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强刀锋 >

第17部分

最强刀锋-第17部分

小说: 最强刀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阮文欢出身将门,今年四十岁岁,他的父亲已经在与美国人的战争中阵亡。不过,在他父亲生前,与中国前来他们国家担任军事顾问的几个将领的关系都很好,所以,阮文欢当兵之后,在1964年被送到中国的桂林步兵学校学习了两年。之后,在1975年,他又被派到苏联梁赞高等空降指挥学校留学了三年。回国后,被派往柬埔寨。就在前不久,他指挥的特务团被调回来,参加对中国的作战。

    由于阮文欢的两次留学经历,阮文欢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和俄语,这也是他从柬埔寨被调回来的重要原因。像他这样当年在中*校学习的军官,由于与他们同时期那几年的军校学员,大多数目前都是中*队营、团、师三级的主要军官。可以说,他对中*队还算是比较了解。这次奉调前来,在他内心里就有与他的同门师兄弟们一较高低的想法。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到来,交战双方掀起了一个特工战的*。

    阮文欢对到达战区后,这个阶段的战果非常不满,除了刚来那段时间得到一些小战果,打掉对手包括一个通讯站在内的几个小目标外,在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由于他的对手加强了戒备,手下几个营按照他的命令屡次出击袭扰,不仅没有袭击到什么有价值的目标,反倒是损失了不少士兵,这让他心里很是烦躁。

    他还不知道,他以为是敌人通讯站的那个小目标。在被他手下的那一次误打误撞的袭击,差点获得他们在对中国的特工战历史上最大的战果,已经成功的吸引到了中*方对他的高度兴趣。

    在河江省北光郊外的一处空地上,新建了一座铁丝网围起来的军营,这里是阮文欢的团指挥部。阮文欢召集了他的手下在这里开会,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他要打破目前的这种胶着,眼下只有两种办法。

    其一是转换袭击目标,既然对手对他们的渗透袭击有了戒备,那么他们就把目标转换为对手一线的那些防御部队防御的阵地,但这需要驻扎在这里的327师的配合。特工团可以派出人员摸上阵地,可后续的战斗则需要327师来接手,阮文欢可不想把的部下消耗在阵地进攻战上。

    其二就是暂时罢手,耐心的等待对手逐步放松戒备,到时候再出其不意的发起致命一击。而停止行动后的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对部队进行休整和训练,同时通过情报的收集,筛选出有价值的袭击目标,在再次发起攻击时,作为优先目标。这两种方案如何取舍,就是阮文欢把部下召集回来开会要商讨的。

    依照阮文欢的本心,他的想法是偏重于要转移目标,但他的部下们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在转移目标之后,他们的部下所冒的风险并没有减少,可获得的战功,却会大部分都被327师拿走。与其这样,还不如暂时休整和做情报准备,等待合适的机会呢。

    在阮文欢把部队需要暂时休整,同时他们目前也需要时间收集中*队的情报,以此来策划下一步的行动的报告上报到第二军区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个打了折扣的回复。部队可以部分休整,既然特工团目前没有自己计划的任务,那么就派一部分兵力,配合327师对中*队的前沿进行袭扰吧。这个命令让阮文欢的部下们都闭上了嘴,虽然心里有怨言,可军区的命令都下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好在没有命令他们全部上去协助327师。

    敌人的特工团对目前活动的重心做出了调整,埋伏在我方阵地各部之间的结合部的侦察大队各个行动组,自然也就白忙了。侦察大队的大队长李洪国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变化,几个点上的敌人没动静很正常,但全线所有点上的敌人都没了动静,只能说明敌人察觉了我方的企图,也相应的做出了调整。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个事,那就是敌人的指挥官是个小心谨慎的狡猾对手。

    看着手边汇总的资料,李洪国终于下了最终的决心,他要组建一个行动分队渗透过去,端掉敌人这个特工团的指挥中枢,从根本上对敌人进行打击。只是他对由谁来带队执行这次的行动的人选上,李洪国有些踌躇。有能力带队去执行这个任务的人有很多,他自己,参谋长覃建华,几个行动中队的中队长都行,但却没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侦察大队并不是只有这次行动这一个任务,他们还有许多其它的作战任务,作为大队的主要领导和各个行动中队的主官,手上各自负责的任务有很多,不可能为了一个单一任务而离开岗位。

