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末皇戚 >

第462部分

汉末皇戚-第462部分

小说: 汉末皇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跳脚了。

    不过,王允反驳伏泉的理由,也是让他很无语,因为他话里“与民争利”这些话听着,很容易让他想到明末那几个皇帝靠着农业税根本不能维持朝廷用度,所以只能派矿监到各处收税,结果那些代表大地主阶级的文官代表,立刻上蹿下跳的和皇帝争论,说这些是与民争利的恶政,是容易激起民怨的亡国之策,不能实行云云。

    由此看来,官僚阶级不论何时,也都是这个德性了,也不知,这些政策到底是在和谁争利?到底是不是亡国的恶政?

    说实话,王允的话,在伏泉看看来错漏百出,汉武帝受限于财政压力,强收盐铁,靠此维持住了军费,如何和其后期导致民怨沸腾,天下户口凋敝有关?

    毕竟,在前期,汉军实行以战养战的时候,可并没有出现后来的恶果,而汉武帝强收盐铁,可是实实在在稳住财政的。

    而汉武帝后期之所以会崩盘,除了他拿着数代祖宗积累的财富,丝毫不知休养生息以外,也有他后来为了面子,不再实行以战养战,大大加重的军费支出,以及不懂经济的他连番来了一些破坏经济的政策,最终种种原因结合,导致经济崩盘,使得天下民怨沸腾,起义不断,若非靠着他祖父汉文帝的面子,一封罪己诏下达,说不得汉朝在他手上强盛,也在他手上崩溃了。

    当然,这些话伏泉不好说出来,倒不是因为他不敢在朝堂议论汉武帝,自从前汉宣帝即位,对于汉武帝之功过,大汉已经不像武帝时期那种如同文字狱般的噤若寒蝉了,他的是非功过,也没有什么不可说的。

    伏泉之所以不好说,却是因为他拿不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来证明,朝廷强收盐铁,会不会导出现汉武帝后期的结果。

    他不是学经济学的,可以用各种理论知识来证明,当然,伏泉觉得,就算他有理论知识,恐怕这些朝臣也不会承认,毕竟他们完全可以用这事情没有事实证明来抵赖。

    为了利益,只要他们想,根本不会有他们不敢反驳的事情,若是有着后世经验,伏泉现在说这些自然没人敢反驳,然而,这不是没有先例证明吗?

    盐铁官营本来是部妙棋,结果可惜,这部棋被汉武帝其他的经济政策,完全搞得在现在成了与民争利的亡国之策了。想来,后汉数次禁止民间私营盐铁,却不能成功,除了世族豪强势力大,阻力重重以外,也有当局者对于强收盐铁,与民争利这些调调的后怕吧,实在是有前车之鉴在。

    这场朝会,最终没能让伏泉如愿,强收盐铁没有通过,世族豪强的高官出了崇德殿,都是喜悦之极,他们除了因为保证了自己家族利益高兴外,也有终于能让伏泉吃瘪而兴奋。

    毕竟,因为伏泉的权势,很多伏泉上奏的政策,他们根本没有力量反对,这次竟然能够赢了伏泉,自然高兴了。

    当下,作为令伏泉吃瘪的主要人物,王允可是受到了许多朝官的热烈追捧,直把这次冲动出头的王允说得飘飘然,而后更是生出了联合这些朝官,在文臣中自有一番势力的野心。

    “诸君,陛下即位以来,伏泉坐掌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跋扈之极,加之种种政策,皆有损我大汉根基,允虽不才,愿合诸君,于朝堂之中,锐挫其人,保吾大汉社稷安危,不知诸君何意?”王允如此道,话里大有一副朝堂都靠他的意思,毕竟,如今朝局确实需要他。

    就像王允话里说的那样,“伏泉坐掌阿衡之权”,那阿衡又称保衡,原是保护教养幼稚之官,后来泛指辅佐国君之人,又“秉意独断”,依照其本意独断专行,再加他处处挖世族豪强根基,提拔寒门,这种人,就是他们敌对的大权臣,必须要针对。

    若是这次没有王允,一旦朝会通过伏泉提议,以伏泉经过这几年完全消化了天下兵马的局势,再有朝廷大义,纵然他们这些世族豪强在地方势力庞大,但也很难和强大的汉军为敌,说不得真要失去盐铁这部分贸易了。

