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189部分

桀宋-第189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嗖嗖嗖!……”无数的火箭宛如破空之流星,天火坠落一般射到了寨楼上。

    “啊!……啊!……”

    杀猪一般凄厉的惨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这火箭的威力不容小觑,别看杀伤力并没有沾了粪便的利箭那么强,但是火箭胜在势大,漫天而起的火箭破空刺出,还带起了滚滚的硝烟,连寨楼上都弥漫着火烤肉的味道……

    “啊!……”

    子恒初临战场,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血淋淋的场面,说是尸山血海都不为过。如果不是他上一回在宋君偃的逼迫之下,手刃了一个蟊贼的话,现在见到这幅好似人间炼狱一般的惨样,可能会感到反胃想吐!

    子恒的心性还是可以的,虽然看着这么激烈的战斗,但还是能按耐得住心里的不适的感觉,在战车上正襟危坐着。

    匡章看了子恒的表现亦是连连点头,看来宋国是后继有人了!

    “大都督,差不多了。”孙烈叉手道。

    “好,点燃狼烟!”

    “诺,点燃狼烟!”

    随着匡章打手一挥,一队宋卒扒开手推车上的粪便和一些难以言状的东西,放到了地上,打火点燃了这堆粪便!

    一股偌大的狼烟开始在桑丘的秦军大营之外滚滚升起。

    正在指挥将士们守住营寨的嬴疾,见到寨外狼烟升起的情景,有些不明觉厉,这个时候任何的异常都可能逆转战局!

    宋军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升起了狼烟,难道他们还有后手?

    不好!嬴疾似乎想到了什么,这个时候嬴华一身是血,灰头土脸地跑过来叉手道:“将军大事不妙了!我们营寨里的秦军当中混杂着宋人将士,他们现在已经一把火焚毁了我们的粮草淄重,已经攻开了南面的营寨的大门了!”

    “什么?!”嬴疾心里一沉。

    匡章真是好算计啊!看来我还是低估他了。嬴疾在心里叹了口气,不过他作为一军主将,此时此刻绝不能惊慌失措,于是嬴疾冷静地道:“撤,传我将令,全军往河内郡方向撤退!”

    “兄长!”嬴华急眼了,不甘心地喝道,“我们的兵力不少于宋军多少的!他们有十五万,我们秦军亦有十万(其余五万驻守河内郡,以备不测),请你给我三万精锐,我一定可以一战而崩其士气的!”

    闻言,嬴疾沉声道:“嬴华,不可急躁!你听我说,现在的战况已经不是勇力所能逆转的了,我秦军劳师远征,失了锐气,若是大败的话,很容易招致宋魏两军的夹击!绝不可冒险,我们秦军也冒不了这个风险。”

    “诺!”嬴华大吼了一声,心有不甘地退下去传达军令了。

    在中军大纛那里,子恒看到无数的宋军将士攻入了秦军大营,而那些身材高大,看上去十分剽悍的秦人竟然成了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屠戮的时候,子恒不由得站起来,兴高采烈地道:“大都督你看,秦军开始撤退了!”

    匡章见状,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笑眯眯地道:“本该如此。嬴疾是有名的智将,秦国的智囊,在这个时候会选择保存实力撤退也无可厚非!若是秦军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话,或许嬴疾还敢放手一搏,但是他们秦军现在是瞻前顾后啊。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公子你且看着吧,在虎头山,我还给嬴疾和他的秦军准备了一份惊喜!”

    公子恒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暗自赞叹匡章的用兵之法,料想匡章必然派兵半道伏击仓促撤离的秦军。

    ……

    与此同时,宋君偃正在御书房里处理政务,他平时没事的时候都会选择干一些正事,酒色太耽误人了,他已经尝过苦果了,所以除了蹴鞠、习武和狩猎,他平日里就是在处理政务,没什么别的娱乐活动了。

    这个时候侯研突然进来说,有一个老者要求见他,自称是邹国人,孟轲。

    孟轲?听到这个名字宋君偃愣了一下,随后是大喜过望,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儒家亚圣孟子吗?

