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315部分

汉末皇戚-第315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其古已有之,然无论哪朝,多是赐予虚位王爵,实行自治,伏泉加以更改,变虚为实,立成万世之良法。伏泉所献之策,根本目的是慢慢同化异族,如同后世天朝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一样,很难出现蛮夷反叛的事情,除非中央政府彻底衰弱。只是此策花费钱粮人力靡费太多,所需时间也长,也许三代、五代,甚至百年,所以是为中策。

    而作为上册的第三策,却是最毒之策,因为用此策,武力压服,至多三代之后,塞外之地除非是有其他外敌入侵,否则便将不复有蛮夷了。

    这也很好理解,这就是和后世移民多数移民美利坚的华人一样,最终很多人都只说自己来自华夏,但却是美利坚人一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人生活,最终只能被同化,现在如果大汉将那些蛮夷,强制迁徙到早已经被大汉控制的蜀地、荆南等地广人稀的地方,再用武力强制镇压他们,三代以后,他们的后人即使知道自己出自塞外,恐怕也不会认为自己是蛮夷,而会是认为自己是汉人,是中国之民。

    一旁的何苗呆呆的看着伏泉,他想要反驳伏泉的三策,可是却根本无处下手,毕竟他对于屯田移民的理解,也只有本朝以来的经验而已。和伏泉这个总结了后世经验,对比如今大汉形势,所提出来的征服三策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其实在伏泉心中,有一个最好也最有成效的计策,那就是彻底展开大屠杀,按照他当时在塞外斩杀鲜卑胡人的办法一样,凡是不服从王化的,高过车轮的就地屠杀,留下妇女为汉人生儿育女,没有高过车轮的小孩子慢慢教化,根本就不需要废其他那么多事情了。

    不过,这实在是太过血腥,伏泉想来恐怕即使满朝公卿心中清楚,这是非常简单有效而且恶毒的办法,也不会答应的。毕竟,以儒经为官方学问的大汉,主流思想恐怕也只是对于危及自己统治的同族百姓会下屠刀,至于异族,在他们的眼中,能和圣人一样,教化诸胡万民,使他们知礼仪,通文明,恐怕才是最好的。

    伏泉若是说出,必然会引来一群儒士君子的嘲讽,从他大战归来后,就不知一次听闻朝野之中,对于他屠俘以战养战的策略的痛骂和批判就可看出来,要不是自己是偏师出塞,情有可原,恐怕他们会闹得更凶了。

    因此,几番思索,这一策最终还是被伏泉私藏了起来,而是用了对于如今的大汉百官而言,可以接受的三策。

    只是,何苗无话反驳,但是其他议郎可不会如此,只见,曾经和伏泉在荆州有着不小纠葛的议郎杨璇,起身出列向皇帝刘宏行礼后道:“伏巴郡所献三策皆为良策,然依伏巴郡之策,拓土塞外,根本之策乃汉民移边,今巴郡以牛马假贷,屯田赐地为诱,固可引无地之民往塞外,然巴郡如何可保出塞汉民,皆可还利于朝廷?又如何可保,汉民长久于塞外?”

    伏泉看了眼面前的杨璇,非常疑惑他怎么入朝,有过前番的结识,已知杨璇为人的他知道,这杨璇并不是有意针对自己,其实只是在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深入的询问而已。

    只见,伏泉回道:“塞外之地,皆为沃野之地,若以军屯管之,民无惰心,数年以内,必有大收,则若假贷合理,数年之内,牛马之利,必获利繁多,又可得万里沃土之税,利国利民之举也。”

    顿了一下,伏泉接着说道:“至于令汉民长久于塞外,此亦有法解也,百姓出塞,若回中原,必为塞外无亲眷也,今大汉灭鲜卑,俘虏妇女数万人,可将此数万妇女,一同赐予出塞汉民,令其成婚立家。如此,不数年,汉民有地有妻有儿,有此三者,敢问何人欲回中原?”

