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125部分

桀宋-第125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在宋君偃五年的时候,宋国召集鲁、卫、邹、滕、薛、莒、费、邳、郯、任、唷⒙馈⑧C、宿、臧、蔡、徐,再加上宋,十八国会盟于平陆,而后在宋君偃的带领之下,去洛邑朝拜周天子。

    时间进入西元前323年(宋君偃六年),戊戌年,即周显王四十六年的时候,魏国上将军公孙衍为了对付日趋强盛的秦、齐、楚三大霸主国,还有联诸侯为一家的强大的宋国,决定拉拢赵、韩、燕、中山,再加上魏国五国相王。

    ……

    大朝会上。

    子偃居高临下地看着从大梁远道而来的魏国使者甘宁,不由得摸着自己颔首的胡须,声音洪亮地说道:“甘宁,寡人听闻你们魏国现在正在被楚国和秦国的军队围攻,秦已经取曲沃、陕、盐氏三城,楚人也在昭阳的统率之下也夺了襄陵附近的华阳、岸门等几个城邑,你们魏国被秦楚两大国围攻,不去新郑和邯郸搬救兵,怎么跑到我们商丘来了?”

    “君上明察秋毫!”甘宁毕恭毕敬地作揖道,“秦楚势大,现在其任何一国我魏国都不能独自抗衡,何况两国同时进犯乎?当此时,我大魏国已然没了还手之力,而赵韩两国摄于秦楚之威势,不敢轻举妄动,普天之下,能不惧秦楚任何一国的,除了齐国,便是君上的宋国了!”

    闻言,宋君偃微笑着道:“贵使言重了。秦齐楚霸业已成,宋国堪堪崛起,不能比之。这个寡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寡人凭什么出兵帮助你们魏国呢?”

    被人家拍马屁,尤其是被他国的使者拍马屁的感觉就是好。

    子偃也有些飘飘然了,不过他还是没有妄自尊大,宋国自身的国力并不比秦齐楚三大霸主国,若不是宋国现在日趋强盛,又能召集泗上十八诸侯联军的话,只怕连赵国、魏国都比不上!

    “实不相瞒。君上,秦楚来犯,而使我魏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现在我大魏国的朝堂上俨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主战派,一个是主和派,主和派是以相国惠施为首的王公大臣,他们力主亲楚,跟楚人求和,结束襄陵方面的战事,专心对付在进犯河东地的秦国。”

    “主战派是太子魏嗣为首的武将,他们力主盟宋抗秦,请求宋国出兵攻击楚国的上蔡、新野等地,或者是援救襄陵,解襄陵之围。我王现在犹豫不定,不知是和是战,故而在太子嗣的主导下之下,决心一试,派外臣出使商丘,请求宋君出兵援救!”

    “君上啊,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不会不懂吧?而今魏国为唇,宋国为齿,若是失去了魏国的这道屏障,宋国将直面强秦的兵锋,宋虽强盛,兵精粮足,然则可无视秦之锐士乎?可不惧楚人材士乎?”

    甘宁的这些话一说出来,就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了。

    别看现在的宋国声势很大,统率着泗上十八诸侯国的军队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但是宋国终究还是宋国,泗上诸侯毕竟还是泗上诸侯,两者不可同一而语!

    在泗上诸侯国里,宋国安插里不少的朝臣和将领,也拉拢了不少的公卿大夫,使其亲宋,凡是抗拒的也一律打压了。乃至于蔡、郯这些诸侯小国的国君都是扯线木偶一般的傀儡,其国家朝野上下,都是宋君偃的一言堂!

    可是泗上诸侯毕竟不是宋国啊,现在的泗上诸侯就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某个红色的庞然大物都差不多,诸国臣服,以为霸主、领袖,但是其间难免会生出一些不同寻常的异数。

    现在宋国强势,又有子偃这么一位不世出的雄主,这才能使宋国在泗上诸侯中占据主导地位。可是一旦宋国开始弱势了,山河日下了,绝对会被这些泗上诸侯国毫不犹豫地抛弃的!

    泗上诸侯国看似是一个整体,列国的君主就跟宋国的封君一般,差不多沦为了附属国,但是随着形势也会变化的。就跟卫国一样,卫国曾经是魏国的附属国,在魏国的庇护之下苟延残喘着。

    可是随着魏国日落西山,渐渐的失去了霸主的地位,卫国是怎么样的呢?转投宋国的怀抱了。

    现在的形势还是对宋国颇为有利的,至少泗上诸侯对于宋君偃的命令还是唯命是从的。

    而宋国加上泗上诸侯的势力,其势力不可谓不强大。无论是人口、疆域、城邑、耕地、富庶程度等综合国力都毫不逊色于秦国、齐国、楚国这三个超级大国。

    如果宋国可以一口气吃掉泗上诸侯国的话,那么一瞬间就能成为媲美秦齐楚三大霸主国的大国了。只是子偃也不敢贸然这么干,因为这相当于把宋国放在火架上烤,太危险了,一不小心就有灭国的祸患。

    绕是如此,能够召集诸侯联军的宋国也是不敢轻易招惹秦国或者楚国这样的霸主国的,小打小闹没关系,但是真的出兵讨伐的话就麻烦大了,不动辄十余万的军队是不可能的!

    这个时候,宋君偃沉默不语,作为大行人的苏贺随之站出来,向着宋君偃一礼道:“君上,甘子的话颇有道理。然则,言过其实了,我宋国又何必远虑于唇亡齿寒之事乎?”