    除去这些人之后,司令部的几个参谋高远、聂风海、柏卫国以及四个行动中队的几个副中队长也都是不错的人选。可在潜意识里,他却在高远、聂风海和柏卫国三人中做着选择。

    这三个人各有优劣,高远细致、稳重、经验丰富,是这次行动的第一人选。不过,李洪国却有点犹豫,这高远可是首长的独苗,万一有什么意外,怎么和首长交代啊?聂风海的长处在于冷静、机敏、善长伪装潜伏,也是这次行动非常合适的人选,不过,在爆破格斗这类攻击性技能上和高远、柏卫国他们相比要差点。

    柏卫国成长速度飞快,各项军事技能的掌握也很全面,特别是他还在自学敌方语言,这会为行动的成功提高不少的机率,但就是太年轻了,能不能镇住场子还很难说,尤为关键的是,柏卫国无论如何不能被俘,一旦被俘,让敌人知道柏卫国战斗英雄的身份,会让我方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在这一点上,高远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实际上李洪国自己都没察觉,在他的潜意识里,这次任务就近乎是一次自杀性的进攻。潜伏渗透到目标附近并不难,难的是要在发起攻击后,在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如何全身而退。

第26章 两手准备() 
李洪国恰恰是在他一向最注重的在执行完行动后,如何全身而退这一点上,他心里都没有任何把握,行动分队孤身敌后,他们找不到任何可以给他们提供支持的后援。被敌人发现后,要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中杀开血路脱身出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这也是他在挑选人选时,首选高远却分外犹豫的原因。

    李洪国让人找来政委刘湘山和参谋长覃建华,他想听听他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如果他们没有人选的话,听听他们会在这三人中挑选谁。

    “柏卫国比较合适!”参谋长覃建华的答案让李洪国有些意外。

    “理由?”李洪国看着覃建华问道。

    “柏卫国年轻!”覃建华的答案让李洪国更加意外,在他眼里,柏卫国的年轻是个不利因素,怎么到了参谋长这里,成有点了?他没有说话,只是示意覃建华继续。

    “柏卫国年轻,进入咱们这行时间短,不会落入定式的巢窠。记不记得上次的侦察任务?咱们大队怕是谁都不会把那座原始森林搞成一座迷宫,可柏卫国就这样干了。虽然在当时没有发挥作用,可这个阶段,根据那里前沿的监控报告,林子里经常会在不同的地方发生爆炸,目测的爆炸位置,基本都在迷宫范围。这说明敌人已经找到了我们开辟的那条通道,但却在迷宫里吃了亏。而我们这次的任务不同以往,就好比是弄个孙猴子要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去,柏卫国这种能搞出些奇思妙想的脑子,去了应该不会吃亏。”

    覃建华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柏卫国会想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连我们熟悉他的人都猜不到他怎么想,敌人就更猜不到了。这为行动分队的进入和撤出提高了成功的几率。

    李洪国认可覃建华的这个说法。侦察大队的老人们,在侦察大队时间呆的长,很多时候,确实思维已经产生了一种固定模式,遇事会习惯性的做出反应。而柏卫国是个新人,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这种惯性思维,确实能在遇事时行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那么,人选就定柏卫国了!

    柏卫国接到一中队队长李栋的通知,立刻赶到大队司令部报道,大队长和政委、参谋长都在。侦察大队对这次行动非常重视,可既然要发挥柏卫国天马行空的思维,就不再画蛇添足的搞什么计划了,一切都要柏卫国自己去考虑。听着大队长李洪国满脸严肃的交代完任务,并把厚厚的一叠资料推向他面前,柏卫国异常的兴奋。

    “各位首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柏卫国站的笔直,举手向在座的三位大队首长敬礼。礼毕,捧起面前在桌子的情报资料就想走。

    “资料不要带走,就在这里看!”

