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秦霸世 >

第83部分

帝秦霸世-第83部分

小说: 帝秦霸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谈离开了临淄,他完成了胡亥交代的任务。此刻,他一门心思只想要返回咸阳,向胡亥禀报。

    一路上,韩谈都没有说话的意思。一路上,车辚辚马萧萧,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席卷向关中大地。

    ……

    咸阳。

    七天之后,韩谈便回到了咸阳。他快步而入咸阳宫正殿,朝着胡亥:“陛下,田荣答应了联盟!”

    “好!”

    慨然一叹,胡亥:“中车府令,此去却让朕刮目相看了。田荣反楚乃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朕不不能确定时间。”

    “只有田荣反楚,才能打破当下中原的平衡。这一次,中车府令当有大功!”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韩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道了一句老秦国誓。

    “好!”默然良久,胡亥:“中车府令有此心,我大秦必兴!”

    随及一摆手:“一路奔波而来,中车府令也是乏了,下去休息。”

    “是!”

    ……

    “哎!”

    ……

    拾起长案上的竹简,被韩谈突打断的心思再一次回到了上面。来到大秦帝国这么久,第一次,胡亥犹豫了。

    三日前,国尉尉缭郑重上书,真正意义上提出了完成大秦帝国东出的具体方略——一年内攻取三川,三年内吞灭北方,五年内统一南方,十年内廓平四海。

    就胡亥本心而论,很是赞赏尉缭方略横扫山东列国的大气魄。

    特别是他也清楚,大秦帝国想要复兴,也就在这十年之内。

    本章完

第168章 书房中三公九卿议!() 
一年内攻取三川河东,三年内吞灭中原,五年灭辽东与楚,十年内廓平四海。

    就胡亥的本心而论,他很是赞赏尉缭方略横扫山东列国的大气魄。若是当真如此,他也是完成了重铸大秦帝国的梦想。

    ……

    一想到重铸大秦帝国,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的权柄者,掌众生生死。一想到梦寐以求的辉煌,胡亥就有一股本能的冲动。

    毕竟作为大秦帝国之主,他唯一的追求。便是一统中原大地,成为天下共主,因为他没有退路。

    不退只有一个死路一条,正因为如此,胡亥对于国尉之策,心底有一丝的激动与认可。

    只是一到天黑,夜深人静后仔细揣摩,胡亥心头总觉得有些空虚。

    毕竟,胡亥在后世对当下的大秦帝国境况有过了解。穿越成胡亥以来,更是对大秦帝国的未来有过长期的思索。

    胡亥认为大秦帝国纵然有八郡之地,乃天下第二强。虽然大秦帝国在函谷关外相王之后虽然稳定了颓势,但与始皇帝灭六国之时的实力,还有不小距离。

    正基于这一判断,胡亥确实没有立即奋起与山东列国决战的想法。

    ……

    然则,尉缭作为天下第一的战略大师,绝非轻言冒进之辈,他能提出如此方略,自当有所依据。

    坐在塌上,伴随着风灯恍惚。反复思忖,胡亥不能决断。

    他清楚,如今的大秦帝国贫瘠。特别是北地三郡发生了冰雹灾难,导致咸阳仓粮草北运。

    如此一来,大秦帝国根本无力东出,至于一年内攻取三川河东,三年内吞灭中原,五年灭辽东与楚,十年内廓平四海,不过是个笑话。

    沉默了许久,胡亥从长案上起身,断然下令:“下诏传左相子婴、廷尉张苍,典客顿弱入朝!”

    “是!”黑六点头称是,从书房中离开。

    胡亥明白他必须在今日之内,对尉缭的方略作出评判。

    胡亥之所以不召集朝会议决,是因为将如此经国大策骤然交朝会,会引起大秦朝野上下的不安。

    再加上,朝会之上,大臣易于受人诱导启发,更有许多臣工量势附和,反而不容易将事情利害说透。

    毕竟大秦朝廷之中,大多为白发后生,真正能够有决定能力的只有三公九卿。故而,胡亥只能密谈。

    更深一点,胡亥还有一个心思,就是想留下凭证,测试谁在这迷茫难决的歧路口,有更深透的眼光,谁可作为秦国未来的真正栋梁。

    作为大秦帝国二世皇帝,胡亥对于当下局势早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书房之中,胡亥忐忑不安。兹事体大,大,关乎他毕生功业能否登峰造极,实在令他不能闲适以对。

    ……

    “臣等拜见陛下!”左相子婴,廷尉张苍等人匆匆走进。

    “嗯。”微微点头,胡亥一摆手:“诸卿,请先入座——!”

