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如此多娇 >

第81部分

大唐如此多娇-第81部分

小说: 大唐如此多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拱手向杨明坤行礼,杨钺回到朝列中!

    西北战事失利,损兵折将,长安城,陷入危机,面临兵锋。

    皇上不语,御书房中文臣武将,交头接耳,纷纷议论,面孔浮现复杂神情!

    河西,朔方节度使陈安彪敢派亲信杨庆武领军十万,深入大唐腹地,必有所依仗。

    官银案中,杨钺逮不到狐狸,反倒惹了一身骚。

    对皇上在想官银案态度非常不满,对朝堂失望。

    近期,又被太子,秦王,朝中百官孤立,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打算言语。

    龙椅中,杨明坤留意文臣武将齐聚,暗暗喘口气,开口道:“今日临时召集为百官入宫,想来大家该清楚怎么回事。

    张韶鸣兵败,灵州城失守,宇文横前路守住,止步黄河南岸。现今,贼子杨庆武率军直扑原州城,意图再明显不过,各位爱卿有什么御敌之策?”

    张韶鸣及宇文横出兵时,百官纷纷贺喜,等待他们得胜归来!

    奈何,灵州城兵败,城池失守,局势与超出百官预料。

    此刻,皇上问计,百官各有心思!

    张韶鸣,宇文横帐下左武卫,右卫,为大唐精锐,两人或兵败或受阻,朝堂文臣武将,心绪不安。

    有人主战,有人主和,争争吵吵,在御书房内形成两派系。

    户部尚书柳佐央,兵部尚书高圣远,及世家门阀出身官吏主和。

    言称局势不稳,河西军虎视眈眈而来,朝堂毫无准备,冒然出兵,损失无法估量。

    十六卫将领,倒有七八人主战,奈何无敌之法!

    诸位将军,无计可施时,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在左卫将领宇文汰,右千牛卫将领高孝云,右武卫将领杨钺,及执掌左右骁卫的杨骁身上。

    大唐军中,唯有这四卫中军队实力强悍,领兵将领军事造诣出众。

    西北危机,大唐将领似乎唯有四人,有十全把握,化解兵锋。

    四人中,宇文汰出身军门,胞弟宇文横奇袭失利,此刻,神情冷酷,似乎不为所动。

    高孝云向来主战,不过神色忧虑,皇上需必胜将军,他不敢保证成功御敌,收复失地。

    杨骁跃跃欲试,亢奋盛怒,不过注意力集中在杨钺身上,似等待杨钺态度,做决定。

    (本章完)

第164章 病急乱投医() 
御书房中,不少文臣武将,余光集中杨钺身上。

    杨钺炯炯有神双眸中,余光留意到各位朝臣及蜀王神情,面不改色,古井无波,外人很难猜测他想法。

    西北局势恶化,超出预料。

    目前,杨钺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右武卫驻军渤海,向西防止平卢河东节度使韩希范,趁机作乱,向北震慑契丹,奚族,向东死死遏制新罗。

    飞骑军与虎贲军数量奇多,驻扎长安,可惜训练月余,暂时无法沙场御敌。

    他帐下执掌大唐最多军队,却无法调遣。

    另外,官银案伤他太深,太了解朝廷格局,皇上性格。

    不管朝堂派何人领兵征战,朝中小人作祟,取得大捷,亦没有多少机会,带兵趁胜追击,杀进陈安彪老巢。

    因此,杨钺干脆不言,置身事外,隔岸观火,静观其变!

    蜀王杨骁等待杨钺表态,赫然察觉杨钺神情轻松,心不在焉,很是气恼。

    移步走出朝列,站在御书房中央,拱手向端坐龙椅,无抗敌之策,神情忧愁得杨明坤,道:“父皇,河西军作乱,儿臣请求主动出兵,征战沙场,消灭河西军,收复河西与朔方,生擒陈安彪!”

    杨骁主动出列请战,打破御书房宁静,诸位文臣武将纷纷赞许。

    杨明坤扫了眼杨骁,忧愁面孔中,泛起笑容,和煦询问:“七郎,你领兵出征,有何良策?”

    “父皇,杨庆武领十万河西军直奔原州,目前朝廷需阻击河西军占领原州,再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做出决策!”杨骁斩钉截铁道。

    河西军夺取庆州,气势正盛,剑指原州,野心勃勃,杨骁希望率军在原州左近,重创河西军。

    唯有唐军获胜,大军士气提升,方可与河西军苦战。

    闻声,杨明坤满意的点点头,稍作思考,向高孝云,宇文汰,李玄机,杨钺四人问道:“高将军,宇文将军,李将军,六郎,你们有什么方法?”