    参谋长制止了柏卫国拿走资料。指了指司令部一角放着的座椅,让柏卫国到那去看资料。这些涉及敌人的情报,目前都属于绝密,在行动成功之前,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泄露。

    一旦让敌人得知我们掌握了那些情报,那么,我们手上的这些情报或许就成了废纸!极端情况下,可能还会成为敌人设置陷阱的工具。这样的话,依据这些情报制定的作战计划的成功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谋长覃建华的这个做法,倒没有不相信自己的干部战士的意思,纯粹是搞情报的人的潜意识中的习惯性反应。在大队司令部里闷了三天后,柏卫国拿出了他的行动计划草案。

    柏卫国计划组织一个十二人的小分队,小分队分成三个小组,一个三人组成的侦察组、一个六人组成的进攻组和一个三人组成接应组。

    携带武器除每人一支56式冲锋枪和一支54手枪或67式微声手枪以及一支匕首以外,接应组人员再携带一支85式狙击步枪以及一部电台。每人携带两个基数的弹药,此外根据各人的负重能力,尽量多的携带手雷和炸药。

    侦察组同时负担尖兵的任务,在渗透进入时为小分队开道,到达目标北光附近后,化妆进入北光,查找敌人指挥部的位置并确认敌人重要目标是否都在指挥部中,同时勘察选择进攻路线和撤退路线。

    敌人的重要目标为敌特工团编制的一正四副五个主官,特工团长、副团长兼参谋长、政治副团长、技术副团长、后勤副团长。五个重要目标中,包括团长在内的三至四个目标在指挥部内时,可以实行攻击。重点目标为敌团长阮文欢上校,确保在攻击实施后,敌指挥中枢的彻底瘫痪。

    进攻方式的选择上,具体进攻方案将根据实地侦察到的敌人部署确定。倾向以夜袭为首选,因为自双方开战以来,我方还从未实施过这样纵深的袭击行动,敌人的警惕性不会太高,夜间除敌人岗哨外,大部分敌人应该都在休息。只要能在不惊动休息敌人的情况下,摸掉敌人岗哨,攻击行动成功概率会很大。

    携带的电台在渗透进入时,将保持无线电静默,以免万一被敌人监听到信号而惊动敌人。

    在攻击任务实施后,或者确定无法实施进攻的情况下,才会开机与司令部联络。前者情况下为报告进攻获取的战果,后者情况下,则将侦察获得的情报报告给司令部,为下一次行动提供详尽的情报。

    这个选择是备选计划,柏卫国觉得,如果事不可为,强行发起进攻也不能完成任务的话,不仅达不到突袭的目的,还会打草惊蛇,给下一次行动增加困难,白白牺牲小分队战士的生命。如果这样的话,柏卫国情愿放弃行动,把战士们安全的带回来。携带电台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撤退时,能向司令部报告撤退路线,方便司令部安排接应。

    柏卫国的这个计划,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准确的说,这是一次偏重侦察的行动。与别的侦察行动有所区别的是,在获得情报后,如果机会合适,才把侦察行动转变为袭击行动。

    政委刘湘山和参谋长覃建华对柏卫国的这个计划明显有点失望,可大队长李洪国却非常赞赏。

    深入敌后,若不能一击成功,能果断放弃,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因为这在军中,如果不能得到上级首长的理解,这种做法的结果很可能是柏卫国的个人前途就将到此终结。

    很多高级将领们,信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理念,并不在意牺牲多少战士的生命,他们只看最终的结果。如果柏卫国放弃袭击,会被他们看成懦弱、胆怯和缺乏能力而就此失去培养的价值。

    李洪国相信,柏卫国出身军人家庭,不会不清楚这种后果的严重性。可他依然能有这样的打算,宁愿毁掉自己的前途也不愿意毫无价值的牺牲战士的生命,这需要有比面对死亡更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那为什么不多带些人加强力量?”参谋长覃建华问道。

    “从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袭的角度来看,带这些人已经足以完成任务。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袭击机会,我会耐心等待机会,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