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287部分

桀宋-第287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庸还是不甘心,又道:“大王,这大肆建造官学,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说,但是这教书先生恐怕找不来那么多!”

    “这个不是问题!”宋王偃摆了摆手道,“既然国家要改私塾而统一官学,那么以前的私塾先生寡人便不能让他们失业。他们可以进入官学,逐一考核之后,再安排到各个小学、中学和大学里面,俸禄由国家发放。”

    ……

    西元前316年,即宋王偃五年秋末,从宋国传来一个轰动天下的大事件!

    宋国在宋王偃的推行之下,废止私塾,大兴官学,设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一时之间,宋国各地的官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那些原本在私塾念书的莘莘学子都跑到官学里上课,而那些私塾先生也都进入各个官学,在那里拿着国家的俸禄,继续传道授业。

    宋王偃如此做法,改革了宋国的教育模式,使得更多贫苦人家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一时之间,宋国的老百姓都对于宋王偃交口称赞,而天下列国的士子都对于宋王偃的这种行为毁誉参半!

    招贤馆之内,一场关于宋王偃针对古往今来千百年不变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措施的这一事情,一众士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在场中,一个青衣士子昂着头,神色激动地道:“我认为大王不应该改革国家教育模式!私塾乃是古来有之,一些启蒙教育都于私塾之中完成的,虽然官学也可以传道授业,但是将私塾废止,继而大兴官学!恕我不能认同!”

    “还有那九年学级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则更是闻所未闻!从前是没有这一个说法的,古代圣人有学富五车的说法,说明学无止境,但是国家出台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这九年学级制度便打破了这一传统!”

    “现在我宋国多学子,即便是年收入不过一百刀币的家庭现在都敢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塾念书了!但是九年,九年的学年他们供养得起吗?”

    听到青衣士子的话,在场的许多观点都跟他一样的人都纷纷拍手叫好,也有一部分持不同意见的士子对此嗤之以鼻。

    一个穿着淡墨青衫的士子起身道:“我不能认同你的说法!”

    “现在大王废止私塾,大兴官学,乃是为了给国人,给底层的黔首更多的读书识字的机会!在各地的私塾有的教书先生不过刚刚识字,没什么学问就开始传道授业,如此怎可为国家培养人才?”

    “而且每个私塾的收费和教育都不一样!现在国家要大兴官学,让更多的人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对!至于你说的,害怕九年学级制度可能会让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上不起学,这个更为荒谬!”

    这个士子掷地有声地道:“诸君,看看国家刚刚颁布的政策!在官学之中,国家对于品学兼优的学子会发放一定的奖学金,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也是会发放一些补贴的!现在大王锐意革新教育,大兴官学我们应该鼎力支持才是!”

    “善!”

    “彩!~”

    更多的人还是站在淡墨青衫的士子这边,纷纷叫好喝彩。他们大多是寒门士子,是李敖变法给了他们这个机会,他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之栋梁!

    那个青衣士子闻言,不由得嗤笑道:“就算是你说的那样,国家鼎力支持官学,对于学子各种奖学金和补贴,但是那个考试制度呢?古往今来,无论是私塾还是官学,都有自己的那一套法子,不会说有什么高下之分的!现在国家搞出这么一套考试制度,不是让入读于官学的学子有高下之分,使分数低者心生自卑吗?”

    闻言,那个穿着淡墨青衫的士子反唇相讥道:“自卑?自卑也是一种动力!”

    “夫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在这个纷乱的世道里,不仅列国要争,大臣要争,黔首要争,就连我们这些莘莘学子都要争!不争即为一滩死水也!你若是不争气的话,有没有这个考试制度都是一样的!”

    “你的这种说法太过偏激了!这颁布的考试制度里还有留级和升级的说法,升级自然是好的,但是留级呢?别人一年乃至于三年的寒窗苦读最后还要被留级,这不是很荒唐,很让人心寒的事情吗?难道别人的光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吗?”

