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185部分

汉末皇戚-第185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只见那蛮人怒目圆睁,张着大口指着那些汉兵,似乎痛骂这些汉军无耻,连一点男人之间的勇气都没用,单挑都不敢,然后就此闭眼而亡,魁梧的身躯静静的流着鲜血倒在城楼之上。

    “司马有令,无论生死,速克城楼。”待那魁梧蛮人一死,后方带着弩兵前来支援的军侯连忙大喝道,随即当先便带人冲向城楼,凡遇叛军,必定是弩矢连射,根本不给你近身肉搏的机会,有着关羽的命令在,他麾下本部的兵卒自然不敢怠慢,也不管用任何手段,只要能消灭这些死守的叛军便好,很快鄂县东门的城楼就此真正陷落,插上了一杆血迹斑斑的“汉”字大旗。

    未几,关羽带着数十兵卒踩着满地的鲜血,终于登上了那座他得到伏泉命令必须攻克的城楼上。此刻这城楼上弥漫着一股呛人的血腥味,然而关羽却对此熟视无睹,冷冷的四处看着这一地的尸体,他知道有着血腥味也很正常,毕竟刚刚就有百余人在此丧生,得胜的汉军还没有清理城楼上的尸体,还能没有味道吗?

    “来人,速速清理城池,紧闭城门,无令不得开城。”

    “诺!”

    想起为何如此急迫要攻破四门的原因,关羽连忙唤来兵卒,命令他们按照计划行事。不过,这边发话没多久,城门口的汉军刚刚将那城门卡死,城外便又涌来了一支兵马,瞧那兵马的旗帜却是汉军荆州兵无疑。

    很快,便有一荆州军的小将前来探城门,如同西门那里发生的故事重新演绎一样,西门外关羽一口便回绝了那荆州军小将的入城要求,无论对方说什么,关羽都是一句“城内初定,未防不测,任何人不得入城”而打发,摆明了根本就不给他们进城,对方无奈只能悻悻而回。

    在此之前,鄂县南门和北门也都有荆州兵的到来,东门之所以荆州兵来的迟,却是因为来到这里的路程是最远的。当然,这三门的情况都是一致的,在荆州军来到各个城门之前,已经牢牢掌控城门的益州军,根本不理会荆州兵的各种要求,就是紧紧守着城门,任凭对方说什么也不开门。

    最终,被赵凯命令去另外三门的看有没有摘桃子机会的荆州军,目视城楼上严阵以待的益州军兵卒,只能感叹自己没有立功的命,命令军队撤离,全军回军西门,和正在西门对持的荆州刺史赵凯会合。

    毕竟,益州军已经占了鄂县四门,除非荆州军动用武力,强开城门,不然他们也只能顿兵城下,徒做无用功而已。否则,难道要他们这些大汉的军队去强攻同僚的城池不成,这事情先不说会不会有人敢,毕竟做了形同叛汉,可没人敢这么做,就是真的有人敢这么干,但对面城楼上披坚执锐的数百益州守军也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不敢轻举妄动。

    自古守城者总是比攻城者有利,一般来说攻城一方有数倍于守城者的兵力才可攻城,可是对现在的荆州军来说,他们的兵力对比益州军也不占优势了。

    按道理来说,荆州军斤近两万的兵马本来对于伏泉手下那四千益州板楯蛮兵是有绝对的人数优势的,然而,随着文尚的反水,错误的带路,一下子就让那万余荆州军彻底不能围鄂城了,剩下的七千余荆州兵马自然再不可能对伏泉麾下的四千兵卒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而他们刚刚和赵凯分离,被命令前往鄂县其他三门寻找摘桃子机会,赵凯能给他们带的兵马也不多,也就是每个城门千人左右,这点兵力对比其余三门益州军的守城人数,显然是不够攻城的,因此他们不退回还能如何?难道要和城楼上的益州兵干瞪眼吗?

    且不说其余鄂县其余三门,那些匆匆赶来又失望离去的荆州兵的失落情节,便是赵凯亲自所带兵的西门,此刻也是一阵弥漫这一股看不见硝烟的和平。荆州此时赵凯带着自己所留下的四千荆州军兵卒,严阵以待的矗立在西门城楼前,冷冷的看着城楼上那个无视荆州军的黄忠。

    “这黄汉升身为南阳人,竟连这点情面也不留,真乃吾荆州之耻。”赵凯怒极骂道,直接拿黄忠是荆州人的身份在这里臭骂,在他看来,即使黄忠与荆州军各为其主,但也不该这么不留情面,起码和他们支应一声,给点面子不是?毕竟都是家乡人,都好说话,不至于如此不理不睬才是,此刻他却是忘了,他自己都不是荆州人,以他前番数次针对伏泉的事情,黄忠能给他好脸色才怪了。

    身边一众文武知道赵凯脾气,知道此刻千万不能惹怒赵凯,都不言语,等他气消。很快,一顿话骂完,心里的气也消了,赵凯这才恢复平静,听着城内还有的不少的零星厮杀声,连忙问众人道:“尔等可有法破此局乎?”

