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108部分

汉末皇戚-第108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有他法?”

    龚苏的话说得很明白,板楯蛮族因为汉朝的更赋收税越来越多,非常重,他们族人已然负担不起,卖妻子儿女来交赋税的太多,有的甚至直接自残身体,以逃避更赋,这和他们祖先当初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所许诺的是天壤之别,他们能不反叛吗?

    更赋是汉代对百姓所课的力役,到东汉后相当于一种代役税,一人每年出三百钱便可,看似不多,但别忘了这只是交给中央政府的,地方盘剥的可没算进去,而且这笔钱其实板楯蛮人一人只需要一年出四十钱便可。这也是东汉立国以来的弊端,自西汉迁陵制服被废后,汉朝的地方控制力急剧下降,地方多为世家豪强把持,地方吏员多从他们之中选拔。

    这些世家豪强若是有品行操守还好,若是没有,那么当地百姓所受苛捐杂税的苦痛可想而知,中央政府有的没有的税收,统统的都会摊派在百姓身上。

    王谋身为蜀人,自然听过蜀地官吏苛捐杂税的事情,毕竟在皇帝开设西邸正规化买官卖官前,卖官鬻爵者大有人在,这些人里家境好的花钱买官倒无所谓,但家境不好或者本身就十分贪婪者当然得到官位后要大肆剥削。加上汉羌百年战争,在桓帝时国库早已打空了,加税收税已成必然,两相结合下,立马就给了地方一些毫无操守,品行贪婪的官吏上下其手的额机会,板楯蛮人一人一年再也不可能出四十钱那么简单,可能是四百钱,也有可能是四千钱……

    不过,龚苏的话有一点让王谋抓到把柄,因为其言语都是汉朝失德无道,苛政导致叛乱,联想到其人深受儒家经学影响,也是知礼守礼之人,心中一丝明悟,只见王谋坦然道:“蛮人更赋日重,乃地方苛吏所为,大汉久待板楯蛮厚恩,岂可轻弃?前番朝廷不知情由,派兵征讨,方致如今局势。今朝廷选派良员,为求与蛮同好,昔汉室开国,羌人侵蜀,多乃板楯之功,汉室岂会轻改祖宗之信,望君念汉蛮百年情义,解除兵祸,不然生灵有倒悬之急,君心何安?”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摘选自《孟子·离娄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摘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冰炭之乘矣。”摘选自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

第二百零六章 入阆中() 
王谋一语说完,龚苏面容一怔,他自然不会认同兴动刀兵可以解决蛮族所面临的祸事,板楯蛮人起兵反抗汉朝,反抗的是苛政,是地方官吏对蛮人剥削。

    若真如王谋所言,朝廷真的派人善待蛮人,龚苏一定会放下兵器,带领自己部下投降,毕竟除了战争疯子,没人会愿意参加战争。

    “此话当真?”龚苏脱口问道。

    “伏羽林若非仁厚之人,岂会拖延至此?”王谋连忙道,其实他自己心里都不确定伏泉是否真的仁厚,毕竟伏泉有屠俘的例子在先,然而按他观伏泉这些日子所为,应该不像是骗人之人,而且此时先将蛮人劝服才是当务之急,所以根本不管事情真假。

    龚苏将信将疑道:“高明所言,吾亦信之。然伏羽林‘戾龙’之名,吾甚疑之,若其诱降,吾等何以信之?”伏泉屠俘的事情板楯蛮各个首领几乎都知道,毕竟他是汉朝派来平叛的官员,在被任命后,蛮人便四处打听他的消息了,虽然可能不全,但是像屠杀俘虏这种事情可是早已在蛮人中传播开来,而像他们如此不顾一切救援阆中,不也是因为害怕伏泉屠杀妇孺才撤军返回,因此龚苏不得不问。

    “鲜卑乃塞外胡人,不服王化久矣,岁岁寇边,伏羽林屠之乃报三边百姓血仇,今板楯蛮乃大汉子民,因势所迫,起兵反叛,伏羽林怎会诱降以屠?况君麾下唯百人也,伏羽林若欲屠之,何必派余前来?”

