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423部分

桀宋-第423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我已经修书一封给王上,请求王上再调派粮草淄重过来。相信很快就能有大批的军需粮秣抵达长平了。”

    就在白起甚为忧虑的时候,赵国的都城邯郸那里,一场关于打不打长平之战的辩论已经开始。

    主和派的奉阳君李兑站出来道:“大王,今赵宋两军战于长平,我赵国首战失利,韩徐为将军只能率军坚守壁垒,不敢出战。是故宋强而赵弱,为我赵国计,臣请议和于宋,平息干戈。”

    闻言,赵王雍不由得黑着脸道:“议和?奉阳君此言差矣!寡人何惧宋国?现在只是首战失利而已,于我赵军损失并不大!寡人欲再起大军二十万,增援长平前线!一战而大败宋军!”

    “不可!”李兑急声道,“大王,这正是中了宋人的下怀呀!宋军之领军者是白起,此人自统兵作战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每每一战成功,杀敌无数,号称人屠!这是一个狠角色,列国闻之,莫不丧胆的狠角色!”

    这时,已经老迈的相国肥义出声道:“大王,老臣认为奉阳君的这话说得在理。大王想御驾亲征,率军与宋军决一死战,但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派重臣去朝歌与宋人议和,或者是带上珍宝和国书,前往秦、韩、魏三国,合纵抗宋!”

    “如此一来,宋必有所顾忌,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赵王雍想了想,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自己的赵国还没有到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与宋国议和,这是赵王雍绝不想干的事情,他考虑的事情极多,若是换作别的,性格较为软弱的君主,或许会直接跟宋国服软,但是赵王雍不会!

    在原来的历史上,长平之战前期,赵孝成王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于是赵国的处境孤立。

    赵王雍雄才伟略,眼光独到,他自然也看到了与宋国议和这一弊端。若是赵国决心与宋国进行大战,或许秦、韩、魏三国会出兵帮忙,而一旦赵宋议和,估计大家鸟都不鸟赵国的。

    “好。”

    赵王雍沉声道:“寡人决心与宋国一战!寡人这就派人携带珍宝,出使秦、韩、魏三国,请三国出兵合纵伐宋!”

    宋国都城朝歌,沙丘宫。

    宋王偃召集匡章、苏秦等重臣入宫议事。

    “寡人已经得到消息,赵人欲合纵秦、韩、魏,组成四国联军!对一赵国,我宋国已经力有不逮,绝不可再与四国联军再战。故而寡人欲伐交,不知相国何以教寡人?”

    闻言,苏秦当即作揖道:“王上,臣以为,可借力打力也。今天下五国中,可虑者只有秦、赵两国,韩魏不足为虑也,然则不足为虑者亦有用处!今韩魏皆惧宋,臣以为,可以遣使去新郑、大梁,威胁韩王和魏王,使其不敢出兵合纵。”

    “那秦国呢?”宋王偃面沉如水地道,“秦国,国力雄厚,远胜韩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秦赵联军,吾宋国亦不能单独应付。”

    “对秦,王上可联合韩魏两国,先联军瓜分周地,再出兵堵秦军于函谷关之内,使其不敢东出,如此,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善!”宋王偃不由得拍手称快。

第662章 国力比拼() 
为了破坏赵国的合纵计划,宋王偃决定,派出使者前往新郑、大梁,胁迫韩魏两国,不得参与赵国的合纵。

    同时,为了遏制可能东出的秦国,也为了诱惑韩、魏,宋王偃还将周王室的领地作为诱饵,请韩魏两国吞并周地,自己寸土不要,以换取韩魏两国出兵,拒秦军于崤函之内!

    公元前303年十一月,宋、韩、魏三国联军兵不血刃,拿下洛邑,在解决了一些顽固分子之后,宋王偃做主,将周地平分给韩魏两国,自己则是迁走了周王室的九鼎。

    当然了,原来的禹王九鼎,其雍州鼎已经被秦人通过暴力的手段抢走,所以宋国只得到了其中的八个宝鼎,放置在宋国的太庙中。

    对于周天子姬延,宋王偃倒是没有难为他。与原来的齐王田辟疆、楚王熊横和燕王姬职一般,周天子也被宋王偃封君,封地在彭泽。

    只有一个县,还是远离故国故土的县,就算他们的本事再大,都不能翻天了!

    解决完这些事情,宋王偃又与韩王仓、魏王嗣会于洛邑,三国举兵二十五万于武遂一线,防止秦军东出救援赵国。

    当然了,宋王偃并不是傻瓜,也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

    韩王仓和魏王嗣更不是蠢货,韩国、魏国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自然看得出来宋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不过,能反抗为什么不反抗,能苟延残喘下去,为什么不苟延残喘下去?