    显然,赵凯还是寄希望能够摘桃子的,毕竟只要鄂县并没有被荆州兵全部攻克,城内还有一个负隅顽抗的叛军在的话,他就还有希望。因为只要他在此期间入了鄂县城,随便找一些叛军的尸体当做入城和叛军厮杀的证据,到时候战报发往朝廷,谁也不可能说清楚这些人是荆州军杀的还是益州军杀的,而他还是照样可以捞到功劳的。

    此刻的赵凯就像一个赌徒一样,被伏泉使了作弊器般的手段,一下子赢了原本他应该有的一切后,不断的找新的对策,希望得到新的机会,试图再一次翻盘。不过,赵凯的问题很显然没有人能回答,他身边的一众人等都突然间静声,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

    现在的局势就是伏泉已经掌握了主动,只要他们进不了城,那么这鄂县县城被克的功劳只能被那帮益州兵拿去,而他们连日来攻城的苦劳可能也是一点也没有。如果想要功劳,那么他们只能入城,而现在益州军这样死守城门,他们连入城的途径都没有,拿什么办法去破?

    当然,自始至终,这些人都不敢提出强攻鄂县这个方法。

    因为,他们不敢,这不是形如谋反吗?

    大汉怎么能允许自己军队去攻击另一支军队呢?

    最终,似乎知道自己今日做了无用功一样,赵凯也并未再问。直到去其他三门查探益州兵军情的兵卒回来,得知鄂县四门都有益州兵阻拦后,赵凯挥手便让手下众人下了命令,命令部队回营,今日这仗他是彻底被伏泉玩死了。

    得到命令的七千余荆州军兵卒却是高兴不已,毕竟今日他们到现在都没有吃过早饭,完全是靠着他们的一股气势才坚持到此。现在鄂县城又攻不了,在他们看来这时候还不如早日回营,饱食一顿再做打算。

    远处的灰尘渐渐离去,黄忠看着此时已经消失于视线的荆州兵马,确认不会出事后,便命一亲信兵卒前往鄂县县城通知此刻正在围剿叛军的伏泉,报告西门的情况。

    这一战,伏泉是彻彻底底的将赵凯的脸打了。当伏泉消灭了城内叛军以后,便立即执笔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封报捷信,信上各种言语他这次攻城的困难,然后不动声色的提示这荆州刺史无能,两万大军竟然破不了一城。而自己四千人数日之间,只损失数百兵卒便已破城,孰胜孰劣一看便知。

    为了表现事情的真实性,使这封报捷信更有说服力,伏泉还找了杨璇而来,让他与自己共同奏书朝廷,讲述此番光复鄂县的经过。

    三日后,一封加急捷报,在一名骑士的携带下,入了雒阳城里……

第三百三十三章 植羞与同朝() 
朝会日,清晨,崇德殿内,公卿百官们此刻正在大殿里窃窃私语,相互讨论着那每日不搞事情就难受的皇帝,因为今日谈论的消息却是关于皇帝刘宏要兴建罼圭苑和灵昆苑的事情。

    “大父,传闻司徒杨公今日欲谏言陛下,罢作罼圭、灵昆二苑之事,吾等应何如?”

    与外朝士人泾渭分明一列,无数朝官站于车骑将军宋酆身边,与他议论,刚刚那话,却是宋酆族孙宋果所言,为的就是知道假如今日司徒杨赐真的要谏言皇帝的话,他们这些和外朝士人不对的外籍集团的官员,该如何应对。

    自从宋果入了车骑府以后,担任宋酆的长史多时,本身就是扶风名士,再加上他又是宋酆孙辈,虽然只是远亲,但毕竟是一家人,宋果当然毫无意外的就被宋酆提拔了,和其他投靠宋氏外戚集团的官员一样,这宋果经过一些正规程序的举荐运营,现在已经被朝廷征拜为议郎。

