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100部分

汉末皇戚-第100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方突然聚起一众百姓,奔走相告类似“茂安先生授课”的话语,人群里隐隐还有着不少儒袍士人,他们头戴着庶巾,与普通百姓围在一起,令人颇为好奇。

    派人前去打探究竟,很快便打听到了原因,原来今日雒县城里来了一位郡内名士,广汉绵竹人董扶,字茂安,名声很大,据说多次已身体有病为理由,拒绝三公宰府的征辟,以及朝廷的“征诣公车”,一直在家乡讲授经学、谶纬,远近问其名而拜师者不知凡几。

    伏泉听到“征诣公车”时,脸色一愣,暗道这董扶可真是有够能忍的,连“征诣公车”都不要。

    所谓征诣公车,是汉朝朝廷为了表示对被征召者的尊重,会派遣公车接送被征召者入宫面圣,可谓是尊崇之极,而且只要以后为官不犯皇帝忌讳,必定仕途平步青云,通畅无阻。当年苏不韦在十八岁被征诣公车,就是前途一片光明,不过却因为父仇而放弃,十分遗憾。现在这位颇有些装逼的董扶,很明显有待价而沽之嫌。

    虽说汉代名士拒绝为官者多如牛毛,似乎这样可以养望,对他们的名声提升很大,不过除了少数人真的无心为官外,多数人却是心里日思夜想的想去当官,真是有些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的意思。

    而这位董扶,明显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为何?因为他刚刚又拒绝了州郡的征辟,理由还是一样,身体抱恙,不能就职,可是此刻他却大摇大摆的从绵竹县跑到雒县,未免病好的太快了吧。

    “董扶?莫非是那益州名士,听闻其尤善经学、谶纬一道,中郎,不如吾等前去一观?”董忠似乎对董扶很有兴趣,上前经验催促道,不知是不是他们同样姓董的缘故。

    但是伏泉听到董忠说董扶擅长谶纬,不由眉头一皱,心中十分不想去,因为他对于这迷信的谶纬一点兴趣都没有。至于说董扶擅长经学,伏泉则是自动免疫,因为在汉代基本上只要学者沾了图谶,都会被同时形容他擅长经学,盖因东汉以来的学者经学与谶纬不分家,只要擅长谶纬,就会归为擅长经学。

    不过伏泉碍于此事却是董忠所提,想了想自己左右无事,看看热闹也无所谓,便点头应道:“可!”

    言罢,众人随即向人群深处走去,不得不说看热闹是国人的天性,千年前的古人看热闹的本事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伏泉等人挤了半天,才挤进犹如铁通一般的人群里。不时有百姓对他们表示不满,可是看到他们这群人人数众多,而且衣服装扮不似一般人,便忍气吞声不再过问。

    只见人群中央,有一个鬓发皆白的老者,周围众人空了一块空地供他演讲,想来这应该便是那名士董扶了。他看着起码也有六、七十岁了,但神采很好,说话铿锵有力,隐隐有一股脱于尘世的仙气,就冲着这气度,伏泉便是暗赞不已,心想旁人看他模样,就已经信了三成他那迷信的图谶之学,再加上他那长寿的年龄,在汉代这普遍年龄多活不过五十岁的时代里,那就让人信了一半了。

    空地中央,董扶坐在一草席上,看着周围众人朗声道:“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董扶大庭广众开课,周围众人听得津津有味。当然这其中大多数百姓只是来看个热闹,真让他们学习谶纬,估计他们也没那个知识储备,真正在听他讲课的都是些穿着儒袍的士人。这些士人有的早就准备好了草席端坐一侧,有的却因为匆匆赶来,并未准备,索性便站着听董扶授课,看他们的样子真是如痴如醉,伏泉此刻突然有一种后世教派在向世人传播教义的感觉,不由感叹古人真是迷信。

    “谶纬,迷信之论也,走!”听了约莫半晌,伏泉是再也听不下去了,呼唤左右,便欲离去。

    只是大概伏泉适才出声的声音大了,而且在场众人因为聆听董扶言语,十分安静,一下子,他那对谶纬的蔑视言语一下子吸引了在场众人的目光,伏泉身边两个士人模样的青年,当即走到他面前拦住了他们一行,其中一人怒喊道:“少年郎如此狂妄,不敬鬼神,竖子当如是也!”

