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445部分

汉末皇戚-第445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号称汉国历代君王生前公开挨骂最多,被骂得也最狠的先帝威宗孝桓皇帝刘志的谥号,“桓”字相比,他们为刘宏上的“灵”字,两者之间,却是天差地别。

    桓者,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

    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桓帝刘志一生重用寒门和名不见经传的小族,压制袁杨等基本上一世便出一公的门阀,使得袁杨等著姓终其一生,也没有族人在其任上登上三公之位。而刘志又兼有平息西疆羌人叛乱,使得汉羌百年战争在其手上承平十数年,并且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与欧洲建交,种种功绩,这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即使党锢之祸是刘志发起,并且又推行三互法等为官正常,彻底压制住了党人士人大族在政治势力的垄断,但外朝士人势力的公卿百官纵然恨死其人,却因为刘志的政治手段,也没给刘志上恶谥。

    只是,刘宏不同,且不说刘宏在任时候出现了太平道大乱,使得大汉江山差点因此分崩,就说其在任期间,所引发的第二次党锢,对于党人的打击尤其巨大,这也就不得不让那些没有随袁绍谋逆的党人势力,还有不属于党人的外朝士人深恨其人。

    毕竟,刘志纵然开启了党锢,但是手段高明的他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而且他也明白,大汉朝廷要想安稳,还是需要这些党人士人的帮助,因此党锢之时,刘宏对于党人的压制迫害始终控制在一个度。最终,在削弱了党人势力达到一个可以缓和的点后,又借着与党人穿一条裤子的窦武,和被抓住小辫子的宦官王甫等人的求情由头,解除了党锢。

    之后,刘志又重用党人之中家族并非袁杨这些高门巨姓的领袖,比如李膺、陈蕃这些名望大,但家族并且一流门阀的党人,如此一个大棒,一个甜枣,使得党人这些家伙,即使对于刘志兴起的党锢不满,但还是忍住,并且最终捏着鼻子给他一个“桓”字的谥号。

    不过,到了刘宏这里,情况完全不同,且不说刘宏上任,自窦武、陈蕃死后,渐渐掌权的刘宏并未减小党锢的迫害,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将宦官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宦官对付他们的政敌党人,在政治上的迫害无以复加,毁家灭族者不计其数。若非是一场太平道乱事,恐怕他们被牵连的都是各地世族巨姓的数万党人,依旧终生都不得为官,这种仇恨,怎么可能会让那些党人因为刘宏死了而化解,所以自然要给他一个大大的恶谥了。

    本来,伏泉以为有了自己这一世改变的历史,恐怕能令党人对于刘宏的谥号有所收敛,不过在得到消息后,他才明白,这是没法改变的。纵然那些没有参与袁绍谋逆的党人,最终首鼠两端,并且选择了拥立刘宏所立的刘崇,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心中的恨,否则,断然不会刘宏死后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提前准备这谥号之争了。

    在伏泉想来,党人士人立谥号是保持公平公正的纯属扯淡,刘宏纵然生活奢靡,某些地方却是赶的上昏君的程度,甚至发生了太平道举事的大乱,但就因此使用恶谥,那是绝对不公平的。

    想想看,前汉武帝刘彻,一生在功绩上确实是雄才大略,武功勋勋,但是在生活和治民上,糟点可就多了。

    不说他除了战争以外,在自己建造宫室享乐程度上面,和许多昏君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文景之治”留下的钱财,在其执政前期,就消耗大半了,后面打匈奴完全是各种想办法杀大户筹钱。

    就说武帝后期,全国哀声遍野,起义也是不断,若非是刘彻一纸罪己诏,使得天下百姓念及其祖父有道明君太宗孝文皇帝的轻徭薄赋的恩情,各地起义皆主动招安,恐怕汉武帝后期大汉就得崩了。

