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桀宋 >

第62部分

桀宋-第62部分

小说: 桀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姑娘你的口味儿那么重!”

    “哼,你连畜牲都不如!”孟嫣儿还是一脸的傲娇。

    矫情的小女人!子偃哧笑了一声,说道:“小美人儿,你就这么想死?哈,寡人可不会让你如愿以偿的。不瞒你说,寡人会的东西不多,但是能让人生不如死的法子还是信手拈来的!”

    孟嫣儿闻言,不屑地冷哼了一声。

    “哈哈哈,小姑娘,你以为凌迟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吗?这可不是车裂五马分尸那么简单!”宋君偃一脸恐怖的神色,说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凌迟刑的处刑方式很残忍哦,简而言之,就是将人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

    子偃蛊惑地道:“一、二刀切双眉,三、四刀切双肩,五、六刀切双乳,七、八刀切双手和两肘间,九、十刀切去两肘和两肩之间部分,十一、十二刀切去两腿的肉,十三十四刀切两腿肚,十五刀刺心脏,十六刀切头,十七、十八刀切双手,十九、二十刀切两腕,二十一、二十二刀切双脚,二十三、二十四刀切两腿。”

    “寡人听说,这凌迟也有好多种,行刑的刽子手多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在没活剐一千二百刀之前,犯人是不能咽气的!寡人听闻古时候在秦国就有一个犯了重罪的大臣,被活活剐了三千六百刀,到第二天吃了粥,还继续被活剐,直到剐了整整三千六百刀才被枭首的!那滋味儿,啧啧……”

    听到宋君偃说的绘声绘色的,孟嫣儿也有些害怕了,一颗心都悬到了嗓子眼上,这个暴君说起了凌迟的刑罚,该不会是要对我用凌迟了吧?

    子偃见到了孟嫣儿有些害怕,却强忍着不敢说话的样子,就跟鸵鸟一样,不由得觉得很好笑。这就是口是心非啊,凌迟谁不怕?或许能熬的过这些酷刑,但是碰上了凌迟之死刑,咳咳,就跟孟嫣儿现在这样,听听都感到毛骨悚然了!

    “当然了,寡人是不会对你用凌迟之死刑的,在寡人看来,你也罪不至死。所以寡人要对你用的酷刑,乃是‘饿刑’!”子偃有些神神叨叨地道。

    “饿刑?什么是饿刑?”孟嫣儿跟个好奇宝宝一样,全然忘记了自己刚刚是多么痛恨这个暴君的了。

    宋君偃笑了笑道:“过几天你就知道了。来人,把这位姑娘给寡人抬回宫里!”

    ……

    就在宋国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上上下下平缓地过渡到冬季的时候,一股暗潮也在魏国的都城大梁涌动起来了。

    这一天,在魏王的御书房里,迎来了一位名动天下的贵客。

    魏王瑩席地而坐,一袭冕服穿在身上也遮掩不住龙钟的老态,魏王是一个长寿的君王,今年已经七十三岁的他,经历的大风大浪不知道有多少。

    魏螢的一生大起大落,当过诸侯霸主,魏国在他的手里盛极而衰,他这一辈子也是精彩无比。徐州相王,迁都大梁,兴修汴河,开通鸿沟,屡破强秦,破邯郸,威服赵韩!

    临了临了,这个迟暮之年的老魏王还要见证着自己的国家渐渐地衰落下来,就像他的年纪一般,无可挽救了。

    在老魏王旁边坐下的,是魏国的相国,惠施。

    “邹相,你可真是稀客呀。”魏螢的精神还是很饱满的,一点都看不出是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看着对面峨冠宽袖的邹忌,摆着君王的姿态说道,“自马陵之战以来,齐国已经很久没有跟我魏国打过交道了。不知道齐王此次派遣邹子前来,有何贵干呢?”

    远道而来的邹忌向着魏王一礼,说道:“邹忌此来,乃是为了给大王送一份大礼的!”

    “哦?大礼?”邹忌语出惊人,也勾起了魏王瑩的好奇心,后者不由得诧异地道,“齐王想要给寡人送什么大礼呢。呵呵,邹相莫不是特地来消遣寡人的吧?”

