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409部分

桀宋-第409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宋王偃拜张仪为武安君,并且将宋国的相印交给张仪,委托他联络列国,组织七国合纵攻秦。

    张仪不辱使命,一个人走遍了宋、赵、楚、韩、魏、燕、齐七个国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巧舌如簧,这才拉起了浩浩荡荡的七国伐秦之事,甚至张仪还因此腰挂七国之相印,还被宋、赵、燕三国拜为武安君!

    张仪倒是风光了,不过倒霉的却是齐国和宋国!

    “唉!”子干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宋王偃正在气头上,不好招惹,于是作揖道,“王上,欲退六国之敌,依臣之见,只有分化、拉拢、打击列国之军。”

    “具体如何实施?”宋王偃垂询道。

    “对楚、韩、魏三国,可以以割地的方式拉拢,使其自行退兵。对秦、赵、燕三国可以严厉打击,尽起三大营之兵,战于高都,如此当可退敌也!”

    “王上,臣不赞成子干大人的谏言!”宋王偃还没说什么,在一侧的干骜便站出来反驳。

    “我大宋国现有之疆土,乃是将士们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怎能如此轻易地割让出去?且合纵之军,不似一国之军,其兵力错综复杂,一时之间,只怕难以整合各国兵马!王上,臣以为,应当在联军立足未稳之际,率精锐直插联军之弱旅,大破联军!”

    闻言,宋王偃微微颔首。

    打仗,靠的不一定是人海战术。尤其是是在冷兵器时代,打胜仗除了兵多将广这一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将领的统筹、指挥,还有武器装备、士气等等决定性因素。

    似后来的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比较关键的一战,彭城镇上虽然兵力悬殊,但是项羽极少的兵力打得刘邦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次战役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最为经典的战役之一。

    当然,也是楚汉相争之中刘邦战败最惨的一次战役。

    话说项羽灭秦之后,分封18路诸侯,18路诸侯各自归国开始了自己的统治。然而好景不长,天下再次大乱,各地硝烟四起。田荣先后占领济北王田安,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封地,一统三秦之地,公然对抗西楚项羽。而面对齐地的反叛,西楚霸王当然怒而出兵,讨伐齐地。

    汉二年4月,刘邦趁着项羽攻打齐地,项羽主力军队被牵制在齐地的机会,纠结各路诸侯联军56万,进军西楚,直取西楚都城彭城。

    在项羽得知彭城被攻破之后,项羽自然大惊,然而齐地叛乱未平,大军无法撤离,项羽则是亲自率领3万精锐骑兵杀回彭城。项羽抵达彭城之后借夜色的掩护绕道刘邦大军背后发动猛烈攻击。

    彭城一战,项羽打了刘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仅仅是彭城之战刘邦就损失了10万余人,而后刘邦西逃,项羽则是乘胜追击,之后就有了谷水、泗水之战。只不过,刘邦军队却也是同样一触即溃,死伤惨重。

    最终,刘邦逃跑到下邑的吕泽军中一起向西退去,但是,刘邦的56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而且,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也是全部被项羽所擒获。

    为何项羽的3万军队能够打败刘邦号称56万的大军?

    其原因宋王偃认为主要是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是刘邦军队虽然人多势众,号称56万,但是其军队来源于各路诸侯,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手下军队成了他的本部人马之外,其余的毫无忠诚度可言。面对项羽的强势来袭,一旦刘邦战败,那么其余诸侯和其军队也是溃散而逃。可以说,56万大军只不过是乌合之众而已。

    第二是项羽虽然只有3万人马,但是他的战略得当。绕到刘邦防线背后,发动奇袭,刘邦军队没有丝毫准备,自然一溃千里。

    第三是项羽的乘胜追击。在彭城之战刘邦溃败之后西逃,项羽选择的是一鼓作气追杀刘邦,这也就导致了刘邦在逃跑途中根本就无法重新组织军队抗击项羽。刘邦的56万大军自然也就被项羽的3万大军消磨殆尽。

    总的来说,彭城之战是有着各种原因的,一场战役的胜利,并不一定是军队的数量来决定的。

    宋王偃颔首道:“干骜,你有把握击败合纵联军吗?”