    “快,快请进来!”宋君偃急声道。

    没成想侯研刚刚转过身去,准备将孟子带进来呢,宋君偃就站了起来说道:“慢着。寡人要亲自出迎!”

    孟子的大名对于宋君偃来说是如雷贯耳,所以一听说孟子周游到宋国,还要求见自己,宋君偃作为一个有着礼贤下士之风的国君,自然要屁颠屁颠地跑上去出迎了。

第285章 仁政() 
宫门口,一个相貌儒雅的中年男子恭谨地站立在那里,背后还跟着几个形态各异的男人,似乎是他的弟子,都目带尊敬地看着这个中年男子。

    宋君偃乍一看见孟轲,顿时感觉第一印象极好,在他的身边,感受着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就能让人如沐春风,安详得很。

    “君上。”孟轲带着几个弟子向宋君偃作揖。

    宋君偃回礼道:“有劳夫子等候。这是寡人的罪过啊,若是夫子来商丘的消息有人禀告的话,寡人一定会找夫子,聆听夫子你的增益之言!”

    孟轲垂首道:“君上日理万机,能有闲暇的工夫接见老朽,老朽已经感激不尽了。怎敢劳君上大驾呢?”

    “哈哈,夫子,寡人对于夫子你的大名是如雷贯耳,对于儒学亦是很感兴趣,寡人仰慕夫子久矣,虽然齐宋相邻,夫子久居临淄,但是寡人没敢去叨扰。现在夫子能来我宋国,真是幸甚至哉,寡人一定要趁此机会,好好地向夫子讨教一些治国和做人的道理,讨教一些儒学的经典才是啊!”宋君偃搀扶着孟轲的手,就这样上了自己的车驾。

    孟轲有感于宋君偃礼遇自己,不由得感慨地说道:“世人皆道君上礼贤下士,能把贤士都当做自己的知己、朋友一般,现在看来,果真是名不虚传啊。”

    “夫子谬赞了!”

    二人一路走到偏殿,分主次坐下。

    宋君偃似乎急不可耐地垂询道:“夫子,夫子乃是天下名士,已通晓儒学之精髓。夫子你还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的方略,可以富强国家,不知道能与寡人好好说道说道吗?”

    “这个自然。君上是想问老朽怎么治理好国家吗?”

    “是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是这火候寡人始终不得要领!”宋君偃郑重其事地点头道,“一开始,寡人任用李敖变法,施行的是法家之道,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现在我宋国已经基本上强兵了,赋税和粮食日益增多,但是国家富有了,黎庶之家依旧贫苦,这是为何?可有改善之法?”

    孟轲微笑着道:“法家之道,能使国家强盛一时,却绝不是长久之计!君上现在醒悟了,还为时不晚。这以法家治国,便如同滚滚山洪,急促、猛烈,但只能逞强于一时,而用我儒家治国,则可如汪洋大海,徐徐,波澜不惊,却不会有太多的波折,所以能够细水长流,长治久安。”

    “愿闻其详!”宋君偃道。

    孟轲说的没错,宋君偃也知道用法家治国的弊端。

    法家用刑太过苛刻,现在朝野上下抨击时政的人不少。宋国处于中原,乃是礼仪之邦,自身就有着一套比较温和的法律,但是受到李敖变法的冲击,原本的法律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然了,这也不全是坏事!

    就像当年宋君偃与李敖在草庐之中的谈话那样,李敖学术颇杂,他首先提出外法内儒的治国方略,全面效仿秦国的商鞅变法,然后施行儒家教育,加强中央集权,使人人知礼、守法。

    一味地下猛药用法治显然是行不通的,宋国毕竟不是秦国,当年的秦国常年与西戎混居在一起,还比较野蛮、蒙昧,但是宋国的国情不一样,宋国公卿大夫的力量依旧很强,宋人也往往守礼,守法,不敢触犯法律法规。

