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219部分

汉末皇戚-第219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长,且慢,此子早慧,定是不凡,且听其一一道来。”

    不过,伏泉虽然重视周瑜,但是随他前来的几名将领却是根本不知道周瑜身上有多大的潜力,特别是关羽,一声厉喝就把那有些跃跃欲试的小周郎给吓得不敢说话了。当然,伏泉自然不会允许此事发生,阻止了关羽,反而夸赞了周瑜,让他继续说道。至于周瑜早慧什么,他们爱信不信,反正对于伏泉而言,自己一句话,他们也只能接受。

    上官有话,关羽只能受着,用他那凤眼狠狠瞪了一眼周瑜这小正太,直把那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正太瞎得唯唯诺诺,不敢说话。

    见此,伏泉只能苦笑一声,然后走进周瑜面前,笑着道:“莫怕,有孤在此,汝有何言,且慢慢道来,莫理会别人如何,有道是,英雄出少年,孔文举四岁让梨,甘罗十二岁拜上卿,何需计较他人看法?莫非适才所言,皆汝妄言乎?”

    少年人最受不得讥讽,周瑜就是如此,想他自幼便自诩为天才神童,天生就有一股傲气,比一般孩子还要自傲几分。很快,他便调整了情绪,然后向伏泉行礼后道:“敢问伏巴郡,前番舒县城南上空大火,可为伏巴郡焚叛军粮草之故?”

    第一句话,便让伏泉眼中一凛,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周瑜,然后浅浅颔首点头道:“正是,汝这小儿,如何知晓?”适才从和陆康的对话里,伏泉知道,舒县此刻对于自己夜袭叛军屯粮处,焚其粮草的事情都不太知情,或者有少数人听到高层信息也没有去相信的,而周瑜这个小正太,语气里明显已经确定事情是自己所为,这就由不得他不注意了,很明显,周瑜的想法肯定是小家伙自己分析总结的,如今只是确认而已。

    “这有何难!自那日伏巴郡夜焚粮草后,城外便流传粮草被袭一事,而袭击叛军者,非城内兵马,且荆州之军尚在平息荆州贼乱;扬州之军则集结甚慢,如今屯于历阳,此二者皆为朝廷平乱主力,皆未援往舒县,自不会是二者其中之一。”周瑜大声回道,面色悠然,昂首挺胸,颇有种胜券在握的感觉,随后接着道:“今伏巴郡率兵败黄穰,令贼子毫无招架之力,时机之巧,甚所难见,自令人疑之。”

    好吧,没想到自己被周瑜这小正太给唬弄了,这家伙根本没把握确定自己烧了粮草,刚才只是试探而已,伏泉不由苦笑,果然这些名臣将相自小便是天生的政客,那些政客该有的素质,只有天生的才行,至于后天培养,机会很难有那份睿智和手段。

    “既如此,此事与破叛军有何联系?”

    “适才袭叛军营寨时,伏巴郡可查探贼子粮草乎?其所屯粮草,可够大军食用乎?”

    几番相问,周瑜直接说到了值得伏泉注意的地方,让他不由思索起来。的确,适才焚叛军营寨时,并未寻到太多粮草,那些被他所率兵卒点燃的粮食,明显根本就不够叛军打一场围城战的,可是黄穰却真的坚持在攻打,不由得伏泉深深怀疑起来,这里面的问题很大。

    想了几番,一丝灵感涌上脑中,大致猜到周瑜想法伏泉随即对他道:“依汝之见,莫非黄穰叛军一直无粮可食乎?”

    “正是。”

    “可有凭证?”

    “并无。”

    伏泉略显失望,很显然周瑜的这回答不能令他信服,没有证据证明黄穰没粮,那他也就根本不能去冒这个险,毕竟己寡敌重,做事不小心翼翼些,真要失足中了叛军诡计,那可就是哭都没地方哭啊。

    对面的周瑜见伏泉模样,本就早熟的他一眼便看到伏泉眼中的失望,而在见到伏泉身后关羽等人,在自己说出没有凭证后,那一副他也就这样的神情后,令得周瑜自己也十分不爽。忍着气,正太昂着头,看着面前这个愿意听自己意见的巴郡太守道:“吾虽无凭证,但可施法试之。今叛军新败,其若营中无粮,两三日内,必有异动,伏巴郡只需备好兵马,待其自溃,出兵伐之,敌本无粮,士气不扬,攻之必克也。”