    此刻,因为宋果是宋酆远房孙辈的缘故,当之无愧的令其他投靠宋氏外戚的官员对他马首是瞻,即使那宋酆亲信破虏中郎将孙坚,一直仗着自己资历深,总被宋酆委以重任的缘故,对他人总是轻视骄狂,也不敢在宋果面前有太多不敬。因此,才有适才宋果提问宋酆的情况,毕竟有宋果在,其他哪有人敢当着宋果的面提问宋酆,终究是个政治团体就会讲关系和资历,而这其中关系自始至终都比资历更强更硬。

    望着身后自己一派众人的疑惑脸色,宋酆捋了捋自己胡须,老迈的声音用他们都听得到,却不会让殿内其他官员都听得到的音量缓缓道:“静观其变,此外朝与阉宦之争,与吾等何干。”

    “诺!”

    众人也不行礼,小声的应了一声,毕竟现在在朝会大殿这个正式场合里,有些话他们明白就行。当然他们也不宜相互之间太过亲近,虽然整个朝廷都知道他们是外戚一党,但是在外面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营造出大家都是不结党营私的良好氛围不是?不然,他们这样堂而皇之的在朝堂里面集结起来,恐怕皇帝看到,还能不对他们产生忌惮之心?

    君不见,外朝那些士人此刻虽然聊着天,但相互之间也在保持着距离,或许有着党锢的原因让他们多了很多忌讳,但也充分说明了有些事情即使大家心里都懂,可就是不说出来,还要装模作样的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就像后世的那些大佬在外界所透露的关系一样,即使人家明明是一伙的,可就是好像在舆论里是对立面一样,充分说明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出色的政客,没有过人的演技,根本当不了的。

    人生如戏,演技第一,天下莫不如是,谁也不知道你所熟悉的那个人有没有其他的另一面。

    “陛下驾到……”

    随着寺人一声尖锐的叫喊声,刘宏在虎贲、羽林引领下步入大殿,崇德殿里顿时变了模样。

    “臣等叩见陛下,陛下万岁。”

    轰隆一声,殿内众臣眼神一凛,随后齐刷刷地跪拜,接着各就各位,随着刘宏一身令下,开始了今日的朝会。

    今日议会主题并无什么,也只有最近让皇帝和百官公卿一直在意的江夏蛮叛乱而已,刘宏本来想聊完这事情就退朝,只是没想到偏偏有人要让他不如意。

    当皇帝刘宏和百官公卿客套话说完以后,司徒杨赐便第一时间,手持奏章,起身谏曰:“先帝之制,左开鸿池,右作上林,不奢不约,以合礼中。今猥规郊城之地以为苑囿,坏沃衍,废田园,驱居民,畜禽兽,殆非所谓若保赤子之义。今城外之苑已有五六,可以逞情意,顺四节也。宜惟夏禹卑宫、太守露台之意,以尉下民之劳。”

    话一说完,杨赐便将他早已准备好的奏章交由殿内寺人,由他转交给皇帝刘宏。而殿内其他众臣则是心中大震,虽然有的人早就听闻杨赐要上书劝诫皇帝不要兴建圭苑和灵昆苑,但也没想到他这么快就上书了,未免也太心急了点,只能说这位老帝师是真的关心国家社稷吧。

    刘宏听后,也是第一时间眉毛一挑,脸色阴沉许多,不过碍于对方以前是自己的老师,想到曾经的师徒之谊,所以并未发怒,只能忍着,心里面他也在叫屈,他不过是想建罼圭苑和灵昆苑罢了,自己这位老师何必这样。

    所谓罼圭苑和灵昆苑,却是刘宏要修建的两座皇家林苑囿名,而杨赐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刘宏所为。他谏言的意思则是说先帝创立制度,左边开辟鸿池,右边兴建上林苑,既不算奢侈,也不算十分节约,但却正好符合礼仪法度。而现在增多规划城郊之地,作为皇家苑囿,这样就会破坏肥沃的土地,荒废了田园,把附近的百姓农民都驱逐出去,如果仅仅是为了畜养飞禽走兽,这大概不是爱民如子的大义。崐况且现在城外的皇家苑囿已经有五六个之多,足够陛下任情游乐,满足四季的需要,应该好好回想一下夏禹宫室简陋,汉文帝拒绝兴建露台的本意,体恤小民的劳苦。

    当然,令刘宏脸色不好的可不仅仅是杨赐话里的忠言,真正的原因是杨赐在拿他和桓帝相比,如果仅仅是拿他和他在前汉的远祖汉文帝相比,他估计也不会有这么大的脸色,毕竟刘宏可是十分在意和汉桓帝作比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