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略 >

第75部分

大明略-第75部分

小说: 大明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林啸义向朝廷上的请功折中,林宗武据首位:有勇有谋、只身冒险,可以说是后生可畏,当以表彰。

    关于宗武的奖赏又引来朝中不少人的议论:这是林啸义为自己培植势力,即便是宗武立了大功,也不能再予大奖,况且他已是总旗,再给些荣誉奖赏,或者金银亦可。

    谁知一向很少露面的嘉靖帝唯独重视倭贼与钱粮两项,他非但排斥众人之意,破格任林宗武为六品百户,而且还赏了一个他天大的恩赐:赐他武举出身,免得以后再有人拿林宗武的出身说事。

    果真是天子,若是想要给谁一个面子,那便是天大的面子。

    只是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嘉靖帝越是对剿倭之功臣大加封赏,越是说明他对剿倭的决心:而宗武一人之力,竟能手刃数十倭贼,而且还找寻到主力所在。

    这样的人,皇帝能不喜欢吗?

    赐一个武举出身,不知能换来多少年轻将士上阵杀敌的决心?这才是嘉靖帝真正之目的所在。

    以宗武的文韬武功,弄个武举也是绰绰有余,此次剿倭,他文谋有找寻倭贼主力,武功有手刃倭贼首级,这正儿八经的考试也不过如此吧?

    能得此封赏,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虽说百户为六品,但文职武职有别,武职品阶虽高,但权力想比文职还是差了许多,有些三品、四品的武职还不如一个五品的文职。

    武职中有诸多头衔为世袭,要是没摊上一个好爹,再厉害也无济于事。一个恩赐的武举出身,宗武再无升迁受阻之忧,天赐的头衔,这若是文考科举,那就是天子门生也未尝不可,真是天大的荣耀了。

    意气风发的宗武立刻向林啸义告假,他打算先去凌云山拜见师父,之后便快马加鞭到京城,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师妹与师弟。

    回到凌云山,宗武自然是先去见过穆大娘,这是他们几个师兄妹一贯的做法。

    看到宗武的穆大娘自然是高兴的不得了,她对三个孩子的感情颇深:谁喜欢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她都是一清二楚。

    宗武又有口福了

    只是一时改不了多年的习惯,穆大娘还是一口一个“仲启”的叫着,此处正是凌云山,这么叫自然也正常不过了。

    见过凌云子后,宗武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叙述一遍,而后便听师父的教诲。

    凌云子并未道喜,只是用他一贯的语气说道:“这军中不同与地方衙门,功名得之易、失之更易。今日一场胜仗赢得六品百户,若是它日败下一仗,莫说降你三级,能否立在军中都不得而知”。

    宗武点点头:“师父所言极是,弟子日后定当小心行事,不求每次有大赏,但求无大过”。

    凌云子摇摇头:“看似大胜之象往往蕴含着大败之机,看似大败之象则未必不可反败为胜。并非让你畏首畏尾、怯步不前,成于斯而毁于斯,但既入了军营,该出手时还是要第一个冲出去的”。

    宗武这才觉得师父此话另有涵义:“弟子愚钝,师父能否明示?”。

    凌云子笑道:“但凡武力终不能长久,只有谋略之道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自古以来,一场大战若能取胜,往往并非一人之策、亦非一人可为,而一场败仗却可因一人之故而毁于一旦”。

    末了,凌云子补充道:“一条铁索,环环相扣可用之,一环之损毁全局:一个送信的小卒走漏了消息、一个守城的将领喝酒误事、一个忧郁不决的将军贻误战机,这些都会导致全军大败。这种情况下,总有无辜者跟着被问罪、甚至斩首”。

