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124部分

桀宋-第124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上。”刚刚还在打坐的月神,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就起来微微给子偃行了一礼。

    “月神大人好雅兴。这摘星楼气度不凡,应该是有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楼之高的意思吧?莫不是修道之人,都有此等夺天地之造化的能力吗?”宋君偃兴致盎然地道。

    月神微微摇摇头道:“我等修道之人,却是只为了修身养性。登高而望远,俯瞰芸芸众生,难道君上没有这种能力和心志吗?这摘星楼只不过是为了给小女子打坐而建造的而已,若是君上看不惯,可以拆了。”

    “哈哈哈哈,寡人还没这么心胸狭隘。”子偃摆了摆手道,“若是月神大人喜欢站在高处俯瞰芸芸众生,寡人倒是可以在宫中建造这么一座高楼,以供奉月神大人你打坐悟道。”

    好吧,这已经是调戏之语了。在你的沙丘宫里建造这么一座摘星楼,还要月神去里面参禅打坐,这不是有纳月神做妃子的意思吗?

    月神故意没听懂,轻轻的道:“君上此来,只是为了跟小女子说一些闲话的吗?”

    “自然不是,寡人日理万机,可没什么空闲到处沾花惹草的。”子偃的嘴角勾起了一丝戏谑的微笑,稍纵即逝,旋即又叹了口气道,“寡人这次来,是想请教月神大人,今年我宋国多灾多难,相继发生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旱魃之祸,天灾人祸,现在我宋国的朝野上下都对此有了一些非议。”

    “一个君主,若是失了德行,天怒人怨,他的臣民也不会效忠于他。譬如古代的夏桀、商纣,现在天下人所谓我宋国为‘桀宋’,寡人为桀纣之君,这些寡人都不甚在意,毕竟谣言止于智者。但是现在各种天灾不断,民生多艰,臣民当中也不乏好事者造谣生事。”

    “在他们的谣言当中,我宋国今年的天灾都是上苍的警示,是上苍抛弃了我殷商遗民,抛弃了寡人这个无道而不得民心的国君的征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寡人也无法控制住臣民的舆论,你们巫教刚刚在我宋国兴起,还没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也无法主导臣民的舆情。”

    “月神,寡人这次来,是想向你请教一下,如何避免谣言的扩散?”

    闻言,月神淡淡的说道:“小女子不知。这种事情君上你应该去求教相国大人,而不是求教我一个不知国事的小女子。”

    宋君偃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说道:“寡人也不愿月神你过于为难了。寡人想知道这天什么时候会降雨,所以想请你卜一卦,不知可否?”

    月神微微颔首。

第190章 祭天() 
商丘郊外。

    此时已经建造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祭台,祭台四方,天命玄鸟的旌旗迎风猎猎,附近的高大威猛的甲士持戟而立。

    在祭台的八方,还有一队又一队的白衣黑甲的宋军将士拿着武器,将人头攒动的黔首挡住,神色肃穆、冷冽,活像一尊尊陶俑。在祭台的坐北朝南的位置前方,有着一条漫长的红地毯,在红地毯的两侧,还有着手持长戈的甲士驻足那里,两侧也插着殷商标志性的天命玄鸟的旌旗,和大大的“宋”字旌旗。

    天气微寒,朔风凌冽。

    宋君偃穿着一身古朴而神秘的冕服,自己背后的宽大的袍子被两个宫婢捧着,亦步亦趋地在万众瞩目之中,顺着红地毯,心怀虔诚地沿着祭台的阶梯,走上了祭台。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约軧错衡,八鸾'。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在祭台的下方,身穿玄色朝服的大臣整齐有序地站着,低眉顺眼。在大祭司的起头之下,他们引吭高歌,唱诵着从古老的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商颂。烈祖》!

    此诗为殷商后裔的宋国祭祀始祖成汤的诗。

    按周制,大祭先祖有九献,《那》和《烈祖》都属于九献中的一个章节,《那》以歌舞献先祖,《烈祖》以酒和汤献先祖。这首诗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表明了很强的功利目的。

    《史记·宋世家》曰:“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由此可见,《商颂》是正考父根据商代诗篇改作,故有《商颂·烈祖》。

    宋君偃将祭祀的胙肉双手奉上供奉的桌案,然后一拜,一磕头,又接过三炷香,插到鼎炉上,一拜一磕头,又接过国君的玉圭,一拜一磕头。

    跪在蒲团上三叩九拜之礼一过,宋君偃就起身,抚了抚身上的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

    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

    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

    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

    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宋君偃怀抱虔诚之心,礼敬上帝,看着帛书上的祭文念道:“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宋国敝君子偃,奉告太一玄皇东方穹苍高上帝:敝国有旱,黎庶若失,赤地千里,百无生计。今敝君告慰太一上帝,哀我民生之多艰,不忍敝国黔首伤及一人!”

    “宋有战,伐一齐,征一越,破一魏,彼失我失,累及苍生。敝君之过也,熟不知触怒上帝,故而虔诚祭祀,告慰四方,凡四方冤魂不散者,皆勿祸我吏民,而敝君愿以一己之身,代国受罚……上帝不行云施雨,则敝君长跪不起,至死而方休矣!”

