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342部分

汉末皇戚-第342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傲怪萑鳌敝蟮挠忠幻推涫甯富矢妫煌删土艘欢巍笆逯督悦钡募鸦啊

    如果荀爽失约,导致俘虏的黄巾蛾贼被汉军屠杀的话,恐怕士人之间,也不会说什么,或许会加工出一套荀爽为了天下安定,帮助汉军巧用机智,不惜自降名声,安抚住黄巾蛾贼,让汉军能够从而平定太平道大乱的戏码。

    反正,这个时代的舆论掌握在他们手上,该做怎么形容编排,也只有他们去制定规则,而一件事情,想要他变好还是变坏,都是取决于舆论宣传的威力而已。宣传好的房门的话,太平道起事,黄巾起义就是贫苦百姓反抗封建暴政的重大事情,至于宣传不好的,那就是太平道叛乱,不过是邪教头领张角,蛊惑愚民百姓,利用他的迷惑言论,发起的暴动而已。

    无论古今,舆论宣传都是一件无形的利器,只是,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没有注意,而到了后世,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将自己的舆论宣传交之于他人之手。

    就算西方那个号称舆论自由的国度,虽然许多言论尺度是很大,但依然有自己的底线,类似于某位上节目,揭露天朝高官**事情,结果节目播放一半便就此中断,也都说明了没有什么绝对的自由。

    至于像海峡对岸,没来过天朝的台湾同胞,在千禧年后,还会上节目,说大陆贫困,连一个茶叶蛋都吃不起。这听着是匪夷所思,可是也是明明摆摆的现实,一切都是舆论而已,洗脑宣传得好,就是说天朝还生活在上个世纪偶读没问题。

    这也早就了好多港台富翁,直到大陆崛起后,才一梦醒悟,往北方投资,只是,早已玩了。像后来那些早早放弃港台,前往北方开辟事业的港台富翁,即使赚了钱后,卷钱离开,但他们对于舆论的解读,就不是单单停留在关注官方给出的信息而已。当然,有的人会对此解读成眼光,然而,所谓超前的眼光,也可以说成是对于形势的正确解读,而这形势,其中也包含舆论形势而已。

    却说荀彧之后与伏泉商谈,在见到伏泉听到自己叔父之名,对他被皇甫嵩请来之后,十分赞誉后,年轻人的脸上也不免有些骄傲。毕竟,这是光耀他们家族的好事情,特别是伏泉本人还是有了名的对党人不待见,现在竟然佩服他叔父,这实在是令他惊喜又感到自豪。

    “从父!从父!”

    远处,突然传来几声大喊,引得伏泉循声望去,反而是荀彧并无异常。伏泉见此,若有所悟,然后望向一众来人,那一众人皆与荀彧面相上有所类似,想来应该是荀氏族人,之后,伏泉又像是想到了什么,暗道今天不会这么巧,再遇到几名大才吧!

    随着那一行人到了身边,荀彧和几人颔首示意后,对众人介绍伏泉道:“此乃伏平寇!”随后,荀彧又对伏泉道:“此一众人等皆乃吾族人,因皇甫中郎有令,其等皆于城中帮衬,故而未能亲迎平寇,往平寇见谅。”

    荀彧介绍完伏泉后,那边荀氏一众人等面露古怪,不过还是保持着士族应有的礼节,向伏泉行礼道:“见过伏平寇。”

    伏泉慨然应礼,然后对荀彧笑道:“尔等皆为国而战,孤岂会责备?”说完,话题一转道:“素闻颍阴荀氏,青年一辈,人才济济,今日文若在此,何不为孤介绍一番?”

    “这……”荀彧听后面色一怔,他刚想借族人来此之机远遁,脱离伏泉的纠缠,没想到伏泉直接转了话题,只是两方见面,不相互介绍,实在说不过去,只能硬着头皮点头道:“诺!”

