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125部分

汉末皇戚-第125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泉一眼便看到秦宓身上破损处的血迹,连忙下马狂奔到秦宓身前道:“子敕无事乎?”说完连忙打量秦宓全身,像是自言自语道:“无事便好,孤宁肯板楯蛮再叛,也不愿子敕有碍!”

    秦宓的能力这次板楯蛮反叛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这人不仅口才好,还有一定的胆识和谋略,这正是伏泉需要的人才。自从有了宋酆前番拉拢自己下属羽林的经历,伏泉便一直学习御下之道,如今不过是现学现用而已。

    有了后世的经验,伏泉深知,一个肯为自己卖命的人才有多么可贵,即使有的人没有到卖命的程度,但是次一等,只要对自己绝对忠诚,不到最后不投降的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而这一切就在于自己如何拉拢,不然,拉拢不到位,引起部下不满,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果然,见伏泉如此关心自己,秦宓说不在意根本不可能,只见他语气带有哽咽道:“明公大恩,宓没齿难忘!”

    见此伏泉不得不感慨古人就是比现代人好哄得多,自己待人以诚,人必待己以忠,这也是历代能成功的枭雄都拥有的特质。不然,没有这种特质,怎么能哄得一群死忠誓死追随他左右?

    没齿难忘出处:“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摘选自《论语。宪问》

    “是后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摘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 
军阵前上演了一幕感人的君臣相识,只是不知其中有多少是真情流露,又有多少是虚情假意,反正在伏泉面前的秦宓是一副“士为知己者死”的样子,颇令人深有感触。

    “见过明公!”

    秦宓自觉失态,稍微调整后向伏泉行礼道,他身后的两名文吏也随后行礼,伏泉是他们的上官,即使刚刚绝境逢生,但该有的礼仪还是要有的,知礼、守礼一直便是汉家的重中之重,他们不是蛮夷,礼节从未丢弃。

    一番见礼之后,伏泉问道:“板楯蛮内乱如何?”

    “回禀明公,此番巴郡板楯蛮内乱皆由其渠帅度康等人挑起,意在掌控板楯蛮,再行叛乱之事。如今,其人已带兵远遁,不知所踪。”秦宓简单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出来,连带他先前写信告诉伏泉的事情也一并说了出来。

    伏泉颔首,看了眼几人身上破损的衣袍,又语带关心的焦急问道:“蛮营究竟发生何事?为何这身模样?”

    “适才于蛮营中,板楯叛蛮带兵袭击吾等,欲学当初班定远定西域之策,幸得太守率大军将至,板楯蛮人畏惧太守虎威,不尔吾等此时皆命丧蛮人刀下也!”秦宓简单的将他们三人在蛮营所遇到的险境说了出来,同时又机智的小小的拍了句伏泉的马屁,却又让人没感觉有任何不妥,真是个精于巧辩的人才。伏泉不由暗叹,无论古今,拍上司马屁都是传统,改变不了。

    不过虽然被拍了马屁让伏泉心里很高兴,但是听到自己的使者竟然差点被板楯蛮人袭杀,伏泉脸上顿时便充满了一丝愠怒,只见他双目陡然怒睁,气势滔天,似有屠虎之威,周遭之人仿佛皆感到一股杀意,便听他道:“他日吾大军聚至,必教此辈板楯蛮死无葬身之地。”

    位于伏泉身旁的秦宓虽然是最能感到伏泉话中语气的冰冷的杀意,但他却是不惧,反而与伏泉对视,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劝道:“明公此举不可,若如此,巴郡板楯蛮可治一时,却不可治一世。”两人四目相撞,秦宓一步也不肯退让,死死盯着伏泉希望他改变主意。

    此时两人周围的文吏兵将皆是低头不语,两人一个是本郡一郡之首,一个是本郡太守的心腹,他们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只能暗中祈祷这秦宓运气好,未将太守惹怒。

    “子敕刚直,孤心甚喜,却不知子敕何有此言?”伏泉不怒反喜道,他入得高位也算时间颇长了,对于麾下拥有什么样的文武也有一定的认知,武将的话对自己死忠听命最好,而文士最好的便是不仅始终忠诚于自己,并且还能时刻劝导自己,不因一时个人荣辱而毁坏一家势力的大计,显然从秦宓阻止自己报复袭击他的板楯叛蛮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就是这种文士。