    “楚国暂且不说,但是秦国离我宋国远矣,其地并不接壤,我宋国当可无面对强秦兵锋之忧也!而且魏国只怕没有甘子说的那么不堪吧?魏国虽然山河日下,在列国的打击之下,一日不如一日了,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人想要东出,想要彻底击垮你们大魏国显然是不可能的!”

    闻言,宋君偃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但是甘宁可不乐意了,故作勃然大怒的样子喝道:“季子!汝之言大谬!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秦楚就好似两柄钝剑,而我魏国就好比一块鹿肉,长久打击之下,钝剑也能将鹿肉打成粉碎!”

    “现在宋国乃至于泗上诸侯国已经跟齐国、楚国接壤,有面对两大霸主国夹击的危险,若是没有了我大魏国的这一道屏障,不知道宋国能以一敌三,不惧强秦之兵锋乎?”

    “人尽皆知,秦人侵略成性,锐意霸强诸侯,一匡天下,偌大一个霸主魏国都被秦军打垮了,请问君上,此时之宋国能比彼时之魏国否?”

    “不能!宋国有战,博陵之战再败齐国,泗水之战又败楚国,已经招惹了齐楚。当此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不争,即亡!我魏国的上将军犀首,已经制定了抗衡秦齐楚三大霸主国的战略,即合纵!何谓合纵?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缔交,相与为一!我们魏国谋求的三晋联盟,还有今年由上将军公孙衍牵头的五国相王,正是此理。秦齐楚三国日趋强盛,以一国之力势不可挡,正是合纵的大好时机,合纵,即吾等韩、赵、魏、宋国家抗衡强国的必须也是唯一的途径!”

第192章 欲合纵乎()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

    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

    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

    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魏国欲合纵乎?”宋君偃摸着颔首的胡须问道。

    “然也!”终于引起了子偃的兴趣,甘宁能察言观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时机,于是声情并茂地道,“当今之天下,强国愈强,而弱国愈弱,强者如秦齐楚,弱者如韩赵魏,皆不可同日而语!”

    “我魏国首倡合纵,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这才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韩、赵、魏、宋、燕、中山六国以破强秦,霸楚,雄齐!六国当中,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齐楚任何一国的兵锋,然则六国合纵,亦无惧于秦齐楚任何一国,亦可图谋秦齐楚三国中的任何一国!”

    “君上啊,秦齐楚三国现今是没有灭一国之能力,但是长此以往,秦国蚕食之,此消彼长,若有朝一日我魏国如现在的鲁、薛、卫这些小国一般,秦人岂无灭国之力乎?魏亡,则三晋危矣,宋国危矣!宋亡,则三晋危矣,魏国危矣!”

    “外臣话已至此,援魏之事还请君上细细斟酌一二!”

    宋君偃微微颔首,说道:“寡人知道了。甘子请下去静待,伐战之事事关重大,寡人还需与大臣商议之后方可定夺!”

    闻言,甘宁心里松了口气,看样子子偃是听进去了。宋国是否出兵援救魏国,他不知道,不过希望还是极大的。

    随着甘宁的身影渐渐远去,宋君偃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陛台之下的群臣,高声道:“诸位,魏人求援,谋求合纵,不知道我宋国是该当如何是好呢?”

    宋君偃这么一说话,朝臣们基本上是知道自家君上是更倾向于援魏合纵的了。

    相国黄庸居于相位两年之久,虽然主管民生大事,但是俗话说得好,屁股做什么位置,脑袋决定什么事情,他对于军国大事也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见解,眼光独到。

    黄庸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君上,臣以为可以援救魏国。诚如甘宁方才所说的,魏国就好似一道屏障,替我们宋国挡住了强秦的兵锋,也吸引了楚人的觊觎!秦国锐意东出,东出之势不可阻挡,自今秦王上位以来,屡屡进犯韩赵魏三晋,足见其野心!”

    “宋国当此时决不能跟强秦比邻。君上,还有楚国,前年的泗水之战,我们宋国联合泗上诸侯的联军在泗水大破楚军,斩首四万,迫使楚国退一步承认了蔡国、徐国的复辟,失了蔡阳、当涂、徐州、岷城等六座城池。”

    “楚人也跟我们宋国撕破脸皮了。不可不防,现在秦楚两强伐魏,志在弱魏,连横之势已成!而邯郸和新郑却迟迟不发兵援救,显然是想袖手旁观,为合纵,我宋国应当出兵援救被秦国和楚国围攻的魏国!”

    宋君偃闻言,微微颔首,不过作为相国的黄庸这么深明大义,倒是出乎他的意料了。子偃不由得浅笑道:“相国,伐战,劳民伤财,寡人还以为你会极力反对寡人援魏呢。”

    黄庸讪讪地道:“君上,臣不擅于伐战、伐交之事,执掌民生大事,这没错。但是我作为咱们大宋的相国,理应处处为国家社稷着想,这没什么不对的。”

    “哈哈哈哈。好!”子偃环顾四周,向着朝堂上的列位朝臣说道,“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

    “臣等附议!”群臣山呼道。

    见到群臣都异口同声地同意援魏之事,子偃点了点头,心里还极为高兴的。援救魏国,看似没什么利益,魏王也没有说给宋国割让什么城池,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援救魏国,就是在保卫宋国的自身。

    变法还在继续,宋国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这个时候子偃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国家破坏宋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