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秦霸世 >

第130部分

帝秦霸世-第130部分

小说: 帝秦霸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国更有利于大局。”

    “朕在此决断:先灭魏国,为大秦帝国东出而战,今日到此为止。明日朝会,议决对魏国进兵方略。”

    “是——”举殿文武百官齐齐应了一声,随及按照官职大小退去。

    ……

    今天的朝会开了整整一天,不管是秦帝胡亥还是文武百官都坚持了一天,除了长案之上的米酒,都没有进食。

    一天的苦思冥想,极其耗费精神。正因为如此,胡亥才会下令所有人退下去,休养生息,明日继续开朝会。

第264章 先取河东,借魏地之力!(第一更)() 
这一场朝会,必然是旷日持久的煎熬。

    毕竟所有人都清楚,这一次的朝会将决定大秦帝国未来的命运。没有人敢小觑,也无人敢轻易开口。

    各自带着各自的想法与念头,都回到了府邸休息。每一个人在经历过激烈的论述,分析之后,心力交瘁。

    胡亥清楚,如今的大秦帝国群臣,任何一个都不能轻易倒下,因为倒下了未必就有人能够及时的顶上。

    关中八郡之中,也许隐藏着盖世奇才。但是秦帝胡亥不敢赌,他认为在乱世之中,还是经验丰富的老臣更为稳妥。

    ……

    在咸阳宫大殿之上,论政之时的激烈争论,在加上为了以求正确精辟,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

    从大清早开始,不管是秦帝嬴斐还是城卫军总署的卫余,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是紧绷的。

    在这个时候,绝不能继续下去。要不然等待大秦帝国的将是一场恶耗,正是出于对这一点的担忧,胡亥不得不中止了朝会。

    人不是机器,一旦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亦或者亢奋的时候,就会容易出现纰漏。

    而大秦帝国目下的情况,光是一个讨伐魏国,就必须要举国之力。故而,大秦帝国根本没有资格出现纰漏。

    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谨慎小心!

    ……

    第二天一大早,秦帝胡亥早早的来到了大殿之上,大秦帝国群臣也来的都特别早。

    君臣见礼之后,大殿之上的气氛再一次紧张了起来。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决议,才是重中之重。

    大殿中一片肃静,文武百官都没有开口纷纷沉默着,将目光聚集在了胡亥身上,大殿之上有些压抑。

    这种状态,相当于文武百官们在事实上认可了秦二世胡亥。如今文武百官皆等胡亥开口,来定下最基本的基调。

    目光一顿,胡亥一摆手:“今日商议对魏出兵之策,诸位爱卿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有任何顾及!”

    “攻魏之策,当先取河东。”尉缭作为太尉,一直站在帝案左下,位于群臣之上。由于经历与沉浮,他对大殿之上众人的心思都看得很清楚:“攻魏之难,不仅是魏国上下的抵抗,而且是秦军东出的信心树立。”

    “大秦帝国以武力强行统一天下,志在使中国划一而治。而中国之广袤难治,魏地与大秦仇恨由来已久。”

    “争取那一首战歌一般,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其后大秦帝国席卷天下,兼并魏国,这意味着秦魏之仇不减反增。”

    “大秦帝国东出魏国,第一便是河东郡,这里是魏国臣民唯一的念想。更兼山川险峻,阻隔重重,进军难,划一而治更难。”

    “故此,先下河东郡之好处,不仅是先攻坚,以强大的实力逼迫弱者自破,更在为有效治民争得先机。”

    “河东郡地处中原,繁华至极,不仅安邑,大梁等。若是我军在第一时间攻破河东郡,便可以获得河东郡的人口与资源。”

    “如此一来,兵源粮草的危机将会大大减小。故而,天下划一则大有可为!”

