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50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50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帐篷无用。入城后,牧民皆分到宅院定居。牧草之王盛名,早已由南匈奴和右北平乌桓传开。号称一次播种,半生受用。待草长,便用割草车收割,与稻草一同混合青储。牛羊食之不尽。且极易长膘。说起牛羊。乌桓和南匈奴各部,已不再年年出栏。只售羊毛。年割两次,售卖临乡,获利颇丰。

    马匹金贵。此次南下,带不走的牛羊多有捕杀,马匹却尽数带来。好在临乡侯已命阎柔、阎志,将后院猪栏改成马厩。建成之后,两座城邑,便是刘备急需的牧邑。

    除去羊毛。牛奶亦将很快风靡邑中。

    先前南匈奴和乌桓距离楼桑皆远。鲜牛奶难以及时贩来。如今常道、韩城两地就在临乡周边。水陆通畅。鲜奶旦夕可至。不知草原牛产奶量如何。食用高蛋白的苜蓿,许有增加。

    且试试看。

    有西林牧民传授鲜卑牧民苜蓿种植、收割、青储、饲养,以及熟练使用各种机械。无需几位部落大人操心。将将安顿,这便与素利、成律归二人,悄悄出发。乘车轮舟经由八丈沟水,入南巨马水路,又入濩淀水。抵达南港。

    下船换乘舫车。一路行来,各种汉家器械令人望而生畏。再入临乡城。楼高成夏,花木成畦。宛如仙境。

    又入宫城,穿过睡莲清波。拾阶而上,脱靴入室。终于见到了正主。

    弥加、阙机、骨进,伏地行礼。口呼:主公。

    临来时,素利、成律归已将各种汉家规矩,细细说来。三人暗记在心,不曾有失。

    “三位免礼。”刘备笑着伸手。

    待三人起身,刘备命艳婢送上坐席。三人称谢后,各自落座。

    虽被封为乡侯,三人却遵从草原道义,奉刘备为主。略有差别,亦不过是将‘大单于’换成‘主公’而已。

    刘备又请出副伏罗氏。以大单于赤鹿头杖视之。

    三人皆洒泪。抬头见刘备面色如常,不禁悲声低泣。

    素利、成律归纷纷用胡语相劝。三人这才止住哭声。能让三个部落大人悲伤掉泪,足见此前饱受苦难。生活之艰。

    刘备这便开口:“先前各为其主,今后便是一家。乡侯封地不大,权且安身。待他日重回草原,定有重赏。”

    重回草原!

    三人闻言,这便以头触地,齐声道:“喏!”

    三人各有精骑千余。用好,当是一臂。用不好……当然,刘备又怎么可能用不好。

    各级官吏、刺奸贼捕、能工巧匠、蒙学授业,皆出自临乡。选鲜卑族中优良者为徒。如此言传身教,待能自行管理,便将临乡一干人等全部撤回。

    麾下精骑,亦分批前往演武场修习军阵兵法。学成再回驻地。

    两地民众可自行往来。便是想客庸临乡,亦无不可。一切皆可宽,唯有犯法不可恕。刘备严令三人约束部下,不得劫掠扰民。若有发生,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三人纷纷称喏不提。

    常道、韩城二城,基础尚好。改造不难。加上有临乡一整套的体系搭建,很快便走上正轨。方城县官吏担心的汉胡不和,争斗骚乱,并未发生。两地遍种苜蓿,播种、收割,与农人无异。马匹牛羊,皆圈养在厩牢之中。亦无过境,啃食青苗。

    天长日久。周围乡亭渐渐安心。各级官吏亦长长松了口气。

    比起方城县治,二城牧人更喜走水路,往来临乡各地。八丈沟水既敢称‘八丈’,自然极为宽阔。五百石车轮舟,都能畅通无阻。客舟往来,自当更加便捷。

    鲜奶,开始在临乡各地出现。乃牛奶、马奶、羊奶混合而成。

    一开始只有胡人喜食。后渐渐流传。

    湩(dong)酪,亦开始流行。

    《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湩酪,便是奶酪。

1。130 南广阳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吃饱饭,是一切的前提。

    临乡所有的美好,皆建立在督亢粳米之上。北地一年一季的稻作,临乡上下皆严阵以待,不敢有失。便是此因。少君侯督造楼桑时,户户皆起仓楼,储粮甚多。正是知粮食的重要。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道理谁都懂,然而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囤积居奇,被天下人所恶。藏富于民,却被天下人所羡。究其原因:不患寡,只患不均。