    毕竟,在汉匈战争中,直接因战争减员者其实并没有多少,史书记载的战争,恐怕一共也就有十来万左右的人丁死亡,就算算上民夫,至多数十万人而已。但是在汉武帝后期的人丁统计上面,汉武帝鼎盛时期与汉武帝后期,大汉帝国减丁一半,原本兴旺的村庄十室九空,这其中除了战争,自然便是武帝穷兵黩武,只顾享乐,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无穷无尽的徭役,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不重视生产,导致人口锐减。

    若非是其在在轮台颁下的《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使得百姓归附,再加上在武帝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贤臣的帮助,恐怕刘彻自己就要玩脱了,若是那时候真的出现王朝代汉,也不知道士人们该怎么给战胜匈奴的亡国之君定谥号呢?

    想来恐怕不会是“武”了,何为“武”?刚彊直理曰武,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威强睿德曰武;除伪宁真曰武;威强恢远曰武;帅众以顺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刚强以顺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折冲御侮曰武;除奸靖难曰武;拓地开封曰武;肃将天威曰武;安民和众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杀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敌无避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当然,若是没有那封罪己诏,说不得前汉早就被折腾完了。

    当然,刘宏自然不能和刘彻相比,毕竟刘彻战胜大汉世仇匈奴之功,无人可及,不过在伏泉看来,若是用汉成帝刘骜和刘宏比,那是最为恰当了。

    毕竟,刘宏和刘骜二人,都是年少谨慎,有才著称,年长贪乐的人,而以私生活上的荒唐**来说,刘骜比之刘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成帝刘骜即位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而在刘骜的后宫荒乱史里,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和刘骜的事情可是一直都令后人谩骂。

    当然,这也不是说刘骜做皇帝不行,毕竟,刘骜在任,也是和刘宏一样,这一直在外戚、宦官、士人之中制衡,不过很不幸的事情是刘骜玩脱了,使得王氏外戚独大,最终又经过汉哀帝刘欣的帮助,为王莽篡位铺平了道路。

    可以说,刘骜在任,为大汉灭亡埋下了不少伏笔,但就是如此,还是给了他一个“成”的好谥号,就连庙号也给了统宗,实在是令人可笑。

    何为“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

    历朝历代,至今能用“成”这个谥号的有几人?周成王吗?刘骜竟然可与周成王相比,这个谥号用的可真是公平啊,之所以给了这谥号给刘骜,在伏泉看来,除了渐渐形成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上恶谥的习气,剩下的原因就是刘骜没有对掌握史书话语的士人太大打击,否则,如果他在对付外戚和宦官时,同时也来一场党锢之祸,那看着吧,估计“灵”这个恶谥要提前出现了。

    就像后来的刘宏一样,面对这新君孤儿寡母,连大将军何进都要以礼相待的外朝党人士人,毫不犹豫的给了刘宏上了“灵”这个恶谥。伏泉可不信,在以孝治国的大汉里,但凡有点见识的新君,都不会给自己父亲上恶谥,毕竟,这不是告诉别人你不孝吗?不是要把脊梁骨给百姓和后人戳吗?

    当然,若非是后来诸侯混战,假若是承平年代,恐怕后来早死的刘辩,不是因为董卓而死,也会被自己的官员欺负死,毕竟你这个皇帝不孝啊,他们那些正直的士人大臣自然要好好教育幼帝孝顺。

    早就得到这个消息的伏泉,自然知道不能让朝中百官上“灵”这个谥号,因此,在宋后下旨,问及群臣该给先帝刘宏上何谥后,当下第一个出列大声道:“臣有奏!”

    这一声大喊,自然让得朝会百官不敢有所动作,毕竟伏泉现在可是权势滔天者,只能任由其发挥。

    宋后见此,便开口道:“伏卿请讲!”

    “回禀陛下、太后,先帝一生,才学出众,又自作《皇羲篇》五十章;兼且武功赫赫,有灭鲜卑、平太平道、扫除羌乱等功,遇事处决皆有果敢之风,毫不迟疑,方有如今社稷之兴,故臣认为,当予先帝上谥号‘果’。果者,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先帝之果决,犹可见焉!”