    “那是他们自己不争气!怎么怪得了国家?怪得了大王?你若是有真材实料的话,大可以跳级!”

    “……”

    青衣士子厉声道:“我还是认为国家的考试制度太过僵化了!若是只在乎成绩,而没有别的作为,岂非都是书呆子?”

    “哈!兄台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国家之所以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废止私塾,继而大兴官学,开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为的是什么?”

    “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更多的学子能进入学堂里念书!”

    在场的士子都在那里议论纷纷。

    “不错不错,我也曾略有耳闻,大王之所以决心改革宋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乃是因为不满于私塾的教学水平的良莠不齐,故而想要革新教育模式的!”

    “现在国家招收饱读之士进入官学传道授业,而且是根据其能力安排其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这简直是创造性的想法,奇思妙想也!”

    “我也曾进过私塾念书。那里的确十分的枯燥!我都十九岁了,将行加冠礼的年纪,偏偏还要跟一群半大的孩子念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白白耗费自己的光阴啊!”

    闻言,青衣士子不由得黑着脸道:“不管怎么说,废止传承了千百年的私塾的事情实在是太骇人听闻了!而且这个考试制度也很不像话,古往今来的学子都是一心求学,淡泊名利的,现在我听说国家因为这个新出台的考试制度,硬是搞出了什么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的动力!”

    “如此成绩决定一切的做法,恕我不能苟同!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子的都是血气方刚,有的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怎可互相角逐,追名逐利?”

    淡墨青衫的士子听到这话,摇摇头道:“你这是悖论!废止私塾一事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你说私塾传承了千百年,那么国家不也是传承了千百年吗?现在秦国、宋国、楚国等国不是也因为改变了祖宗之法而强大起来了吗?”

    “穷则思变!私塾已经不适用于我们宋国当前的教育模式,故而将其淘汰有什么好争论的?至于你说的考试制度的弊端,弊端是有,但是绝对是利大于弊!”

    “国家之所以改革教育模式,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庶民子弟能进入官学就读吗?不管怎么说,能读书识字,知书达礼便是一件好事!现在大王和国家如此提倡教育一事,开启民智,乃是通达于国人,通达于天下人的大好事!你们有什么理由去推辞呢?”

    另一个与他持相同观点的高大士子拍了一下桌子,笑着道:“正是这个道理!”

    “善!”

    “好!”

    “彩!~”

    ……

第441章 功盖三皇五帝() 
宋王偃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的春风吹袭了整个宋国。

    宋国为此颁布了几条政策和法令,废止私塾,大兴官学,设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

    同时,宋国还明文规定,改革措施颁布当日,立即生效。凡是宋国境内的私塾先生不可以招收二十岁以下,未曾行加冠礼的年轻人为学生,但是私人拜师可以,不能开设私塾!

    违者,发配吴郡服劳役三年!

    不仅如此,宋国大兴的官学还降低了门槛,大量招收寒门子弟,不论出身,不论贵贱,皆可就学于官学。为此宋王偃还舌辩群臣,据理力争,压低了入学的学费!

    在官学之中,还设立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针对全年级和全班级发放奖学金。还有,对于那些品学兼优,又家境贫寒的学子,宋国还将发放一部分补贴!

    此政令一出,顿时令国人沸腾起来!

    宋国境内的私塾纷纷倒闭,被拆除,当然了,国家是不会做得那么过分的,故而只是勒令那些私塾先生关掉私塾,然后勒令私塾里的学生退学,仅此而已。

    国家不承认的私塾的存在!

    在私塾纷纷关门的同时,各地的官学也在兴建当中。说是兴建,其实很多地方也只是修缮一下,直接购买了民居作为书院,或者是拔地而起修建的学院。

    小学的学院自然没那么讲究,好多都是通过修缮的民居,然后装饰一下就成了书院的。中学和大学的比较高端大气上档次,一般都是修缮大宅子,或者是直接兴建的,因为中学和大学一般都在城邑里面,故而比较大!