    临乡侯早就懂了。

    有北部数城代为育秧,容城、益昌、平曲三城,加紧围淀造田。又各得田二十万亩。尤其是掘鲤淀。容城长卢俭说,还有许多地利未显。

    看似只有方圆五十余里,然若加上淀区面积,容城能轻易圩田百万亩。甚至更多。淀区实在太广。随着淀中泽水,流入圩田。水位渐渐降低,能被圩田的区域也越发广大。

    淀区新特产,又被摆上餐桌。

    白莲藕。淀中莲藕,能生六节,立起有半人之高。藕体肥大,质地细腻,浆多味甜,皮薄肉厚。切开后藕孔扁圆,周围六小孔,中间一大孔,置一昼夜,色泽不变,仍洁白如玉。

    临乡侯以督亢粳米填塞藕孔,辅以桂花酱、饴糖、蜂蜜蒸煮成的‘桂花蜜汁藕’,随即风靡邑中。与‘蜜酢桂花鱼’一起,成为两道游客必点的临乡招牌菜。

    东平舒侯弥加,一直滞留在临乡。所部两万余口,已先行赶往封邑。搭建帐篷,圈建牧场。临乡下游曾遭海浸,农田尽毁,遍地荒蒿。正好用来放牧。刘备又命有经验的农人一路随行,剔除无法食用的毒草。用割草车尽数割取后,再犁断草根,播种苜蓿。

    东平舒城在巨马水北岸。城郭大半坍塌,只剩残垣断壁。所幸地基仍在,重建不难。只不过此时刘备却顾不上重造东平舒城。

    南广阳城大建已轰轰烈烈的展开。

    南广阳城和南关城,一上一下,一西一东,恪守巨马水路。二城居中而守。又可通过纵横水网,驰援南北各城。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建城出,乃是距离北岸数里之遥的一座荒丘。居高临下,适合守备。

    坡地适建干栏重楼。有督亢在先,临乡能工驾轻就熟。木料、石材、砖瓦,皆随船运来。先掘通护城河,再将建材分别堆在东南西北四地。由坡脚开始,四面合围,逐次向上,排建重楼。

    城池在北。港口居南。港口与城池隔巨马水相望。港口亦有护城河环绕,亦建坚固堡墙。类似一座独立瓮城。

    港城便是桥头堡。

    北地种田营造,临乡侯当属第一。如此设计,必事出有因。

    学坛士子们发现。西林港、南港、南广阳港,这些与城相邻的港口,皆与城池分离。独立于外,又彼此关联。究其原因,显然是为了御敌。港口即便被毁,被占,城池亦能完好无损。可保城内民众无碍。

    再加上城中户户建有仓楼。即便遇大军围城,亦能固守。待敌人粮尽,围城自解。临乡侯未雨绸缪,以备不虞。麾下虽兵强马壮,亦做万全打算。万一战败,固守亦能耗尽敌势。

    且与一般以里、亭、乡划分的,齐民聚落不同。临乡方圆三百里之内,百姓皆城居。城外放眼望去,乃是无尽的碧水青禾,别无人家。

    正因水网纵横,民众可舟行各地,十分便捷。故而城外无邑落,只有沿官道设置的置舍、邮驿。

    舟船之利远高于车载。

    尤其是改成明轮驱动后,舟船往来更加便捷。稻作借助舟船之便,可将秧苗、秧机、割稻车、稻穗、稻草,诸如此类,整个稻作过程中所用到的物资、机械,皆可灵活转运。节省多少劳力。

    轨路无法铺设全境前,漕运实在是大爱。

    随着圩田越发深入,临近各城的沟渠水网,渐渐连在一起。若把每座城池外的水田,比作一片肥美桑叶的话。十片桑叶(十座城池)中的五、六座已连成一片巨大无比的大桑叶。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即便有强敌在上游筑坝泄洪,临乡亦完好无损!

    要多少河水,才能淹没方圆三百里的水田?