    为了防止韩国与魏国反水,宋王偃在韩魏两国里安插了不少的细作,尤其是韩王与魏王的身边,更是有着许许多多宋国的探子。

    一旦发现其有何异常,可随时禀奏宋王偃。

    时间进入公元前302年,宋赵两国之军对峙于长平的第二年。

    宋王偃这一日,正在会稽郡的一片田野上巡视。

    在宋王偃的身边,跟着许许多多的宋国的大臣。

    邹衍道:“王上,最近天大旱,中原各地欠收,好多地方的庄稼都是颗粒无收的。幸好,我宋国有江南渔米之利,倒是能使仓禀充实,各地仓禀的粮食还能源源不断地运往长平前线。”

    “善。”

    宋王偃微微颔首道:“这些事情寡人是知道的。前不久,河内郡、陶郡和下邳郡等这些原本的产粮大郡,都有灾情上报,尤其是新得的燕地、齐地,其旱情更为严重。现在国家虽然处于战争阶段,但还能坚持住,所以寡人免除了旱情较为严重的一些地方的赋税。”

    “不过,子干,黑衣卫和你们御史台要加强对各地方的监察工作啊。一个庞然大物的崩坏,往往来源于其内部。”

    “诺!”子干作揖道。

    望着这片田野,宋王偃深深地吸了口气,说道:“江南是一个好地方,只是千百年来没有人开发。寡人欲开发江南!三年前,在牧野之战结束后,寡人便迁徙了几十万的刑徒和降卒到这里,开垦荒地,现在终于有了一番新的气象!很好!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一个江南,光是吴郡和会稽郡一年所产出的粮食,便足以供养我们大宋国的千万子民半年之久啊!”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宋王偃眯着眼睛道:“在长平前线,现在宋赵两军加起来,兵力有五六十万之多,每日人吃马咀的,消耗巨大。现在中原旱情遍地,我们宋国耗得起,不知道赵国可耗得起吗?”

    闻言,在一侧的邹衍不由得笑出声道:“王上,赵国现在倒是还扛得住,宋赵两军对峙于长平一年多了,不过赵国的仓禀却不怎么充裕。臣听闻赵王已经在向各地加征米粟谷物,共赴国难了。”

    “呵呵,今年赵国倒是还扛得住。”

    “若是赵国没有冀北平原的支持的话,可能现在都撑不住了。”

    “邹衍,你是在责怪寡人当年放弃冀北平原的事情吗?”

    “臣不敢。”

    宋王偃微微一笑,这个景象,跟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几乎如出一辙。

    打仗,其实不仅是在战场上的博弈,更多的还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博弈!

    双方大军五六十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比拼。

    在原来的历史上,秦赵长平之战,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

    100余年中,秦国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此时,秦要统一六国,首先就要扫除三晋,打通东进的道路。于是秦赵间一场大战即将发生。

    这就要比较比较两国之间的综合实力了。

    由于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化的社会,故而农业的占比较大,兵精粮足的情况下,真是不打胜仗都难!

    首先是经济实力。

    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属上上等。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

    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运送军需。

    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

    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

    虽然战国中期经赵武灵王改革,一度国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改革则相对薄弱。

    之后又发生了沙丘宫变,赵国内乱,实力再度下滑,而赵惠文王继位后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于是赵国在战国后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再适应连年大规模争雄战争的需要”,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再者是军事实力。

    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且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

    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如此看来,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综上所述,赵国之综合国力要劣于秦国。

    现在的宋国比历史上的秦国更为强大,自然在国力上远胜于赵国的!

    不过,由于宋王偃这个小蝴蝶的存在,又出现了火药、肥料等许许多多不可抗的东西,故而这场长平之战能打到几时还不得而知。

    绝不能跟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一样,最后缺粮到需要坑杀几十万赵军降卒的地步!

第663章 大旱() 
似乎是上天在惩罚这些年列国之间惨烈的攻伐,又或者是那些死难者的冤魂不散,在诅咒一般,中原大地,一片荒芜,旱情十分的严重。

    其中,韩、魏两国接近一半的国土都遭受了旱灾的侵袭,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

    至于正在交战的宋国和赵国更惨,韩魏两国的民众好歹还能依靠国家或者是贵族们施舍的粥水过活,摘一些野菜过日子,还能勉强活下去,但是赵人可惨了!

    在旱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赵王雍为了支持长平前线的战事,不得不省吃俭用,加征各地老百姓的米粟谷物,运送到前线去供养那里的二十余万的赵军。

    对此,赵地的老百姓更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宋国的受灾区域更广,这一场灾情突如其来,连续一年多,自长平之战打响,便是天上没下过一场雨!老百姓们颗粒无收,饿死了不少人!

    旱情蔓延到了整个中原区域,黄河两岸,无不是饿孚遍地!

    不过宋国的情况还好一些,毕竟灾情并没有蔓延到南方,宋国的江南,吴郡、会稽郡都是产粮的大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垦荒,早已变得肥沃起来。

    “有粮了!有粮了!官府把粮食都运来了!”

    由于天大旱,连河水都干涸了,故而在前面只见一大群人,长龙一般推着独轮车,或者是拿牛、马、毛驴这些牲畜拉着车,运着一车又一车的粮食过来。

    见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