    伏泉这话一出,顿时满朝哗然,无数尚在朝堂的党人和外朝士人,纷纷吸了一口气,暗道这伏泉真会狡辩,刘宏那个狗皇帝还可以用“果”这个美谥?当下,便有无数人出列反对……

    =老铁请一秒記住3@3小说网

    ps:书友们,我是泉释一切,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六百五十七章 没有下限() 
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是非功过的简要盖棺定论,美谥和恶谥,基本上可以让这个人在青史之中,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历史上,党人扶持何进得权以后,毫不犹豫的给刘宏上了“灵”的恶谥,完全诠释了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含义,生前,他们没能力扳倒刘宏,那就在死后玩死他。

    现在,伏泉在朝堂上竟然主动给刘宏上美谥,当下自然会激起不少人出列反对,不过,因为袁绍谋逆,一大批主动参与那场乱事的党人早被伏泉或杀或捕,其中也有少数人知道无力回天,趁雒阳城乱,伏泉不能立即封闭四门出逃。

    现在,剩下的党人里,没有证据证明他们附逆,能出现朝堂的人里,多数都是那些官职较低,在党人中不是核心人物的人,其中以侍中周毖、刘岱等人职位最高,而这之中,周毖、刘岱二人的反应也最激烈。

    只听,周毖出列道“先帝即位,大开党锢,犹比威宗孝桓皇帝更甚,兼信宠奸宦久矣,致使有太平道之乱,大汉社稷倾覆之危,如此功绩,岂可以‘果’为谥?”

    话语一落,侍中刘岱、议郎孔伷、韩馥等人跟着呼应,细细观之,多为数百石的朝会郎官,他们群情激愤,仿佛自己被侮辱了一样,据理力争的附和周毖。

    “哦?”伏泉冷冷回道“不知周侍中之意,当为先帝上何谥号?”

    “灵!”周毖大声回道“所谓‘乱而不损曰灵’,先帝为政,多有荒唐之处,亦无大功,当为‘灵’也!”

    这话说完,又是一阵附和之声,在朝剩余的外朝党人势力,齐齐建议以此为谥。与之相对的,却是朝中千石以上包括三公九卿的官员的集体沉默,他们之中,虽然多数都为伏泉刚刚提拔的官员,但也有千石官太中大夫杨彪等原本和党人交好的官员,如今却是冷眼旁观,倒是有些可笑。

    望着在场反对之人,伏泉心中冷笑,这些人的名字让他多么熟悉,可不都是后来袁绍玩的那出诸侯讨董的戏码里,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和交好朋友吗?

    周毖是谁?其字仲远,凉州人,不过这家伙却没有和伏泉这凉州牧一条心,他可是和袁绍走得近,在党人士人之中名声不小。而且这家伙可不简单,历史上,当袁绍因为和董卓政治意见不和,出逃冀州后,这周毖便是帮袁绍完成诸侯讨董的重要人物之一。

    那时,若非周毖与伍琼、何颙二人劝董卓不要动怒,暂且赐袁绍郡守之职,以笼络袁绍之心,董卓从之,这才有袁绍成为勃海太守的事情。否则的话,董卓若不是因此信任袁绍,就算袁绍家族有四世三公的影响力,掌握大权的董卓也不会放任一头虎成长。

    而且,周毖做得又不止些,他后来又和伍琼等人向董卓推荐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党人和汝南袁氏门生故吏,董卓将这些人封为州郡的长官,不过结果很明显,这些后来这些人多数都参与了诸侯讨伐董卓之事。可以说,周毖或许在党人中地位不高,但也绝对不可小觑,也会只能是因此,后来董卓认为周、伍二人与袁绍等人串通,愤然杀害了二人。

    至于刘岱、孔伷、韩馥这些人,也不用提了,不是汝南袁氏的亲戚,便是袁氏的门生故吏,更是日后诸侯讨董的参与者。

    现在,这些人前番因为还没有发迹,没什么实力参与袁绍的拥立之事,但并不代表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