    “这……”

    随着王谋一番辩论,龚苏哑口无言,形势比人强,正如王谋所言,自己早已没了翻盘的希望。伏泉如果要杀他们,直接一波箭雨矢雨,自己这百人早就身死,哪有机会和王谋在这墨迹?所以,最终龚苏还是放下了兵器,然后回身看了眼后方依旧陪自己坚持的百人,粗粗喊了几句“放下兵器”之类的话语,规劝了众人,大营里剩余的抵抗者这才弃了兵刃,随他一起投降。

    看着蛮军众人纷纷解械,位于汉军身后的伏泉这才松了一口气,连忙命麾下兵士收降蛮人,分开处理,同时吩咐切记不可言语辱及,甚至动手打骂蛮兵,如今蛮兵刚刚投降,他可不想出什么乱子,再生事端,要知道这些人可是王谋所献收服蛮人计划里,最重要的一环。

    未几,汉军大营里,在各将领的指挥下,汉军兵卒清理尸体的清理尸体,收押蛮兵俘虏的收押俘虏,打扫战场的打扫战场,顿时便忙碌了起来。

    耳边脚步声阵阵入耳,便见龚苏随王谋慢慢走来,大营火把下,对方一脸血污格外清晰,身上穿着板楯蛮人惯有的服饰,此刻恐怕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位蛮人学了不少儒家经学吧。

    “山野粗鄙小民见过将军。”龚苏话语带着恭敬的向伏泉行礼道,不过他的神情却一点也不恭敬,反而戒备异常。

    伏泉一脸笑意道:“先生大才,余甚敬之,板楯蛮人被迫反叛,乃无奈之举,今先生率众来降,余甚喜之,先生不比拘谨……”

    龚苏听了伏泉言语,见其不似作假,心中稍安,之后两人简单交谈一会,期间龚苏请求伏泉医治适才大战中伤重蛮兵,伏泉应下,下令按他要求行事,这才命人将龚苏带走,安排他休息。

    有些事情不需要立即询问,既然已经收降了龚苏,询问的话来日方长,不必计较太多。

    两日后,大军逼近阆中,这里多山,是板楯蛮人长居之地,适合他们经常入山林搏斗。汉军依旧兵不血刃的入了阆中县城,城内此刻只剩和充国一样,被洗掠一空嗷嗷待哺的汉家百姓,其余蛮人一个都没有见到。

    派出斥候打探得知,自从那也龚苏夜袭汉军大营失利,蛮军全军覆没,或死或降,阆中剩余的数万板楯人,便惊恐不已。他们多是老弱妇孺,能战之兵也就两三千人,防御阆中县城明显吃力。为了保险起见,害怕若是城破,拜伏泉“屠夫”的名声,蛮人害怕族人被伏泉屠杀,纷纷带着一切可带走的东西遁入山林,躲避汉军。

    阆中县官署里,原本简朴庄重的官署此刻显得破败无比,据说原先的县中官吏,因为剥削蛮人甚重,都被蛮人在暴乱时,随着城池攻破,人也身损,家族也被蛮人愤怒覆灭。相比之下,城中那些只是被劫掠财货,并无性命之忧的汉人百姓还算是好的了。

    下令出榜安民,兵卒整修城池,同时分拨军粮给城中百姓过活,伏泉便召集众将议事,莫看如今收复了阆中,可这也只是一座空城,四散的蛮兵正不断回援阆中,粗粗估计约有四五万人前来。

    这次叛乱蛮人可谓是举族叛乱,不管老弱,只要能拿起兵刃的,都响应叛汉,能有这般兵力规模也是应该。汉军经过几番激战,死伤甚多,兵力也只剩两万出头了,特别是伏泉引为心腹的那四千精兵,那夜阻击龚苏率领的撤退的蛮军,死伤近半。

    不过,蛮人若来仅仅是守城的话,伏泉凭着坚城还是可以固守的,但仅仅是固守,对他而言也是无用,他要的是平定蛮乱,不平定一切都是无用之功,

    官署大堂里,伏泉麾下一应文武齐聚一堂,此时讨论没有其他事情,便是如何解决当前局势,可是下面众人窃窃私语了好久,也没有个办法。

    蛮人躲于深山之中,汉军若要讨伐倒是简单,只需要将山林围起来,派兵马慢慢剿灭便是,一步步缩小他们的生存圈子,自然便可以逼出来他们,除非他们想一辈子躲在山里。

    当然,若是不想凭白增添伤亡,或是想要省事,还有个更加简单的法子,那就是将山林围起来,直接防火烧山。在如今这深秋季节,天气干燥之下,一点火星加上一些凉风,足以能让整个山林弥漫在烟雾之中,到时那些蛮人想要活命,就只能逃出山林而已,别无他法。

第二百零七章 终平乱() 
一番讨论,伏泉最终也没有决定派兵剿灭山林里躲避的蛮人,因为在议事期间,龚苏自告奋勇提出只身入山林,劝降投降蛮族的想法。伏泉思索了一番,在手下众人苦苦相劝下,还是同意了他的行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龚苏真要骗自己,难道不担心那些随他投降的蛮兵的性命吗?