    宋君偃念完祭文,再拜上帝,痛哭流涕,不能自己。

    这里解释一下,两宋之前的朝代祭祀的都不是玉皇大帝,而是泰皇,即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hé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fú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此诗歌取自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九歌》体系中所祭祀的天帝、至高神。

    “东皇太一”与汉武帝祭祀的至高神“太一神”、汉代之后的文献里记载的“泰一”、“泰皇”、“泰壹氏”等,均有关。

    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

    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九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其妃黄龙。

    起初东皇太一是楚地最高神,之后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祭最高神,唐代再次成为主要祭祀对象,北宋后兴起以玉皇大帝为天帝的传说。

    宋君偃就这样跪在祭台上,在他的臣民的目光当中,神色庄重,一丝不苟地跪在祭台上,看这个意思,是老天爷不开眼不下雨的话,他就这样长跪不起,就是跪死也不能下来了。

    ……

    一天过去了。

    两天过去了。

    宋君偃跪着,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整整两日,身子骨也经受不住了,但是他不能倒下,只能硬着头皮在祭台上跪着。四方的黔首也跟着跪拜下来,当然了,他们也没那么傻,跪了一阵子,又回去了,第二天再来,祈求上天降下甘霖,拯救黎庶。

    你大爷的,不是耍我吧?这两天会下雨,有暴雨,这月神的占卜到底准不准的!宋君偃在心里腹诽着,十分的幽怨,这都两天过去了,还不下雨,这特么不是坑爹的吗?

    子偃逢场作戏,但是他不想作死啊!

    一国之君的话那是言出必行的,既然他都夸下海口要长跪不起,直到上天降下甘霖才作罢了,怎能失信于人,失信于自己宋国的臣民?

    更何况,这特么还是白纸黑字写在祭文上的了。是对着太一上帝发誓的,这要是反悔了,或者是不践行,那么他宋君偃就彻底名声扫地,整个人都败坏了。

    “苍天呐!可怜可怜我们宋国的黎庶!你的子民,芸芸众生吧!”宋君偃暴躁之下,振臂一呼喊道。

    没想到,老天爷似乎还显灵了。

    天色骤然转变,刚刚还是冷风嗖嗖的空气,骤然随着一片阴云滚滚而来,遮掩住了天上还在放射着阳光的一轮红日。

    “喀嚓嚓”一声紫色的雷光划破天穹!

    嘀嗒、嘀嗒,两颗雨珠打在宋君偃的坚毅的脸庞上,他不由得怔怔地抬起了头,仰望着无穷无尽的天穹,眼神里折射出了一种名为希望的光彩。

    老天保佑!老天保佑啊!

    随着一阵哗啦啦,淅淅沥沥的雨声,漫天的大雨纷飞,如利箭天降一般,巨大的雨飘落了天下。

    “苍天有眼啊!下雨了!终于下雨了!”

    “俺说什么来着!君上!我们宋国的君上!君上啊,你是天命之子!我们宋国是受太一上帝庇护的!”

    “哈哈哈!终于下雨了!”

    “呜呜呜呜!去接水啊!”

    祭台四方,已经近乎癫狂的黔首们在争相奔走着,沐浴着这来之不易的甘霖。他们哭天抢地地跪在地上,向着老天叩首,向着宋君偃叩首,黔首们手舞足蹈,沐浴着上天的恩泽。

    “终于……终于下雨了。”宋君偃的嘴角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然后眼前一阵头晕目眩,一脑袋栽到了祭台上,不省人事了。

    “君上!君上!”附近的臣民们顿时手忙脚乱地冲上去。

    咳咳,最后当然是不能随便上祭台的了,是大祭司把他扶下来的。

第191章 大争之世() 
宋国天降甘霖,举国同庆。

    与此同时,在宋相黄庸的主导下,齐相邹忌、鲁公姬仇和鲁国三桓的季孙光、叔孙通、孟孙朗会盟于曲阜,在齐宋两国的私通之下,鲁国三桓的求荣之下,姬仇不得不答应鲁国四分之事。

    由此,宋君偃代天子分封,鲁国还是鲁国,只不过疆域大幅度缩水了。季氏原来有一个费国,但是还要分封,便封一个伯爵,宿国,都宿城。

    叔孙氏被鲁国分封于臧地,也是伯爵,便以臧城为都,立臧国。孟孙氏也差不多,伯爵,建都郈城,立郈国。

    鲁地的战事就此结束了!

    至于在齐地起事的姜阳,迅速被齐军击败,于次年,也就是宋君偃五年的时候,姜阳带着几千人的残兵败将逃到东郡的博阳,请求宋国的庇护。

    宋国接受了姜阳的请求,以博阳作为姜阳的居住之地,让他在那里继续招兵买马,收拢溃兵。而齐国则摄于宋国的威势,不远大动干戈,所以对此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笔带过了。

    于是姜阳在宋君偃的授意下,立吕国,都博阳。与此同时,已经灭国多年的莒国和郯国也纷纷复辟,反攻齐国。

    在西元前324年夏末的时候,吕国、莒国和郯国请求宋国的庇护。于是宋国出兵十三万,由吕、莒、郯、鲁、卫等十几个小国组成的诸侯联军,以干骜为大将,败齐军于博阳,斩首五万,俘虏齐将田汾。

    齐国无法阻挡,故而放弃南部的盖城、博陵、汾阳等十多座城邑,被诸侯联军瓜分。

    同年秋末,蔡国、徐国复辟,楚人伐之,蔡吴两国请求宋国庇护,宋君偃于是以熊子丹为大将,贞姬为副将,出动十万诸侯联军,败楚军于泗水,斩首四万。

    宋国的势力延伸到长江下游,遍及了东南半壁!

    同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携太子入朝于赵。

    次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在平阳会见齐威王,卑躬屈节,以求齐的支援。秦国也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秦相张仪和齐、楚之相会见,目的是拉拢齐、楚。

    天下列国在这两年都在伐交,宋国也不例外,在基本上解决了对外的战事之后,宋国也开始休养生息,国力愈发强盛。

    终于在宋君偃五年的时候,宋国召集鲁、卫、邹、滕、薛、莒、费、邳、郯、任、唷⒙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