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蜀汉复兴 >

第184部分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184部分

小说: 三国之蜀汉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寻点点头,道:“不错,长得还不错。就把她送来,跟朕一起回长安吧。等朕什么时候有空了,办个纳妃的仪式,就行了。”

    孔蕲心里觉得这样太过不重视,但是谁让他刚刚惹刘寻不高兴了呢,所以也不敢反对,只是说好。

    第二天,孔家的人就把孔愫给送来了,也没敢提其他的要求。孔愫果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娇美小娘子,刘寻很高兴地收入房中。

    刘寻之后便带着孔愫回到了长安,临走之前,还对孔家人说,以后,孔家人不会得到特别的优待。要想当大官,有很大的财富和地位,就得自己真有本事才行。当然了,也不会专门对孔家人不好。

    五天之后,回到了长安。

    经过几个月的打仗,大汉的地盘扩大了一倍有余,刘寻又可以安坐长安,在国都处理天下大势,把整个天下带到更加繁荣的地步了。

    十几天后,刘寻发现了一个黄道吉日,就发了一道圣旨,在群臣的见证下,封了孔愫为九嫔之一的文嫔。当夜,要了她的身体,柔软娇白,鲜嫩可人,全身更有奇异的清香,玩起来非常惬意。以至于刘寻一连三天都在孔愫那里过夜,让其他的妃嫔都有些怨言了。

    另外近期还有一件喜事发生,就是孙香颖经过十月怀胎之后,终于到了生娃的时候了。就在刘寻纳了孔愫为妃子的第六天,孙香颖在御医的帮助下,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刘寻为第二个女儿赐名为刘甜,并且封为祥和公主,希望她能一生都开开心心地生活。

    (本章完)

第369章 再开科举() 
    待长安朝廷和地方上都已经适应了大汉现在即将一统天下的情况,刘寻打算开始举行第二次科举。

    之前两年的休养生息,加上今年的几个月大战,已经有将近三年过去了。之前,由于刘寻打下了雍州和陇西,又消灭士族,为了治理好国家,把绝大部分的储备人才都选了出来,安排在各个岗位上。现在,由于大汉打下的地盘更多了,这些人才都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了作用。

    于是,刚好各地的治理人才不够,刚好刘寻开办学堂、培养寒门和百姓子弟前前后后已经有四五年了,新一轮的人才已经成长出来了。就再开一次科举吧。

    之前,其实已经开过两次县试和一次郡级别的了。这些储备人才,也给了一些待遇,以待后用了。

    这一次再开科举,将是县试、郡试、殿试都有,将再一次把人才聚集起来,投放到新占领的地方去。

    刘寻开了朝会,跟群臣们说了这个决定。群臣在刘寻的带领下,已经很接受刘寻的理念了,自然是同意科举的。

    只是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一点改良的意见而已。

    一名大臣出列提议道:“皇上,科举之事,是国家的伦才大殿,的确重要。可是微臣以为,还没有重要到每一次都要皇上亲自主持的地步。这样的话,会把科举的规格提高到太高的地步。甚至于多年功劳苦劳,不如一次科举。微臣以为,应当指派一位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就足以显示出科举的重要了。”

    刘寻想了一下,回忆了一下自己对于唐宋明清科举的残缺不全的记忆,好像的确是有皇帝指派一名大臣主持,然后皇帝只在最后的殿试中露个面。如果皇帝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亲自考核。如果没兴趣,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大臣代替自己考核就行了。

    于是刘寻就问:“各位爱卿怎么看?”

    诸位大臣都说应该是这样。尤其是之前,刘寻只是蜀汉之主,就有一个益州,虽然也是皇帝,但是偏安一隅,还没有太过尊贵。眼下大汉即将一统天下,刘寻的身份地位,将会极大地增高。完全可以跟秦皇汉武相比,就不能每次都主持科举这种事儿了。否则太掉价了,整个形象都不好。

    刘寻就同意道:“很好。由于科举制度刚刚确立,为了防止心怀不轨之人破坏,所以朕亲自主持。朕亲自主持的次数,就定为三次。从第四次开始,朕将指派一名三公九卿级别的大臣主持。朕,只负责进行最后的殿试。”

    众位大臣都跪下叩拜道:“皇上圣明。”

    随后,有人提出了对于防止徇私舞弊的方法,有人提出了给考中学子的具体待遇,有人说出了考中学子分配官位的最初标准等等。刘寻和众位大臣一一讨论,去掉不好的,留下有益的,完善不足的。

    直到天色快黑,众位大臣连中午饭都在皇宫里吃的,才把这些讨论好。包括第二次科举所用的更加详细的规则。

    决定完之后,尚书台就把朝廷将进行第二次全面科举的消息,以及各种相关的规定发下去,让各郡县知道。

    整个大汉,在得知朝廷要开第二次科举之后,全都激动起来!