    杨骁年轻气盛,主动请战,龙颜大悦。

    河西军实力不弱,又剑指长安,朝堂被迫防守,杨明坤态度谨慎,不敢冒然确定杨骁领兵。

    御书房中诸将,除蜀王外,高孝云四将,亦是能征善战之辈,杨明坤希望集思广益,采取十全之策。

    高孝云移步出列,走到高台左下方,悬挂的屏风前,详细留意稍许,道:“皇上,末将主战,建议出兵庆州,原州,形成犄角之态,两面夹击。”

    杨明坤起身离开龙椅,移步地图前,依照高孝云提议,详细浏览。

    良久,杨明坤转身,虎目盯在李玄机,宇文汰,杨钺身上,似乎等待他们的回答。

    李玄机抱拳,附和:“皇上,高将军建议不错,末将附议。”

    宇文汰移步出列,屹立大殿中央,抱拳道:“皇上,朝堂多次出兵收复河西,朔方两地,皆大败而归。目前,河西军夺取灵州,兵锋正盛。

    朝廷新败,末将建议,避其锋芒!”

    “宇文将军,怎么避其锋芒,原州距离长安城有多近,你不是不清楚,这般做,岂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听闻宇文汰提议,高孝云直接怒斥。

    宇文汰毫不示弱,言语强势,质问:“高将军,陈安彪坐拥河西,朔方两镇,经营多年,根深蒂固。又拥兵数十万,帐下四名虎将,杨庆武仅为其中之一。

    依然轻松自张韶卿手中夺取灵州城,使得右武卫损失惨重。

    假若朝堂主动出兵,掀起大战,陈安彪帐下四路大军齐出,谁能阻挡?

    何况,河西与朔方背靠突厥,陈安彪敢剑指长安,谁敢保证背后没有突厥支持呢?”

    突厥?

    高孝云,李玄机等不少将领,纷纷不再言语。

    突厥,大唐北方,突厥为最强大部落,多年来,多次入侵大唐。

    大唐强盛时,突厥不敢南下,大唐虚弱,对方亡我之心不死。

    朝堂中,文臣武将心知肚明,谁也不敢与突厥撕破脸皮!

    在朝堂实力不济时,与突厥针锋相对,无异于找死。

    一旦战败,多半会变成朝廷替罪羔羊!

    一时,朝堂安静,百官沉默,杨明坤不语,沉默良久,目光转移在杨钺身上问道:“六郎,你怎么看?”

    皇上问计,杨钺避无可避,走出朝列,拱手行礼,朗声道“父皇,该出手时就出手,陈安彪帐下四名虎将,杨庆武,卢定龙,秦铭泰,武弦英各有能耐。

    难道堂堂大唐,拥兵数十万,还没有几个出色将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外敌入侵,文臣武将该齐心协力,御敌于国门之外。

    突厥与大唐敌对多年,双方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大唐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假若朝堂一再退缩,迟早会被突厥吞并。

    何况,河西军剑指长安,朝廷没有退后余地,除非灭国!”杨钺主战,向杨明坤与朝堂将领,道明大唐当前处境!

    怎么抉择,全看朝廷有多少魄力与胆识。

    杨明坤闻声,面色恶寒,灭国,局势是否当真严重到灭国。

    急问,道:“六郎,西北局势,该怎么应对河西军呢?”

    “高将军建议,最合适不过了!”杨钺道。

    “你是否有领兵想法?”杨明坤问道,这才是他最终念头。

    沙场征战,杨钺手段狠辣,能把契丹打的不敢造次。难道河西军,比契丹骑兵还强大。

    假若取胜,势必重创河西军,震慑对方,大唐有喘息机会。

    闻声,杨钺急忙道:“父皇,右武卫驻军渤海,新军尚未练成,儿臣手中无兵可调!”

    没有合适军队,杨钺不敢逞强,假若失败,局势彻底恶化,面对河西军威严,朝堂肯定把他当做替罪羔羊。

    杨明坤倒吸口冷气,再问:“可否调动渤海右武卫?”

    杨钺暗暗嘀咕,杨明坤病急乱投医,平静的道:“父皇,渤海凶险更甚西北,那里部族众多,一个个狼子野心,假若朝堂松懈,撤掉右武卫,兴许有数股势力,趁西北局势混乱闯进大唐,趁火打劫,孰轻孰重,父皇掂量?”