    来人众多,荀彧一一介绍,伏泉也是带着前世一种莫名情绪,从荀彧口中,认识和结交这颍阴荀氏在汉末三国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几人。

    这些人中,伏泉熟悉名字便有荀彧三兄荀衍荀休若,其后来出名之事,就是曹操得邺城后,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军事。后来在曹操征袁尚时,高干密遣兵谋袭邺,他发觉后高干图谋,将其击破,并诛杀高干,以此功封列侯。

    之后,便是荀彧四兄荀谌荀友若,他后来最出名的事情,便是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袁绍,交出冀州,可谓是袁绍手下的得力谋士。

    荀彧同辈之中,只有此两人前来,这两人也都是风仪甚好的青年,不过交谈之中,他们给伏泉的感觉是风采都不及弟弟荀彧。虽然荀彧被自己厚脸相求,政治得没脾气,但是一番交谈,伏泉还是能知道荀彧的才学如何,当然,想想也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任谁摊上这么一位“王佐之才”的弟弟,都肯定要被压下风头。

    接着,荀彧又为伏泉介绍其他几位前来的荀氏族人,听其介绍,这些都是荀氏在本郡有名的族人,此番都被荀爽带出一一历练。只是,这几人名,伏泉却是没有印象,想来不是他们在史书中没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早早离世了吧。

    直到荀彧之后,又介绍到一人,便让伏泉眼中又是一亮,其人不是别人,正是三国二荀中的另一人荀攸荀公达。

    当然,荀攸之所以到现在才被荀彧介绍,却是是因他的辈分小,矮了荀彧等人一辈。因此,即使他是荀氏年轻一代名气最著者,也得遵守尊卑。不过,虽然荀攸辈分小,但是他的年龄却是比荀彧长了足足六岁之多,可是纵然如此,他还是改变不了排名靠后,这就是规矩,古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规矩。

    看着面前明显年纪稍大的荀攸,伏泉也是仔细端详着这位未来曹操的主要“谋主”,在荀彧介绍下,伏泉也知道这荀攸从小有奇谋绝智。

    荀攸从小身世坎坷,他的父亲荀彝,虽然曾任州从事之职,家族背景不小,只是在荀攸很小时候便失去父母。而荀攸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不过,他也才荀攸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可谓是身世坎坷。

    过去荀昙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荀攸对叔父荀衢说:“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荀衢趁着晚上睡觉的时候趁机盘问,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人们对荀攸另眼相待。

    伏泉闻之,心中也是对他刮目相看,连忙与其交谈一二,结果,交谈之下,发现荀攸果真如史书所言,性格木讷,拙于言行。

    只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随军十八载,献策无有失手,官渡一战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先是献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斩大将颜良;后遇追兵,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诛大将文丑。其后又施数谋,为曹操定鼎北方做出了同僚难及的贡献。

    据说许攸一生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钟繇整理,可惜钟太傅未能完成,半数失传,但仅凭史书留下的记载,就足以见到这个木讷之人的绝佳智谋。

第五百四十七章 皇甫中郎有何意()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是夜,皇甫嵩的临时官署里,济济一堂,大汉平定豫州黄巾蛾贼的主力汉军文武将帅,皆汇集于此,商讨如何平定西华县城外,彭脱所集结汝南、陈国二地的二十余万黄巾蛾贼。

    也就在此时,伏泉却是望到了那“慈明无双”的荀爽,其人正在大堂一处,又荀氏宗族一干年轻人陪伴,倒是显眼异常,其人看着年约五十左右,两鬓斑白。

    不过,主动上前交谈一番,其人与伏泉所想的和他伯父伏完那样,克己守礼,古板固执的大儒倒是有些不同。荀爽的言谈举止虽然严格恪守礼仪,但不让人觉得刻意,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声音清柔,言谈温和,这番模样倒是和许劭对他的“慈明外朗”的评价无异,只是伏泉却觉得他说话之间却是透着一股小心谨慎。

    想来荀爽这样,大概是这些年里一直隐瞒身份,不敢轻易示人,在外逃遁的缘故。据说其是党锢解除后,冒着被黄巾蛾贼侵犯的危险,思乡心切回家的。

    好在荀爽一路还算安全,虽说路上遇到几股黄巾蛾贼,但是其逃亡返家,身无多少财物,而且又自报身份,黄巾蛾贼闻其乃豫州逃亡大儒,皆不敢侵犯,礼送其离开。伏泉听闻于此,暗道大概皇甫嵩也是知道这些消息,才会特招荀爽前来相助吧,不过这样也好,倒是让自己提前结识了荀彧等人,否则,再让他等到平定黄巾大乱的战事去登门拜访,估计也不知道还要花费他多久。