    在得到伏泉“诛大恶者,不涉及无辜”的承诺后,龚苏就此出了阆中县城,向着阆中的崇山峻岭中走去,山林之间略显深幽,不知里面藏着多少逃离的蛮人,在观望着阆中县城。只是龚苏去山林毕竟需要时间,也不知多久,或许一日便可劝降,或许两日,或许十日,或许半月,但阆中县城外蜂拥而至的蛮族大军却不会等他。

    三日后,一只约两万人的蛮军便驻扎在城外二十里,大概是伏泉数次击败蛮军,令他们不敢大意。他们不再散漫,轻视汉人,反而规规矩矩,认真建造了一座防御不俗的营寨,让本来有意派兵偷袭的伏泉,打消了自己的打算。自古偷营成功,多数都是以有心算无心,蛮人再如何,在听到他们数次被伏泉击败的消息,也不会再粗心大意了。

    随着陆陆续续的蛮军到来,蛮人军营规模越来越大,斥候粗略估计已有四万余人,想来这是蛮军的大致数量。此时整个阆中城内外都陷入了一股短暂的宁静,谁也不敢轻易打破这种和谐。

    城内的汉军一方面在等龚苏出山,另一方面却是不敢进攻蛮军,经过数番战斗,没人敢小觑那些蛮军,更何况此时汉军人数也不比蛮人多了,谁敢妄动?当然,汉军陷入两难之地,此时城外的蛮军也是进退两难,毕竟汉人龟缩在城内,依仗坚城固守,蛮军要想攻克十分困难。

    阆中城本身就是一座坚城,当初在蛮军反叛时候,如果不是县里守卫兵马少,不然蛮人强攻未必能攻得下。如今阆中城一看就被汉军经过了加固,而且城内汉军也有数万人,蛮人真要破城,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根本是不可能的。对于族人稀少的蛮人来说,因为他们这次叛乱是全民皆兵,巴郡蛮族十余万人基本都在此地,一旦损失兵员过多,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种灾难,不得不慎重,前两番被伏泉灭了一万余蛮军,都让蛮人对伏泉这个“屠夫”咬牙切齿,深恨不已。

    不过,这一切注定总有结束的一天,因为大山里的蛮族妇孺陆陆续续的走了出来,一部分入了阆中城里,一部分则入了蛮军军营。而那劝降的龚苏也并没有立即回城里,而是直接去了蛮军大营,只是托了自己的家眷会城中报信,言道他要劝服城外驻扎的蛮军投降。

    伏泉知道这消息时也不知是该信还是不信,信的话毕竟对方主动将家眷亲人交给自己,不信的话,则是他入了蛮军大营,谁知道会不会是耍诈,借此蒙混自己,但细细思索,伏泉还是选择相信。还是那句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是自己连最基础的信任都没有又何必想着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不过,事情的结果发展的出乎伏泉的预料,城外的蛮人两日后主动请降。龚苏自幼便是板楯七姓贵族的一员,年少便有勇力,名声渐显,后来在山林间救了一位差点葬身野兽口中的山野儒士。

    那儒士为了答谢,便收他做弟子,自此,他也习得一些经学,在蛮人中才名更甚。蛮人和汉朝官府打交道也都少不了龚苏的帮助,直到板楯蛮反叛,他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为了蛮族未来而反抗,汉朝对不起他们,苛政太多,不能怪他们反叛了。

    本来,这些事情龚苏一直藏于心中,他投降也只是想观察伏泉是否真的会改变益州吏治,同时也在查看他是不是嗜杀之人。随着这两日与汉军兵卒交谈,以及自己一种奇妙感觉,龚苏决定为伏泉奔波,以他家族在蛮人中的地位,以及他的名声,他完全可以劝降蛮军。

    对于龚苏来说,蛮人为了生存,选择搏命一拼反叛汉朝,只是一时权宜之计,除非天下不是汉朝的,不然他们一直如此,整个蛮族一定有灭顶之危。就像他们的先祖,为何明明军队威震天下,却甘愿听从汉朝开国皇帝的驱使,还不是汉人实在太强大了。人口、经济、军事、国力,哪一个都不是他们板楯蛮族能比的,因此他为了蛮族的延续,在选择相信伏泉后,前往劝降,这才有蛮人主动请降的一幕。

    秋九月,蛮族名士龚苏只身入蛮军大营,详说利弊,蛮族仰龚苏名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