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蜀汉复兴 >

第79部分

三国之蜀汉复兴-第79部分

小说: 三国之蜀汉复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蜀汉老百姓大多数都面露菜色,还有很多得了大脖子病,以及身体虚弱、水肿什么的。

    这是老百姓为何不支持蜀汉政权的原因之一。

    刘寻要在食盐上改善民生,就要增大食盐的产量,改革贩卖食盐的制度,让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盐!

    先说提高产量。

    刘寻恰好知道给矿盐去毒的方法,那当然要立刻去把能吃的矿盐弄出来了!

    刘寻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阅读个杂志,上网浏览网页,随便看看就获得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太正常不过了。

    矿盐里面的毒属于矿物毒,只要活性炭就可以把隐藏在食盐中的微量矿物给吸收走。之后矿盐就能吃了。

    活性炭怎么得到呢?很简单。你把木头用火烧,烧到变成黑炭,但是没有化成灰的状态,把火扑灭,然后把那些黑黑脆脆的木炭给研磨成粉末,就能得到活性炭了。

    先把矿盐进行泡水,弄出来盐水。然后找一张布,把木炭粉末铺一层在布上,最后把盐水倒在木炭布上,水会经过木炭末和布,一直流出去。

    这时候流出的盐水,里面有毒的微量矿物就会被活性炭吸附,就可以用了。然后把这些盐水晒干或者煮干,就能得到可以吃的食盐了。

    这样,就能大量提高食盐的产量。

    (本章完)

第152章 孙香颖() 
刘寻回到滇城时,已经是景耀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了,满城的人都等着过新年呢。

    那就过年吧,刘寻准备先在新年送给官、民各一份大礼。送给官的,就是新皇的各类封赏。送给民的,就是很便宜、人人能吃得起的食盐!

    至于那数千各类熟练的老工匠和他们的家人,刘寻暂时把他们安置在了军营里,告诉他们等明年开春再安置他们。并且把司职建筑的工匠都召集起来,让他们在滇城选一块好地方,建造一个专门给工匠工作的建筑群,一切开支由朝廷担负。等明年,他们中有一大部分人要住这个地方,为朝廷干活。

    而工匠乃是贱籍,一直以来命运都是受他人支配的,所以没有任何不满。

    回行宫第一天,刘寻吃了一顿大餐、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在宫女们的揉肩捶背侍奉下昏昏欲睡。然后果然睡着了。

    不过还没睡多久,就有人来求见了。这个人正是东吴使者鲁淑。这一次,他过来是为了彻底把两国的联姻给搞定的,连来和亲的一名吴国郡主都带了过来。

    之前,东吴使者把刘寻的画像和简介带回国内,按照刘寻的意思,让各公主、郡主挑。

    这事儿在吴国一时成为吴国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因为刘寻这么做,实在是不合礼节,有损帝王威严。就连吴国大帝孙休,也把自己临时想好的一个决定给取消了。

    孙休原先做了一个什么决定呢?就是他看到大汉基本上已经把原先的地盘都收复了,国力不比东吴弱多少了。于是想,把非嫡系的公主甚至郡主嫁给刘寻,是不是规格低了些?是不是该换成自己的女儿?

    可是刘寻的做法,让他觉得刘寻有损帝王威严,比较丢面子,就把这个决定取消了。

    那些隔着两个国家跟刘寻异地相亲的孙家少女们,本来觉得刘寻挺好的。孤身出京都,独自复起兵,一路走来复兴国家跟个英雄传奇人物一样,肯定是很有魅力的!

    可是这些受过全套世家教育的女孩,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一看刘寻不合礼仪的举动,就大多数不满意了。最后,使者只好在寥寥几个有所愿意的郡主中,带了一名最愿意过来的。

    孙休不想再把这件事儿拖下去了,就派了专业外交官鲁淑过来,要他赶紧把事儿办完!

    鲁淑过来一看,刚好快过年了。就想趁着过年的喜庆,把两国的联姻给办了!喜上加喜嘛。

    刘寻一听新妃子要来了,也想先看看。毕竟是自己的女人,还是越美丽越好的。于是便让鲁淑赶紧进来。

    鲁淑进来了,看起来还是一如既往的忠厚老实,笑着叩拜刘寻:“外臣鲁淑,叩见汉皇!”

    刘寻道:“平身。听颜渊说你不是带来了朕的妃子了吗?怎么一个人来啦?”

