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443部分

桀宋-第443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渠修好后,解决了秦军粮草补给问题。此时的百越军已经在3、4年的对峙中损耗太多,百越军原本人数就远不如秦军,几年下来能战者更少,而秦军粮草和人员又得到了补充,随后便拿下了百越之地。

    屠睢死后,赵佗上任,吸取了屠睢残杀百越人引起剧烈反抗的教训后,赵佗采取的是和辑百越,团结越人首领,逐渐得到了当地的拥戴。

    在秦朝末年大乱之时,赵佗割据岭南,成立南越国。

第696章 平定边患() 
子偃是铁了心要拿下百越之地!

    公元前295年七月,宋帝国派出李冰去到南方,兴建一条人工运河——灵渠!

    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设计科学,建筑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

    这一条灵渠连接了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联通了南中国的水运网,使宋军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粮草补给和兵源补充,为宋军迅速统一南越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子偃还下令征发长沙郡、庐江郡、会稽郡、吴郡等南方各郡县的青壮,筛选其孔武有力者入伍。同时,还将南方的百越部族的人作为雇佣兵,使他们打前锋,或者是传授给宋军一些关于百越人的战法或者是习俗。

    终于在公元前294年三月的时候,宋军横扫百越,终于统一了整个百越之地,宋帝国的疆域由此得到延伸,宋始皇帝设置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并任命子昂为南海郡郡守,同时为征南大将军,镇守南方,管理岭南三郡的军政大事。

    为了更好地统治岭南三郡,开辟这些荒地,子偃还命令征南的五十万宋军(后来征发的楚人、越人居多)留下来,与当地的老百姓结婚生子,不愿与妻儿老小分离的,宋帝国还会迁徙其亲眷到岭南。

    此外,子偃还迁移了许多的刑徒、犯官流放到岭南去。

    ……

    “楚虽三户,亡宋必楚?”

    这一日,子偃接到了来自南方各郡的奏报。

    子偃随即召开大朝会,面对着分作两列,低眉顺眼的群臣,他蹙眉道:“诸卿,朕近日来,接到了南方各郡的奏报,说是民间流传着一句谣谚——楚虽三户,亡宋必楚!是何道理?”

    闻言,群臣皆惶恐,丞相苏秦道:“陛下,这是市井之言也!不可当真!”

    “市井之言?”子偃冷笑了一声,说道,“市井之言更为可怕!这市井之言已经流传于旧楚地,为南方各郡之黎庶所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楚人有亡宋之心,叛逆者甚多也!”

    邹衍出列道:“陛下,楚虽三户,指的三户应该是楚国三大姓昭、屈、景。若是臣猜的不错的话,这谣言应该是有心人发布,由市井传唱的!”

    子偃微微颔首道:“人言可畏也。七国之余孽不甘失败,蠢蠢欲动,不可不防也!然何以防止七国叛乱?死灰复燃?”

    “臣奏请陛下,迁七国之旧贵族与遗民于朝歌,严加看管!”

    “善!”

    子偃最终还是决定,迁徙原来七国的旧贵族和遗民,整整十五万户人家到朝歌以及朝歌附近安置,又大兴土木,予其屋舍。

    公元前293年,子偃开始称帝后的第一次出巡,这一回子偃的出巡是往北方的。

    子偃出巡,带了数万名宿卫,千乘万骑,还有许多的嫔妃,诸公子和大臣,累计人数十万不止。

    出巡的队伍出朝歌,过武安,途径邯郸,子偃还拜祭了赵王雍的陵墓,写了祭文。

    接着,子偃又带着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赵长城,乘大舟,沿着汾水而上,抵达雁门郡。

    自雁门郡,子偃又陆续巡视了云中郡、代郡和上郡、北地郡,最后过黄河,回到了朝歌,结束了历时大半年的出巡。

    公元前292年初,子偃以熊子丹为将,统率步卒二十万,骑卒、战车兵、炮手等兵种十万,共计三十万人出击漠北,攻略匈奴各部。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强边防建设,宋帝国实行了“徙民实边”、“输粟实边”等政策。

    在边境建城邑,以免罪、拜爵、免除征役、修房舍、配农具、供衣食等措施,鼓励民众向边境城邑迁徙。还以赐爵、赦罪等办法,鼓励民众向边境输送粮食。对边郡居民进行军事训练。

    边郡设立马苑,大量养马,并奖励私人养马。

    子偃还创置北军八校尉,其中的屯骑、越骑、长水、胡骑四校尉都是为建设骑兵而置。又选六郡“良家子”地主、官宦子弟为郎主管皇帝的宿卫侍从,以培养军事人才。还大量雇用长于骑射的戎狄人训练骑兵。

    “杀啊!”

