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206部分

汉末皇戚-第206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泉这地图也是离开江夏时,特地寻来的,来时偷袭,因为有秦川和他献出的叛军驻防的地图,所以一时并未用得上。现在烧毁叛军粮草成功,他并没有直接往北面的舒县方向走,而是一路南下,向着庐江郡旁边的丹阳郡走,就是为了避免和赶来的叛军相遇,从而遭遇围攻才这么走的。

    不过,这样走安全是安全,可是毕竟道路不熟,只能靠地图引路,也让伏泉头疼。因为,庐江不似别处,郡内多数东南部多处都处在大别山的余脉处,那群山环绕的崎岖道路,你就是有地图也没法第一时间行军。幸好路上伏泉遇到了这几个樵夫,不然的话,估计他得摸索好久,才能按照自己心中事先想好的退路离开。

    拿着地图,伏泉随后又招来关羽、徐晃等军中心腹将领,随后和这几个樵夫细细问询,最终一番讨论,伏泉下令继续南往,由樵夫带路,走大道直接去枞阳。

第三百六十四章 简单的障眼法() 
已至午时,昨夜被汉军偷袭纵火的山包里,此刻已经见不到入侵的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队又一队的人数多寡不一的叛军兵卒前来取粮食。

    这些叛军,或数百人,或数千人,在各自渠帅的带领下,心情忐忑的往山包进军。最外围的营寨门上,几个血淋淋的人头十分令人恐怖,吓的不少叛军兵卒心中哆嗦,有兵卒知道那几人都是叛军渠帅时,都窃窃私语,讨论他们的斩首是否与昨晚的事情有关。

    昨夜叛军的粮草被焚的事情,他们这些兵卒已经知道了,此刻他们突然被黄穰命令前来取粮食,虽然说是为了接下来强攻舒县的战斗做准备,但还是让他们心中忐忑不已,生怕这次所谓的取粮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

    当然,如果黄穰知道他们的想法,一定会为此感到好笑。其实叛军粮草被焚烧的消息,黄穰是根本没打算封锁的,因为毕竟大军各部都有少数兵卒去过这山包里取粮,只要稍微有点心的人,见到昨夜那场大火后,都能察觉到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黄穰之所以不封锁消息,也是有此缘故,毕竟真的强制封锁大军关于昨夜那漫天大火的内幕,以及自己在那大火后做出的全营戒备,命兵卒支援的命令,肯定会让许多人加深怀疑,真的确信自己已经没有粮草了,这是黄穰极不情愿看到的事情。

    并且堵不如疏,既然强制封锁会起到反效果,黄穰便索性不“堵”,直接正大光明的让各部兵卒前来看到他早就准备好的“粮草”,以此来稳定军心,不至于让各部叛军,因为谣言而彻底对起义失望,从而心生二心。

    终归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些叛军兵卒如果在黄穰严密封锁大火消息时,听到类似于“大火是汉军焚烧己方粮食引起的,而己方此次再无多余粮食”的类似话语的话,肯定会引起军心不稳的。

    但是,如果让这些叛军兵卒,知道自己同僚来山包取粮食,见到满山粮食,并且传出汉军只是烧毁了一点粮食,根本没有使得叛军有断粮机会的话,那就根本不会使军心短时间里有起伏。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那些被派来取粮的兵卒,见到山包里似乎堆积成山的鼓鼓的麻袋时,心里就一阵轻松,原本因为谣言而动摇的军心都被稳了下来。

    这些兵卒加入叛军多数人其实都是为了吃饱肚子,而不是心里有什么夺取天下的大志,这东西除了黄穰这些叛军高级将帅会下以外,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

    那些取粮的兵卒迫不及待的就跑到麻袋旁,背起那些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军粮食时,却被一直守卫在山包左右的“穰军”兵卒截住。

    随后那些“穰军”兵卒告知,粮食只能由他们取出给前来取粮的兵卒,其他人不得入内后。然后立即让这些远来取粮的兵卒原地等待,那些“穰军”闻明他们要取多少数额的粮食后,自己前去取粮食,然后将似乎随意搬来的粮食交给取粮兵卒。

    其实这些“穰军”也害怕,毕竟一旦让其他兵卒来直接搬粮食,谁知道会不会出意外,让他们的辛苦伪装被发现。从而导致其他叛军兵卒猜出大军粮草已无,消息再传播出去的话,估计整个叛军大营都会出现哗变的危险。

