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364部分

桀宋-第364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番东渡,拉开了华夏人航海的帷幕。

    宋王偃相信,不论此行船队是否能如愿以偿地找到仙药,但是一定能登陆蓬莱、瀛洲和扶桑三仙岛,而后就跟发现新大陆一般,届时宋王偃就会将一些囚徒流放到那里去,将那里,并入华夏的疆域之中!

    这才是宋王偃的根本目的!

    至于后世的倭国,对不起,应该是没有出现的可能性了。

    每个人都有着冒险精神,尤其是在这个人人尚武的时代,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拓进取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宋王偃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对于这一点,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譬如他此番派人东渡,又譬如上一回派出八千锐士征辟西域诸胡一般,其意义都是为了开阔华夏人的视野。

    将来,无论是哪一国一统天下,相信有了一张完善的地图,有了先辈的诸多事迹,在这种冒险精神的鼓舞之下,他们必定会继承先辈的意志,向四方扩张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倭国还处于绳文时代末期,大概还有十年,将进入弥生时代。

    绳文时代,日本民族的主要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金属器尚未出现。人们驯养狗以捕获鹿和野猪,同时发明了弓箭,增加了猎物捕获量。除捕鱼外,人们也采集七叶树籽、橡实、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

    人们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有空闲时间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又因为开始食用熟食而扩大了食物范围。这样,人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建造竖穴住居。

    竖穴住居以广场为中心,几家聚居一起,周围因丢弃贝壳和食物碎屑,形成贝冢。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手中,当时尚处于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因此未发现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址和遗物。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团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并有拔齿等习惯。人们还祈求自然丰盈。

    到这一时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现企图突破狩猎、捕捞和采集经济的趋势。

    总而言之,现在的倭国,还是一个地广人稀,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

    在华夏进入封建君主专制时代的时候,东方的倭国,还处于绳文时代,连奴隶制国家都没有出现,根本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原始社会!

    是什么原因促使倭国直接越过奴隶制,进入封建时代的呢?宋王偃想了想,觉得还是后来的方士徐福的缘故。

    这个大忽悠不可谓不厉害,就连英明神武,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被他骗得团团转。所以说,徐福到了倭国的地盘上后,忽悠了随行的军士和一干童男童女都不足为奇。

    事实证明,后来徐福成为了倭国的第一代天皇,即神武天皇。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华夏还是倭国的爸爸。

    现在宋王偃派遣这么一支船队过去,想要征服后世的倭国,根本不成问题!

    “大王!”

    “何事?”

    “张仪与魏章已经进入朝歌的地界,距离朝歌城不足十里。”

    闻言,宋王偃颔首道:“好!备驾!寡人要出城三里相迎二位大才!”

    宋王偃之求贤若渴,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不管是当年弱小的宋国,还是现如今强盛而不可一世的霸宋,宋王偃都一如既往地厚待贤能,这个没什么好诟病的。

    很快,宋王偃便乘车赶到三里之外的大桥那里。

    看见属于宋王室的天命玄鸟的旌旗,在马车上的张仪与魏章对视了一眼,都下了马车,匆匆走到宋王偃的面前行了一礼。

    “见过宋王!”

    “哈哈!寡人可是仰慕二位贤才久矣!”宋王偃的兴致勃勃,直接上去双手扶了张仪、魏章二人一把,声情并茂地道,“张子、魏子,汝二人怎么到现在才至朝歌?寡人盼望你二人入宋,期盼多时呀!”

    “宋王盛情,在下感激不尽。”

    宋王偃又颔首道:“张子,多日不见,汝一向可好?”

    “多谢宋王的挂念,张仪还好。只是这一路走来,鞍马劳顿,风餐露宿的,着实有些难以适应。”

    闻言,宋王偃不由得蹙眉道:“沿途的郡县没人接应你们吗?”

    魏章和张仪相视一笑,说道:“非也。宋王,这是吾等自己行事的!若是被沿途的官吏奉为上宾,又如何体察民情,一观宋国之乡土气息,大国气概呢?”

    “应当的,应当的。”

    宋王偃又道:“张子、魏子,寡人已经在宫中设宴,要为你们接风洗尘。”

    “多谢宋王!”

第562章 志在天下() 
宋王偃爱才之名人尽皆知,这不,张仪与魏章一道入宋,便被宋王偃奉为上宾,专门在沙丘宫设宴,又召群臣款待。

    席间歌舞升平,推杯换盏,真是好不痛快。

    苏秦笑容满面地道:“哈哈!大王,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张子、魏子入宋,是千里马也,而大王你用之,是为伯乐也!秦王、魏王有千里马不识之,当真是有眼无珠耳!”

    有了苏秦的铺垫,宋王偃才能更好地说服张仪与魏章仕宋。

    宋国并不缺少人才,各方面的人才那是应有尽有,但是宋王偃依旧认为,人才这种东西,就跟金银财宝一般,那是多多益善的。

    故而宋王偃大老远地将张仪和魏章二人从大梁忽悠过来,可不仅仅是让人家来游玩,而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拉拢他们仕宋的。

    宋王偃随即举起了手中的酒爵道:“张子、魏子,寡人不才,便先干为敬!”