    (本章完)

第165章 皇上点将() 
杨钺言语,一阵见血。

    战,必须战,御敌国门之外!

    假若唐军没有舍我其谁魄力,没有钢铁纪律,没有铁胆钢骨,帝国早晚崩塌。

    朝中何人领兵?出兵多少,皆有皇上点将抉择。

    官银案后,他不会像从前,对皇上推心置腹,掏心掏肺!

    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他不关心朝堂事,不代表不救国。

    龙椅上,杨明坤耳闻杨钺言语,端起茶杯,不得不沉思起来。

    没错,陈安彪盘踞西北,拥兵数十万,切断与河套地区联系。

    与突厥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好似毒瘤,时刻威胁朝廷。

    现今,河西军夺取灵州,巩固在朔方力量,闯进关内道,剑指长安。

    朝堂再不作出反抗,长安不保!

    假若长安易主,他杨明坤肯定会变成亡国之君,遗臭千年!

    热茶饮尽,放下茶杯,杨明坤起身,神态坚定,不容置疑,直接点将,厉声吩咐:“右千牛卫大将军高孝云,率五万大军,奔赴原州。

    右武卫大将军杨钺,率五万大军前往庆州,双方合力,务必阻止河西军南下!

    右领军卫大将军牧千钧,率右领军卫前方渤海,接替右武卫驻防,不得有误。

    西北军队,杨钺为帅,高孝云为副帅,统管右武卫,右千牛卫,右卫,及左武卫,违令者,杀无赦!”

    违令者,杀无赦!

    表明皇帝将领不容拒绝。

    何况,皇上执意调遣驻军渤海的右武卫,御敌决心不容置疑。

    朝中文臣武将,不敢多言!

    军令如山,无法抗命,杨钺极其郁闷。

    移步走出朝列,站在御书房中央,沉思少许,拱手向杨明坤朗声道:“父皇,战场御敌,乃儿臣使命所在,不过,儿臣前往西北前,有三个条件。

    假若父皇应允,儿臣领军出战,假若父皇拒绝,儿臣拒绝领兵出征!”

    皇上什么性格,百官什么德行,杨钺心知肚明。

    西北御敌有多凶险,他不惧怕,却担心朝中有人从中作梗,破坏计划。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外部无法攻破,却从内部瓦解!

    当前,朝堂内部太容易出问题,领兵在外,他不得不防!

    闻声,杨明坤神情不悦,百官神情惊目。

    敌军在外,国家危亡,杨钺身为皇子,该义不容辞,慷慨扑国难。

    杨钺趁火打劫,敢提出要求,过分,实在过分。

    太子当场站出来,怒斥:“六郎,你帐下占有朝廷最多军队,河西军入侵,不思御敌,反而提出条件,是不是过分了!”

    “没错,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六哥,假若你不敢上场杀敌,臣弟率右武卫,前往西北!”蜀王杨骁亦讽刺道。

    杨钺冷笑,笑而不语,虎目睥睨,不把太子与蜀王放在眼里,耐心等待皇上表态。

    杨明坤对杨钺提议,亦极度不满,正如太子与蜀王所言,国家危难,杨钺该义无反顾领兵征战。

    不过,杨明坤对杨钺寄予厚望,不然,不会冒险撤回镇守渤海的右武卫御敌。

    暗暗压制内心怒火,和颜悦色道:“六郎,你有话直说,若成功驱逐河西军,别说三个要求,三十个要求,朕也同意。”

    杨钺观之,朗声道:“父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儿臣希望征战西北时,朝中文臣武将,包括父皇在内,切勿参与!”

    “好!”杨明坤斩钉截铁道!

    不觉得杨钺提议,有何过分之处!

    毕竟,朝中官员很少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冒然对战事指手画脚,只会让战局变得混乱!

    杨钺闻声不曾料到,杨明坤轻松答应,继续道:“河西,朔方,为大唐固有故土。

    儿臣与高将军领兵,绝非御敌,而是收回河西,朔方重镇!

    期间,不论突厥是否插手河西,朔方,儿臣希望得到父皇全力支持,直到完全收复朔方与河西两镇。”

    杨钺怀疑朝堂抗敌决心,故而提议!

    奈何,这个提议道出,满朝官员惊慌,纷纷指责杨钺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多年来,朝堂多次出兵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