    山包里,黄穰见到大批兵卒,分批运输粮草向营地行进,并无异常时,心中这才舒了一口气。他也怕自己这招瞒天过海之计会被人看出来,之所以让他的心腹“穰军”如此为之,也是为了防止其他取粮兵卒搬出那些掺加杂真粮食下面的掺加了泥土的“假粮食”。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那些兵卒能按规矩搬东西,有的部队图省事,会随意搬粮食,那样的话,是很难预防不被随意搬运麻袋而发现其中的“假粮食”。因此,为了计划得以实施,黄穰才特地命令“穰军”如此行动,用这种简单的障眼法去迷惑其他兵卒,他宁愿这样有些费力的搬运粮食会让其他兵卒生疑,也不会让这计划直接被暴露。

    一名骑士快马从营寨外而来,入了寨后,策马到黄穰身边,然后下马气喘吁吁的说道:“报将军,南方诸军四处搜捕,百里内皆无汉军踪影。”

    “恩!”黄穰颔首,随后道:“令诸军就地留守南方,护卫粮草,切不可再令汉军袭营。”

    “诺!”

    说完,那骑士转身上马,出了寨子,向着南方而去。

    黄穰话里所命令的南方诸军是昨夜他命令前来救火支援的几支部队,以及原本守卫山寨的兵卒组成的大军,他们被黄穰命令合为一部,南下追击汉军,搜索附近一切蛛丝马迹,必须找到汉军身影。

    至今黄穰还记得那些被自己下了命令的渠帅,脸上那疑惑的神情,毕竟汉军都跑了快一夜了,除非他们人人都骑马,或许还能追上汉军,不然现在再去搜捕,明显有些多次一举。

    他们不知道的是黄穰之所以下了如此命令,完全就是为了调开这些昨夜清楚知道叛军被焚毁大半粮食的军队,否则,不把他们调走,一旦他们和大营里前来取粮的军队联络,得到昨夜汉军偷袭后的粮草真实情况,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所以,这才有了刚才黄穰明知南方搜索了百里有余,没找到汉军丝毫踪迹,还依旧要南方诸军搜索,甚至让他们在外扎营的原因,就是为了掩盖消息,好让他这招瞒天过海,稳住军心士气的计策能够成功。

    看着各部前来取粮的兵卒渐渐离开营地,军心士气并未减少,黄穰心中暗想,成败就在此一举了,攻不下舒县,自己这数年来的辛苦筹谋就该功亏一篑了,可恨伏流川那贼子,连续三番坏吾大事。

    “阿、切!”

    远在南方的伏泉无缘无故的打了一个喷嚏,心中暗想莫非有人在想他?随后自嘲一声,继续带人往他的目的地走去。

第三百六十五章 枞阳小城() 
舒县南方,大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有一古老城池,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

    《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曰:“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其中,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前汉武帝时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枞阳之名,亦有缘由,因城池位于大别山之东南麓,而大别山内多枞木。《尔雅·释木》有言“枞,松叶柏身”,因其城位于大别山南,故名“枞阳”。

    至东汉光武中兴以来,枞阳因新朝末年战乱,人口锐减,所以被罢县名,并入庐江郡郡治舒县地界,成为了舒县治下在群山里一个逐渐被遗弃的偏僻小城。至今百余年来,县内人口才稍有增进,此刻的枞阳城也不过是一座户不足万,人口约近三万的小城而已,一点也未恢复昔日庐江大县的风光。

    自判决粮草被焚后三日,伏泉所率汉军一路南行,军队身后跟着一群百姓,靠着地图和当地向导,终于赶到了原本计划的预定目的地,便是前方已经渐渐出现眼前的枞阳城。

    望着前方越来越近的城池,伏泉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气,暗中为自己南行而庆幸,如果当时冲破山寨叛军的阻挡后,直接北往,朝庐江郡治舒县县城行军的话,定是危险不已,说不得要被叛军包围。

    哪像他们南行走枞阳这条路,一路上皆未遇到叛军,可谓是有惊无险的到了枞阳地界。而现在枞阳城头悬挂着的“汉”字大旗,清清楚楚的说明,这座城池并未被叛军攻陷,对于如今只有千余残军急需休养生息的汉军来说,真是一处宝地。