    伏泉听后脸色不喜,看了一眼两人,阴沉回道:“敬与不敬自在心中,谶纬之学,吾不信也。”说罢,便向左右使了眼色,很快便有几个稍微孔武有力的羽林郎出列将二人赶去。

    虽然这帮羽林郎都是托关系买来的,他们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不过还是有几个长的孔武有力的,毕竟能买官的最差的家里也是货值商贾之家,肉食米粮不缺,身体还是长得很壮实的。

    “汝、汝……竖子!”那两个青年虽然也有些武力,但无奈寡不敌众,很快便被推搡开了,只能大喊一些愤怒之语,以泄心中怨气。伏泉也不理会这二人言语,以他现在的身份,对于这种青年的怨气一点也不在乎,犯不着为了一点口舌之利就和他们争执。

    未几,他们一众人等便已离开了人群,向官署走去,经过适才一幕,伏泉也不想在县城闲逛了。不过,刚才的争吵因为两方都没有有意克制,早就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注意,其中便包括刚才讲学的董扶,但等董扶反应过来,伏泉一行人早已离去。

    望着伏泉那二十余人,董扶突然心有所感,连忙取出身上一副图册,这是他的老师杨厚所传秘书。

    很快经过一番推敲,董扶面色大惊不已,连忙与在场之人告罪,只言身体不适,便向伏泉离去方向追去,倒是让在场遗留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董扶字茂安,广汉绵竹人也。少游太学,与乡人任安齐名,俱事同郡杨厚,学图谶。还家讲授,弟子自远而至。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皆称疾不就。

    灵帝时,大将军何进荐扶,征拜侍中,甚见器重。扶私谓太常刘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信之,遂求出为益州牧,扶亦为蜀郡属国都尉,相与入蜀。去后一岁,帝崩,天下大乱,乃去官还家。年八十二卒。

    后刘备称天子于蜀,皆如扶言。蜀丞相诸葛亮问广汉秦密,董扶及任安所长。密曰:“董扶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任安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云。摘选自《后汉书·方士传》

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动乱() 
巴郡,多为先秦时巴国领地,那时候巴国土地广大,富有鱼盐,鼎盛时期国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周文王时,巴国为西方九国之一,武王灭商前后,巴国并入西周,周朝赖其“九谷六畜等财用之事”。

    自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代据巴国为侯伯,从周武王开始,授巴国国王子爵。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战国之前,巴国虽不参与中原争霸,但巴国国力却远超过楚国,曾多次进攻楚国并大胜,直到战国后因为内乱而衰落,最终被秦国所灭,设巴郡,将巴国君臣掳往咸阳,对其采取羁縻政策,保留巴国君主王侯地位。

    徐晃、易固带着十几名士兵乔妆成樵夫,花了十余日时间,从广汉郡直入板楯蛮老巢,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誉的阆中,随后一路往东南走去,直到巴郡治所江州附近查探。

    路上一行人也几次遇到游散的板楯蛮兵,不过众人早有防备,被徐晃等人言语唬弄过去,交了身上钱财,便放他们离去。这些蛮兵虽然也疑惑徐晃等人口音与他们所见蜀人口音有些不同,但在徐晃等人钱财诱惑下,并未多想,相反他们还十分热心的和徐晃等人闲扯,倒是让徐晃等人得了份意外的情报。

    其实蛮兵除了生活习惯和风俗服饰外,其他与汉人无异,此番叛乱也是受尽地方官吏剥削才群起反抗,即使攻破郡县,对于普通百姓也未过分欺压,也都是抢了些钱财粮食而已。当然了,强抢妇女之类的也有发生,不过这类事情毕竟较少,但话说回来,叛军烧杀抢掠,哪一朝代的叛乱不都如此吗?