    而在各地都开始兴建书院的时候,宋王偃也闭关摸索着什么,好几天都没上朝。大臣们打听消息,听闻宋王偃的确是在闭关,而没有沉溺于酒色当中不可自拔,故而都放下心来。

    过了大概半个月,宋王偃终于出关,当然了,他在闭关的时候是不可能关自己的紧闭的,只不过他将上朝的事情交给太子恒,处理政务的事情交给王后干婉而已。

    其他的召嫔妃侍寝什么的,宋王偃是照干不误的!

    这一日,宋王偃召开了临时的大朝会,将群臣都请进殿中,而后命内侍将几页尚未装订好的纸张递给他们。

    “诸卿,这便是寡人闭关半个月的成果!你们都是饱读诗书之士,你们都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

    听见宋王偃这么说,在场的大臣都拿起了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篆的纸张在那里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呃,这都是什么?闻所未闻!

    最后还是相国黄庸发言道:“大王,不知道这三字体裁的是诗歌吗?”

    宋王偃颔首道:“可以说是诗歌,又不尽然。这种体裁的诗歌,寡人称之为三字经!”

    汗!群臣皆汗颜,感情宋王偃闭关半个月捣鼓的就这种诗歌?

    这所谓的三字经念起来倒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但是一国之君不去上朝,不去处理政务,反而去卖弄文章,搞这些诗歌出来也太不像话了吧?

    “大王,不知道这三字经有何用处?”黄庸硬着头皮问道。

    他还是不相信宋王偃会闲着蛋疼,搞这些一点“内涵”都没有的诗歌出来!这根本就是打油诗的一种,通篇流畅,朗朗上口,但是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读书识字的人都知道!

    诗歌和文章是用来干嘛的?文人卖弄这些就是为了故作玄虚,显示自己的文采的!

    宋王偃说道:“实不相瞒。诸卿,寡人上一回东巡,有感于我宋国的启蒙教育实在是不成体统,此三字经乃是给予小学这一学级的学子启蒙所用的。”

    “小学的课程,最好是启蒙的文章,似孔夫子那样的之乎者也,连我们这些刚刚涉猎其中的成年人都尚且懵懂,更何况是那些年纪尚幼的小学生呢?故而寡人做此三字经,乃是为了更好地使得学子们读书识字,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宋王偃掷地有声地道:“寡人之想要的国家栋梁,最好都是品学兼优之士,若是有才无德之人,寡人用起来都不放心!品德之修,当从小做起!”

    “大王圣明!”群臣山呼道。

    一向喜欢给宋王偃拍马屁的邹衍更是笑眯眯地道:“大王,似古代之尧舜禹的功绩不过是制定历法、革新政治和治理水患,似炎帝教民食五谷、创制耒耜,似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臣看来都不及大王之功绩也!”

    “大王于宋国之功绩且不说,其改进耧车,发明耙,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使民所多耕;发明造纸术,使天下人可以多写多作,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敢于尝试铁制兵器、农具,使得铁取代铜,压低器具的价格,当更多的底层黔首都能使用器具;发明垦畦浇晒制盐法,更是使得百姓能吃上更好的精盐!”

    “不仅如此,大王如今还废止私塾,大兴官学,设九年学级制度,立考试制度。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啊!”

    邹衍一副对于宋王偃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模样,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道:“大王,你的功绩即便是三皇五帝都不及也!”

    看见邹衍对宋王偃这么溜须拍马,群臣对此有的嗤之以鼻,有的艳羡不已。

    至于宋王偃,则是有些飘飘然。流氓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文化的流氓!

    邹衍虽然不是流氓,但是他作为一国之重臣,对于自己的国君这么溜须拍马也是让人醉了。这样的家伙宋王偃用得还算得心应手,不然也不会每一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