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74部分

大明略-第74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了,她补充道:若是师父多有不便,可让阿姐前来。

    想着袁炜官居礼部侍郎,文采了得,可这袁若筠没有得到老爹的半点遗传,好在他脑袋还算灵活,想必这托人送信之事也是下了少心思吧?

    合上信纸,仲逸却面露难色:“这自古成婚讲究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袁炜作为袁若筠的老爹,自是有这个权利,况且袁若筠也到了婚嫁年纪,岂是外人能阻挡的了?”。

    只是这见面一事,自己是没有必要去的:想着也是那袁若筠一个人待不住才请他前来,可去了也只是说说话而已。

    一个男人前去袁府,一定会被袁炜问个底朝天,那样的话,这当铺还如何开下去?

    好在这一点,袁若筠早就想到了,否则她不会特意嘱咐让师姐前去。果真是不着调的徒儿:看似总要闯祸,却从未闯大祸。

    既然知晓袁若筠不能外出的原因,仲逸也就放下心来,明日让师姐去袁府便是,同为女子,以姐妹相称,他人自然也不会说什么的。

    这时,仲逸来到柜台前,微微向老姜头问道:“姜伯,看着无人来店中,就这当铺经营之道,我想讨教一二”。

    老姜头见状急忙放下手中的活:“东家早就该如此,想我老姜头在这行当做了一辈子,这些经验之谈总是不能带到坟墓中的,东家若是想学,老朽定全力相教,只是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家可要有耐心才是啊”。

    才这一句,老姜头便开始念叨不停,换做平日,仲逸一定受不了这喋喋不休、自言自语,只是眼下自己做起了当铺的行当,日后的诸多计划皆系于“银子”二字。

    权当老姜头古板的可爱,也只能默默忍了

    傍晚时分,仲逸如约来到王家酒楼,刚进门便看到袁大头远远朝自己这边招手:果真是守约之人。

    来到桌前一看,袁大头早已为自己叫了一壶老酒,两味小菜,看他那满脸得意的神情,仲逸心中默默念叨:“这牢头,也就这点出息了”。

    一向不喜聒噪的仲逸唤来店小二吩咐道:“找一间包房,我要与这位兄弟好好痛饮一番”。

    来到二楼的包房中,仲逸点好酒菜,三巡之后,之前已连饮数杯的袁大头已微微有些醉意,却一个劲儿的要连干三杯、连干三杯。

    仲逸虽能喝,但不好喝,况且这喝酒若是没了谈资,那便真是为饮酒而饮酒了。

    三杯之后,仲逸急忙摆摆手:“这酒是好酒,就是喝的急了点,你我何不边说边喝?想来那牢中所关之人鱼龙混杂,想必定有什么好玩的吧?”。

    袁大头一向在牢中对下属管束甚松,只要没有触碰到朝廷的底线,他也算个口无遮拦之人,一个好赌之人,自然也就不会真正的把朝廷的规矩放在眼里,能守得住底线已实属不易了。

    见仲逸如此一问,眼神中又满是好奇之情,袁大头便再也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了:“小兄弟你这话算是说对了,那大牢中,除了杀人放火、奸盗之人外,还有不少当官的,我管的便是这些人”。

    再饮一碗,袁大头摸摸嘴巴:“别看那些当官的平日里耀武扬威的,真到了这牢里,那连个窃贼都不如,又是受不得苦,又是受不的气,天天想着上面的人来捞他”。

    “就拿前段时间的贪墨山西赈灾银的案子来说吧”,袁大头看着偌大的包间也就他们二人,便凑上前去道:“虽说抓得都是些六品、七品的小官,但大多背后都有人撑腰,这里边的故事可多着呢”。

第108章 姐教你一招() 
“阿姐,你终于来了,可想死筠儿了”,袁府中,仲姝在丫鬟的指引下,总算是见到了这多日闭门不出的袁若筠。

    “你们都出去,没有本小姐的准允,任何人不得进来”,袁若筠对下人吩咐一声,便不再理会。

    见众人一一退去后,她才向仲姝诉起这段时间以来受的苦,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也算是倾诉一番吧。

    虽与仲姝只有几面之缘,而仲姝来袁府“借书”也只有两次,但袁若筠对这位“阿姐”还是挺喜欢的。

    这其中的缘故嘛,除了仲姝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外,二人有眼缘,说话也对路子(其实是仲姝顺着她的意而已)。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仲姝是仲逸的阿姐。