    随着一阵皮靴踏地的声音传来,皇甫嵩、朱儁二人带领自己麾下兵将前来,众人见此,纷纷噤声,归于本位。

    伏泉自己也快步跟到皇甫嵩身旁,与朱儁一起,在皇甫嵩左右。虽说他和皇甫嵩不同归属,相反他的地位还应该高他许多,但是此番朝廷指定的平定黄巾大乱的主将是皇甫嵩,这也由不得伏泉遵守汉军军中的尊卑铁律。

    堂内众人一番见礼,随后皇甫嵩、朱儁、伏泉三名朝廷指定的平乱大将,按照主次,坐到堂上,开始了此番军事会议的探讨。

    “蛾贼渠帅彭脱合汝南、陈国二地二十余万众,军势甚大,西华城内汉军多久不习战,若欲胜之,甚难矣!”大堂之上,朱儁率先说出如今情势事情,并且摇头叹道:“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话语落下,骑都尉曹操便出声喝道:“纵蛾贼百万,吾等唯死战尔,有何惧哉!”

    此话一出,堂内气氛却是一震,像是开出了话题一样,各部文武都相互思索,讨论对策,不过敢出言皇甫嵩、朱儁二人,自己所想对策者,实在寥寥,而其对策被堂内文武和皇甫嵩、朱儁、伏泉三人所采纳的也是一个也没有。

    看着堂内一众人等,都皱眉苦思,看似讨论,却毫无对策的样子,伏泉不由摇头,此刻大汉如今“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形势已然明了,这些久未习战的汉军将领,军事素质还是差了些,怪不得后来被董卓这一支关西凉州军给完败了。

    当然,看到曹操在大堂内振声大喝,一脸坚毅决然之色,伏泉眼中也不由出现一丝诧异,心道无论后来曹操经历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但现在,他依旧是那个想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志向青年而已。他一心想为大汉建功立业,可是没想到,历史却给他开了好大一个玩笑,最后让他成了魏之开国雄主,人生际遇,殊是离奇。

    堂内诸将皆未有合适对策,皇甫嵩见此,出声打断众人道:“今伏平寇来援,正当其时,吾有一计,破贼易耳!”

    众人闻声皆闭嘴,带着疑惑目光,望向堂上的皇甫嵩,暗道其有何计策。

    皇甫嵩望着众人目光,却并未多说,只命令诸将今夜整顿兵马,安排兵卒休息,待三更随其出兵。众人虽不解其意,但皇甫嵩身为主将,又知兵事,自不会无理取闹,只能听令,待此番讨论结束,去安排各自兵马。

    临走之时,皇甫嵩叫住伏泉,嘱托道:“流川初来,人马皆乏,便令出战,嵩甚愧之,然今日天时已至,望流川倾力助之!”

    伏泉听后诧异,按皇甫嵩这话,今夜自己会是重要因素,随即问道:“不知中郎何意?”

    “时机未至,不可泄矣,出战之时,流川自会知晓。”

    看着皇甫嵩老神在在的装逼,伏泉真想撂摊子走人,不过还是忍住,与其打了招呼,便随后离开。而大堂之内的其他文武,也相继离去,顷刻之间,便只剩皇甫嵩、朱儁与二人所带的亲兵等人。

    “中郎!伏流川远来至此,吾等便令其出兵,其可应乎?”朱儁望着伏泉离开的背影,不无担心的向皇甫嵩问道,毕竟,前番长社城外,伏泉可就是带着怨气,让他们到了不少时候的炮灰,才出兵的,见识到伏泉的强横脾气,实在不由不让朱儁担心伏泉这次会不会被突然勒令出兵,而撂摊子。

    “吾军精骑,皆在其手,如今军情紧急,其若敢不从,休怪吾军法无情!”皇甫嵩也看着伏泉背影冷冷回应,然后语锋一转道:“况且其于颍川久呆,纵远来西华,然其军亦有气力,如何不应?”

    这番话一出,朱儁恍然点头,不再多问,心中暗道怪不得皇甫嵩在伏泉今日入城后,就如此火急火燎的按照先前他制定的计策,命令伏泉出兵,原来是早就看出伏泉之所以呆在颍川良久,是已经休养不少时候了。

    官署之外,荀氏宗族一行人,步行回自己住处,他们来时所带的马匹,都被皇甫嵩以军中缺马为由征调走了,导致他们即使有车,却也无马可催动驱使。

    初时,荀氏宗族年轻人都因此对皇甫嵩有所怨言,不过在荀爽的压制下,只能交出马匹。后来了解到整个城内的马匹,无论贫富之家,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