    宋王偃一饮而尽,而魏章和张仪都不敢怠慢,随即端起了酒爵,都一口气喝下去了。

    “秦王粗鄙,魏王昏庸,皆没有识人之明也。似张子,巧言令色,一张嘴抵得上十万大军,可使山河变色,诸侯惊惧!似魏子,武功盖世,百战不殆,自领兵以来罕有败绩,汉中一战,若无魏子统兵击楚,恐秦国的汉中已失,丹阳之战秦国早已败北!”

    宋王偃赞不绝口地道:“汝二人皆是当世之能臣,天下之贤才,又对秦国有着泼天之功,没成想今日竟然遭到如此的冷遇!真是可悲可叹也!”

    在原来的历史上,张仪欺楚后,楚怀王大怒,派屈丐为大将,逢侯丑为副将带兵十万由天柱山西北攻打秦国的蓝田。

    秦惠文王任命魏章为主将、甘茂为副将迎战楚军,齐湣王也派匡章率军助战,秦、齐大败楚军于丹阳。

    屈丐聚集残兵再战,被甘茂斩杀。此战楚军被斩首八万,逢侯丑等七十余名楚国将领战死。秦武王继位后设置丞相一职,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魏章因没有得到相位,一怒之下投奔魏国。

    而现在,张仪与魏章是被秦王荡一同驱逐出境的。

    看着宋王偃唏嘘不已的模样,魏章有些羞愧难当,说道:“宋王,我二人非是恃才傲物之人,只不过秦王一向与我不和,秦惠文王在世时,虽然重重的封赏于我,但是恩主不在,魏章一时之间无法适从啊。”

    宋王偃挥了挥手道:“秦王枉为人君也!张子,魏子,寡人求贤若渴,你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得一人,胜抵十万兵!是故寡人请张子和魏子仕宋,助寡人成就一番霸业!”

    “宋王!”张仪和魏章一时之间泣不成声。

    呃,不知道是装的还是果真如此,反正大家都是能接受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在这个时代,哭泣还是真性情的表现。

    看来火候还不够,还要再加一把柴禾!

    宋王偃当即道:“魏子,寡人欲封汝为征东将军,赏赐良田千顷,岁禄五千石。张子,寡人欲封汝为谏议大夫,赏赐良田千顷,岁禄五千石。并赐宅邸一座!赏金三千镒。”

    这已经是莫大的恩宠了。张仪与魏章一来宋国,便得到如此的恩遇,着实羡煞旁人。

    不过这都是他们应得的,至于封侯、封地还有食邑什么的,因为他们二人在宋国寸功未立,故而没有这些东西倒是情有可原。

    张仪当即声泪俱下地道:“宋王,我张仪何德何能,敢窃居如此高位?”

    “张子休要再说!寡人知你二人之才也,知人善任有何不可?”

    “多谢大王!”张仪和魏章一起拜谢道。

    战国时代的大臣都是极为自由的,而国君跟大臣的关系,便如同后世的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一般。员工干的不痛快,不想干了,可以直接跳槽到别的公司,一样能被委以重任。

    在散了宴席之后,群臣已经各自告退,但是张仪却似乎有事,故而求见宋王偃。宋王偃在御书房接见了张仪,二人对席而坐,还沏了一壶热茶。

    “大王志在天下乎?”

    一坐下,张仪便开门见山地问了这么一句。

    宋王偃愣了一下,随即说道:“寡人之志当然是天下。普天之下,不志在天下之君王,实在不是一个好君王。”

    闻言,张仪笑着道:“那么大王打算如何去成就帝业?”

    “横扫列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这是寡人的毕生所愿。”

    “问题来了。大王要如何横扫列国?战略如何?”

    对此,宋王偃自然不好如实告之的,不过张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宋王偃已经猜的出来,相信以张仪的眼光,是能一探其究竟的。

    “还请赐教。”宋王偃表示得很谦虚。

    “宋国处四战之地,南接楚国,北连齐国,东临大海,西邻韩魏,还有一个赵国虎视眈眈。而今宋国虽强,雄霸天下,却亦不能敌对合纵之联军。不知道大王认为,当年的霸主魏国,与今时今日之强宋相比如何?”

    宋王偃认认真真地寻思了一下,说道:“当不相上下也。”

    三家分晋,魏得晋国上地,且又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法家李俚;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座;大将乐羊、庞涓、犀首皆一时之人杰也。

    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声望的贤明之主,颇有王霸之志,纵览英雄、量才使用、思贤若渴。魏之强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

    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

    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

    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

    可见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险固,兼得物产之富饶。

    魏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却得地力之饶以充军国之资,魏之强大不能说未得地利也,不过,由于无山川之险,魏国在地利方面残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关于此点后文还将详述

    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

    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在军事方面,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

    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较强。

    战国初期,魏联赵和韩并三晋之力,向外扩张。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故所向披靡。诸侯莫甘当其锋。以至于后来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强大发出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感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