    袁若筠至今没有弄清楚师父的阿姐该如何称呼,不过她管不了这些,如仲姝当初所说:不管是师父,还是阿姐,在她袁大小姐的眼里,都只是个称呼而已。

    不过这都是她之前的想法,如今看来:这师父的称呼不足为虑,但仲逸这个人却在她心中已变得那么重要。

    “阿姐请用茶,这是别人送给我爹的好茶,听说一年也产不了几斤”,袁若筠的心情好了许多,但还是不忘问那句:“我师父他怎么没来看筠儿呢?”。

    确实是好茶,还未喝下,便能闻到难淡淡的清香,仲姝见袁若筠脸色有些暗淡,人也似乎消瘦了些,想必这几日来饮食不周。

    果真是大小姐的脾气,任性起来连自己的身子骨都不放过。

    此刻那里还有心思品茶,仲姝也只得接过他的话茬道:“你师父一个大男人,如何进的袁府的高墙大院?即便是他能想法进来,你那礼部侍郎的老爹要是问起来,可如何回答?若一当铺又该如何说?”。

    袁若筠刁蛮劲儿又上来了:‘什么怕我爹问起来?分明是不把我这个徒儿当回事,只顾赚自己的银子去了吧?’。

    果真是这么讲理,仲姝微微品一口茶,故作嗔道:“你捎信给你师父让我来见你,莫非就是想说这些?”。

    这话倒也是说到了袁若筠的心里,这抱怨归抱怨,但若是一直抱怨下去,那便是婆婆妈妈了。

    用她的话说:这一点都不好玩儿。

    这时,袁若筠起身细细打量着仲姝,那眼神如同初见面般模样,仲姝见状也不予理会,谁知道这位大小姐又打着什么鬼主意呢?

    良久之后,袁若筠两眼放光,突然尖叫一声:“对啦,我怎么没想到呢?”。

    仲姝淡淡一笑,微微道:“你这又是要闹那一出?”。

    袁若筠脸上笑笑嘻嘻,急忙上前道:“咱俩个头相差无几,不如你扮作我的模样留在袁府,我趁机溜出去见我师父如何?”。

    听说要扮作袁若筠的模样?仲姝笑了。

    袁若筠见仲姝反应如此平淡,还以为是她怀疑自己本事:“阿姐,我师父难道没有告诉你?我可是会女扮男装的,上次在若一当铺,也就是我们初次见面时,你不是领教过了吗?你莫要担心,我来帮你装扮”。

    听袁若筠要教自己女扮男装,仲姝更笑了。

    好不容易想到这么一个脱身的主意,袁若筠岂会放过,为了让仲姝确信自己的装扮之术,她干脆当面吹嘘起来:“阿姐,实话告诉你,我曾学过易容之术,厉害的很哪,简直是大变活人”。

    听到袁若筠说起易容术,仲姝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好啦,好啦,别的不说,你看看你自己,这几日消瘦许多,我在家吃的好,睡的好,你再会使那易容术,总不能立刻长出肉来吧?”。

    如此一说,才刚刚有了兴致的袁若筠立刻蔫了下来,毕竟自己不会那易容术,仲姝这么轻轻一推,她的理论便立刻站不住脚了。

    其实,袁若筠哪里知道:若是仲姝愿意,莫说是扮作袁若筠,就是扮作他老爹袁炜,那也不是问题。

    若是没有合伙开当铺的事,那袁若筠的这个主意还是可以考虑的,只是她仅仅是为了脱身到外边去见见师弟,那便不能答应她这个请求了。

    仲姝笑道:“你我才见几面?况且我对你们袁府连个门路也不甚清楚,对你父兄习惯极为不了解,你爹既能做到礼部侍郎,想必也是洞若观火,一旦被他发现,你们的若一当铺可就露馅了”。

    听这么一说,袁若筠彻底否定了自己才想出的“妙计”:“不行不行,就当我没说,我们还是另想办法吧”。

    仲姝微微点点头:“这茶确实不错,以后来你家,就喝这茶如何?”。

    袁若筠那里还有兴致喝茶?她干脆再次使起大小姐的性子来:“阿姐,你要是想不出办法来,就一直在这儿陪着我,那也不许去”。

    仲姝这才缓缓起身,脸上却是一副轻松之态:“这有何难?我给你出个主意,保证用不了几天,你就可以出这袁家大院”。

    袁若筠立刻凑上前来,却听仲姝说道:“从你方才说的此事缘由,一直以来,但凡提到你的终身大事,不管对方是官家子弟,还是读书人家,你都是一一回绝,有的连面都未见便直接回绝了”。