    这一番话说完,不由得令伏泉对周瑜高看了几眼,毕竟他的话里明显是已经读过不少兵书的兵法大家才会说的话,有理有据,不得不让伏泉高看。

    当然,不止是伏泉,甚至伏泉身后的关羽等人,也不由得在从中周瑜这个小正太嘴中听到这一番军事见解后,不得不重新审视面前这小孩子起来,毕竟,无论周瑜的推断对或错,能在如此年龄说出这种兵事见解的,就足以证明他的不一般。

    的确,正如周瑜所说,只要叛军真的是经过伏泉两次袭击后,粮草被烧的差不多了,他只需要坐等几日,整兵备战,待到叛军各部因为粮草不济,自己内乱时,以精锐之兵攻之,必可一战而胜。

    后世有句话说得好,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充分说明了粮食对一支军队的重要性,现在如果叛军真的无粮,恐怕就是黄穰的个人威信再高,也弹压不住他手下此刻经过连日来的舒县围城战后,所剩下的八万余兵卒家眷的内讧。

    到时候,一旦叛军出现哗变危险,那就是伏泉他取胜之时,一瞬间,伏泉犹如拨开云雾见青天,顿时明白了接下来该如何去做,同时,看向周瑜也是更加的不一般了,直把那小正太看得不好意思之极。

    想到后来周瑜凭着直觉慧眼,早早便和孙氏集团十分亲密,并且在孙氏崛起前后,都有着不小的贡献。之后更是凭着一己之力,促成孙刘联军,并且赤壁大破曹操,伏泉就不由得暗道看来有的人的确是天生的将相之才。

    可以这么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孙氏的成功,看来自己得想办法好好和这小正太搞好关系了,毕竟现在孙氏因为自己的缘故,孙坚早就投靠了宋酆,也算是他们外戚集团的大将,自然不会再像历史那样前期运气不佳了。

    如果这样,也就更没有后来孙策、孙权什么事了,他们两个就乖乖的走父亲的路子,投靠外戚吧,而若如此,自然也就没有周瑜和孙氏的交集了,那么周瑜要出仕,如果和自己关系不浅,说不得要来找自己寻求门路,那样的话,这周瑜还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第三百八十三章 哗变伊始只为粮() 
周瑜所献的试探计策,虽然因为他年幼,有些想当然,很多地方经不起伏泉这些久经战阵之人的推敲,但是有一点他说得很对,叛军如果真的已经没有粮食,那么他们肯定会有异动的,而对于此刻舒县城内守城的汉军来说,现在的汉军只需要好好休整,观察城外叛军的动作便可知道答案了。

    翌日,经过昨日的败退和营地被袭的叛军,早已退出了他们原本的营寨,而是另择一地重新扎营。原本的营寨早就因为汉军的大火毁了大半,即使修复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那营寨里此刻弥漫的黑烟味道,也是让人难以忍受,几番原因相加,也就不由得叛军高层选择重新立营寨了。

    当然了,这才一天功夫,军中现在又有那么多的老弱妇孺,他们不能参与扎营,而且还要占据不少营帐,叛军自然不能和原本一样,扎成阵型严密的营寨,只能是松松垮垮的先把大概营寨扎好,等着以后慢慢建造了,营寨的防御力可谓是微弱无比。

    营寨中帐里,叛军首领黄穰此刻却是心烦意乱,因为他最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大军粮食不足的消息已经彻底暴露了。在汉军火焚营寨后,随后赶来救援的兵卒除了寻找自己家小以外,便是灭火扑火了,同时,本着能救一些东西就救一些的想法,不断的救东西。

    只是,很显然,现在是夏日,天干物燥,汉军的这一场大火烧得猛烈,营寨里面多数东西都救不出来了。本来事情到此也没什么,然而不巧的是,营寨里原本囤积粮食的地方,却有一段空地愣是没着火,这诡异的一幕自然让得叛军不少兵卒惊讶,纷纷前来查看出了何事。

    也正是这一幕,让得黄穰苦心隐瞒的真相彻底暴露了,原来之所以那一块空地没有着火,却是因为黄穰早就为了制造军中粮草充足的假象。他当时特地命令心腹军需官,用沙土装满麻袋,然后混着一些真粮食,堆积在一起,继续欺骗手下的大军,同时,又让军需官暗地里慢慢缩减兵士的口粮,比如小斗充大斗等欺骗手段,这才还能坚持道现在。

