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45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45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迎亲前,还有撒帐礼。此为辟邪煞,保佑新婚夫妇。由新夫家人行撒帐礼,将五色果撒到床帐里。

    此俗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将五色果撒向帐中,帐中的武帝与夫人以衣裾接往怀中,其意便在于感应五色果的生殖力量,得以早生贵子。

    接着要行送贽礼。新夫前往新妇家迎亲时,手上捧着一尊铜雁即贽礼,以送给新妇父母,表示今后对新妇诚信、尊重。

    醮子礼。新妇迎娶回来后,新夫父母正襟危坐,新夫向父母行拜礼。父亲赐酒,新夫接受赐酒一饮而尽。父亲还得向子说一些喜庆的话,才算结束醮子礼。

    交拜礼。夫妻交拜,普通齐民在青庐饰青幔的屋子内举行,刘备乃是列候,故而多用玄红二色。

    同牢礼。《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几案上设三品荤菜,这些荤菜即称为“牢”。新婚夫妇席前,摆着主食黍和稷及一些调味品,但荤菜仅有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夫妇一起食用,称为“共牢而食”。

    合卺礼。古人饭后要“酳(yin)”,就是以酒漱口,既为清洁口腔,亦有安食作用。“酳”有三次,称“三酳”。婚礼中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所谓卺,就是将匏对剖而成的瓢。新婚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同用一个葫芦喝酒,然后交换。葫芦苦涩,盛酒甘甜,意为夫妻二人从此同甘共苦。

    结发礼。即是把新夫新妇的头发各剪下一缕包在红色锦囊里,即意味两人从此是夫妻。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此乃“结发夫妻”的由来。

    一夜醒来,便是成妇之礼。

    妇见舅姑。时下,主妇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捣碎加以姜桂的干肉)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新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庙见成妇。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妇至宗庙祭告祖先,以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公孙氏身世飘零,孤苦无依。自幼虽女道山中学剑。刘备问清庙宇所在,这便遣宗人去请。不料山中古寺早已荒废。人去楼空。宗人在堂前留下刘备手书,这便返回。

    听闻公孙氏无家,老族长说可托四位学坛大儒,收为义女。

    公孙氏却摇头。

    母亲深知其性情,这便替公孙氏婉拒。

    来问刘备。刘备却笑道:天下公孙皆一家。且传我话,就说,只需是公孙,便来喝一杯喜酒。

    好个‘天下公孙皆一家’。

    少君侯名动北地。行事颇多侠气。此言一出,附近有姓公孙者,皆遣家人向楼桑而来。

1。120 不忘初心() 
“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涿县饮马巷的老宅仍在。刘备命宗人细细打扫,修缮一新。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可便宜行事。亲迎却绝不可少。明媒正娶。此时不张扬,更待何时?

    迎亲前三日,公孙氏辞别刘备母子,与两位贴身艳婢同返饮马巷旧宅。

    娶亲之日。刘备要从楼桑出发,率领迎亲队伍,前往涿县饮马巷,迎娶发妻。

    刘备与公孙氏故事,北人尽知。少时传艺,以姐弟相称。后入府中,尽心侍奉寡母。虽非出身名门世家,却也身世清白。行事坦荡,未曾有亏。远在洛阳朝堂的当今陛下,亦知公孙氏之贤名。便是与高车和亲,陛下金口玉言,封副伏罗王女为如夫人。不于公孙氏争正妻,足见一般。

    君侯麾下文武,亦多敬重。公孙氏看似孤苦无依,却获无数人望相持。刘备亦深敬爱。

    刘备接触的女性不多。家规又严。关于爱情,似懂非懂。关于夫妻,懵懵懂懂。本想做一个升平盛世中的优哉富家翁,不料乱世将至,躲无可躲。这便只能逆流而进,力挽狂澜。

    临乡侯加冠便娶妻。最欢喜的自然是一众家臣。刘备虽春秋鼎盛,然而早早诞下嫡长子,却大有裨益。君不见,我朝天子多短命,后继无人。幼君继位,无法主政。只能任由亲信干政,外戚弄权。长此以往,江河日下,朝政日非。