    杨璇听后一愣,若有所思,然后不再言语,和刘宏行李后,便回自己座位,显然对于这屯田移民之策,他不会有太多异议。

    终究伏泉第一是吹塞外土地都是沃土,田产无数,当然群臣是对亩产抱有疑问的,只不过在想到可以多田地收税,弥补朝廷亏空,所以没有反对。第二,伏泉所提的用俘虏的鲜卑妇女,给那些跑到塞外的单身汉们成家,让他们有妻子有孩子有土地,想想看现在的大汉会有什么样的人去塞外?那就只有那些穷困潦倒,希望去塞外拼一把,混口饭吃的穷苦汉子而已,只要用一个家在塞外困住他们,就不愁这些人会愿意回到中原,去过原本的苦日子。

    其实不只是杨璇,就是朝堂其他百官公卿,也没有异议,毕竟伏泉几乎把各种屯田移民可能出现的大问题,全部说出了解决办法,他们再想反对也没有理由,剩下的情况,也就是看坐在殿首的刘宏,该如何选择了。

    毕竟,无论如何处理,那屯田移民前期投入的钱粮,绝对不会亚于一场大战,以大汉如今刚刚大战鲜卑的国力来看,肯定会更加吃紧。就是不知道皇帝刘宏会不会舍得下那些血本了,只是,如果下血本的话,恐怕各地要收重税弥补西邸亏空了。

    “伏卿,塞外之地,果可为沃土乎?”刘宏沉寂良久,终是下不了抉择,毕竟如果塞外之地不能种成沃土良田的话,他如果下令假贷的话,肯定要让国库亏本,甚至可能会让整个大汉因为财政赤字崩盘,自然就让刘宏犹豫不决。

    “回禀陛下,臣敢担保,塞外之地,必为沃土,若广耕作屯田,大汉数岁便可收数万良田之税。”伏泉行礼正声回道,对于塞外那些土地,其他地方他保证不了,但是塞外东北,必定是沃土,毕竟后世的东三省,可是号称天朝粮仓,同时更是老东北重工业基地。

    虽然在此时,因原始森林、沼泽以及天气的缘故,想把现在的塞外东北,变成那个后世动辄产粮以亿吨为计算单位的粮仓,明显目前不太可能,但开发数万里产出可以的田地,在伏泉想来应该可以,而有了这些开垦好的土地,因为汉民和朝廷假贷,朝廷合理收着比中原高了不少的税收,弥补大汉的财政亏空,在他看来完全可行,当然,前提是大汉能坚持下来。

    而且东北那边目前人少地多,开发潜力几乎无限,加之土地都是平原,便于耕作,除了冬天实在太冷了以外,可以说现在塞外的东北几乎没有缺点。而冬天,所谓入乡随俗,那些想要去塞外奋斗的人如果连寒冷都抵抗不了,那就最好别来了,想来以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自己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解决,不然,如果没人去适应,恐怕东北就根本没机会发展了。

    现在,就看刘宏的抉择,以及刘宏确定之后,在土地、女人的诱惑下,天下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去那塞外苦寒之地奋斗了。

    至于伏泉在整个计划中,所提到的假贷,其实就是后世的借贷,在春秋时候,便已有之,甚至于那时候也都有高利贷商人的出现。当然,这一次伏泉是让东汉朝廷,去扮演那个贷物品的商人角色而已,而且伏泉这座也有另一个理由,他相信因为这是朝廷主持,是皇帝的借贷之本,那些想要在朝堂缴获的战利品中,上下捞手暴发横财的家伙,恐怕也得就此收敛才行。

    和伏泉预想的刘宏快速决断不同,即使刚才伏泉说了很多肯定的话,并且之后,朝野再无人反驳他,身为大汉决策者的皇帝刘宏,在这一次,也没有选择百分百支持伏泉的策略,而是将这提议搁置,并未立即答复。

    下了朝,伏泉心里打定主意,如果这一次自己势微,没能让刘宏最终同意这移民屯田的策略的话,等到以后,自己掌权朝堂时,他也一定要不择手段,彻底将那塞外万里之土,纳入中国的版图里。

    随后,伏泉又和老熟人杨璇,结伴同出宫殿,一路相谈两人分别后的诸般事情,毕竟有着类似战友的友谊,因此即使两人之间有些家族上的隔阂,倒也谈得愉快。

    至于杨璇入朝为议郎,其实也有原因,原来在伏泉当初平定黄穰之乱后,荆州又在安稳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生叛乱,苍梧、桂阳二郡皆反,贼势浩大。

    当时叛军相聚,攻打郡县,叛军众多而杨璇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担心害怕。而杨璇却是不惧,他特制数十辆马车,用一排袋子盛石灰于车上,系布索于马尾,又做兵车,专彀弓弩,约定日期会战。随后让马车在前面,顺风鼓灰,贼人不得张目,就用火烧布,马受惊奔突贼阵,再叫后车弓弩乱发,征鼓鸣声震天,群贼惊骇四散,追逐伤斩贼人无数,将其头目枭首示众,郡境以内得以安宁。