    鲁淑苦笑一声道:“皇上,还未婚嫁,见面不合礼仪啊。不过,臣带来了画像。”

    切!人就在二里外的驿馆中,你不让我看真人,却非让我看画像!该死的封建礼教。算了,先看看画像吧。反正过两天就能让真人侍寝了。

    “鲁淑啊!你怎么那么迂腐呢?把画像呈上来吧!”

    “是!”

    刘寻拿到了画像,还是黑白的。不过画中的人儿倒是很美。只见一名身穿粉红色宫装的少女在皇家庭院的参天绿树下,凝眸玉立。身材修长,肌肤白皙,但是没有瘦到骨感。清澈如水的眼睛、柳叶般的眉毛,小巧的鼻子,一点朱唇红。

    只是虽然画师尽力遮掩,却不难发现这位女孩腰挺得笔直,站的很稳,好像练过武艺而不是柔弱如风的大家闺秀。

    鲁淑介绍道:“这位郡主乃是武陵王孙鲢的幼女,名位孙香颖。今年年方十七,生的肤白貌美、身骨柔韧。自幼倒是十分崇拜孙尚香公主,习了些武艺,倒是与众公主不同。”

    他还有话没有说。这孙香颖乃是武陵王的小妾所生,自幼不受父王待见。因此也养成了坚韧自强的性格。羡慕舞刀弄枪、自立自强的孙尚香,也就是开国大帝孙权的妹妹,后来嫁给刘备的那个。

    可是因为舞剑弄枪,让喜欢文墨的武陵王更加不喜,对她更差了。几个兄弟姐妹都不喜欢她。因为不受宠,自然也就没有世家大族子弟前来献殷勤,武陵王也不关心她的婚事,以至于拖到了十七岁,居然还没嫁出去!

    别以为十七岁在现代还只是个高中生。在汉代,十三岁豆蔻,十五岁及笄,就该嫁人了!

    孙香颖本人,不知是因为喜欢舞剑弄枪还是因为性格自强,很就喜欢刘寻这个力挽狂澜、复国成功的英雄。十分愿意过来嫁给刘寻。

    而且,她也是不想呆在武陵王府受白眼和欺负了。要知道她爹爹不喜欢她。十七岁还没嫁出去,也是时常让人嘲笑的原因。

    但是刘寻不在意孙香颖已经是十七岁的老姑娘了。反而因为孙香颖学过武艺,很是喜欢。学武艺的女孩肌肤细腻紧致、肌肉灵活、身体柔软,侍寝的时候更能承受男人伟力!没准能悟出一套七色剑剑法,还能当贴身保镖用,简直太划算了!

    鲁淑看刘寻听说孙香颖学武,不但没有恼怒,反而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心中大定,道:“皇上,吴汉两国,世代交好。联姻之事,水到渠成。外臣的意思,是趁着这过年,一并把婚礼办了!喜上加喜,也能让百姓最快知道两国联姻之事,岂不是很好?”

    刘寻点点头:“很好!就依外卿之意。朕的妃子郭紫驭也是在战乱之中,偶然相遇,尚未举行婚礼。原先的贴身内侍萤火,朕也准备封为妃嫔,一起把婚礼办了吧。”

    鲁淑喜道:“全听皇上吩咐!”

    鲁淑喜滋滋地走了,刘寻也很高兴。当晚把郭紫驭和萤火都叫来,一起侍寝。

    自是月下无尽的鱼水之欢,无须细表也。

    (本章完)

第153章 谢主隆恩!()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除夕日。

    行宫里也挂满了大红灯笼,贴上了春联。宫殿换上了新的窗纱,打扫的一尘不染,行宫大门前的石狮子也搬走了,换成了两条栩栩如生的龙!

    巨大的牛油蜡烛更是准备好了,要从今天晚上,一直点到第二天清晨的。

    宫女们都得到了一些赏钱,一个个喜笑颜开。

    御膳房备上了各式各样的菜肴,以供皇家取用。

    刘寻中午要开大朝会,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官员都会到,要总结一年的得失。然后刘寻要大封各复国功臣。之后,刘寻还要在新年宴请群臣。

    百姓家里也是喜气洋洋。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比较穷苦,可是年还得过。用平常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块新布,为孩子们做了一套新衣。买一点肉食,让全家在过年的时候吃上点荤腥。就是食盐太贵,质量又差,而且过年肯定有很多人买,只怕不一定能买到了。

    就在许多百姓为食盐忧愁的时候,突然街上传来一阵奔马的声音,与此同时还有官军们的大喊大叫声:“百姓们听好了!皇上大发隆恩!新年精盐售卖,三百钱一石!三百钱一石!每家每户限买一升!无论大户小户,每家限买一升!”