    不过,随着那场大火的发生,当不明真相的兵卒前去拯救粮食时,这才发现那些混在真粮食里面的沙袋,竟然有大半装得是泥土,里面的粮食都少的可怜,一下子便捅了马蜂窝。

    如果说叛军被汉军靠着偷袭这类的手段,在优势兵力下,连番失败,只会让他们一时之间气馁,并不会让他们彻底丧失斗志,失去反抗汉朝力量的话。随着军中无粮,黄穰用泥土充做粮食的消息走漏,面对即使反抗汉朝,他们也会死去的未来,多数叛军都因此直接彻底丧失了士气。

    毕竟,现在的情况下,进攻是大概率的会战死,退却则是小概率的会饿死,选择哪个,自有分晓。只要不是坚信自己有不败金身的,都会选择后者,终究选择后者的话,虽然有可能会因为无粮而饿死,但也说不定路上会遇到土豪富户,让他们获得粮食,从而活下去。

    叛军士气低落,甚至不少将帅都因粮食一事对自己不满,这正是让黄穰伤神的原因,毕竟他可还指望靠着麾下兵卒的优势兵力,再破了那舒县的,在他看来,即使舒县城内的守军有了伏泉这一支数千人的援军,但是两军兵力上的差距不是汉军多了几千人后,就可以弥补的。

    只是现在,自己想的这一切都要泡汤了,而和麾下那些为了求生会选择撤退的兵卒不同,黄穰知道现在的情况,他更不能撤。他不想那些文化知识不够的泥腿子兵卒那样,以为撤退逃命就能万事无忧的了,他深知自己这支造反的军队,如果没有坚甲利兵加持,以及足够的粮食,再辅之以坚城守护,他们最终只会被汉军围剿,最终覆灭。

    而也正是有着这个理念,黄穰才会放弃很多农民军会走的流民式的反抗路线,在起义初期就攻占了江夏郡四县县城,并且之后在西攻江夏无果后,选择东进扬州,继续攻城略地,他深知没有一块自己的地盘,是根本抵抗不了有着全天下作为支撑的汉朝。

    可是,随着粮食已无的问题暴露,黄穰一切苦心终将白费,虽然昨日也抢救了一些粮食,但是对于此刻他营寨里面那八万多张嘴而言,明显根本都不够。甚至叛军从早上开始,就已经从暗地里偷偷缩减粮食,变成明目张胆的克扣了,每个兵卒的粮食都要少了快一半,而他们的家属,都是靠米汤吃饭了,也就是这样,粮食也就最多只能够大军吃上五日不到而已。

    “报!”一声兵卒的大喊声,打断了黄穰的思绪,正当他想要喝斥这个兵卒未经允许就直接闯入帐里时,却听那兵卒道:“将军,出大事了,营寨有人哗变,几位渠帅打起来了。”

    黄穰顿时大惊,他明白必须要赶快平息内乱,绝不能让事态扩散,否则他大事休矣。连忙带人前去制止,不过,有些事情可不是他想制止就能制止的,毕竟没有人会把命交给一个让他们连饭都吃不饱的人手里。

    只见营寨各兵士排队用碗乘米粟的地方,此刻不少兵卒都在互相推搡,要对方离开,让他们先乘米粟。终究现在粮食紧缺,虽然黄穰定下来每个兵卒额定的饭量,但是毕竟取饭有先来后到,谁先取饭,耍点花样的话,肯定吃得要稍微多一些,而后来的人也就只能吃得少了。

    人都是惜命的,不想死的,后世有的人为了吃饱饭,可以铤而走险去犯法,而现在,这些叛军想多吃到一口饭,就要靠着实力去争抢,甚至拼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即使他们之前是生死相依的同伴,一起扛着箭矢攻城,现在也要为了一口米饭而互相插刀。

    当然,这些叛军再如何争斗,他们都没有拥挤到那些军需官处,因为他们害怕在那里相斗,最终糟蹋了粮食,那样也就得不偿失了,终归此刻的每一粒粮食都对他们弥足珍贵。

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当当() 
叛军大营里因粮食而引发的争执继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黄穰赶来时,即使连番怒斥,也难以阻止麾下的兵卒争抢。而这事情,也随着无数兵卒推搡间,火药味的升级而变得愈演愈烈,从几支部队蔓延到叛军整个营寨,最终造成了叛军大营里的集体内讧。

    营地里异动连连,营寨外也是暗流涌动,叛军大营远处的一处草丛里,随着长得有人高的杂草飘动,从里面走出两名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青年壮汉,两人冷冷的注视着叛军营寨里发生的一切。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