    ……

    这一下子大殿之上显得更安静了,这是一种蕴含着意外与惊讶的默然。谁都知道,尉缭乃兵法大家,是对始皇帝设计了统一方略的大兵家。

    然而,如今的尉缭之论却没有从军事上纵论灭魏,而是提出了一个群臣们从来没有想过,至少没有自觉想过的大论题。

    攻取河东郡对大秦帝国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这种独特意义,要靠军争大略去实现。

    对于文官大多,陈平等人忙碌异常,思虑战事多从战场本身出发的朝野文武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视角。

    随着太尉尉缭话音落下,举殿文武若有所思之时,帝案之上的胡亥已经在轻轻点头了。

    因为尉缭所言句句属实,河东郡中,不论是安邑,还是大梁,都是魏地的核心所在,不仅是政治经济,哪怕是军事文化上也是如此。

    大梁是魏地的第一大城,与大河北岸的安邑遥遥相望。作为魏国曾经的都城,大梁的城池规模与街市气势却比安邑大得多。

    而且论地利之便,大梁地处丰腴的平原,北临黄河,南依逢泽大湖,水路陆路四通八达,更是成了中原地带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特别是自魏文侯起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全力在黄河南岸发展农耕,大梁大大地天时地利与人和,一时间迅速富庶了起来。

    随着农耕兴旺,工匠商贾也纷至沓来,大梁在一百多年间蓬蓬勃勃地变成了水陆大都会,重筑大城池,工商云集,店铺林立。

    大梁文风昌盛,私学大起,隐隐然便成了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而安邑地处黄河汾水交汇处,农耕发达,城池坚固。

    再加上当初魏国以安邑,大梁先后为都,自然对于河东郡的影响极为庞大与深远。

    “太尉之言,正中核心!”一片静默之中,上将军王贲站起来高声,道:“魏国之魂,始终在于河东郡之中。只有攻破河东郡,我大秦帝国才能得魏之民为兵源,得魏之粮为辎重。”

    “魏国之民众、财富、军力,俱只在河东郡之中。所谓上党郡,所谓太原郡,尽皆赵地;赵魏虽为三晋之一,但早已形同陌路,全无聚集大军之力。”

    “如今,只要我军但下河东郡。届时号令所指,莫不为治,我军足以在短时间内横扫太原郡与上党郡。”

    “号令所指,莫不为治!”胡亥大笑一声:“上将军说的好——”

    ……

    秦军东出以何人为将?

    大秦帝国是否能够支持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老秦人是否依旧悍不畏死,愿意为嬴氏赴死,为大秦杀敌?

    秦军东出函谷关,先取河东郡还是先攻三川郡?

    ……

    胡亥目光幽深,他清楚竹简上的疑问,已经将最重要的一一回答了。

    如今大秦帝国东出,只需要决定率军之将与老秦人是否依旧悍不畏死,愿意为嬴氏赴死,为大秦杀敌就足够了。

第265章 以何人为将?(第二更)() 
以何人为将!

    这是一个大问题,胡亥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按理来说,通武候王贲率军东出,是最合理的。

    但是大秦帝国的敌人不仅仅是来自于函谷关之外,不论是九原还是上郡,亦或者是武关之外都是大敌。

    九原大地之上,有十万防备匈奴的北地军,足以暂时挡住赵军的图谋,胡亥一时并没有大忧。

    上郡与魏国相临,这一次秦军东出剑指魏国。对于魏王豹,秦帝胡亥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是武关之外的南阳郡,属于西楚霸王项羽。这是目下秦帝胡亥最为忌惮的一个人,特别是他的身后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亚父范增。

    正因为武关之外是南阳郡,一时间,秦帝嬴斐心里做不出选择了。

    毕竟在大秦帝国之中,能够让人信服的大将只有一个人,那便是通武候王贲。纵然是言和与李必以及骆甲等人,也远远不及王贲之万一。

    特别是胡亥清楚,大秦帝国目下能够东出的大将只有两个,一个是通武候王贲,另一个是言和。

    通武候王贲不能轻动,必须要防备楚军杀来,而言和有些不足。东出乃大秦帝国的大事,必须要声势浩大。

    秦军东出,是大秦帝国的宣言。等同于秦帝胡亥的意志,大秦帝国当下的态度,自然要气势如虹。

    ……

    思谋许久,胡亥一拍帝案,目光巡视大殿一字一顿,道:“目下有几大难题,需要解决。其一,大军东出以多少为合适?其二,由何人为将,统筹这一次大秦东出之策?”