    “大王,我王的这礼有多大,全在这张羊皮卷上!”邹忌随即拿出了一张古朴的羊皮卷,递给了魏螢。

    以羊皮卷作为大礼?这倒是一件稀罕事儿,只怕里面大有玄机啊!魏螢瞟了邹忌一眼,在他打开羊皮卷跟一侧的惠施一起看的时候,邹忌道:“大王,这是阳亢之地的详细地图,在这张羊皮卷上,清清楚楚地画出了阳亢六百多里的山川地貌,乃至于宋军在阳亢之地的兵力布防!”

    “阳亢之地,十七座城池六百多里的疆土,就是我王要献给大王的大礼!”邹忌抑扬顿挫地道。

    闻言,魏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跟旁边的惠施对视了一眼。

    惠施道:“邹相,你何出此言啊?这阳亢之地的兵力布防图你是怎么弄到的,果真不假乎?”

    这是在疑惑了,邹忌早有准备。他这个没什么本事,就是嘴皮子厉害得很!

    邹忌道:“这阳亢之地的地图我们早就有了,这宋军的兵力布防,则是被我们混进宋军当中的探子刺探得到的,殊为不易!请大王和惠相放心,这份布防图绝对是不假的。”

    “驻守阳亢之地的宋军不超过两万,主将是为干骜。此时,若是魏国派出大军数万,依着布防图上面的宋军之薄弱地带,就可以一战而下阳亢,势如破竹,拔十七座城池想必不成问题。”

    “现在宋军的常备军应该是六七万,然则宋国吴郡叛乱不断,去镇压的宋军必定不少,至少需要三万的兵力才能驻守吴郡。大王,宋国所能调动的常备军只有那么两三万了,而且好多都是新卒,战斗力堪忧的那一种。这是上天赐予大王和魏国的良机啊!”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老实说,魏王瑩被邹忌的这番话给说动了。宋国他还不放在眼里,虽然几度大败齐军,但是怎么看都是险胜,因为宋军也是几度被逼到绝境的,在魏王看来,是齐人急于求成了,不然不一定会战败得这么惨了。

    而且经过连番大战的宋国,其军队还能有多少的战斗力?哦不,应该是随着大量的新鲜血液的输入,虽然是以老带新,但是宋军的整体战斗力应该还是有够的孱弱的。

    魏王瑩还想说什么话,惠施就抢先一步说道:“邹相,你这话说得倒是轻巧。现在的宋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宋国了!据我所知,在宋君偃的带领之下,宋国已经开始雄起了,他们可以征召十多万的兵力投入战场,这些都是新卒,但是守城的话还是绰绰有余的,这要是,万一宋君偃疯了一样,把宋国的战争潜力调动起来的话,只怕不知道要多少的魏国将士投入阳亢战场了。”

    魏王瑩点头道:“对啊。邹子,宋国不是卫、鲁、薛、滕这些小国,宋国是有一战之力的。现在我们魏国的大部分军力都受制于河东,跟秦人对峙,国内没有多少的常备兵力可以东征阳亢之地的了。若是过多地抽调国内的兵马,甚至把河东的一些兵马都抽调过去,寡人唯恐得不偿失啊。”

    闻言,邹忌摇了摇头道:“大王有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外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这份阳亢之地的宋军布防图,魏国只需要出兵五万,就能一战而下之!兵贵神速也,到时候魏军已经攻占了阳亢之地,固以工事,宋君偃想要调动兵力北上收复失地,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考虑到这一点,宋国甚至会吞下这枚苦果,认了你们魏国占据了阳亢之地的事实!当然了,如果宋人不自量力,还是派兵北上的话,有四五万的魏军驻守的阳亢之地,难道还不能抵抗住十数万的孱弱的宋军的攻打吗?魏王,你们魏武卒的战斗力还没孱弱到这种地步吧?”

