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抓住那个阿斗 >

第17部分

抓住那个阿斗-第17部分

小说: 抓住那个阿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家兄不必过怀,小妹也是回去听闻家母讲述才得知冲撞了家兄,如今这不是急匆匆的赶来赔罪了不是?”看着对方笑盈盈的双眼,刘禅脸上的神情这才缓了过来。张飞与自己那便宜老爹是异性兄弟,他的女儿叫自己一声家兄也是合情合理,虽然看上去两人的岁数差不多,但实际上只要相差不太大,对方都只能称呼他为兄长,毕竟辈分摆在那里。

    “曼妹妹,原来是你,我之前还与丁管家说今日在街上那曼妙的女子和你有点像哩。”刘禅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脸不红气不喘,真的好像煞有其事一般。

    这个张飞之女却是名叫张曼,乃是张飞长女。看到其刘禅才模糊的想起原来看过的一则有关于张飞的介绍,说其其实并不是一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更有可能是一个面如美玉,神采飞扬的美男子,历史上其也算是小名流,一手书法笔力也极为精湛,其《八蒙摩崖》一书也在后世广为人知。

    如今看来,这些应该都是真的,从张曼如此精巧的面容就可以看出,张飞的相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这一下,刘禅却是明白过来当时为何张曼不让其扶,女儿家的贞洁是一方面,而更主要的是,此女有风闻称极为刚强,很少受人恩惠,不然她的婢女也不会看到自己的主子倒于地上也不去扶了。

    “唔……看来不仅继承了父母的相貌,连脾气都遗传了不少啊……”

    恰巧此时膳房已经备食完毕,在刘禅的邀请之下,张曼便随着他参加了这趟只有两个人的家宴。

    三国时期正式的宴席是每人一个小桌子,上面摆放食物。刘禅一看便连连摇头,这本就冷清,如此一来,那就更是失了气氛。

    要他一习惯了大圆桌大家一起乐呵乐呵的现代人去如此行事,简直是哪哪都别扭。看来自己要好好在这个时代发展一下餐桌上的文化。

    “丁叔,你去吩咐吩咐,给我抬两个案几过来,拼在一起,然后也过来一起用膳,今天,咱们就来一场真正的家宴!”

第二十九章 亲士() 
这场没有礼教约束的家宴,所得到的收获也是有利有弊。

    利在于,刘禅借助饭桌上独特的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旁敲侧击,从而获知,张飞这一支强大的力量,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在立储这一事上做出明显的偏倚。

    而弊端,则是让张曼,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丝丝别扭,或者说反感。

    这一点,刘禅自己也再清楚不过。张飞,其出身也算名流,向来重士大夫而轻平民,也导致张曼或多或少也沾染上了这一习性。当刘禅让丁叔与他们同席之时,看不是看在自己只是这里的客人,而且此次也是来上门道歉的,只怕是要出声斥责。

    但是刘禅并没有因此而让丁叔离席,一方面他作为少主,此时内心中已经有了那一分言出必果的霸气,另一方面,他也存着一分考校张曼性情的心思。

    这个女子,如果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将来,却应该是自己的妻子,蜀国的皇后!

    不过现在这一点,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因为,通过一些试探,刘禅有些憋屈的发现,张飞倒是没什么想法,但张曼之母,张氏,竟是有将其嫁给刘封的打算?!

    蝴蝶效应?还是历史尘埃?