    这其中有第一次科举没有考上或者刚刚进学的,进过三年的学习,觉得自己的学问和能力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自然是要备战应考,一举鱼跃龙门。

    还有原先吴国和司州、雍州的寒门、小吏,之前早就羡慕大汉,能够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和努力获得官位,光宗耀祖。现在,都在大汉的统治之下,终于也能够拥有这个机会了!

    于是,大汉的地盘上,到处能看到喜气洋洋的学子。只有一类人不高兴,那就是被打下神坛的士族子弟。以前他们所凭借的家族,现在没有了。

    不过,其中的饱学之士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毕竟,刘寻并没有禁止听话的、散尽家财、分裂家族的原士族子弟科举。他们要是真有这个本事,还是可以通过科举上升的。只是,想要再建立世家,就不可能了。

    因为他们已经不可能垄断知识和财富了。

    一处处茶馆内,学子们兴奋地开着文会。其中,当然也十分级别的。

    大汉之前,开了两次县试,一次郡试。那些已经考中的人,稳坐钓鱼台,丝毫都不急。这一次的大科举,能够在进步一就更好了。就算不能,已经取得的成绩,在如今朝廷地盘扩大,很需要人才的时候,也能有位置坐。

    还没有考上,或者没有考过的,就比较焦急了,只好拿来之前的试题,仔细琢磨。

    吴地和司州、豫州的小吏和寒门学子,倒没有分级别,所有的人都非常兴奋,迎接第一次科举。

    大汉开运六年十月二十日,是朝廷定下的这次大科举的县试日子。

    在开始前的几天,甚至十几天前,众学子纷纷来到县城做准备。有县城本地的,也外面村子里来的,客栈都住满了。还有官府临时搭建的窝棚,专门为住不起客栈的贫民百姓提供住所。免费住,但是环境很不好,就是一个窝棚。

    这是刘寻故意要求的。不能把免费的屋子建造的太好,一定要勉强住人才行。这倒不是刘寻歧视贫民子弟。恰恰相反,这是刘寻在保护他们。试想,如果把免费的房屋建造的太好,家庭有钱的学子也愿意住,觉得跟住客栈没啥区别。那么,他们这些人更加有钱有势,自然能占据这些免费房屋。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因为没钱没势,反倒无法住下。

    在现代社会,有经济适用房就是这样。因为建造的太好,跟商品房没啥区别。那些有钱的人也愿意住。就纷纷动用钱财关系,大肆占有经济适用房,搞得真正贫困的人,依然没有房子住。

    在全国人民期盼的目光中时间一天天临近。学子们在客栈或者窝棚中温习了几日,终于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了。

    (本章完)

第370章 作弊的惩罚() 
    县试开始之后,各地学子纷纷入堂考试。

    整个国家,因为科举才开始,人才还不多,所以差不多所有有名望的人都来监考了。

    各地的风气,大不相同。

    益州那边,是开学堂、兴科举最早的地方,学子们有的已经经历过了,有的也听别人说过,进入考场井然有序,各种考试进行的行云流水,基本上没有出现意外。

    雍州这边,也不错。尤其是在国都旁边的,天子脚下,更是多了几分森严气度。

    司州和豫州那边就不行了,出现了各种鸡飞狗跳的事儿。

    最为严重的就是徇私舞弊。那个地方以前世家很多,相互之间关系盘根错节,现在就算再大汉治下,还依然搞出来各种小动作。

    比如有人偷偷拿出埋在隐秘之地的财宝,这些之前没有被大汉军完全搜罗出来的财宝,送给郡守、县令等,请他们提前告知试题。或者没有财宝的,有的就把自己的妹妹送了过去,给人当小妾,然后换取题目。