    熊子丹率军三十万人,一路横扫漠北的匈奴部落,逼得匈奴人皆望风而逃。匈奴人的主力,早已在当年的大战中折损过半,呼韩耶失势,无法集合匈奴各部落的力量,故而在大一统的宋国精锐的攻击之下,匈奴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为了彻底统治这片广袤的地区,熊子丹在沿途的各地建立坞堡,遥相呼应。

    最终,宋军在贺兰山杀呼韩耶,传其首级于西塞,匈奴人皆惶恐,各部落纷纷归附宋帝国。

    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匈奴人不服宋帝国的统治,往西部或者是北部迁徙。

    随后,子偃又命令白起、熊子丹各率十五万军队,攻击东胡与月氏,采用步步推进的战法,一举灭掉这两个盘踞在宋帝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占有了东北和西北的大片广袤的地区!

    宋帝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攻灭了匈奴、月氏和东胡这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平定了边患,不可谓不厉害。

    宋帝国不是原来的历史上的汉王朝,匈奴也不是后来的那个统一的匈奴联盟。

    子偃早就意识到,战事拖延下去的话,偌大的一个宋帝国极有可能会被拖垮,故而他采用的,乃是以夷制夷的方法,用重金,或者是粮食、布匹、盐巴等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十分珍贵的东西,收买接壤于宋帝国的戎狄部落,使之归附,或者是成为宋帝国的附属部落。

    在熊子丹担任北方十一个郡的大都督期间,曾经几次出击,攻灭了许多戎狄部落,收为己用,组建了不少的胡人骑兵。

    到了出击之时,这些属于戎狄人的雇佣兵打前锋,宋帝国的精锐则是跟在后面,步步推进,宋军这才能以风卷残云之势,平定边患!

    不过,边患虽然平定了,但是留给宋帝国的难题却是不少。

    譬如说,这么大的化外之地,叛乱不断的化外之地,宋帝国如何治理?

第697章 治理塞外() 
“诸卿,如今匈奴、东胡、月氏等盘踞在帝国周围的游牧民族已经被攻灭,然这片广袤的疆土,如何治理?请商议出一个应对之策!”子偃为此又召开大朝会,请群臣商议此事。

    这是宋帝国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正所谓,打天下难,坐天下更难!这句话用在现如今的宋帝国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

    宋帝国的常备军维持在一百万左右,除了朝歌的三十万禁军之外,在帝国较为偏远的地方,诸如九原郡、南海郡、象郡、陇西郡等地,都有着帝国或者八万,或者十万的军队,但似这一百万的军队,其实只是正规军而已。

    在地方,宋帝国的衙役、戍卒、守军,这些人的数量不少,也有大概八十万,负责维持地方的治安。

    而且,这些年来,宋帝国为了征辟百越、匈奴、东胡和月氏,平定边患,还雇佣了大量的异族兵马。这些人不需要帝国养着,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依旧要给予其一定的赏金,不然这些雇佣兵指不定要闹出什么乱子!

    而且这些还部署最主要的,宋帝国现在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如何去管理刚刚打下来的匈奴、东胡、月氏这些原本戎狄部落栖息的地方,这些地方大多是荒原和沙漠,人烟稀少,在宋帝国的臣民看来,这些不毛之地,压根儿就没有占领的价值!