    秦宓正声回道:“板楯蛮人久居巴郡,自太祖高皇帝后,板楯七姓贵族同气连枝,共掌板楯蛮诸事。今明公若因度康等人之事,发兵灭之,板楯蛮人惧明公之威,虽不敢有异动,然其定心怀不满。明公若在,其必不敢妄动,若明公一去,板楯蛮无人压制,定再反也。”

    其实秦宓话语的意思很简单,假如伏泉真的图一时为他们三人报仇,灭了度康等人,虽然板楯蛮人不敢有怨言,但因为板楯七姓渊源已久,很难不保证这些蛮人心中不生芥蒂。这种芥蒂在伏泉依旧治理巴郡时,他们不敢表露,但是一旦伏泉升迁或者转任他地,很难不保证他们不会表露出来,从而再次叛汉,这便是“可治一时,却不可治一世”的意思。

    听了秦宓的话,伏泉点点头,眼中赞赏无疑,他承认自己想得岔了。的确,只为一时的报复取乐,固然可以很爽,令板楯蛮人摄于他的威势而降服,但终究得不到他们永远的忠诚。思索了一番,伏泉问道:“莫非子敕欲劝孤招抚那遁逃蛮人?”

    伏泉不是头脑愚钝之人,秦宓的话语意思听着便明白了,只是伏泉却依旧怀疑自己想错了,这秦宓真有这么大度吗?毕竟那些遁逃的板楯蛮人,可是前不久提刀要杀了他的,他此时要为这些板楯蛮人求情,无疑让人觉得太过不可思议。

    但是很明显,伏泉又想错了,只听秦宓正声回道:“公与私,宓必取私也,今若能舍私而得一郡百姓永安,宓纵是身死,亦无悔也!况板楯蛮人自高祖以来,素为忠勇,期间虽有小乱,却无碍大局,明公若待其诚,必得其忠,则巴郡定无忧也。”秦宓说完,周围听到他这言论的人都不由点头佩服秦宓的高义,毕竟为了忠于主公事业,而舍小事,顾大局,任何人都会敬佩。

    点了点头,伏泉十分认可秦宓的话,的确,板楯蛮在历史上虽然作起乱来让人头疼,但是他们忠心起来也是一辈子死忠。不说东汉之前对板楯蛮很好,所以平羌、平蛮里面多有板楯蛮应募为汉朝驱使,便是后来刘备的蜀汉,不也是优待蛮人,使得板楯蛮死忠蜀汉,导致蜀汉军队充斥大量的板楯蛮人,蜀汉那著名的突将、无前、賨叟便都是由招募的板楯蛮人组建的,由此可见秦宓这话让自己善待板楯蛮是有多么正确了。

    “既如此,便依子敕良言,孤日后必多加安抚,不负子敕今日之苦心。”伏泉最终同意了这建议,自己的属下都对此没有怨言,他何必阻止,而且这建议又对他如此有利。

    “明公英明,此巴郡百姓之福也!”秦宓又拍了伏泉的马屁,不过这次不止是他,两人身边的其他文武众人,也跟着趁这好时候拍了太守的马屁。

    看着周遭众人学着自己讨好太守,秦宓并未在意,毕竟此刻他已得到他最想要的东西。只要伏泉真的依照他的言语,招安那些叛乱板楯蛮,并且不计前嫌的话,一旦巴郡从此安宁,那么他秦宓必将因今日劝诫之功传名天下,与他最想要的名气相比,自己刚才受到的危险反而完全不值一提。

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伙乌合之众() 
待到斥候探马回报,他们巡视了四周,抓了不少有嫌疑的人,现在扣押一处,关羽、黄忠两人派人前来征求伏泉命令。

    伏泉听后点头,随后命令兵卒对他们不可打骂,也不可驱使劳役,反正直接用官府的命令,强行扣押起来,然后一起随大军入阆中县城,好吃好喝供起来,在伏泉手书江州县的巴郡郡兵军队未来前,这些人不可离开阆中县城半步。

    一直严阵以待的汉军“大军”,此刻终于露出了他掩饰起来的真面目,随着严颜带着那近百骑兵卷着还未飘散的烟尘到汉军军阵时,刚刚入得汉军军阵,尚未辨明汉军军队人数的秦宓三人,此刻却是惊呆了,他们睁大的眼睛,充分说明他们的不知所措。

    大汉没兵了吗?

    那令板楯蛮人遁逃的汉军大军就这么点人?

    这是三人的真实想法,随秦宓而来的两名小吏人微言轻,自然不敢多问,可是秦宓不同,毕竟是伏泉心腹,见这似乎只有一千余人的乌合之众,一时忍不住心中疑惑,诧异问道:“此乃大汉天兵乎?”

