往往就在一个“看似正常不过”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至于是否真的正常,那又是另当别论了。

    但凡遇事儿,唯恐太过较真,较真太过,就难免有些细思恐极的感觉,大可不必如此。

    在盐课提举司衙门,像肖大可、刘通这样的人,可以说得上“七上八下”:要上便有人压着,要下又有人顶着,稍有不慎,满盘皆输,要么被压死,要么被顶死。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下边的人只要能把他顶下去,那么肖大可就不再是肖大可,刘通也就不是刘通了。如今的库大使、副使的调换,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在盐课衙门大多人欢喜的时候,肖大可却隐隐有一层担忧:为自己而担忧,也为仲大人的担忧、他母亲的救命恩人,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

    原本以为孙大发、耿达连同鲁大头等人的锒铛入狱便是一场大快人心,而之前的库大使刘通从库大使到副使的调转更是让人猝不及防,不得不服的那种。

    然没想到关键时刻,竟在朝廷钦差来大理府时,恰到好处的将同提举王核一举拿下。

    同提举意味着什么?王核意味着什么?

    但凡在盐课提举司衙门呆过的衙役都十分清楚:这是一个仅次于提举大人,而在某种情形之下,甚至比提举大人更管用的王大人。

    “仲大人是要来真格的了,盐课提举司衙门真的要变天、大变天了”。

    这个问题,肖大可一直在想,也一直为仲逸担心:同提举大人算是个人物,但并非那种真正可操控一切的人物。

    自从仲逸请名医李时珍医治好肖母之后,肖大可就暗暗发过誓:要为这位新来的仲大人做点什么。

    而直到此刻,他依旧没有想到自己到底可以做些什么

    库副使刘通终于领略到一个道理:脚踩两只船,真的死的快,要想死的快,多踩几只船。

    船多了,你以为那条都会载你过河,然无论那条船出事,死的第一个就是你。

    忠心耿耿,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从今以后,唯仲大人之命是从,绝不见异思迁,这山海看那山高,到头来猴子捞月一场空”。

    刘通这么为自己打算,至于仲逸是否领他这份情,那便是要拭目以待了

    午后的阳光明媚,气温也在渐渐上升,盐井一带早就人来人往,尤其各种衙役,几乎都赶上了灶户门多、比他们还要忙。

    除盐课提举司衙门的衙役外,还有大理知府衙门的衙役。甚至于当地县衙也派出了他们的人马,谁让来这里的是堂堂朝廷三法司之一的都察院、都察院的副左都御史呢?

    对于这里的灶户(盐户)来说,他们对三法司不是很清楚,甚至于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是什么都没有听过。

    只听过“御史”二字的人,已足以可以向别人炫耀:看我懂的多不多?那是见过何等的大世面?

    仅此而已

    “仲大人,我们只认仲大人”。

    以林大团为首的灶户门早已侯在那里,他们早就议论过此事,对此只有一个心思:“只要是仲大人让我们来的、让我们做的,我们绝不会含糊”。

    何为威望?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仲大人竟将那个王核都打入大牢,简直就是包龙图在世,一点也不夸张”。

    “那还要说,孙大发不是很牛吗?耿达算什么?刘通这种未入流的同提举那可是从六品的朝廷命官,结果呢”。

    “朝廷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岁身边的人,驱除北虏南寇,绝不是盖的”。

    是为“人人皆说盐课司,倒是说尽仲提举”,不止盐课提举司和知府衙门的人,恐怕大理城中也是如此。

    灶户们一门心思只为一件事儿:既然这位什么都御史是朝廷派来巡视盐务的,那么他们务必要为仲大人说句公道话,这也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例行公事而已,这个时节确实也看不到什么,无非之前才挖过的盐井,连同一些制作盐的设备而已。

    众人心中再明白不过:御史大人真正要看的正是他们这些盐户,要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做?

    官做的好不好,就看百姓怎么说,盐课提举司的官做的好不好,就看灶户们怎么说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简单的不需要解释。

    文博远似乎与生俱来的一种亲切和随和,加上他年事已高、处事低调,以至于没过多久,人们就渐渐敢上前与这位朝廷正三品大员说话了。

    还是当初那块空地,只是如今这季节有些冷而已,好在午后的阳光照耀下,暖了不少人的心。

    没有仲逸当初盘腿而坐,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