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187部分

汉末皇戚-第187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刻可能这赵凯还不知道该如何报告这战事的,毕竟两万荆州军连日来都不克的鄂县县城,现在竟然被伏泉四千人马破了,即使这其中有着诡计原因,但也不是侧面反映了他的无能不是?

    赵忠接过书信,细细阅览一遍,脸色越发不善,不过此时身在皇宫,他自然不会有所表示,而是语气平静让那郎官离去,自己回身入得宫中。

    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要如何利用这封书信做文章,很显然,赵凯战事的失利让他们宦官集团,甚至赵忠本人都要被动。如果是其他人还好,偏偏是攻下鄂县的是伏泉,赵忠可以想见本来皇帝知道事情之后,又会责编他们手下人无能,转而夸赞伏泉,那样的话,外戚势力不就更大了,他们支持的何家刚刚有了起色,说不得又会被皇帝刘宏打入冷宫,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忍的。

    咦,等等!

    零陵太守杨璇?

    他不是赵凯手下的官员吗?

    怎么会和伏泉扯上关系?

    莫非这两人有猫腻?

    仿佛是找到了答案一样,赵忠脸色突然放光,他决定就靠着这个来好好的反击一下外戚势力,而且这杨璇似乎也是清流名士,还可以稍待报复刚刚朝堂上的士人占了上风的情形。

    未几,赵忠便进了殿内,因他走的是偏门小道,所以并没有人注意,这是大殿为了给宦官们走动所准备的。毕竟如果他们有事情,朝会上随意在大殿走动的话,无疑会打乱朝会秩序,让朝廷的礼仪体统毁坏。

    殿内此时也在热议江夏战事,因为前方战报一直未至,皇帝刘宏心中叨念战事,便命令众臣相议。

    在场众臣见皇帝脸色,心里也是摸不清皇帝的意思,毕竟此番战事如果想早日平定的话,直接调北军五校的精锐汉军入江夏平乱便好。不然,仅凭荆州那些就不善战的郡兵,也只有可能会像当年许昭作乱一样,朝廷用兵三载方可平定,毕竟这黄穰贼子,贼势不比许昭弱。

    当然了,在他们的心里,对于被刘宏指派,从巴郡前往支援江夏的伏泉,却是不太看好的,毕竟所谓劳师远征,益州到荆州、扬州之地何止千里,而且兵士总有水土不服的原因,现在伏泉能在江夏站稳脚跟都算是不错的了。

    如果伏泉在此的话,知道这些去年还和他同为一朝朝臣的百官这么看待他的话,心里一定会咒骂这些人,毕竟他好歹打过不少胜仗,这些人至于这样看待他吗?

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 
殿内众臣各抒己见,不知兵事的高谈阔论,反正绕来绕去,都是自我推测,一点没有靠谱的答案,令得殿上坐着的皇帝刘宏颇觉无聊。

    朝堂众臣唯一还算安静的也就只有那些武将了,整个殿内倒是奇怪不已,知兵的一句话也不说,不知兵的偏偏满嘴吹着牛。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朝堂之中,论话语权最多的无疑是那些通晓经书的士人,而武将真正能插上嘴的却是很有限的。这一点,倒颇像后世那些根本不做事,就会满脑子想象用来吹牛的嘴皮子专家或者为了凑新闻净整不实报道的媒体,可以胡天海地的散播自己所谓证实的言论,而一直待在一线工作,深知事情真假的百姓却连个说话的地儿都没有。说来这些,也真是令人可笑之极,偏偏大多数人还十分相信,将其称赞为媒体主流。

    却说赵忠见群臣依旧自吹自擂,殿内气氛让得身边的皇帝刘宏颇为无聊,已经打了好几个哈欠。知晓时机已到的赵忠便走到刘宏面前,和刘宏轻声耳语数句,直把刘宏说得脸色越来越差,最终在赵忠拿出那份伏泉所写信件,又在刘宏看信时于一旁添油加醋,很快便让原本只是狐疑的皇帝震怒不已。

    只听到坐于殿上的皇帝刘宏怒喝一声“够了”,直把殿内众臣吓了一跳,纷纷噤声,抬眼望着殿上的皇帝,不知大家又怎么触怒了他,按照平日的习惯,这时候应该是刘宏意兴阑珊的离开才对,怎么会发怒呢?