    宗武心中一怔,急忙上前道:“弟子明白了,师父所说的谋略之道便是通盘布局、环环相扣,谋全局而驾一域,决大战而不损一环”。

    凌云子微微点点头,轻轻捋捋胡须:“全局与大战还不是你目前所能驾驭的,否则会招来他人猜忌,这亦是谋略,它无处不在、无事不为,你慢慢悟去吧”。

    仲启从上次校场比武之后改名为宗武,再到后来的剿倭之战,他一直都以武力当先,谋略为后,甚至于先动而后谋,甚至于不谋,这才让他有了重武而轻谋的想法。

    而这一点,仲逸与他的师兄恰恰相反:校场比武事发后,他用一只小蓝翡翠鸟,让都督府的张和放弃了对宗武的追究,同时最后给了双方一个台阶下,事情也就这样解决了。

    而这次找寻倭贼主力,别人将重点放在兵力部署与大肆搜查中时,仲逸所用的正是山中的泉水,以倭贼要长居而必要饮水,而饮水必要在水源附近取水为突破。

    当然,仲逸也有他的武力:校场比武中,对付张和时,用自己的轻功连夜抓回小蓝鸟。而在剿倭时,抢在林啸义大军前灭了刺探情报的倭贼。

    毋庸置疑,仲逸所用的是:谋略当先,武力为后,先谋而后动,甚至于根本不用武力。

    凌云子将自己的两个弟子做了一番对比后,便对宗武道:“日后但凡大事,要多与姝儿、逸儿商议。读书、聆听圣人之言是一回事,但真做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切记,不可轻易行事”。

第110章 师兄来京(上)() 
这天午后,仲逸正在若一当铺中与老姜头交谈,却见师姐从门外走了进来。按照以往的惯例,若之前无约定,师姐是不会贸然前来此处,看样子应是有事找他。

    “师弟,你猜谁来了?”,来到里屋中,仲姝便卖起关子来:“只给你一次机会”。

    能让师姐如此喜出望外之人,除了师父与师兄还能有谁?

    总不至于是宋洛儿吧?

    来京城在樊文予之前那个小院落脚后,仲姝便向济南卫司去过信,师兄自然知道这里的住处。

    宗武来京城便去了小院,至于这若一当铺,由于之前没有提及,所以宗武自然也就不知晓了。

    仲逸笑道:这就不用猜了吧?

    “无趣,一点都不好玩”,仲姝学着袁若筠的口吻打趣道:“师兄一直在军中,他也不懂这当铺的行当,初次来京城,肯定要到各处走走,晚上买些酒菜在家吃,说话也方便些”。

    “师姐这个提议甚好,我这就去安排”,说着仲逸走出屋外,来到柜台前。

    一段时日下来,当铺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人手忙不过来,仲逸又雇了两个伙计,他们在罗英手下打杂,而当铺的主要事务还是由老姜头打理。

    仲逸这个东家,其实也就是个大闲人。

    安顿好当铺的事后,仲逸随仲姝回到小院,三人在京城再次相见,难免激动不已,立刻说笑起来。

    仲姝提议先带师兄去街上逛逛,他们二人自然不会反对。

    一向在军营的宗武似乎对这京城的繁华并无多少兴趣,只有师妹与师弟相见才是真的,不过他并非全部兴趣:比如兵部衙门与五军都督府倒是挺感兴趣。

    如同当初在刑部门口时的仲逸一样,那怕是隔着街道远远的望着那高墙大院,都能令他遐想一番。

    五军都督府为军事最高衙门,但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相互牵制而互不统属,如此大权可系于皇帝一人。

    不过这些朝中大事与宗武无关,不管怎么说,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同为军务衙门,作为一个行伍之人,对此深有感触也不足为奇。

    宗武叹道:“林大人已官居都指挥使司,领二品衔,若什么时候能到这里任职”。

    听的此言,仲逸笑道:“师兄,你如今已是六品百户,前程不可限量,不用林啸义,有朝一日,凭你自己文韬武略,都可在这五军都督府或兵部衙门谋个一官半职,我和师姐看好你”。

    这话爱听,宗武笑道:“借你吉言,如此我师兄妹三人便可经常见面”。

    三人如此说说笑笑,仲姝特意挑选几样稀罕物件,宗武难得来一次京城,应该为他买些礼物才是。

    另外她精心挑选两双布袜和一根原木拐杖,师父年纪渐高,或许能用的着。

    傍晚时分,仲逸特意来到王家酒楼,专门为师兄买来酒菜,这家酒楼的酱肉与三味凉拌青丝颇有名气,用来下酒是最好不过的了。

    夜幕中,城中行人依旧,不少乘凉之人都出来随意逛逛,甚至比白日里还要热闹。

    而那个小院的灯光下,却是另外一番温馨场面。

    “什么?那个樊知县,也从蠡县来京城了?”,宗武无意中提到樊文予:“一直听你说这个人,既然他在刑部,我们何不见一面?”。

    这又何难?平日里与樊文予也经常见面,只是仲逸觉得师姐一个女子身,若是与樊文予喝的太晚,恐多有不便。三人商量一番:今日在小院师兄妹相聚,明日仲逸带宗武去樊文予的府上,如此正好一举两得。