    现在,男尊女卑,哥哥决定了的事情,哪怕是把妹妹买了,妹妹也无法反抗。

    还别说,这些郡守、县令等人,无论是以前的世家遗留,还是后来提拔上来的寒门或者小吏,眼下手里面都没有银钱,都被大汉国搜罗走了。当然,这种搜罗,不是说连吃饭的东西都给拿走,只是把奢侈的东西拿走。现在,大汉朝廷还好好的发着他们的俸禄呢。他们比起一般的百姓,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了。

    但是,跟以前士族的奢侈生活就天差地别了。所以,其中有一些意志不坚定,而且比较想享乐的人,还就真接受了!

    当然,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毕竟即将一统天下的刘寻大帝还在,威慑力还是很高的。

    胆敢接受贿赂、徇私枉法的,都是一些自认为不会被查出来的,很胆大的人。

    但是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他们都被查了出来!

    谁查他们出来的?乃是刘寻大帝最近新捣鼓出来的势力,名字叫做锦衣卫的。

    以前,还是只有益州的时候,大汉就有火蛟营以及火麟卫。他们主要干打探敌国信息以及保护自家高官不被暗杀。

    刘寻在华夏王城秘境修炼过巫祖图典之后,就再也不怕这些了。因为无论有多少信息没有被收集到,只要用绝对的实力一路碾压过去就行了。而且根本不怕别人刺杀。

    在取得雍州和陇西之后,这两个机构的用处更小了。刘寻就把他们集合起来,进行特殊训练,把他们训练成锦衣卫那样的监察机构。

    两年来的休养生息,刘寻就抽空做了这件事。只是一直没有暴露。以刘寻大帝在大汉国的威势,他不想暴露,谁也无法查出来。

    这一次,第二次大规模的科举,刘寻就让锦衣卫趁机暴露,专门捉拿朝廷官员系统里的败类。

    就目前来看,益州是最少的。毕竟是大汉的大本营,深受刘寻影响。没有一个郡守这么做,只有两个太守府里的属官,受不了诱惑,做出了徇私枉法的事儿。下面的县令,也只有两个人这么做。这种比率,在古代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不知道几十上百年之后,还能不能保住这种好的作风。

    雍州差一点。在边缘的郡县,竟然出现了一个郡守、三个属官和四个县令这么做!

    陇西更差,只是那里只有五个郡,所以抓的人也不多。

    最差的还不是司州和豫州。这里有一些世家跟随晋国朝廷跑到邺城去了,目前的关系网已经遭到了一些破坏。

    兖州和徐州更好一点,因为那里的士族门阀基本上都去了黄河北岸。

    最差的,吴地!那里原本就是世家大族极为繁盛的地方,关系网很是完善。再加上,哪里基本上是和平投降的,没有遭到什么破坏。所以,竟然有许多徇私枉法的事情发生!

    基本上,只有寥寥几个郡可以独善其身,县城因为基本数目多一些,所以能过独善其身的也多一些。

    结果就是,锦衣卫一抓就抓了好多人,甚至于顺藤摸瓜,抓住一个,带出来一串子。

    这些家伙可能是没有遭受到战火的祸害,还有不少底气,有的甚至威胁锦衣卫,让他们把自己放了。要不然,有他们好看。

    结果,刘寻对锦衣卫的指示是:凡是有反抗的,通通杀光!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反抗,那就太好了。刚好因为之前他们都投降了,没有借口杀掉他们,现在有了借口,正好杀了他们!

    结果,果然爆发了一些动乱。刘寻调集中央禁军,过去镇压,凡是反抗者,通通杀掉。甚至于对他们有所帮助的,也一并杀掉!

    杀的人头滚滚,尸骸遍地。很多人把刘寻比作像秦始皇一样的暴君。但是刘寻毫不在意,秦始皇的骂名那么大,可是在他死去之前,有谁敢造反了?

    而刘寻和秦始皇还不同。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七国纷乱的后遗症还大得很,而且,他那个时候年龄也老了,没有时间很好的治理天下。如今,刘寻不过才三十岁,还有很长的时间,把整个天下治理成开元盛世的局面。甚至于比所有的盛世都要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