    因此,众人对此却不反感,反而是默认,实在是似乎现在能对付伏泉的,除了他以外,再无别人,真让伏泉继续破坏他们世族豪强的根基,那可就真的要出事了。

    带着一股闷气,伏泉回到骠骑将军府里,忽有苍头报,贾诩到来,伏泉诧异,这家伙怎么来了,不过还是让其进来。

    贾诩来到大堂,见到伏泉行礼后,当即禀报来意,他此来的目的,却是为伏泉的强收盐铁献计而来。

    闻得此言,伏泉脸色颇为不好,贾诩如今也被他提拔到尚书令位置,也是朝官之一,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掌权中枢,可谓要职。

    而贾诩刚才在朝堂帮助自己,反而事后来说,如何让他受得了。不过,伏泉想想,以贾诩的性子,只有这样做才对得起他明哲保身的性子,做事绝不出头,即使有帮助主君的办法,也是私下说,更何况这次是对抗那些世族豪强的高官,以他的性子,当然更不可能直接说了。

    想明白这点,伏泉气通了些,当下让他落座,并问询他有何策。

    贾诩落座后道:“骠骑收盐、铁之心,实是正确之举,大汉府库若得二者,必有数倍充盈之资,然却是操之过急也。骠骑冒然施为,恐惹天下世族豪强不安,依下官之见,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如何计议?”

    贾诩不紧不慢道:“逐步插派人手,控厄天下盐铁之地。”

    伏泉摇头道:“此策太慢,亦不知何年月可有成效?”

    “依下官看,此策最佳,敢问骠骑,若现今收回盐池,可立即令朝廷富庶乎?”

    闻言,伏泉眉头紧锁,随后摇摇头,表示不能。

    收回盐池,需要大量人手及经验,靠谁?伏泉不可能一时之间,就找出那么多的人,去天下盐池铁矿接手,这样的话,最终他说不得要靠当地世族豪强抽调人手,而朝廷收回盐铁贸易,是抽他们的血,他们不反抗就好了,还能指望他们派人支持?这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见伏泉言语,贾诩捋着短须笑道:“其实骠骑急过头了,本朝历代无法收回盐铁,故设立税制,而此税并不轻,相反,盐铁之税很重,今朝廷府库不足,唯因监者渎职,致使国家失利……”

    听到此言,伏泉眼眸一亮,他已经预感到贾诩接下来的话了,果然……

    “故而,骠骑只需另派监者,一年可轻而易举收取天下数十上百亿钱。”

    此话一出,伏泉抚掌而笑,他真是急过头了,连这么浅显的事情都没想明白。不过,话也说回来。有这么个聪明人在身边就是不一样,确实是可以让你少犯错误。

    事实确实如此,既然一时之间无法收回盐铁官营的贸易,那就直接卡住贸易税收,和明末皇帝设立的矿监学习,反正商品贸易就得交税,而这税收是朝廷定,纵然里面大头还在民间,但是朝廷确实拿到了更多的钱财。

第六百七十五章 开考取吏() 
更换监者,减少被世族豪强窃取的国库利益固然是好,但很明显,在封建时代,由朝廷官府直接掌控盐铁这百姓生活所需贸易买卖,才是最好的,毕竟这是一项稳定的国家财政收入。

    而控制了盐铁,不仅可以获得巨额的垄断销售利润,获取很高的国家财政经用,同样从侧面,也能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毕竟,在古代政府财政经用不足,一昧的加重田赋,这样简单粗暴的横征暴敛,是十分容易激起民变,逼得那些活不下去,无钱交税的百姓造反的。

    可控制了盐铁贸易,表面上看着朝廷并没有直接征税,自然不会引起百姓的任何抱怨,可是暗地里,盐铁价格的主导权,却掌握在政府手里,缺钱的时候随便找个理由抬高价格就会得到足够的政府财政经用。

    而普通百姓面对这些生活必需品,他们可以咬咬牙,少吃少用,但绝对不会说因为盐铁价格虚高,就想要造反的。

    这样的话,中央政府就很容易达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这般变相的收税手段,是很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

    在伏泉看来,这就和后世天朝的石油一样,任尔国外石油如何便宜,但是国内依旧是那些价格,偶尔给你来个小幅度降价,一旦出了情况,立马涨价回去,连本带利的从百姓手里抢钱,然而你也没有办法,只能坐等被宰。