    无数百姓大吃一惊!精盐三百钱一石?!别是做梦的吧?以前可都是一千二百钱一石啊!而且那还是掺着沙子的粗盐。精盐三百钱一石?每家每户都能买一升?

    一升也不少了,有一斤多重呢!一个五口之家,省着点吃,能吃半年呢!

    无数人怀着惊疑不定的心情从家中出来,来到本就因为过年而人流不息的大街。果然看见大街小巷里都贴了告示,有识字的就念了出来。上面写的果然跟骑兵嘴里喊的内容一样。只是更加详细了些,而且标明了在城池中每一个街道的街口都有精盐贩卖!

    有那距离街口近的,早就看到了官军在那里摆好摊子,一大袋一大袋的精盐就垛在那里。旁边还有城池里的最底层的管理人员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在认人,为的是不让一家人反复来买盐,一家只能买一升。

    就有百姓当场就掏出钱来,看看是不是真的。

    一试之下,果然是真的!

    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人们精神振奋,眼冒红光,一个个从怀里掏出钱来,恨不得多买它几升!

    可是颜渊早就计算到了这种情况。卖盐的是军队,维持秩序的也是军队!而且一家人只能买一升,保证了每家每户都有机会买到。更重要的是,每条街道的两端都有卖盐的地点,人群被大大的分流了。

    所以虽然所有人都急不可耐的去买便宜的精盐,但场面控制的还不错,没有一处卖盐地点失控。

    不过即使这样,还是有人闹事儿。有人在精盐卖到一半就散布谣言,说盐卖完了,蛊惑大家往前挤,然后哄抢官盐。

    这时,军队只好一边维持秩序,告诉他们一家只能买一升,盐还有。一边让当地衙役配合军队抓造谣者。抓到了,就带走,压进大牢!这抓人也有技巧,凡是当地泼皮闲汉、大族仆奴,基本上都被抓了。老实巴交的百姓如果只是随着谣言喊两句,那只会得到一番警告而已。

    还有人抗议表示不满:大族一家上百人,小户一家几个人,凭什么都只能买一升盐?人数多少不一样好不好?不公平!

    结果官方答案非常霸气:这次精盐,是皇上给百姓的奖赏!皇上的东西,爱怎么奖赏就怎么奖赏!不服的,问问自己的东西,是不是自己爱给谁就给谁?

    结果,虽然中间略有小波澜,但这种惠及全城百姓,又有军队重重保护的事儿,还是很圆满的完成了!

    当然,肯定有人趁机弄虚作假,瞒着官府的人一家人买了两次、三次盐。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儿。刘寻的目的,是给百姓发福利,只要不是大量精盐被少数富人囤积起来就行。有人多买几次,就随他去吧。

    百姓们每一家都买到了精盐,一个个喜笑颜开。有的拿回了家里就放一点在午饭中,吃着终于放了足够的盐的饭菜,幸福的眼泪都流下来了!

    有的拿回去腌肉,说终于能吃一回咸肉的味道了!还有的拿出来一点点用来过年,其他的小心翼翼存放起来,等实在缺盐的时候再用。

    有家里非常穷的百姓,一点钱都没有,也得到了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算一户人家,能买一升盐。那些银钱富裕,但还想多买盐的就过来了,说我给你买盐的钱,你买了盐之后,大部分给我,小部分算是你的辛苦费,怎么样?

    非常穷的人家当然是同意了。跑一趟腿,也得到了一点盐。然后大念皇上慈悲!

    总之,这个除夕日的中午,全滇城的百姓都因为精盐,对刘寻感恩戴德,连对大汉王朝的忠心,都提升了一点!

    就在全城百姓欢喜的时刻。刘寻的大朝会也在有条不紊的开着。

    今年各地得失的总结,因为战乱,很难评估。所以主要是刘寻册封各复国功臣的饕餮盛宴。

    明晃晃的行宫正殿坤德殿上,一道道封赏被刘寻丢出来:

    “封卻正为尚书仆射,资中子爵!”

    “张通为前将军,尚水子爵!”

    “封颜渊为滇城行宫长史。”

    “封大虎为镇国将军,都乡子爵!”

    “封龙青石为平南将军,荣乡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