    “这……没有。”干骜低着头道。

    似项羽一般的勇将,宋王偃麾下不是没有,别的不说,子烈、黑犬这些人都是能征惯战,勇武过人之辈,只不过打仗并不只是靠着勇武就能取胜的。

    彭城之战的诸侯联军,不是现在宋国所面临的合纵联军。那些所谓的56万诸侯联军,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盘散沙的军队,而现在的68万六国联军,却都是实打实的训练有素,百战余生的劲卒!

    六国联军,有着军事素质极高的将士,源源不断的粮秣,还有极具战略眼光,文武全才的乐毅作为统帅。

    这一战,宋国恐怕真的很难打!

第638章 统筹兼顾() 
宋王偃自诩宋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不愿与来犯的六国之军妥协。

    宋王偃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强硬,因为他知道,这一天,似秦王荡、赵王雍和燕王职等人早就盼着等着了,即便他服软,宋国将过去侵占列国的城池土地吐出去一部分,只怕列国都不会善罢甘休的!

    宋王偃当即决定,征召倾国之兵,同时调兵遣将,将淇水、获水和符离三大营的兵马源源不断地调往前线作战。

    因为宋国有着万里直道的存在,所以调兵遣将的速度极快,每个大营,至少有着二十万之众,但是这一时半会儿地,征召兵员还是需要时间的。而六国联军已经自宜阳出发,会于韩国野王,即将进兵到宋国的高都的情况下,宋国根本无法随心所欲地布置好兵力防备。

    宋国与秦国不一样,秦国有着崤函之险,光是一座函谷关便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抗拒百万之众都不在话下的。宋国不一样,宋国没有天险,雄关不多,而且多是人造的关隘,坚固的程度有限,远不及秦国的函谷关。

    宋国的地势平缓,一马平川。

    这且不说,秦国只是与韩赵魏三国邻近,而宋国,与之接壤的国家却有韩、赵、魏、燕、楚五国,除了秦国之外,所有的国家都是宋国相邻!

    这就造成了颇为尴尬的事情!

    七国伐秦,与秦国并不接壤的燕、楚、宋、齐四国明显是出工不出力的,因为打下一块飞地,对于他们来说没多大的裨益,在无法易地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出卖这块飞地,以免被他国蚕食鲸吞之后,自己什么都捞不到。

    而此番六国伐宋,整整五国都是与宋国相接壤的,唯独一个秦国,还声称不要攻克下来的宋国的一寸土地!

    这就导致了,这次六国伐宋,六国的军队都是十分的同心戮力的。

    为了应对来犯的六国联军,还有严防邻近诸国的威胁,宋王偃决定,抢先一步,以善守的简雍为大将,率领步卒十万人,进驻高都,修筑城防工事,拖住来犯的68万六国联军,给宋国的调兵遣将创造有利的时间!

    高都不过是区区一座坚固一点的城池,虽坐落在太行山边上,附近亦有天险,但是毕竟比不得秦国的函谷关,不过易守难攻,相信以简雍的能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撑住一两个月是不成问题的。

    与宋国相邻的,有赵、楚、韩、魏、燕六国,其中不足为虑是楚国,楚国刚刚经过鄢郢之战不久,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侵犯宋地。

    除非楚国是想连自己在长江以南的地盘都不要了,否则绝不敢倾国之兵,大举进攻宋国的。

    至于韩魏两国,这是两个首鼠两端的家伙,以往没少被宋军欺负,这一回,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把,但是要他们倾国之力,大举伐宋是绝无可能的!

    主战场就在中原,就在高都、修武、山阳、怀等这些地方,而且宋国都在这些地方布置了重兵。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无论是韩国还是魏国,显然都不想做这个出头鸟!

    宋国怕的就是赵国和燕国。

    先说赵国,赵国现在亦是兵强马壮,在军力上的规模仅次于宋、秦,位居第三,而赵国的都城邯郸距离宋国的疆土极近,这样一来,就导致了赵国可以更快地挥师南下,打宋国一个措手不及。

    数线作战是必须的,宋王偃必须防患于未然,将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考虑得面面俱到的。于是,宋王偃以干骜为将,出动淇水大营的八万兵马,进驻邺城,先下手为强,威胁赵军不敢出兵南下。

    即使赵军大举进攻,只怕面对邺城这一座早就被打造得如同铁桶一般的城池的时候,一样会碰得头破血流的。

    在北面,燕国是让宋王偃最为憎恶的。

    六国伐宋之事刚刚开始,早有准备的燕王职便命令秦开率军十五万,攻下了原本属于宋国的易水郡(飞地),斩首五万。

    这还不说,燕王职还将原本宋国委派到燕国,帮助燕国操练军队的将领们都赶了回来,至于那些燕国朝堂上的宋国大臣,还有属于宋国一系的各地方官吏都统统驱逐出境!