    早生嫡长子,临乡侯位便可平稳过渡。且刘备言传身教,嫡子长大亦是明君。

    众家臣来问,临乡伴宫既已建成,何不移居宫中举办成婚大典。

    刘备想了想,还是拒绝了。他自幼生在楼桑,日日与门前老桑为伴。断难割舍。家中那只老迈昏聩的斗鸡,竟还活着。简直是奇迹。堪称斗鸡界的老寿星。打不打鸣,还有何所谓。整日被供着,已成了和门前五丈桑比肩的奇物。

    前往饮马巷旧宅前,刘备送公孙氏登车。替她放下卷帘时,公孙氏忽问:“娶我,你可甘心?”

    刘备一愣。跟着便笑问:“少时我独自去寻姐姐学剑。寒暑易节,倾囊相授,传我毕生所学。又为我空耗韶华如此多年,姐姐可曾心有不甘?”

    “并无不甘。”公孙氏答道。

    刘备亦点头:“小弟心系姐姐,此情已融入骨髓血脉。”

    公孙氏闻言,喜极而泣。

    望着远去的安车,刘备轻声道:“刘备还是与姐姐初见时的那个刘备。”

    临乡侯轻财重义。情义无双。少时好友皆食高俸,宗人乡邻皆有照顾。敬长怀幼,体恤孤贫。得君如此,夫复何求。

    故而,不在装饰一新的临乡伴宫迎娶发妻。却选在楼桑老宅。才叫不忘初心。

    两位家丞还有老族长早有言在先。贺礼不得贵过百钱。否则皆以行赃(行贿)论罪。不超过百钱的贺礼,且又要送得体面,着实让邑中商贾绞尽脑汁,苦思不已。

    苦无办法。邑民纷纷去问楼桑令乐隐。

    “这有何难?”乐公笑道:“何不以百钱置办酒菜,摆下十里长桌,流水筵席?”

    此计大善!

    众人大喜而归,纷纷用心操持不提。

    汉朝婚礼遵循周礼,婚服为玄色黑中扬红。且并无红盖头。盖头是唐以后才渐渐流行。

    迎亲那天,刘备身穿玄色礼服,头戴三梁进贤冠。乘神驹黄駥,人马如龙。从府前出发,一行人浩浩荡荡,出西阙,前往涿县。长街左右高楼覆道内,人满为患。欢呼雀跃,高声呐喊。更有少女撒下春梅花瓣。

    刘备抱拳行礼,英姿飒爽,豪气干云。左右乃两位家丞,身后是少时好友。耿雍、崔钧、苏双、张世平,皆喜气洋洋。忽见一骑从西阙奔入。乃是千里驹青骓!马背之人,正是千里赶来的牵招。

    有识牵招者,竞相呼出其名。牵招刘备已成典故。众人这便幡然醒悟。

    少时好友皆到。只差张小胖。

    说小胖,小胖到。

    披红挂绿,还发髻上插着一枝花的赳赳猛汉,可不正是经年未见的张小胖!

    想当年就一身红配绿的肚兜,如今还是这画风。

    你才多大,就钢髯半寸。这颗金熊胆,着实霸道。

    赶在撞入队伍前,悬崖勒马。白蹄乌扬蹄止步,张小胖冲刘备咧嘴一笑:“大哥!”

    “小弟。”刘备下意识的眨了眨眼。仿佛又看到了屡屡来蹭奶的那个瓷白的小娃儿。

    少时好友皆已长大。刘备未变。好友亦未变。情义自然不曾变。

    刘备想了想,便冲随行宗人耳语几句。

    须臾,两位义弟亦拍马赶来,一路随行。

    刘备、牵招、张小胖、太史慈、黄叙,再加上率领绣衣吏护佑左右的史涣,典韦。就连两位家丞胯下,亦是鲜卑良马。

    宝马香车,气势如虹。这阵仗,北地谁人能出其右。

    北地第一豪强!