    “其三,大秦帝国东临魏赵,南临西楚;大军东出之后,九原郡,上郡,咸阳的防守当如何?”

    “其四,动用多少劳役,是否举国之力而出,对于关中国人百姓是否是否坦言相告?其五,大军必师出有名,当以何名?”

    面对秦帝胡亥的这一番问话,一时间,大殿之上的文武百官们却再没有一个人呼应了。

    毕竟,胡亥这连续五问直接涉及军兵方略,考虑不清楚,则不好贸然评判。

    默然良久,上将军王贲从座位上站起来,环伺一周:“禀陛下,九原大军十万不可轻动,需要防备边患。”

    “大秦帝国各地关隘,特别是函谷关以及武关至少需要五万大军防守。臣以为当从函谷关守军之中,抽调五万大军,与此同时新军全出。”

    “新旧混合十万大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河东郡足以。”

    宽阔的大殿之上,大秦帝国文武百官面前。上将军王贲,第一次率先开口表达出了自己的态度。

    因为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了通武候王贲。王贲如果不开口,举殿上下没有人更适合开口。

    “嗯。”

    微微点头,胡亥对于王贲之言,极为认可。而且王贲一下子解决了两个问题,只剩下了三个。

    “上将军所言极是!”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左相,以你之见,此番我军东出,当征发多少劳役?”

    旁边子婴一时颇感愣怔,如此大事。秦帝胡亥不先征询太尉尉缭的意见,却在上将军王贲发言之后,向他发问。

    心头翻滚,子婴:“老臣以为关中老秦人,在这一次的叛乱中损失惨重。青壮不是南下南越,就是战死沙场。”

    “特别是新安杀俘,二十万刑徒军,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如今的秦地,对于征发劳役,极其抵触。”

    在子婴的心里,最好就不应该征发劳役,让老秦人休养生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气。

    毕竟对于大秦帝国而言,老秦人才是嫡系。对于嬴氏来说,老秦人才是死忠。

    征发五万新军,对于老秦人就是极大的压力。只是征发大军不得不为之,老秦人早有苦难言。

    只是为了大秦帝国的立足,老秦人可以说是咬着牙,忍着痛,只为心中不变的梦。

    如今五万秦军刚刚成立,再一次征发劳役,必然会引起老秦人的反感。有的地方,甚至于需要白发老者亲自服劳役。

    子婴对着胡亥深深一躬:“老臣以为,征发劳役之数必须要控制在五万之内,太多必然会引起动乱!”

    他清楚这一次征发劳役势在必行,因为大秦帝国之中大军根本不够用来运粮以挥霍。

    防守各大关隘重镇,五万秦军本就岌岌可危。若是不征发劳役,十万秦军将会是一支疲军。

    众目睽睽之下,子婴立足大殿之上侃侃而谈。看着意气风发的子婴,秦帝胡亥神色微微一顿。

    这一刻的子婴身上,再也看不出当初的落魄。他暴起发难,诛杀赵高以来,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五万劳役用来运粮,恐怕需要耗时三月,这样做会影响到百姓国人!”

    秦帝胡亥摇了摇头,对着大殿之中的文武百官环视一周:“从八郡之地,陆续征发十万劳役,运粮函谷关。”

    “征发劳役的青壮,免去今年国役,开冬以来不必参与!”

    胡亥清楚,如今想要征发劳役,必须要给于一定的甜头。要不然,百姓国人心头的怨气,十有八九会转移。

    “是!”点头答应一声,子婴沉默了下去。

    他心里清楚,秦帝嬴斐说的不错。征发五万劳役,必然会延长完成时间。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农耕。

    比起影响农耕,一次性征发十万劳役,虽然会难度极大,但是有了秦帝胡亥的免除国役的政策,阻力将会小得多。

    毕竟国役都在咸阳附近,大秦帝国各郡赶在咸阳服劳役。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本来就是一件麻烦事。

    正因为这个原因,老秦人并不愿意走出乡县,故而胡亥的政策,必然能够得到积极的响应。

    事到如今,秦帝胡亥五问之中,已经有三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只剩下了秦军东出的主将选择以及师出何名。

    对于大秦帝国群臣来说,第五个问题师出何名,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就算是没有名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