    “是!”众臣称是,进而入座。

    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诸卿,国尉上书:一年内攻取三川河东,三年内吞灭中原,五年灭辽东与楚,十年内廓平四海。”

    “对于此,诸卿有何说法?”

    胡亥的不安没有持续到下去,左相子婴轰然深深一躬,道:“东出函谷关乃大秦帝国根本长策,此策绝不能动摇!”

    “国尉所议,势在必行,臣以为无须自疑多议。”

    说到这里,子婴慷慨激昂:“臣尚在盛年,思及昔日国耻,每每热血沸腾,愿自领一军,东出函谷关与山东列国角逐,重铸我大秦帝国!”

    左相子婴的话很短,主张也很明确。声音之大,响彻整个书房。

    胡亥听罢,一时间觉得有些不得要领。默然良久,不禁叹息了一声。

    左相子婴乃嬴氏皇族众人,也颇具政事头脑。若非他的坚实支持,胡亥也不可能在皇城胡杨林畔斩杀赵高,进而一举荡平咸阳朝廷。

    包括自己南下武关峣关、平定叛乱、相王函谷关之外、在关中之地站稳根基。如果没有子婴的鼎力支持,同样不可能如此顺利。

    然而,子婴经历了大秦帝国的最巅峰时期。自然是心有高傲,对于山东诸王,天下列国充满了仇恨与藐视。

    正因为如此,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提出关作战,都踊跃万分。

    胡亥的特殊阅历,使他能够清楚看到此刻大秦帝国的种种缺陷。若是按照子婴与老秦功勋之后的想法,大秦帝国只能偏安一隅。

    一念至此,胡亥幽幽一叹:“左相,如此一来,大秦帝国图小霸足矣,图天下差矣。”

    胡亥心里清楚,从长远思谋来看,他需要的是立足当下局势,从而决定大秦帝国究竟该不该行尉缭大策。

    就在这一刻,陈平轰然出来,深深一躬:“臣启陛下,国尉之策,大长我大秦志气。然臣,以为尚有商榷的余地。”

    “其一,山东列国,其势大成。以楚国实力最大,因为楚霸王项羽一跃而起,成为第一强国。”

    “其军事实力,堪称天下第一。齐地未乱,辽东,韩,常山余威尚存。魏赵燕三国,以楚霸王马首是瞻,成为封锁我大秦的第一道防线。”

    “其二,大秦帝国虽经受一场大丰收,然北地三郡突然遭受天灾,以至于咸阳仓亏空。”

    “再加上二十万刑徒军被屠杀,五十万南方军失去了踪迹。如今大秦帝国的实力,可以说是弱于楚国,强出其余任何一国,绝不可能以举世皆敌。”

    “若仓促东出,山东诸国相援,以一敌二尚有胜算,以一敌众则只有毁灭一途。”

    “其三,当下大秦帝国内治尚有诸多难事,人口不足以扩充大军,良田不足以长资军食。”

    “大秦帝国朝野虽有陛下重铸秦法根基,更有国尉,通武候横空出世。但是大战一起,必然是绵绵无期。纵然是倾我大秦帝国之力,能否持久,臣不敢断言。”

    ……

    说到这里,陈平肃然一躬:“陛下,大业当徐徐图之,不可能于朝夕之间而成,臣请陛下裁决!”

    本章完

第169章 张苍之策() 
大业似当徐徐图之,不可期盼于朝夕之间。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胡亥心头的火热骤然冷却。扶在长案之上,胡亥叹息了一声。

    “可惜……”