    战争一旦开始,受到创伤最重的只有百姓,没有其他。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之后相继探查了数县,也粗粗掌握了板楯蛮兵的军力后,徐晃等人便就此直奔回雒县,不过徐晃和易固并未在益州刺史部官署里见到伏泉。稍加打探才知伏泉这几日出了少数时候再官署,其他时候都在城外的校场里练兵,于是二人连忙向校场而去。

    初秋时分,骄阳升起,蜀地冬暖夏热的气候令伏泉等人颇为不适应。但此时却是比夏日好多了,起码可以练兵,不然伏泉还真不敢在这个可以热死人的天气里练兵。

    宽大的校场里,烟尘滚滚,喊杀之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伏泉坐于上首,静看自己这约四千人的队伍演练八阵,不住点头,只见随着鼓声和号角此起彼伏,场上演练的军队随之操练,心中对黄忠、关羽更是喜爱之极。

    “这般强军果然不凡,短短十余日间,便有如此气象,多赖羽林诸君之功。”伏泉点头对左右大笑道。

    校台上,伏泉身边的黄忠、关羽等人连忙称道“不敢。”之后,年纪最长的黄忠上前,语气恭敬道:“回禀中郎,此非乃吾等之功,多赖广汉郡属国之故。”

    广汉郡属国?

    伏泉听后一愣,此次练兵与它又有何关系?随即一番仔细询问,这才释然,原来自己这四千人的部队,里面的兵员有一半多的兵,都是自己这六名羽林郎心腹从广汉郡属国的部队里挑选来的。

    至于为何如此,只是因为广汉郡属国之兵多为归化羌夷、蛮夷等,天生兵员素质就比其他几郡好得太多。属国是两汉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的行政区划,是汉代安置归附的边疆民族而依缘边诸郡设置的一种行政建制,在按一定地域范围划定的属国中,“本国之俗”一般保持不变,属国也会指内属汉朝的少数族部族或部落。

    因为广汉郡属国地处益州与羌人交汇边缘,在羌乱未定前,时常受羌人骚扰,两方也历经数次战斗,自然也有些战力。黄忠、关羽等人选了那么多广汉郡属国的兵卒,再加上原本就是大汉精锐的百余羽林,被他们拆散,四散入军中长官,所组军队没有一点样子也是说不过去的。

    当伏泉还在感叹自己兵马练成时,徐晃便赶来了,伏泉大喜,当即将他引入校场一处僻静之所,细细聆听他这一路见闻以及战事情况。

    徐晃得了命令,随即便把自己这一路所见所闻,归纳起来一一向伏泉言明。此次板楯蛮群起叛乱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地方官吏欺压太甚,苛捐杂税,无所不用其极,板楯蛮自从汉初归附以来,就未遇到这般情况,而且自身过得也十分艰苦,所以一直坚持不该我交的我就是不交,不该我出的我坚决不出,但很明显即使坚持,他们依旧还是交了太多的税,仇恨也由此在慢慢生根。

    于是矛盾就来了,两方先是言语冲突,之后动刀子打架,事态一步步升级,愤怒在一步步扩散,等到郡中反应过来的时候,蛮族反叛声势已经不是他们所能抵挡,七姓板楯蛮首领已然弹压不住被盘剥的部族。这时候反应过来巴郡官吏这才急急忙忙的上报,然后征发军队去平叛,只是已经迟了,平乱的结果很明显,已经相当于武备荒废的巴郡郡兵怎么能打得赢这些板楯蛮人呢?

    伏泉听后,连连点头,搞清楚叛乱原因便有办法解决了。治国的根源,在于治吏,这一点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他事先也查阅过益州近几次蛮乱的卷宗,历观这十余年来州郡的叛乱,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员苛迫太过,不管汉民也好还是蛮人也好,都是活不下去被逼无奈才扯旗造反的,真是可怜可叹,不然谁会愿意做那提着脑袋卖命的买卖呢?

    第二日,伏泉召集三郡太守并一国都尉,直言“翌日当出兵平乱”,要求四郡国长官集结兵马待命,同时又令各郡国征召民夫押运粮草,大战随之而来……

    属国,分郡离远县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摘选自《后汉书·职官志·百官五》

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讨贼板楯蛮() 
翌日雒县城外,原本四郡国驻守的军营里,此时大军云集。

    随着在戒备森严、刁斗森明的军营之中,一声声的击鼓声震耳响起,甲士结阵踏步前进之时铿锵有力的震动声,蜀地四郡国兵马手持长矛、弓箭,套着铁甲、兜鍪,在艳阳天下,顶着烈日依次布下阵势,甲胄在日光下明亮闪烁,他们仰首挺胸,准备听命出征。

    昨日伏泉下令进讨板楯蛮逆贼,四郡各军虽然前番败了板楯蛮兵,导致士气低落,不过经过这一段时间休整,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