    宋君偃用李敖变法,没想到李敖却死掉了,宋国的变法大计还没有彻底完成呢。而子偃为了保留李敖变法的成果,任用了“无为而治”的黄庸,用道家治国,改善民生,虽然黄庸作为相国也颇有作为,但是他只是做到了“无为”,让宋国富强了,不过黔首之家并不富庶,还是跟以前一样。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宋君偃先后用了法家、道家的方法治国,却都很不理想,法家最主要的还是加强了他的中央集权,约束臣民,强大了军队,给宋国穷兵黩武,四处征伐提供了有力的兵源和物资。道家最主要的还是维持了宋国的基本国策不便,改善了民生,增加赋税,增加田产,给宋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宋国现有的国力很强大,但是这并不是子偃最理想的,他还希望国富民强,国家富强了,老百姓也能富强,可是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宋国的老百姓还是过得跟以前一样呢?

    宋君偃不理解,所以他想要听一听孟轲老夫子有什么高见。

    如果可以的话,宋君偃不介意任用儒家的贤能治国,让自己的宋国再度腾飞。

    孟轲闻言,淡淡的道:“君上,你可知道我儒家的治国主张?”

    “是仁政吗?”

    这个宋君偃自然是知道的,在上初中的时候他就看教科书上有的,孔子的《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在宋君偃看来这样的仁政是不可能的!

    天下大同这可能吗?不可能,除了在蒙昧的远古时代,人们还能做到财富平均之外,到了部落制的建立,这些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都到这个战国乱世了,国君们如果还要施行儒家的那个什么所谓的狗屁仁政的话,多半要灭亡了。即便国家再怎么富裕都要灭亡了,而且是越富裕灭亡得越快!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你就好比一间屋子里关着三个人,一个乞丐,一个强盗,还有一个穿金戴银的富豪,你说这个富豪能活着吗?

    这是一个纷乱的世道,仁义已经不适用于这个礼乐崩坏的乱世了。

    所以孔子的那一套说辞还是见鬼去吧!

    不过儒家治国还是很有一套的,不然也不会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还能保存下来,源远流长了。

    就像孟轲说的一样,儒家治国,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第286章 王道() 
宋君偃认为,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家兴国却不可治国,儒家治国却不可兴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法家讲究的是依法行事、言出必行、公事公办、不留情面。

    秦国当年就是靠法家的政令而兴盛,一举歼灭六国,商鞅给秦王提供的‘耕战‘策略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

    种田的交税,吃粮的打仗,没有第三种人。

    而因为法令的极端严酷,国家使用了过度的杀伐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逼的几个怕晚了日程被杀头的军汉造反:陈胜吴广。

    搞得安逸惯了的六国贵囘族、士族到处串联。

    连秦国人自己也被秦法折腾的极寒困苦,当年为了胜利受些苦也就罢了,可都统一了还这么严厉秦人自己都吃不消了,秦朝就这么极盛转败了。

    同样的比如斯囘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农民税务极重,全国人民都吃不饱。

    二战以后赫鲁晓夫也改变了很多政策,可是和平了40年国家80%的力量还是生产武器,而不是提高人民生活,俄国人自己穷日子也过够了,不想再勒裤腰带射卫星了,所以苏联倒了。

    儒家讲究的是中庸之道,靠人情、仁义、关系来办事,不走极端路线。这样的治国可以长期的和平稳定。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主要是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讲究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讲究君权神授,君王都是奉上天所赐,注重温良恭俭让。

    他们讲究乐善好施,君主与民同乐。

    魏惠王执政期间,也在对人民施加恩惠,可效果依然不好,孟子认为是施舍的不够。法家则认为,儒家只是一种理念,但没有操作方法。所有的根结都在于君王的施舍,只知道施舍但有过不罪,无功受赏,因赏罚不分,引起民怨。

    战国时期,孟子讲王道,法家讲霸道,那为何霸道能兴起,而王道就不适合呢?

    有一年齐国伐鲁,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进行外交谈判,子贡滔滔不绝讲了半天,齐国说,先生话讲的那么漂亮,可是我们就是来抢地盘的,好话有什么用,结果,齐国就把国境线划到了鲁国度城门前十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