    一路之上,遇到不少逃难百姓,越靠近枞阳,百姓越多,询问之下才知他们都是叛军攻来,携家带口避难的舒县人。听闻叛军正与朝廷大军对持在舒县城下,他们因为心中那份故土难离的心情,便都就近暂时避难在舒县南方的枞阳地界,在险峻的大别山里讨生活。这里大概是城池太小,人口太少,叛军看不上,才会发兵劫掠,而他们也正好不用逃难它郡,就在此等待朝廷大军平乱成功,然后再回故土。

    起初,伏泉这支刚刚浴血奋战的汉军,因为满身血迹,还有衣服都因为扮作叛军弄得破烂,一旦也不像汉军的制式甲胄,甚至他们连一面“汉”字大旗都没有,所以被那些百姓误认为是叛军,还闹出一些不愉快的笑话。

    幸好,自己麾下几名探路的兵卒被百姓当做叛军擒拿,并未反抗,只是以理说明自己身份。待到那些百姓知道他们是随“戾龙”巴郡太守伏流川前来平叛的汉军,并且前夜刚刚夜袭叛军屯粮营寨,从而南撤后,因为那几名探路兵卒从始至终都未反抗,为了确认事实准确性,那些百姓派了几个壮汉前来和自己验证时,伏泉才知道闹出了这乌龙。

    当然,自己放出的斥候无法证明身份,可伏泉不同,毕竟他身上可是有大汉正统的调兵文书,以及官印等物,那几个壮汉明显是因为见过世面才敢来的,反复查验了伏泉文书、官印等物的真伪,这才带他前去解救了被困兵卒。

    后来,伏泉在听说那些百姓还准备等舒县之战结束,朝廷平乱后再回故乡,一番权衡,因担心叛军若是缺粮,四处搜刮,很可能攻打枞阳,便劝说众人随他去枞阳,这才有大军身后跟着一堆拖家带口的百姓的缘故。

    枞阳城毕竟以前是县城,历史又十分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建造维护,因此城池规模可一点不逊色中原一些大城。

    城门前,因为有着伏泉派去的前锋斥候,带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书、官印为先导,此刻城外早已集结了一大堆人,城里的一众官吏闻知巴郡太守到来,纷纷出城相迎。

    伏泉见此自然不会装大架子,远远的就小跑前来,然后对诸人行礼道:“孤远来至此,当不得诸位如此相迎。”他现在身为客军,在这庐江郡内还是要低调的。虽然他贵为大汉亭侯,又是一郡太守,然而毕竟所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他若是架子摆得足了,惹怒了对方,说不得这些地方官吏在一些事情上刁难自己,让他极为被动,因此不如把架子摆低一点,大家和和气气好办事。

    “见过伏巴郡!”

    众人一听伏泉自称“孤”,自然知道他的身份,连忙行礼,同时也对这位远来的太守好感颇多。他们之所以远迎而来,当然是为了支援刚刚血战的汉家大军了,同时也是有想见这位“戾龙”太守,毕竟人家前程远大,背后朝中后台又硬,自然存了不少结交的心思,否则,换一个名气小、家世低的外地太守,他们就算在县署里接待,也没有什么不妥。

    一番行礼客套,伏泉和城内诸吏互相认识一番,因这枞阳被罢县名,自然不可能有县令、县尉这些官职。城内最大的官也只有前任郡署安排的一名南部督邮在此主持日常事务,其他的也就是郡署的其他吏员,毕竟枞阳已被归入郡治舒县治下,理论上已经归郡署管辖,因此要治理也只有郡署派人过问了。

    入得城中,城内的数千汉民百姓听闻平定蛮乱的郡守到来,也是纷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场面一时之间好不热闹。

    “

    一路上,得汉城的官吏们见城里如此热闹,纷纷拍着伏泉这上官的马屁,讨好着这位上任以来第一次巡视郡内的太守,特别是那得汉令,简直恨不得把自己能知道的好话全部说尽。

    看着那似乎年近五十的得汉令,伏泉想想也知道这人为何如此了,毕竟按照他这年龄,还在这民不过万的小城徘徊,官途可想而知。如此讨好自己,也是希望自己在上计时多给他一些功绩,起码等到告老时不用耗费在这山野古城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阳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