    “尔等身为朕之肱骨,不思为国尽忠,反因私利贻误战机,枉为人臣。”见众臣安静,刘宏指着殿下众臣狠狠喝骂,眼中还恶狠狠的朝宋酆、伏完处瞪了几眼,骂完之后又将伏泉那捷报扔向殿内,命赵忠阐述他适才所言。

    赵忠得令,也不含糊,直接走入殿中,不理会群臣的怒视目光,将自己想到的伏泉和杨璇两人合谋,贻误荆州刺史赵凯率军围攻鄂县的猜测说了出来。他的言语之中,不断的抛出一些令人怀疑的片面的言论,若不知内情的人十有八九要着了他的道。

    比如赵忠言语中有“赵凯率荆州军两万余人围城数日不克,而伏泉却可以数日里攻克”,又比如“零陵太守杨璇与赵凯不合,十有八九和伏泉联合,致使赵凯攻城不利,事后更是和伏泉一起上书弹劾赵凯无能”,以及“伏泉破城,言语明确荆州刺史赵凯无能,甚至上报战功,一点不提及荆州军之苦劳”……

    诸如此类,等等不一而足,反正赵忠的话语明确了一个意思,这次伏泉之所以能比赵凯更快破城,其中有他和杨璇联合,一起拖赵凯后腿的原因。毕竟赵凯和杨璇不合,杨璇为了报复,完全有理由和伏泉联合,抢了原本属于荆州军的功劳。

    至于赵忠如此说的佐证,却是那封信里,伏泉态度强硬,言语中明显透露出的对赵凯不满。而以刘宏信任伏泉的脾气,却也会信任赵忠这般诡辩,也是有缘由的。虽然赵凯身为赵忠族人,即使有着血亲的原因,但也不会如此简单的给他一州刺史之职,靠着权利给他一县小官都已经不错了,毕竟对于赵忠而言,上升至州郡高官的职位,他也不能做得了多少主。

    因为这些州郡高官,是刘宏用来卖官聚敛钱财的,没有州郡六百石以上的官位,以及朝廷郎官甚至三公高位,这些令人盼望已久的官位,刘宏拿什么去卖钱呢?而赵凯在得到赵忠举荐后,就是送了大量财货给皇帝,比之他人高了数倍不止,直接就让刘宏认为赵凯比伏泉更忠心,再加上伏泉和杨璇所代表的身份,不由得不让刘宏惊疑,难道宋氏外戚在自己大力提拔何氏势力后,又寻求了外援?

    想想汉代的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不就是外戚和外朝势力结合,从而是外朝势力大增,压倒内朝皇帝作为救命稻草的宦官集团吗?现在赵凯身为宦官集团的一员,在刘宏明确说明要尽快平乱的当口,被身为外戚集团的伏泉和士人集团的杨璇联合上书弹劾,甚至直言其无能,这怎么能让刘宏忍受?

    再加上刘宏自小就当做至亲亲人对待的宦官赵忠在一旁蛊惑,所以诸般原因之下,他才相信这是伏泉和杨璇勾结,联合向赵凯发难的结果。毕竟宦官集团所外放的官吏里,赵凯身为一州刺史,他的地位在宦官势力里也算是举重若轻,这不由不让刘宏如此猜想。

    伏泉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他为了防止赵凯联合宦官反咬自己一口,提前和杨璇一起上书为战事证名,甚至将事情经过写的清清楚楚,反弹劾赵凯,却被经手传递捷报的赵忠抓住了外戚和士人掺和起来的由头,带歪了事实,让刘宏生生的以为这是外戚和士人一起联手的结果。

    说起来,这可真是倒打一耙,却又解释不清,毕竟伏泉忽略了杨璇是士人的事实,这个疏忽却是深深的刺痛了刘宏。因为刘宏最恨外戚如此,想他自幼就因为大将军窦武和外朝势力结合,对于宦官的党争里挣扎不已,所以对于亦内亦外的外戚当然防范颇深,因此一直不想提拔外戚。

    如果不是因为伏泉的穿越,历史上宋氏外戚此刻早就因为刘宏不喜而彻底进入坟墓,甚至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刘宏都将外戚彻底搁置。没有后来的黄巾之乱,恐怕也没有何氏外戚的崛起,甚至之后何氏崛起,刘宏都不喜何进,因为何进是杨赐的弟子,天生和党人士人有联系,是他和外朝妥协的纽带,不然何进能不能做到大将军也难。

    即使是这样,后来的何进不也是一直被刘宏提防,甚至为了不让何氏成外另一个窦氏,下了密旨让宦官蹇硕铲除何进,不也是为了彻底葬送何氏,让他喜爱的刘协登位,为刘协铺路。至于刘协能登位,除了刘宏喜爱刘协以及愧对王美人之外,不也有刘协背后没有权势非凡的外戚母族的存在的原因吗?