    陈平的话是一面性的,只对尉缭方略提出了商榷。但胡亥清楚这不过是陈平的委婉之言。

    毕竟尉缭辈分与身份摆在那里,同殿为臣,陈平不得不考虑尉缭的脸面。

    但是,胡亥心头清楚,实际上尉缭是从三个方面否定了尉缭的出兵山东列国,一统天下的方略。

    只是因为身份的原因,陈平的回答没有太尖锐。

    陈平刚才陈述的这几条,都表现的非常清楚明白,更是极为切中要害,每一句话都直中尉缭方略的缺陷。

    以胡亥对当下大秦帝国的透彻了解,自然清楚了陈平所言。应该说,陈平显露出来的眼光还是足以胜任治国大任的。

    心头滚动,胡亥比任何人都要清醒。他清楚自己需要的,同时也是大秦帝国朝野需要的,是一套能够振作国人激励士气的兴国方略。

    国尉大策,虽然可以,但是却不能在这一刻施为。

    念头闪烁,胡亥又是久久地陷入沉思。他以为,一直以来他对陈平的期望有些过高了。

    陈平身为一代大才之士,居然不能筹划出切实大计。心头念头闪烁,胡亥清楚陈平毕竟没有主政一国的经历。

    纵是有盖世大才,没有主政一国的经历,又岂有筹划全局之才。

    胡亥心里清楚,盖世大才层出不穷。能够真正意义上一出手,就震动四方,有如神助的人太少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苍挺身而出:“臣启陛下:国尉的盖世方略,颇为倚重军争,看似远图,实为近谋。”

    “近谋者,必以当下国力为根基。大秦帝国新军尚未扩充,以五万之众欲吞灭天下,难矣!”

    “如今大秦帝国元气大失,根本不足以对抗天下列国。以臣确算,欲东出大战,非三十万精兵不能言胜。”

    “而扩充军力、训练士卒,非两年不能完成。另则,秦国目下之可耕良田,唯关中近百万亩,余皆山地广漠,无以提供数十万大军长期征战之军粮。”

    “故此,国尉之谋,近不可行。”

    张苍眼底有一丝精光,整个人神色的肃然,继续,道:“陛下,臣以为大秦帝国东出方略,可作两期。”

    “前三年为静,后十年动。三年之内,韬晦猛进休养生息,在不知不觉之间暗拓国土。”

    “一边充实国力,另一方面继续训练大军,整军经武,这便是为第一次的方略。”

    “三年之后,等到新军练成,大秦各大仓充实,唯有如此才能大举东出,远图可谋。”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思寸功,无以成大业。愿君上冷静思考,为大秦帝国长盛久安谋划!”

    ……

    “啪!”胡亥拍案而起:“廷尉所言甚合朕意,从今以后以此策为大秦帝国治国长策。”

    “是——”一时间,书房中三公九卿皆齐呼一声。

    整整一刻钟,整个书房中一片安静。胡亥在长案上伏着,一动不动地反复琢磨。默然良久,他霍然起身,道。

    “备车出宫,国尉府!”

    “是!”韩谈应呼一声,大步离开了。

    这一刻,国尉府中,尉缭翻看着不断送来的各地消息。时而点头,时而摇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再一次做国尉。

    尉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兵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梦想,一直以来是成为驰骋疆场的一代名将。

    毕竟受到战国风气影响,这个时期的国尉,并不是实际上的三军统帅,而只是处置日常军务的武职大臣。

    寻常时日,国尉在丞相府节制下要做的是:征召兵员、训练新兵、筹备军资军食、打造兵器装备、统筹要塞防务等。

    国尉不是大秦帝国最高武职,并不领兵打仗。一旦大秦帝国遇有战事,统兵出征的上将军才是真正的军队统帅。

    乱世之中,大仗连绵不绝,必然是军争不断。上将军才是一国之中武事的最高统帅,其爵资与统摄国政的丞相同等,足见其地位显赫。

    比如魏国的吴起和继任的庞涓,便始终是上将军。齐国上将军田忌,燕国上将军乐毅,赵国大将军廉颇与李牧,楚国上将军项燕。

    大秦帝国的三代上将军白起、王翦、蒙恬等,都是在统兵大战中涌现出的赫赫名将。

    从始至终,尉缭想做的,正是这样的名将,而不是操持兵政的国尉。

    然则,命运使然,从秦始皇却偏偏教他做了国尉。如今让秦二世又让他做继续做国尉,这让尉缭十分无奈。

    尉缭很是沉默了一段,只好尽心尽力的为大秦帝国出谋划策。

    正因为如此,尉缭便开始了对大秦帝国未来的军争大略进行了深究谋划。尉缭出身兵家,一生所学皆是沙场纵横之术。

    ……

    “禀报国尉:陛下驾到,已进大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