    事后,和杨璇本就不和的荆州刺史赵凯,却是因为贪图其功,便直接诬奏杨璇并未亲身破贼。杨璇知道后,也在同一时候上奏辩驳,不过赵凯毕竟属于宦官一党,在朝中宫中有人相助,最终刘宏不明原因,直接下旨用槛车将杨璇召回问罪。

    在路上,因为防禁严密,没有机会辩明理由,杨璇百般寻找机会,最终咬破手臂,用血写成章奏,具体陈述破贼的形势,并且说到赵凯诬陷他的情况,随后让亲属到朝廷诣厥上奏。

    最终,刘宏览奏后,明白了事情原委,便宽宥了杨璇,同时拜其为议郎,而赵凯却是因此,被治罪诬告他人之罪。整件事情,可谓是一波三折,否则,说不得就不会有今日在朝堂见到杨璇了。

    心里面,伏泉也明白,这事以后,杨璇的官运肯定会更好,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皇帝,会不喜欢这种忠贞有能力的臣子的。

第五百一十七章 归去蜀中还诸事() 
    自从伏泉在朝堂献完屯田移民的策略后,在京中除了和伯父伏完一起,一一接待那些上门庆祝的亲友之外,就是处理其他琐事。

    五日后,宫中才传来消息,皇帝刘宏最终还是决定同意伏泉屯田移民的策略。

    刘宏下令,在幽、并、凉三州之外,扩土三千里,仿西域长史之例,设塞北长史,归并州刺史部管辖。同时,以前汉武帝时所建受降城为塞北长史治所,令北地太守皇甫嵩出任塞北长史。

    同时,刘宏又令天下各州郡,号召百姓愿出塞屯田者,自备经费,凭所在州郡之“传”,前去开开垦土地。到达塞外后,他们在向朝廷假贷牛马、种子、女人,农具等物后,每年以田亩牛马产出,由当地官员衡量物价,从而买卖来交朝廷规定的赋税,交税满十年以后,其所种之地为归其私有。

    同时,又令现在依旧在草原之上的并、幽二州的兵马,各移半数兵马,由西域长史皇甫嵩统领,戍守草原,以震边塞,同时尽缚不服王化者,尽数内迁,填塞幽、并、凉这大汉人口相对较少的三个边塞之州。

    皇甫嵩在迁任北地太守前,可是刘宏的侍郎,可以说因为其叔皇甫规的关系,极其受刘宏看重。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北地这个面临鲜卑、羌人等胡族时常侵略的北疆边郡,刘宏特地选择皇甫嵩为北地太守,希望用他的才能继续为大汉守边。

    这一次塞北长史初设,北地原本要防御塞外的地位就大大减了折扣,按道理来说只要派遣能吏,威慑境内羌人,便可使北地安定。因此,并不想大材小用的刘宏,便改让皇甫嵩这个军事才能不错的亲信,去作为塞北长史的试验品,为大汉摸索屯田。

    这旨意里,其实伏泉有两点,是伏泉非常不满意的,因为这与他原本提出的策略相比,实在是有些大打折扣了。

    第一点,却是这旨意从一开始,就注定会让很多胆小思乡之徒退缩。既然号召的是无地的百姓,也就别指望那些破落户里,有多少人会有胆子去塞外了,首先就是自己的路费恐怕就没人凑得齐了。

    当然,对此伏泉也无可指责,方今大战刚落下帷幕不久,恐怕大汉的钱袋子,皇帝刘宏的西邸早就亏空了,能忍住不把那些牲畜妇女,当成财物奴婢贩卖天下,就已经是刘宏这个贪财皇帝最大的让步了。

    估计如果不是刘宏看出,现在草原空虚,他只要能移民,就能顷刻间为大汉拓土至少数千里的诱惑,否则,是肯定不会下这个命令的。

    不过,虽然这样一来,能够下狠心去塞外的人会更加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是坏事。终究,那些肯去假贷高利贷,或者用其他各种手段聚集钱财,出塞屯田的,肯定都是有大心脏和大毅力的人,这样反而能极大的避免那些知道塞外贫苦,从而出现干了一半就逃跑的百姓的概率。

    伏泉相信,只要能看出自己吃苦十年,就能摆脱自己贫苦的百姓,是绝对不会在意没钱去借高利贷的,或者遍卖家产的。不由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