    秦宓的这点问题自然不需要伏泉来回答,此时随伏泉而来的王谋上前为他讲解伏泉如何令步卒披甲而行,铁骑在后曳柴扬尘,伪作盛兵,以迷惑之法,将这千余乌合之众变成数万大军的计谋。

    一下子,又令刚刚受惊的秦宓先是再一次大惊,然后却是见他连连拍手赞叹道:“妙计!妙计!久闻君侯沙场宿将,用兵如神,今日见之,方知传言不虚,大汉得此名将,何愁边患不定,天下不安!”

    前方正与严颜商讨夜间如何行事的伏泉闻得此言,差点喷出一口老血,这夸得也太过了吧。不过人都是爱听好话的,即使伏泉心里如何告诫自己,却始终止不住心里的那种飘飘然,毕竟能被古代名人如此赞美,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阆中县令这几日是吃也吃不下去,睡也睡不着,自己管辖的县城外,突然聚集了数千刚刚叛乱降服的板楯蛮人,他能有食欲,睡觉能合眼才怪。如今,伏泉率兵到来,逼退了板楯蛮人,怎能不让他欣喜若狂,再得到兵卒传讯太守来阆中县城后,这县令连忙高兴的带着阆中县一众官吏前来远迎。

    当然了,不止是阆中县官吏为了讨好和感谢上官出城远迎,便是阆中县城的百姓,在知道前番平定板楯蛮乱的伏太守,这次又带兵逼退意图不明的板楯蛮人后,都自发出城迎接大汉军队,有的手中带着食物浆水之类的东西慰劳,真是颇有些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

    只是,当心中激动的阆中县城官民,满怀期待的看到这次又相当于解救他们的大汉王师时,登时目瞪口呆,脸色都是出奇的震惊和诧异,这是他们印象中的大汉王师吗?

    来救援阆中县援军只有千余人,个个看着都十分散漫,此时被众人远迎都是面露嘚瑟,好像游行一般。他们之中尚有约两百余人衣着陋衣,一副铠甲都没,而且他们兵器也是五花八门,最让人无语的是,这支千余人的部队,竟然有数百人举着大军旌旗,好嘛,军旗都比军队人数多了。

    观看这支军队的阵型和面貌,没有一点和这些百姓印象中的大汉王师一样,若是仔细形容的话,只能说真是好一伙乌合之众!

    伏泉自然不知道此时的阆中县城官民早就把他的部队形容成乌合之众了,即使知道他也不会反驳,因为这本身就是如此,而且不是他不想把自己这部队衣甲兵器弄的整齐一致些,毕竟这样更可以迷惑板楯蛮人。只是那得汉城毕竟是小城,全城的府库也不是太多,能保证人人有兵器可用已经不错了,那还能要求更多?君不见,那几十个被伏泉抢抓来充壮丁的猎户樵夫,此刻拿的还是他们打猎砍柴时的自制的斧头弓箭吗?

    “明公远来,鄙县荣幸之至,城内已备好酒宴,以迎王师。”阆中县令满脸堆笑的对伏泉说道,此刻他当然不会质疑伏泉带来的这群乌合之众,毕竟在伏泉这个上官面前提这些,无疑是自找没趣。反正现在蛮人都退兵了,阆中县城的情势已定,他还管伏泉是带数万汉军来援,还是带千余乌合之众来援,两者结果又相差到哪去呢?

    一番相互介绍,看了眼这阆中县令,伏泉并未回答他的话,而是直接问了其他事情,只听伏泉道:“板楯蛮聚兵于城外,可曾袭扰城中百姓?”

    “未曾。”见伏泉问民生之事,阆中县令立马严肃的正声回道。

    “城内有兵几何?”

    “县兵五百!另有其他役兵八百人,前番板楯蛮聚兵时,下官便征募城中精壮,游侠恶少年,以及县内掾狱囚犯。”

    两人当先走着,后面跟着一众文武,听了这阆中县令的话,伏泉不住颔首,暗道这阆中县令做得不错。有这种准备,即使自己没有这千余乌合之众,他也能守住数日。当然,这样也为自己解决了好大的难题,毕竟自己手中兵员现在尤其不足,必须赶在江州县的郡兵赶来前,稳住板楯蛮,不让他们知道自己虚实,以防再生事端。

    只听伏泉道:“令城中四门各派两百兵卒,日夜巡视,百姓可进不可出,城外暗洒斥候,外松内紧,静等郡内大军来至。再令城内兵马聚集南门,以防有变。”

    “诺!”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