    综上所述,现在的诸般种种原因之下,刘宏根本听不清任何的辩解,此刻的他有一种“宁愿错杀三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执念。纵然这事情空穴来风,他也不能让赵凯有所损失,甚至要重重的打击外戚和士人集团。

    如果他们两者之间有勾结,那事情就很好,根本不需要有刘宏多想。如果两者之间没有关系,那也无所谓,就当给两者一个警告,让他们明白结党之后的下场。

    这边刘宏发怒时候,那里赵忠连忙使眼色给自己的亲信侍中任芝、乐松二人,这二人也是人精,很快便读懂赵忠意思,在刘宏发完怒吼,赶快在朝堂诸公没有反应前,取走刘宏所率书信。

    任芝、乐松两人身为侍中之职,因侍中为随侍在皇帝左右的顾问官,像朝会这样的正式场合也可以陪侍左右,所以靠得刘宏位置很近。再加上他们早有准备抢夺书信,其他朝堂百官怎么可能是他们二人的对手,能抢到那封捷报才怪。

    两人匆匆相互交替阅览之后,便将信交给其他朝官,因为随侍皇帝身边多时,他们看了捷报自然很快明白刘宏为什么会这样。在对皇帝发怒的原因心中有谱后,他们便在朝堂百官不知具体情形如何的情况下,提前一步开启了弹劾,这是二人在刚刚被卢植痛骂,怂了一波的反击。

    只见任芝先行礼出声道:“启禀陛下,荆州刺史凯一心奉公,竟遭巴郡太守泉、零陵太守璇合谋拖延战事,二贼居心叵测,当以槛车征诣廷尉,诏廷尉严查之。”

    话音落下,旁边乐松也跟着行礼出声,不过他的话语可是比任芝更加严重的多了,只听到乐松说道:“臣附议,二贼欺君罔上,蒙蔽圣聪,实属罪大恶极,然今江夏战事危急,宜当遣朝中重臣,遣旨审查,如有确凿事实,可便宜行事,以诛贼臣。”

    好嘛,对于任芝、乐松这两个寒门出身,如今骤然爬到政途高位的大臣来说,他们除了能明白皇帝新意外,那往人身上泼脏水,颠倒是非的能力也是绝对厉害的。虽然他们不知道赵忠和皇帝说了什么,但是凭着这封捷报里,伏泉和杨璇弹劾赵凯,再加上刘宏话语里所说“不思为国尽忠,反因私利贻误战机,枉为人臣”的话语里,就已经能猜到如何倒打一耙了。

    反正伏泉也只是有一封捷报而已,一点证据都不能证明事情真相,至于他和杨璇的联名,也早就被宦官集团往外戚和士人集团结党营私,共同陷害宦官集团的路子上引了,这样子下来伏泉的捷报也就相当于根本没发一样。

    至于有没有证据,这也简单,没证据制造证据呗,只要先让皇帝将这事情做下定论,然后他们举荐自己人去调查,发动自己的政治力量,各种证据不是手到擒来?

    事实上不止是这两人,在刘宏身边的赵忠也是这样想的,他甚至都准备朝会结束,就快马通知赵凯写一封喊冤书来辩驳。之后只要找到伏泉和杨璇“勾结”的证据,就不愁打击不了他们背后的外戚和士人集团。

    这边任芝、乐松二人讲完,那边朝堂之下便有大批人附和,明眼人细看之,定会发现这些人都是宦官一系的官员。此刻他们虽然都没有看到传阅而来的伏泉的捷报书信,但是政治的警觉性,以及帮助同一派的任芝、乐松,为他们加油助威,就不得不让他们立即如同条件反射般来助威,毕竟只要稍微察觉到苗头,他们就能发现这次弹劾可是抓到外戚和士人之间的“把柄”,能不让他们激动吗?

    朝堂局势一下子就让宦官派系占了上风,外戚和士人集团很多人却是因为不知情而无法出言,毕竟以众大臣的传阅速度,恐怕很多人等到刘宏决定立案,他们也看不到信的内容,而等到他们看到信的内容,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他们之中也有政治警觉性高的,因为任芝、乐松弹劾的话语,知道了是因为伏泉和杨璇结党营私的事情惹怒了刘宏,立马就是凭着直觉反驳。现在即使他们没看到信的内容,也不能坐以待毙,不然等宦官集团得势,将这事情定了性,伏泉和杨璇根本就没法救了。

    很快,数年之间,早对朝堂争斗熟练的宋酆当先起身出列道:“启禀陛下,此事不可,巴郡太守泉、零陵太守璇合谋未知真假,岂可随意轻处?此置江夏数万汉军于危地也,临阵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