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38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38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駥身高八尺,乃是一等一的神驹。泥地亦无妨。此地原名深泽,如今一路烂泥,也是够了啊。

    怎么说呢。刘备家中皆是漆木地板,院中白石铺地。街巷亦覆满青石方砖。好久都没有见过如此烂的泥路了啊。

    转过一片病恹恹的树林,容城在望。

    远远的,就见城门洞开。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站在最前排的皆是本城官吏。容城今属范阳县。从行政划分来说,是一个乡邑。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另设乡佐,协助收税。

    皆是斗食小吏。

    刘备已得知。乡啬夫(se fu)名叫马升,字志高。游徼名叫孙勉,字叔奋。

    两家交厚,皆是城中大族。

    见刘备一行人鲜衣怒马,气势如虹。心生折服,纷纷跪地行礼。

    刘备这便下马,将二人扶起。又令身后官吏父老,各自起身。

    游徼孙勉,祖上多有尚书郎、太守等高官,孙家在容城乃是一等一的豪强大族。容城屡遭水患,每次修缮城垣、道路,皆是孙氏带头出资。乡间存有美名。

    马升亦是能吏。两人相交莫逆,合力护一城百姓平安。只可惜位卑言轻,屡次上言县中,多不能纳。容城饱受摧残,设施尽毁。民众食不果腹,皆有菜色。

    临乡在北。数年前北地大水,便有容城百姓逃往楼桑。今以坐享升平,衣食无忧。然而故土难离。留在容城的百姓,亦是多数。听闻圣上御笔一挥,将容城划归少君侯名下,容城百姓欢欣鼓舞,喜极而泣者亦不在少数。

    足见生活之艰。

    亦可见少君侯赫赫重名。

1。106 巡视南境() 
城内古意盎然。许多建筑颇有燕赵耿烈之风。

    《汉书·地理志》:“初,太子丹宾养勇士,不爱后宫美女,民化以为俗,至今犹然。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亦有所长,敢于急人,燕丹遗风也。”

    刘备年少位高,自有风仪。虽未加冠,却已身长八尺。左右绣衣吏皆世之虎贲。多曾为游侠,正与容城古风相合。

    白发老者焚香于道,两侧楼阁总有怀春少女挑帘窥望。皆知容城已划归少君侯治下。如何能不欣喜。

    刘备左右看过,城内街巷虽经修缮,水淹痕迹却十分明显。

    一行人抵达官舍,阶下早有邑中官吏与三老俸酒等候。

    官舍本是容城侯府。颇有气派。年久失修,却也古意盎然。屋顶、墙壁,时有青苔野草,掺杂其间。主臣落座,乡啬夫马升这便奉上计簿。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等,皆在簿籍之上。

    刘备命左右接过,置于案上。

    褒奖寒暄之后,便问起容城水患。

    乡啬夫马升、游徼孙勉,皆祖居此地。这便将诸情娓娓道来。

    话说,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河改道南移。掘鲤淀水势变小,只剩一些支流盘据于此,经白洋淀东流入海。故白洋淀有“九河下梢”之称。所谓‘九河’乃是虚称。言指河流众多。掘鲤淀流域遂现许多连绵浅湖,浅湖随旱涝变化,时而收缩,时而扩张,大则串通成片。小则分离,乃至干涸。

    到了战国时,淀区成为“燕南陲、赵北际”军事要地。燕国在此筑有三台城、混泥城、赵国在南部筑有葛城,两国遥遥相对,虎视眈眈。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为防御秦、赵、齐入侵,燕召王又沿古黄河流经掘鲤淀之北岸。筑起一道五百余里的长城,称“燕长城”。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一能阻止淀水北泛,二可防敌国入侵。一举两得。

    前汉时,掘鲤淀曾多年枯水。今汉枯水又变丰水。出现大量游移淀泊。周围百姓饱受其害。

    容城东南,有埿水自淀中流出,注入南易水。故而时下,掘鲤淀又被称为大埿淀、小埿淀。

    历代治水,皆在疏不在堵。因势利导,将积水排出,水患可解。

    然而容城地势低洼,正是聚水之地。且掘鲤淀遍布大量游移淀泊,广而分散,无法筑坝。水患频发,却苦无良策治水。

    刘备已命苏伯携良匠实地勘察。苏伯言道,若想治容城、益昌之水,或可仿效督亢大泽。

    督亢大泽亦地势低洼。颇能聚水。治理办法不难。先通渠筑堤,将多余积水排走。剩下浅水则行圩田。水田亦颇能蓄水。则变害为利。

    刘备欣然点头。一路行来的烂泥地若皆改成水田,旱时放水,涝时蓄水。将泛滥的洪水,皆以纵横的阡陌坝埂,储存于水田之中。如此,可保容城无碍!