    胯下宝马,四蹄生风。十里官道,瞬息可至。若非等队中鼓瑟吹笙一干人等,早就到了。

    饶是如此,此一路也称得上‘春风得意马蹄疾’。

    北地皆知临乡侯今日大婚。涿县城门前的小吏亦一身新衣,浑身喜气。纷纷笑脸相迎,口出贺词,列队行礼。便有宗人上前打赏,各自欢喜接过不提。

    城内已是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久闻临乡侯盛名。幼时买马、学剑,城中皆有传闻。如今再见其人,怎是个英雄了得。口中啧啧有声,眼中颇多敬羡。燕赵重英雄。临乡侯割头进侯,北伐诸事,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如今功成名就,却不忘初心。着实可敬。

    此乃真英雄!

    两位义弟纵马开道。人群自行散开。黄駥一马当先,抵达饮马巷。

    旧时院落,院门大开。门前围拢着许多华服盛装儿郎。看装扮,皆与喜事相关。

    刘备抬眼一看,白马公孙亦在其间。

    未及开口,便听人群中有人高声喊道:

    “辽西公孙瓒,为长姐掌车!”

    “辽东公孙度,为长姐执雁!”

    原来,聚拢在门前的华服儿郎,皆是北地公孙!

    两位家丞,不禁齐齐变色。

    ‘天下公孙皆一家’只此一句,便引无豪雄。

    他日振臂一呼,何愁天下不应。

    主公乃真英主!

1。121 十里长筵() 
《后汉书?舆服志》:“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縠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缯,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练,采九色,禁丹紫绀。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

    公孙氏身着禁中御赐十二色锦缯重缘袍,梳锥髻,淡妆敷面,装饰从简。与二婢相伴,走出家门。先冲北地同姓盈盈一拜,又与刘氏宗人见礼,这才登上安车。

    辽西公孙瓒放下卷帘,辽东公孙度手持铜雁,二人分列左右。驱车而行。

    北地公孙皆上马,尾随其后。一队人马浩浩荡荡,折返楼桑。

    临乡侯大婚,自与一般人家不同。那些大箱小箱的陪嫁一概没有。围观人群非但不曾看轻公孙氏,反更多敬重。皆知公孙氏在刘备年少时,便常伴身侧。尽心侍奉孤母,一片丹心,倾其所有,何来余财。

    再者说,娶妻娶贤。少君侯英雄了得又岂是市井俗人能比。

    沿途路人纷纷道贺。马背上的北地公孙,皆抱拳回礼。喜笑颜开,俨然不把自己当成外人。

    自太子丹以来,燕赵豪侠辈出。民间亦颇重侠义。天下公孙皆一家。只此一句,便让人心生敬意,长吁短叹不提。

    时下盗贼蜂起,人心不古。

    多蝇营狗苟,首鼠两端之辈。自个活得卑微怯懦,便以己度人,以为天下皆如自己这般污秽不堪。却不识天下英雄。凡有听闻,亦嗤之以鼻,不以为真。

    行尸走肉,尸位素餐者,多矣。

    临乡侯和公孙氏身上聚拢多少人望,便知天下人对天下有多失望。

    待刘备从涿县返回,楼桑十里长街已摆起筵席。立在西阙下的正是老族长和四位学坛祭酒。身前矮几上摆着上好的松泉甘霖。长者赐,不敢辞。此酒一定要喝的。

    刘备下马,走到近前。双手接过,称谢后饮尽。

    走进西阙,抬头一看。只见长桌十里,各色佳肴。少时宗亲,新迁邑民,皆执酒桌旁,含笑而立。

    吕冲、魏袭悄声来报。言,所有美酒皆以试过,无毒。

    刘备亦笑着摇头,岂不知酒亦能让人中毒?

    好家伙。十里长桌,挨个喝下去……

    恩师能饮酒一石。称酒豪。刘备乃高徒,又岂能弱了恩师名头。这便作揖上前,从宗亲手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桌旁宗人皆鼓掌叫好。敬酒的长辈吞吞吐吐的唤了声:“三墩。”

    “在。”刘备回应。

    宗人猛地松了口气,不觉眼角已泛泪光:“好,好,好。”

    有道是家国天下。在宗亲眼里,刘备依旧是那个刘三墩。

    西阙到东阙五里。长桌一直沿清溪水路摆到了溪谷地。长达十里。见刘备一桌桌的敬酒,众兄弟好友皆来帮衬。平时是义弟、家丞,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今日大喜,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