    打小一起长大,三人自是无话不谈,在凌云山时,只因惧于师父的威严才有所顾忌,如今皆已长大成人,再也不用担心师父的管束,只是聚到一起时,三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凌云子。

    落座后,宗武便开口道:“师父他老人家年事渐高,我们要多抽时间上凌云山,上次我曾提到将他老人家接到济南府。只是他老家人一向喜好清静,无论如何也不愿下山,或许是我们下山之后变了许多,师父却依旧心如止水”。

    仲姝对此也早就想过:“我也曾想请他老家人来京城,二师父的答复与师兄方才所言一样,我们本是凌云山人,自知凌云山的规矩,此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至此,二人的目光不约而同转向仲逸:“还是师弟考虑周全,找来这么多书,并将其精华摘要,想必这才是师父最想要的,这件事必须要进行下去”。

    宗武干脆道:“我回去后便通过林啸义找些兵书来,那怕是别人口述,也要将其记录,一并整理后再呈于师父阅览”。

    仲姝已将仲逸在袁府借书一事告知宗武,作为师兄,他自然也要为师父做些事情、责无旁贷。

    前几日在凌云山时,凌云子曾对仲逸与宗武做过一番对比,如今看到房间那些书册,其中有向袁若筠借的,也有不少是仲逸多年来从各地收集所藏。

    仅此这一点,宗武便再次落在了仲逸之后。

    尽管如此,宗武却并不含糊:不管师妹还是师弟,只要是能将师父所授之学发扬光大,他这个做师兄的也跟着欣慰。

    不过,宗武此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向他们二人说:“师妹如今已至待嫁之龄,而师弟已与洛儿成婚,这”。

    一听此言,仲姝立刻红着脸,默默低下头去:他知道师兄说到自己的终身大事。

    家有长幼、位有尊卑,俗话说长兄如父,师兄说这话也无可厚非。

    宗武见状继续道:“师妹打小在凌云山长大,下山后先是在济南府卫司跟着我,后来到蠡县与京城后皆是跟着师弟,无机会接触他人,而他人也不懂我凌云山,若是你们二人”。

    这话不对啊?仲逸立刻发觉其中的异样:师兄对师姐的情义他是知道的,但方才那话分明是说自己与师姐

    长兄不假,但毕竟有师父在,仲姝也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师兄,你说的,师父,可曾知晓?他老人家的意思是”。

    谁知宗武听的此言后却爽朗笑道:“对,正是师父的意思,我来京城前对师父说起过此事,他老人家的意思是听你们二人的意见”。

    听你们二人的意见?仲逸更是不解道:“那师兄,你?师姐?”。

    宗武立刻上前制止道:“我对师妹的疼爱之心永不会变,你们俩个都一样,若有人为难你们,师兄第一个不会放过他们”。

    见二人一头雾水,宗武笑道:“我不日将成婚,师弟也有洛儿,这才要提及师妹的终生大事”。

第111章 师兄进京(下)() 
无论做指挥佥事,还是卫司的指挥使,以及如今的都指挥使,林啸义一直都未离开山东地界。时间久了,便有不少人从各处前来投奔他这位赫赫有名的林大人。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亲人、亲戚。

    在林啸义的近亲中,有一个弟弟,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阿弟既是爹娘的小儿,从小疼爱的不得了,就连他这个兄长也是格外的照顾。

    林啸义有个侄女叫林姚姚,也就是他这位阿弟的宝贝女儿。如今也到了待嫁的年纪,她的老爹虽没有什么本事,但还看不上普通人家,于是便托他的兄长,也就是林啸义给林姚姚找个人家。

    林姚姚的父亲对自己未来女婿只有两个条件:首先是要个当官的,不管是文的武的,起码也要有个品阶,不管是八品九品的,在他的眼里:只要有品阶,那才叫真正吃朝廷俸禄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条件: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