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207部分

汉末皇戚-第207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他一些功绩,起码等到告老时不用耗费在这山野古城了。

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阳兵() 
自从黄穰率众起义围攻舒县以来,枞阳城内就是人心惶惶,生怕叛军南下攻取舒县南方的枞阳城,毕竟枞阳已不是大县,兵少人寡,叛军真要来几万兵马,他们还真不太可能能扛得住。

    其实若非是黄穰先前十分重视舒县的武库,这才让手下十二万余大军围在舒县城下,未分兵他处,再加上舒县和枞阳之间相处甚远,中间又有险峻的大别山余脉阻隔,恐怕此刻这枞阳城外也有几部叛军兵马前来夺城了。

    当然,叛军没有直接攻枞阳,这对伏泉来说却是极好的,毕竟一方面他火烧粮草往南撤退并无阻碍,另一方面带这残军来枞阳休整,也不需要有太多的心里压力。

    因伏泉此番虽然是有预谋刻意往枞阳撤退,不过事先为了保密,并未通知枞阳城内官吏,甚至他自己麾下的兵卒也没有告知,所以枞阳城中的官吏在知道三日前的那场火光漫天的大火竟然是伏泉带兵奇袭叛军屯粮处,火烧叛军粮草时,都是不断称奇,大赞不已。

    “君侯此功真有霍骠骑之风,黄穰逆贼此番定无幸免之理。”

    “是极!是极!贼军无粮,必自溃也,君侯真名将也。”

    “常胜将军,必伏巴郡也。”

    ……

    官场之中,吹捧拍马屁之事,对于伏泉来说,早已习惯,见怪不怪,只是笑着推辞,众人一副和和睦睦的往城内而去。

    入得枞阳城中,城内略显萧瑟,大概是此刻郡内贼乱汹涌,枞阳城内的街道上行人稀少,不过却是多了不少随意搭建的草棚,里面都住满了人。

    一问才知,这些都是舒县周围逃难来的百姓,只是他们和伏泉路上遇到的那些避难在大别山附近的百姓不同,逃到了枞阳城里避难。不过因为舒县四周逃难百姓太多,即使枞阳本来也是一个大县城,那庐江南部督邮也没有足够的房舍来安置这些逃难灾民,这才让他们在街道上搭了草棚,暂时居住。

    此时还是盛夏酷暑,这么做的话虽然有损城内形象,但是如今城外叛乱不休,如此做的话,倒也不失为一权宜之计。

    伏泉带领麾下汉军有着枞阳官吏带领,一路行走,众人入城后的安置场所早已有了安排,虽然枞阳已经被罢了县,不过原本的县署官舍以及兵营倒是依旧存在,正好可以安置伏泉及麾下一众兵马。

    沿路不少逃难百姓,见到伏泉这支衣衫不整的汉军兵士,多数面露惊恐,他们倒不是害怕汉军,而是以为叛军已经往枞阳攻来了,而伏泉这支兵马则是因为被叛军打败,逃到枞阳休整的。

    毕竟伏泉麾下汉军此刻的扮相实在不像是一支打了胜仗的部队,不说外貌,便是士兵的精神面貌,也因为连日不休的行军,把原本火烧叛军粮草的喜悦彻底给抹平了,显得十分没有精神气儿。

    街道上的百姓不少人因此大声喧闹,四处奔喊,颇有一种散播谣言的趋势,愈演愈烈,伏泉与身旁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他这支也算是大战过后的凯旋之师,竟然会被人当做败军,说来也是让人感觉可笑。

    好在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见势不妙,连忙上前安抚,驳斥了那些散播的谣言,说明伏泉以及他麾下所率兵马皆是三日前夜袭火烧叛军粮草的壮士,这才稍稍止住了谣言。不过这显然不可能立即让百姓相信,纵然三日前,枞阳城里的百姓都见到城外远方那漫天的大火,但是谁也不能证明这火就是汉军偷袭了叛军后,烧毁叛军粮草所导致的,一切只能等城外逃难百姓陆续传来的消息,用时间来证实此事。

    只是,虽然如此,但总归是有了官方的“城池安全,并无贼军攻城”的承诺,这也让一部分人怀疑归怀疑,却也不妨碍他们闲的没事干,去做其他事情。比如,聚集起来,纷涌上街道争相观看“戾龙”伏泉,好好看看这位少年“名将”到底是什么样子。

    虽然伏泉立功其实不多,但无疑他自出仕以来,所立战功都是颇大无比,而且都以胜利告终。加上他那显赫的家世背景,对于一般百姓而言,这也就相当于名将了,即使这个“名将”可能现在还有些水分,不过这却无法改变百姓对他的看法。

    在这大汉,能引人争相注目的除了地方名士,也就只有名将可以如此了。当然如果你长得俊俏,肯定是可以引起无数少女怀春般的爱慕,但是和名士、名将这种,能让男女老少都通吃般的前来瞻仰,无疑前者显得十分有些不如了。

    枞阳当地十分尚武,那些闲的没事干的百姓听闻有“名将”到此,都来欢迎顺便看看热闹,场面因此曾一度有些混乱,毕竟对于古代娱乐活动少的百姓来说,能一睹名人的风采,也是一件不错的趣事。

    见此,伏泉也是感到无奈,他也知道原因为何,却是不好阻止,虽然自己这“名将”的称呼有些水分,比不得凉州三明之流,但自己的战功也是实打实的大,所以只能任由自己被当成后世的明星一般任人观赏。

    见到许多人看着热闹还带有羡慕的目光,伏泉不由苦笑,这一幕让他想到后世的追星族、脑残粉丝一类的事情,他可十分怕突然会出来几个听了自己事迹就搞出一些奇葩事情的百姓,那样他可招架不住。毕竟,在后世娱乐活动那么多的时代,还有无数精神空虚的粉丝为自己喜爱的明星干出一些奇葩事情,更何况古代这个娱乐活动十分匮乏的时代,谁知道会出现什么变故呢?

    不过,可能是伏泉多想,一路到了官舍,都没有他担心的事情发生,大概是古人太过守礼的缘故。

    入得官舍,在确认麾下兵卒都已安置在兵营,城内各式医匠都被征集前去治理后,伏泉便招来那庐江郡南部督邮,说明他接下来的打算。其实也没什么,无非就是“征募兵卒,救援舒县”而已,毕竟这枞阳附近,也是大汉朝出了名的出精兵的地方,而在此地被募集的兵卒,都有一个闻名的外号“丹阳精兵”。

    伏泉深知,自己麾下兵卒如果不好好补充的话,即使现在全员健康,也根本很难打的叛军,因为两军人数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第三百六十八章 终是屠城显本心() 
阵阵江风卷起千堆巨浪,射蛟台下,波涛汹涌,令人不由神往数百年前,汉武帝巡狩登台至此,望这滚滚江水,神情激动之下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