    就算是有些外来户石油企业,来天朝用远低于市场价的石油买卖,可是过几天一张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改文件传下来,那些外来户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政府走,而百姓,自然是该怎么被变相剥削,就怎么剥削,并且还只能忍着。

    因此,在伏泉现在不能一蹴而就掌握天下盐铁的时候,对于盐铁贸易,他打算就按贾诩所说,从两步走,一边先从税收开始,更换监者,弥补朝廷财政经用;另一边,就是慢慢的收回各地盐铁控制权,逐步换上忠于朝廷和他的人。

    当然,若是这么做的话,首先一点,那就是伏泉派出的人,绝对不能重蹈如今这些渎职监者的覆辙,不能让他们贪腐过甚,最终又和世族豪强搞在一块,窃取大汉朝廷的利益为己有。

    至于这些替代的监者,如何选择,伏泉想了想便对贾诩道“文和,孤欲调往日军中伤残、退伍老卒,配以寒门士民,替代天下监者,此法何如?”

    贾诩听后点头道“骠骑麾下伤残老卒,皆忠心之人,查验盐铁之税,可当大任。再配以寒门士民,纵才能不比世族寒门子弟,然充任天下各地盐铁监者,却是绰绰有余。”

    “善!”

    伏泉那边刚称赞,结果贾诩就话风一转道“然各地所需盐铁监者官吏并非小数,骠骑若择一、二之地,选拔精干寒门士民往之尚可,今天下盐铁之地尚有数百,恐肆意任命,难免有心思不正、才能不佳者选之,望骠骑慎思!”

    “嗯……”伏泉笑着点头回应,心里却是有些不满,暗道这贾诩要说话就一次性说完,这么吞吞吐吐的,实在是叫人难受。

    当然,贾诩说的也是实情,选拔人才,自然要慎重无比,如今大汉被发现的盐铁之地,说多不算多,但也不少,真若是伏泉慢慢听人举荐,把那些被举荐的寒门士民调到各地盐铁之地,还真难保这之中有没有他看走眼的人。

    而且,贾诩的提醒,也让伏泉有另一个忧虑,那就是他提拔这些寒门,都是靠着手下人的举荐,再通过自己考核审查提拔的,这之中,很明显会有一个从属的门生故吏的关系。

    虽然那些寒门中人,也都是多为寒门举荐的,暂时不会像汝南袁氏那样,担任高官不断举荐人才,最终膨胀成长为天下第一门阀,但是也不可不防。毕竟,这些寒门想复制汝南袁氏从没落家族登顶的奇迹很难,但可不能保证他们会不会结党,从而诞生另一股伏泉他自己都不一定能够控制的朝野势力。

    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寒门官吏本就势弱,而朝中现在高官位置还是由世族豪强掌控,只要这些寒门官吏不是傻子,就肯定是会团结在一起,久而久之,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大,说不得伏泉他自己都可能驾驭不住这股势力。

    说到底,还是选拔人才的方式落后,全由人举荐,举荐者大公无私还好,可若是有私心的话,不说这会不会因此造成人才的流失,使得有才华能力的人不能涌现,就说那被举荐者举荐的关系亲密的人,对方有没有才能,也不可知。

    想到这里,伏泉心中已有定夺,他觉得是时候把他一直想实现的东西,拿出来了。

    只见,伏泉说道“文和,选拔有才能之人,此事不难,孤已有法!”

    “何法选之?”

    “开考取吏!”伏泉目光一凛,看着贾诩,缓缓说道,终于他有机会把很早就有的想法实现了。

    “嗯?开考取吏?”贾诩听后,眼神微微皱起问道“如何考之?如何取之?”

    “文和随孤来。”说完,伏泉便起身,出了大堂,贾诩见之,面露疑惑,毕恭毕敬的跟着伏泉离去。

    二人往其骠骑将军府内的书房而去,那里也算是府中禁地,伏泉派了一队兵卒守卫,旁人除非和伏泉一起,不可进入。

    之所以如此,却是因为自从三年前,伏泉掌握朝野大权后,深知他作为外戚,要改变汉室积弊,就得将后世的一些良法在合适时候拿出,因此对于很多政策,他其实早有考虑。

    不过,人的记忆力终归是有限的,而且也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减弱,所以伏泉就把他想到的后世一些政策之类的东西,全部写了下来,放在书房里,并且派遣心腹兵马看守,就是他的妻妾子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