    这么说吧,即便子偃任命一些官吏到北方去,只怕那些官吏是要准备一口棺材的。

    这时,御史大夫子干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应该放弃这些化外之地!诸如匈奴、东胡、丁零、月氏这些戎狄人原本的居住地,塞北之地,莫不是草原和荒漠,这些土地贫瘠,种植不了五谷,只能放牧。帝国的子民以农耕为生,不擅放牧,即便陛下你迁徙黎庶去塞北开垦荒地,只怕一年的守成还不足以养活自己,又何来的赋税上交国家?”

    子干一直是坚决反对子偃征辟匈奴的,不是他看不到匈奴、东胡和月氏对于宋帝国的威胁。而是帝国初立,四海升平,这自己家的地盘还没打理好,帝国又开始穷兵黩武,连年征战,这到头来,苦的还不是底层的庶民吗?

    一向与子干志同道合的太史令韩凭亦是出列道:“陛下,子干大人所言极是!拿下这些荒僻之地,对于帝国而言毫无裨益。毫无裨益且不说,还有可能让帝国陷入危机中!”

    韩凭肃容道:“众所周知,塞外的胡人向来都是桀骜不驯的,如今帝国仗着兵力强盛,征服了塞外的土地,但是这片土地上的胡人未必心服口服!塞外之地何其之广袤也?又无城邑,四面旷野、荒漠,一马平川,这利于胡人来去如风,不受帝国的治理!”

    “陛下若是真的想要完全占领塞外之地,据为己有,使其完全成为帝国的版图的一部分。臣以为,只有和之前征辟百越一般,派重兵驻守,再迁徙大量的黔首过去屯边、开垦,修城筑县,然后分配郡县一级的官吏前往塞外,治理塞外。但是这需要多少年的时间?这需要多少的兵力?这需要多少的黔首填充?这需要多少的官吏去管理?帝国现在是否有能力承担得起这些?这些不知道陛下想过没有?”

    闻言,子偃随即陷入了沉思,没有说话。

    古代中国为何不占领北方草原?

    长城绵延万里,大致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同时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一边是农夫,一边是牧人。

    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近两千年的斗争中,虽然这条线随着气候变迁会向南或向北略有移动,但两边的态势不变。

    跨过这条线,农民向北,必须成为牧人,牧人向南,也必须成为农夫。随之带来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也必须适应相应的变化,否则,只能被淘汰。

    中国不是没有做过这种尝试,两汉锐意进取,犁庭扫穴,“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度“漠北无王庭”。

    东汉时,南匈奴更是不得不俯首称臣,为世人熟知的昭君出塞,其实一点也不屈辱,正是西汉的伟大胜利,昔日不可一世的敌人要送王子到汉都接受教育。

    匈奴授首凡数百年,同化不惟不长,等到了晋代,内附的匈奴几乎全变成农夫,而他们的首领已经以刘氏为姓,“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甚至反过来讥诮“绛灌无文”。

    然而,纵然如此,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外,仍有游牧民族生存,他们叫做匈奴、鲜卑、蒙古等,当王朝稍有大意时,就酿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千古一帝如唐太宗,击破突厥,被称为“天可汗”,不惟是中原皇帝,亦是草原共主,有唐一代,以羁縻府州和藩属的形势对草原各族进行管理,然而一旦中央衰弱,一贯温顺的回纥也会对宗主补刀。

    再举一个汉人胡化的例子,北齐高氏,原来是渤海高氏之后,然而因犯法迁居怀朔,不到三代,就已经同化成彻头彻尾的鲜卑人。

    究其根本,古人毕竟不能在荒漠上种出粮食。当你想要开口批判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你所具备的优越条件。

    这时,一向对子偃阿谀奉承的邹衍亦是站出来,作揖道:“陛下,臣附议!”

    “帝国大一统已经有八年,但是这八年来,帝国仗着兵戈之犀利,军力之鼎盛,南征北战。先是南征百越,接着又攻伐匈奴,直至现在,匈奴、百越、东胡、丁零、月氏这些异族已经被攻灭,这些蛮夷之地已为我宋军占据!”

    “但是这连年的征战,帝国着实吃不消。别的不说,光是南征百越之战,持续了三年,帝国前前后后动用的兵力超过七十万,期间所消耗的粮秣,何止三千万石(包括军士、民夫、徭役所吃的)?”

    “随后,帝国又在岭南设立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