    “嗯嗯,是这样的”,袁若筠频频点头,只是在等着仲姝接下来的主意:“如此一来,你们父女二人便陷入一种无法调和的僵局,就拿这次来说吧,你爹爹并非隐匿你不同意与那户部侍郎的公子成婚,而将你困于家中”。

    听到这里,袁若筠不耐烦道:“阿姐,你就不要说这些了,直接点,我该怎么出去”。

    不说事情的缘故,何来解决的办法呢?可袁若筠却是不管过程,只要结果。

    话已至此,仲姝便直言道:“你只需对你爹爹说,你并非不愿嫁人,而是觉得这个户部侍郎的公子不合适,以后若是再有人说媒,你都认真对待,遇到心仪之人,一定以身相许便可”。

    末了,仲姝笑道:‘如此,你爹爹用不了几天,就定然会放你出去了’。

    “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袁若筠恍然大悟道:“今日晚饭之时,我便向爹爹说起此事”。

第109章 好消息() 
山东都指挥使司,各级文武齐聚一堂,依品阶有序排开,台下站立之人衣冠整齐、神采奕奕,脸面却不约而同朝向台上,神态皆是毕恭毕敬。

    台上之人体态魁梧、虎背熊腰,大眼珠、鹰钩鼻,绣绘雄狮图案的二品绯袍着装下,此人不怒自威,看上去威风凛凛、颇有气势。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济南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林啸义。

    数月前,莱州湾腹地一带剿灭近千名倭寇,此战既是对倭患的一个有力回击,保了一方百姓的安宁,同时也大大改变了这次卫司指挥使林啸义的命运。

    山东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为山东一省最高军事衙门,而这指挥使便是指挥司最高职。山东都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之一的左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与布政司、按察司合称一省的“三司”。

    林啸义世袭军职,又是武举出身,在卫司多年,虽说敢杀敢伐、一心建功,但奈何没有一个好机会,多年来也就只能在校场上训训属下,实在不行就弄个比武、骑射之类,也算不忘自己还是行伍之人。

    在早年间,实在闲不住的林啸义竟弄起了剿匪,可这剿来剿去毕竟都是自己人,山匪之中该抓者有,该杀者却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那倭贼,倒可开刀即斩,倭患近年来闹的很凶,但苦于他一个卫司所辖有限,任职以来并未在辖地遇到大规模的倭贼,自然谈不上建功一说。

    而此次莱州湾腹地一带剿灭近千人的倭寇之战,恰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林啸义每每想起将那这倭寇主力围在香卯山上一阵乱箭射出时,那感觉真是太爽了。

    朝廷对此事大加赞许,为了兑现之前的嘉奖令,鼓舞各级将士,硬是把林啸义从正三品提为二品。做了都司的指挥使,也算圆了他主军一方的愿望,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辈子都遥不可及的。

    当初朝廷在商议此事时,还有人对此颇有微词。

    都指挥使一职并非世袭,但林啸义是武举出身,反对封赏他的人对此也无话可说,只得找其他理由说事。其实反对之人无非两类:想将自己的人安排到这都司指挥使的任上,或者就是对林啸义如此升迁的一种眼红嫉妒之情吧。

    而对倭寇从不犹豫的嘉靖帝却力排众议赏了林啸义,那神情分明是在对别人说:“有准,你们也去杀几百个倭贼试试啊,不是朕舍不得封赏,恐怕是你们没那个本事吧?”。

    这么一较劲,林啸义便做了山东的都指挥使,而跟着他一起获赏的还有一批人,其中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屡建大功的……宗武。

    起初,宗武只带四十人一举歼灭倭寇百余人,之后在找寻倭贼主力时虽说有仲逸的功劳,但仲逸毕竟不是卫司的人,后来林啸义干脆把这些功劳全部安在了宗武的头上。

    在林啸义向朝廷上的请功折中,林宗武据首位:有勇有谋、只身冒险,可以说是后生可畏,当以表彰。

    关于宗武的奖赏又引来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