    烂泥地不宜种麦。索性改成水田。既能储水,又能种禾。两全其美。

    听闻刘备的述说,众人幡然醒悟。以前只想着如何疏堵。如今不妨破堤灌水。容城方五十余里,如同一个海碗。用来泄洪蓄水,再围绕城郭,筑坝圩田。碗中积水,则能变害为利。将水患化为水利。

    说干就干。

    容城有百姓三千九百六十三户,四万八千三百余口。可出劳力万余。只需遣少量侯府良匠,从旁指点便可。

    需先掘数条直沟,从大、小埿淀中引出积水。而后沿直沟南北通渠,淀水纵横如叶络,水润滋养先前的烂泥地。待水满,再行圩田,事半功倍。

    刘备有言在先。和楼桑一样,出工论天计钱。圩田后,户户可分田五十亩。不足者补足,多出者亦不削减。城中大户多出的田亩,将自行承担圩田费用。

    先挖深沟引水,再修纵横陂渠。出工还有工钱可赚,容城百姓干劲十足。

    少君侯从不白用人。

    陈逸已合计过,容城地界可得水田约六十万亩。若再围掘鲤淀造田,或能辟出百万亩良田。亩产若能有六石,亦可称鱼米之乡。

    容城既已划归临乡,当按惯例,晋升为城邑。乡啬夫马升、游徼孙勉,颇为贤良,马升可为容城丞。秩二百石。月谷三十斛,一年三百六十石。折五铢钱十万零八千。一众官吏皆有升赏。众人大喜。

    少君侯又令刺奸、贼捕入住。市楼、置楼已先行建造。容城尉一职,却无合适人选。本以为麾下猛将如云,不料等到用时方恨少。暂且以游徼孙勉代行城尉一职。从容城中募集五百青壮,前往楼桑演武场习练兵阵。再驻守容城不迟。

    古城民风淳朴,城郭皆在,四门完好。有刺奸、贼捕驻守,可保无虞。

    待临乡官袍印绶送到。择吉日,授马升为容城丞,孙勉为容城尉。大小官吏皆换上临乡官袍,气象为之一新。先前不过是斗食小吏,如今加官增俸,皆食百石以上俸禄。还有春腊二赐。境遇可谓云泥之别。自当加倍用心,恪尽职守。为少君侯打理好容城诸事。

    至于容城是否向临乡都邑那般,再建扩建一圈外城。刘备还没想好。此地人口不足是其一。圩田后亩产如何是其二。百里大泽,尚未辟全。容城水田若产量偏低,不如去造新城来得划算。

    城内杂乱无章,拥挤不堪的破屋陋巷,亦要改建。刘备已命苏伯等人细细规划。少君侯特意叮嘱,有价值的古迹一定要妥善保存,再行修复。待临乡都邑督造完毕,这便遣来容城造楼。

    容城民众皆有老宅可居。造楼并不急迫。

    引水通渠才是重中之重。最好能赶在入冬前,将城外烂泥地尽数改为水田。蓄水后再冰封,来年春暖花开,再整田备耕,不误农时。

    马升和孙勉齐来相问:容城长是何许人也?