    待整个临乡的水系皆连成水网。那时,才叫旱涝保收,季季大熟。

    枯水时,淀区放水。丰水时,水田蓄水。若无百年一遇的大灾异,临乡可丰衣足食。再无后顾之忧。

    插秧机的出现,对刘备来说堪称神器。

    不算壮劳力的老农三人,便可轻松操持。日播一顷。五十亩美田,一日便可种完。再行田间管理,事半功倍。五十亩水田,田埂周围,又新挖一圈深坑。坑内蓄水,乃是为晒田时,存留稻花鱼苗。

    时下,鱼论‘头’或‘枚’。一头尺长的稻花鱼,可卖十文。一亩水田,一季能得稻花鱼百余头。

    虽比不过督亢粳米,一季却也可得钱五万余。最关键是,鱼与禾共生。无需管理,便可自行长大。禾鲤干、鱼酱能成为楼桑名产,正因其多。新谷若全部贩卖,可得钱九万。乡民却不舍得多卖。除去上缴田赋,皆囤在自家仓楼。只把前年吃不完的陈谷拿出贩卖。饶是如此,一年亦可得钱十万余。农闲时去各处工地督造新城,一月又得数千薪资。农人堪比小吏,收入颇丰。

    大建终归会完成。种田才是农人根本。屯粮惜售,也是对的。刘备楼桑老宅的自家粮仓,亦满仓。少时,母亲典当度日。如今虽为列候,却不忘旧时艰辛。

    公孙氏渐已显怀。

    刘备连睡觉皆侧身,又岂敢行房事。

    胎梦未曾透露男女。是男是女,刘备都欢喜。看公孙氏,却一心想生个男孩。嫡长子,自然非比寻常。刘备时常宽慰,让她别太在意。一胎不行,再怀二胎。徐徐图之。

    这日起床,又满而溢。公孙氏不禁心生羞愧。言道,不妨让家中艳婢夜来侍寝。

    刘备笑着拒绝,安胎为重。

    话说,这些个花枝招展的小姐姐,以前各个妩媚多姿,烟视媚行。如今刘备成年,为何一个个都端庄起来。

    唉。童年无忌。

    古人诚不欺我。

1。131 美玉生烟() 
诸如屉舟这样的扁舟,改造成车轮舟后,因船舱所限,无法用畜力驱动。只能靠人力。先前是立式踏板。后改造成后世公园游船的坐式踏板。只需一人在船尾,驱动、转向两不误。

    比起等级森严的马车,扁舟实在是方便。临乡农人,户户一艘。

    看似复杂如迷宫的水网,往来稻作的农人却成竹在胸。断不会走错。陂渠内藏排污口。来自城内的肥水,汇入沟渠,滋养农田。故年年稻作,地力却未显贫瘠。

    晒田时,田中稻花鱼皆随水流,聚入田埂周围的深坑之中。刘备很是好奇,鱼群皆聚在一起。如何只捕成鱼,却留下鱼苗?

    耿雍笑答:全凭网眼大小。

    刘备幡然醒悟。自己还是百密一疏啊。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到。

    比起稻花鱼,无人问津的清水毛蟹,年前又被临乡侯率先摆上了餐桌。正所谓‘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这些多年生的大螃蟹,实在是个顶个的丰膏肥美。上行而下效。临乡侯所做所为,势必风靡。

    六月,皇帝下诏,令公卿举之中能《古文尚书》、《毛诗》、《左传》、《谷梁传》诸经者各一人,受举者皆拜为议郎。

    崔太尉长子崔均,便在此时被举为议郎。

    议郎,郎官之一种。秦置。西汉沿置,属于光禄勋,秩比六百石,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议郎职为顾问应对,毋须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等工作。时下,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独议郎例外。其官秩也提高到六百石,并得参预朝政。

    刘备曾与右丞崔钧商议,想拜其兄长为南广阳城长。不料今被举为议郎。南广阳城长一职,苦无合适人选。

    堂议时,这便将心中忧虑说出。

    “主公,末将想保举一人。”说话之人,正是临乡尉韩猛。

    “哦?所举何人?”经年前,韩猛就曾在酒垆替刘备征辟北海一龙。虽然失败,却勇气可嘉。不知今日又举何人?

    “乃崔霸之弟,崔琰。”屯兵楼桑时,韩猛与崔霸形影不离,乃是同袍挚友。如今两人一个是楼桑尉,一个是临乡尉,虽分驻两地,却时常相聚。故而韩猛对崔霸家事,甚是清楚。

    崔琰性格朴实,刚正不阿。少时言辞迟钝,喜好击剑,崇尚武功。

    刘备怎忘了此人。这便命人快马加鞭,赶赴楼桑。将崔霸唤来。

    骑马比行舟快。

    数十里官道,未等罢议,崔霸已拍马赶到。

    这便抱拳道:“启禀主公。末将早有此意。小弟今年十八,虽未及冠,却颇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