    “曾经的魏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如今魏武卒虽然众多,但是待遇不再,战力不再,这便是你们魏武卒衰落的原因!大王、惠相!魏国这些年是连战连败,西败于秦,东败于齐,南败于楚,接连丢城失地,接连损兵折将,如今的魏国正是需要这样的一场大胜,来振奋国家的人心,来提升军队的锐气!大王可要三四啊。”

    听到这话,魏王瑩黑着脸道:“邹相言之有理。只是军国大事,干系重大,寡人还需要跟大臣们商议商议。”

    “诺。我这就回去,等候大王和魏国的好消息了。”邹忌微微一笑,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看着这对魏国君臣的样子,不出意外的话,魏国攻伐阳亢之地是肯定的了。

第92章 二次变法() 
宋国在年末的时候又一次颁布了变法的条令,深入改革。

    宋君偃为了保证政令通达,也为了改变公卿大夫把持地方,任人唯亲的一些情况,决定在整个宋国实行察举制。

    察举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及选取人才,推荐予上级或者中央,被试用及考核后,再任命为官职。被推荐的人在任期间一旦贪污受贿,或者玩忽职守,甚至于犯了大罪,推荐这个人的官吏应该被惩罚,甚至同罪株连也不为过。

    宋国察举的科目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统一由国君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的颁布,遭到了以来叔齐、鱼宵等众多旧贵族大臣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此举会颠覆宋国的祖宗之法,不利于宋国的长治久安。

    若是中央和地方录取了大量的孝廉,以为官吏,那么公卿大夫们安插在各地的亲信官吏还怎么混?不都得闲赋在家,丢了饭碗给别人让位啊?

    可是宋君偃不管这些旧贵族大臣怎么反驳,一席话就怼了回去:“察举制你们都可以举孝廉!为国家推荐人才,只要通过考核的科目的,寡人都会任用他们的!但是你们举荐的人才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们这些举荐的官员都要被株连,一一治罪!”

    好吧,这话算是把路给堵死了,看来宋君偃的铁了心地要在宋国实行察举制了。

    不过公卿大夫们也不气馁,人才在自己家里有不少的嘛。贵族出身的子弟读书识字,满腹经纶,去考取一个孝廉和秀才还不简单吗?

    至于举荐的人才会出现什么问题,呃,这个,叮嘱他们夹着尾巴做人好了。

    就这样,实行了察举制的宋国,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别国士子的慕名而来。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传闻中的宋国是礼仪之邦,又因为坑杀四万齐军降卒的事情被抹黑成了虎狼之国,现在实行的察举制无疑是给宋国正名了。

    除此之外,李敖的二次变法,还规定了官吏的等级,由一品到九品,秩比的不同也决定了俸禄的差异。

    一品大臣,则是相国、大都督和御史大夫,即三公,三公就是一品大臣,秩两千石。

    二品大臣,则是廷尉、少府、郎中令这些九卿,属于二品大臣,秩一千五百石。

    三品大臣,则是各地的郡守,朝中大臣也有三品的,秩一千二百石。

    四品大臣秩一千石,五品大臣秩八百石,六品大臣秩七百石,七品大臣秩六百石,八品官吏秩五百石,九品官吏秩四百石。

    这些秩比,就是俸禄,在战国乱世,粮食财帛可是硬通货,可以跟别人兑换东西,以物易物的。

    而宋国这个创造性地出台品级官吏的做法,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官员们积极性。宋国足够的富庶,也给得起那么多的俸禄,看着这些俸禄,还在观望的天下贤才,乃至于一些只有一些才干,资质平庸的人都能触及六七品大臣的门槛了,这还不让人心动吗?

    心动不如行动,于是临近宋国的各国也有大多的士子争相告走,入宋做官。

    以至于宋君偃告别了官吏不够用,还受制于旧贵族的窘境,现在宋国的官场上,尸位素餐的基本上没有了,整个官场焕然一新,许多不合格的官吏被淘汰,被查出贪污犯法的官吏更是倒霉地被砍头了。

    人才嘛,多多益善。现在入宋的士子太多了,宋国也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他们,只好设立招贤馆,或者让各个大臣招纳他们作为门客,暂时供养起来了。

    李敖的二次变法,不仅涉及官场,连军队里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能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征召,也为了征召的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