    不管是什么,这一消息是确信无疑,尽管无意中透露出这个消息之时,张曼的脸上明显表现出了不情愿,但生母之命,始终是让其无法拒绝。

    “呵,这又如何?”刘禅在府门处目送张曼离开,心中不由轻笑一声,此时,相比于其前世来讲,他内心的自信和傲骨,已经显得格外充实。

    “张飞这一力量,是我必须握在手中的……那么,军治武功之道,我与刘封的确有不小差距,为今之计,只能从张曼身上下手了,还好,这女子,虽有些小缺点,但整体来说,还是称得上贤惠二字的。”

    上辈子作为一个老实人,他从胆子去想这男女之事,哦,准确来说,就算想,也没有人会看上他这个空有学识但穷困潦倒不解风情之人。万年单身狗,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但此刻,从心里到生理都焕然一新的他,可不甘心再孑然一生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张曼,并不难对付,难对付的是其母亲夏侯兰,中华上下五千年,丈母娘都是最难对付的,没有之一。

    刘禅下意识的拍了拍脑袋,面露无奈。

    这还真是让单身狗头疼的问题啊……

    第二天,刘禅便再次前往军师将军府。至于昨天的难题,他此时还是决定置之一边,等到彻底稳下了诸葛亮之后再作打算,反正只要张飞不答话,张曼之母夏侯兰的想法终究是一厢情愿。

    诸葛亮得知刘禅的到来,便命人将其带至书房。

    当刘禅他进书房的那一刻,心中却是不由咯噔一响。因为,他发现,此时房间之中只有诸葛亮一人,并没有马钧的痕迹。

    这当然不是说前者将后者怎么样了,而是说明,那延后了的功课考校,到头来,还是要落在了头上。

    果然,当其坐下之后,诸葛亮第一句话便是有关于此。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诸葛亮肃声开口,“此句何解?”

    听到这个问题的刘禅却是不由舒了一口气,所出的题目,虽出自并不在考核之上的《墨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为难自己的意思。

    “此句为《墨子·亲士》第一句,意为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则国之将亡矣。”说完这句,刘禅顿时一个激灵,下一句话不听使唤的便蹦了出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诚宜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后面这段话,赫然出自后世脍炙人口的,些年之后诸葛亮自己所写的《出师表》!只要是参加过高考的人,便没有不会背的!

    此句一出,诸葛亮的眼神顿时一亮。

    他嘴唇微张,细细咀嚼着刘禅说出的这几句话,良久,才回过神来。

    无他,此言,甚合他心!何其心中所想并无二致,甚至,更加深刻独到!

    至此,诸葛亮看向刘禅的眼神,已经从之前的严肃,变成了一种新的审视。他知道,能说出这番话的人,如果能坐上那帝王之座,定当是明君!

    曹操为什么强大,不正是因为他礼贤下士,对人才求贤若渴吗?!

    刘禅看到诸葛亮的表情,就知道自己这潜意识里迸发的举动,实则收获了奇效。

    “如今天下大势,何解?”可还没等他心中高兴多久,诸葛亮的下一个问题就让他不仅皱起了眉头。

    但是,这对于信息爆炸的后世之人,实则,也算不上什么难题,只是该如何组织词汇,将其变成符合这个时代的东西,就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了。

    看见刘禅的皱眉苦思,诸葛亮只是默默的等着,并没有打扰。这个问题极为复杂,可不是像刚刚一般。

    半晌,在彻底理清了思路之后,刘禅的声音,才开始在书房之内响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刘禅这第一句,便让诸葛亮眉头一挑。

    之后的话,更是让其心中有如惊涛骇浪,眉间更有愠色!

    “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据北以笼天下豪杰,扶和戎狄,安定边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贰心。地利人和均有之,故而强矣。”

    这句话整句称赞曹操,可是诸葛亮却发现自己无一言可以反驳,通过细作的回报,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看着诸葛亮欲言又止的表情,刘禅对自己接下来的理论更有信心了。

    “以小子愚见,如今天下格局,如再以此势行之,定鼎之人,定是那曹操无疑!”

    “东连孙吴,以荆益二地共同攻曹,实乃自取灭亡之道!”

第三十章 安得不败?() 
“何为自取灭亡?少主请详细解释。”不得不说,面对几乎是打脸的质疑,诸葛亮的修养还是很高的。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这便是隆中对中的一句话,而刘禅刚刚的那一句自取灭亡,不就相当于在说其的这一套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吗?