    刘备笑答:不久便知。

    返回车轮舟,顺流而下,前往益昌城。

1。107 九河之地() 
益昌位于楼桑东南,距楼桑约二百三十五里。

    “(濩)淀水又东南,迳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迳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景帝三年匈奴六降王其一封地在涿州北,垣水北岸称“顷”。其子“婴”封地益昌县故城),王莽之有秩也。”

    大泽以南皆是并入新土。刘备不熟,便没有乘舟直达益昌城。半途登岸,沿官道南下。边走边看。

    行不多久,官道穿一古城而过。古城名叫南关城。据《九域志》载,此城乃赵武灵王所筑。听闻少君侯南下,城内官吏皆引颈而望。一路随行,将古城历史娓娓道来。

    南关城时下名叫南关乡。城中只有一条南北长街,街旁立有民居数百户。五千余口。算是一个比较大的乡邑。又行三十里,路遇一座古冢。问过附近乡民,说乃是前汉平曲侯公孙浑邪(hun ye)之墓。

    穿过护冢桑林,便是平曲城。

    问过田间老丈,得知平曲城来历。

    公孙浑邪(hun ye),北地义渠胡人,文帝时归汉。一说为西戎后裔,也有说其为匈奴种。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公孙昆邪以将军击吴、楚,助平七国之乱,以功拜陇西太守。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春四月己巳日,封平曲侯,食三千二百二十户。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坐法,免为庶人。

    《括地志》云:“平曲县故城在瀛州文安县北七十里。”《元史?地理志》亦有:“霸州治益津县有平曲水塞”的记载。

    平曲城距楼桑约一百八十里。和容城一样,皆是前汉侯国,今汉已废。再往南约五十五里,便是益昌故城。

    平曲和益昌两个侯国,辖地皆是百里。

    话说,前汉分封在临乡附近的诸侯,以胡人降将居多啊。不知是否是五胡乱华的祸根之一。

    前汉时平曲城便有三千二百二十户。今汉虽被废县,城中仍有千余户民众,人口万余。算是一座比较大的乡邑。平曲城四面环水,横竖三里。城郭完好,谯楼犹在。城内居民亦比容城百姓面色红润,炯炯有神。生活颇为安逸自在。刘备还发现,此处居民多混血。赤发黄须者,随处可见。皆身穿汉服,举止与旁人无异。乃是我大汉百姓。

    若不是此处亦是自己新增的封邑。刘备竟生出一种不忍叨扰的心绪。危巢之下无完卵。眼看大难临头,赤地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古城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平曲城官吏,亦来拜见新主。大汉朝郡国并行,划归临乡治下,并不不妥。且少君侯天下知名。北地谁人不知,又何人不晓?

    谁不愿追随明主!

    平曲城内建筑甚是规整。时有水患,却未曾伤筋动骨。毕竟是前汉封国。又曾是三千余户的大邑。筑城时不惜工本,堪称牢固。出平曲城,再南行五十里。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益昌城。

    五十里外的益昌城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和容城类似,竟也是一望无际的烂泥地。庄稼多萎靡不振。刘备下马查看,根部多泡水而烂。难有好收成。

    刘备这便问道:水从何来?

    便有一名平曲官吏,出列答曰:主公既从西淀而来,可知此处还有东淀?

    刘备反问:西淀莫非是说掘鲤淀?

    官吏答道:然也。益昌西二十五里,有武平亭。便是东淀所在。

    “莫有九十九淀。”为何此地如此多水。刘备一路行来,渐有所知。

    《汉书·天文志》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海水四溢。”《汉书·沟洫志》亦有:“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九河之地,说的便是这片淀区。

    原来。从西汉末到东汉初,渤海湾西岸发生过海侵。海水升幅一米。海面抬升,河流水泄不畅,内潴而形成湖沼。东汉以后,滹沱河、洠印A水、治河、沽水,都经附近洼淀,分流入海。此时海河水系尚未形成。于是淀区便成了各大河流汇集之所。河流淤积,积水成淀。

    近些年,更是十年九涝。

    东淀,位于济水下游,受济水泛滥而成,故又称“溢流淀”。西淀掘鲤淀之水,从济、澭等水流出,经东淀,与漳水、滏水、泜水、滹沱水汇流后,入渤海。

    难怪。

    有西淀,必有东淀。这片面积广阔的洼地,河流众多。号称‘九河之地’。

    必是善治水者,才有回天之力。

    若论治水,本朝有二人,不得不提。

    王景、王吴。

    奉命共修浚仪渠。采用“墕流法”,治理渠道,使黄河水不再为害。

    话说,西汉平帝以来,积五十余年,大河、汴河水利年久失修,水患肆虐,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遣王景治理汴渠,动用几十万士卒,从荥阳至千乘海口,长达一千多里,修渠筑堤。次年夏,完工。共费一百多亿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