    如此一来,燕国便与宋国撕破脸皮。在大战伊始,燕国的军队便已经进击到河间一带。

    所以说,这一回,宋国面对的,可不仅仅是68万的六国联军,这场大战的规模超过百万人,光是对面的六国联军,其兵力极有可能都超过一百万!

    而仓促之间,宋国根本无法尽快地征召到足够的兵力作战。

    为了防止燕人趁火打劫,继续南下伐宋,宋王偃遂以白起为将,出动商丘获水大营的十万兵马,进驻权县,与河间一带的燕军开始对峙。

    宋王偃统筹全局,做了几乎完美的作战部署。而除了派出去抵抗,给宋国调兵遣将和征召兵员创造有利的时间的军队,宋王偃还命令匡章坐镇朝歌,通过直道,将各地的兵员源源不断地送到朝歌。

    一时之间,宋王偃还下令全民皆兵,征集民间的所有牛车、马车,似牛、骡子、马这种脚力极好的牲畜统统被派往前线,负责运输粮秣和兵力。

    而在宋国境内的船只,无论是大船还是扁舟,甚至是船夫都被征召了。

    宋王偃下诏,宋国上上下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甚至是宋国的一草一木都要充分地利用起来,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同仇敌忾。

    夜深了,沙丘宫的御书房里,依旧是一派灯火通明的景象。

    “王上,还不歇息吗?”王后干婉端着一碗羹汤来看望宋王偃。

    宋王偃放下了手中的奏牍,身子靠在了屏风上,眼睛微微眯着,有些疲倦地揉了揉太阳穴。

    “六国伐宋,大敌当前,寡人倒是很想好好的睡一觉啊,但是躺在床上,还是辗转反侧的,还不如就这样待在这里,有什么突发状况,也好及时处理呀。”

    干婉愣了一下,随后上前去,给宋王偃一边慢慢的揉揉肩膀,一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王上,你已经两三天没有睡过好觉了,还是好好的睡一觉吧。”

    “婉儿,你觉得咱们宋国能平安度过这一次的难关吗?”宋王偃颇为迷惘地道。

    “你在说什么傻话呢?王上,再大的难关,咱们宋国不都熬过来了吗?想当年,我宋国的都城商丘几次被敌国的军队兵临城下,几有亡国之难,可不全都靠着王上的统筹兼顾,领导有方,都一一解决了吗?臣妾相信,这一次的六国伐宋也是一样的。”

    宋王偃浅笑安然地道:“对。当年的宋国不过是小国寡民,积弱如斯,都能让寡人力挽狂澜,这一回六国伐宋又有何惧?寡人应该相信自己,相信我大宋国的臣民。”

    一夜无话,宋王偃便沉沉地睡了过去。

第639章 高都保卫战() 
高都。

    乐毅带着68万联军将士兵临城下。根据列国的不同的德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列国之军士卒身上的衣甲颜色亦是各有不同。

    秦国属水德,战衣的颜色是黑色(玄色)的,黑衣黑甲;赵国属火德为主,木德为辅,木助火性,火德愈烈”的火木德,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而赵国将士的战衣颜色是淡红的。

    韩国属木德,旗帜服饰皆为绿色。魏国继承晋国的德行,属火德,其将士的战衣俱为火红色。燕国为水德,不过燕国之水是烟波浩淼的蓝色大海,于是燕国的旗帜服饰就选定了蓝色。

    楚国属土德,故而旌旗服饰皆为土黄的颜色。

    此番秦、赵、韩、魏、楚、燕六国伐宋,整整68万大军,声势浩大。

    简雍在城头上放眼望去,只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很快,不知道多大的几十个方阵已经并列出来,盾牌阵,战车队,弓弩手,骑卒,步卒都赫然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