    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说,可以质疑他,怀疑他,但,一定要拿出确切的论据。

    “既然如此,那我就给你你想要的论据!”刘禅双眼精光迸出,声音开始变的有些咄咄逼人,“我有三个问题要问军师将军。”

    “其一,我与孙吴,在如今大势,是何关系?”

    “其二,我之兵力,我之将源,可能与曹操比之?”

    “其三,这荆州、益州二地,之间距离几何?”

    这三个问题的抛出,却是让诸葛亮愣在了当场,就连刘禅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改变的称呼都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因为,这三个问题,看似独立,实则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

    荆州!

    刘禅知道,今天此举其实着为冒险,但他却依旧要在这个节点上提出,一是因为此时是向这个川蜀肱骨大臣阐述自己大局观的绝佳机会,很可能从此便将其一举收服。

    二,则是因为,任何一个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汉中之战胜利之后,紧接着要发生的,便是那关云长水淹七军,再之后,便是其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从此之后,蜀汉之国力,便从巅峰下降到了最低点!

    刘禅,可不想当他继位之时,手中落得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这样,只怕是他根本没心思去种田攀科技,每天都要为内忧外患而焦灼不已。

    问完三个问题之后,刘禅便沉默不语,只是目光,依旧还紧紧的盯着眼前这个川蜀第一战略家。

    对方似乎没有察觉到他的目光,身形往后一靠,显得很是疲惫。

    几乎有了四分之一炷香的时间,诸葛亮的声音才幽幽传来:“少主今日之言……着实让老臣惭愧。”

    “和主公昔日所定下的天下大势,其实走到现在,已经有些不适用了。”

    听到诸葛亮的声音,刘禅终于松了一口气,他怕就怕对方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对方果然不愧其名,至少勇于承认错误这一点,古今以来,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他随即说道:“老师实乃家父之左膀右臂,为我川蜀所献之力,实为首位。”

    诸葛亮听了自嘲的摆了摆手,“这三个问题,所对之地,都是荆州罢?荆州,有一半是与东吴暂借之地,如今经年不还,早已让孙权耿耿于怀。而我蜀地与东吴两方势力看似结盟以战曹操,实则与主公之与曹操的关系,有何分别?若曹操,不是那般占聚天下英才雄兵,估计打起来的,就是我们自己。”

    说完,更是幽幽一叹。有些问题,他终究是没有考虑周全,如今才恍然大悟,实乃辜负了主公信任。

    但刘禅听闻,却仍旧是一皱眉。

    本是考校他的谈话不知何时已经演变成了他对诸葛亮的质问。而对于诸葛亮的回答,他其实还是有些不满意。

    因为,诸葛亮的回答,并没有答在点子上。

    这三则问题,最核心的,却是最不起眼的第三个问题。

    “论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句话,是刘禅所在后世太祖所说。

    酿成日后川蜀之乱局的最终原因,便是荆州,距离益州,实在是太远了。

    在这个时代,有没有铁路飞机那样的运输工具,如一方有失,便全盘皆输。

    什么曹操兵强将广,东吴两面三刀,都不是关键,关键,便在于这距离!

    “这个时代,虽然兵法已然成型,但是对于后世的军事学家来说,还是有明显的硬伤啊。”刘禅微微摇头,想了想,还是一咬牙站起了身来。

    他的一番行为,倒是把诸葛亮惹的一愣。

    “老师,以学生之见,老师口中所说与家父昔日定下的天下大势,其错误之根源,并不在于老师刚刚所说之言!”他挺起腰杆,直视着诸葛亮,“学生所提第三问,才是重中之重!”

    在诸葛亮深沉的目光之中,他继续说道:“荆益两地,千里之遥,一旦任何一方发生变故,谁能来救?二分兵力,然首尾不能相顾,看似齐头并进,两面夹攻,实则自损兵力,给敌人可乘之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