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166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166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他欢天喜地,连连下拜。这才好言说道:永和里多皇亲贵胄。我起于微末,生怕粗通礼仪,徒惹人笑。此宅让少令自行处置。若方便的话,且代为打听下殖货里段太尉宅邸,可曾售卖?

    听闻在城郭,且又是殖货里。小黄门连连摆手,说殖货里乃是优倡商贾,贱民聚集之地。君侯千金之躯,岂能去那里。

    刘备笑道:无妨。劳烦内官如实回禀少令。本侯感激不尽。

    见刘备心意已决,小黄门只能怏怏拜别。去禁中传话不提。

    入城后,南匈奴王自去小苑门后的蛮夷邸居住。刘备若不自行购宅,亦可去鸿胪客馆居住。大鸿胪乃是掌管礼宾事务之官。

    秦及汉初曰‘典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大鸿胪。新莽改为典乐,东汉复称大鸿胪。

    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少数族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皆被视为‘国宾’,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

    如诸侯王、列侯受封或其子息嗣位、夺爵、削地;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皆是大鸿胪典掌接待礼仪。诸侯王死,大鸿胪遣使吊唁,并草制诔策「leice,叙述死者生前事迹的悼文」和谥号;藩属于汉的少数族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也皆由大鸿胪承办礼仪事务。

    郡、国遣属吏到京城上计﹐大鸿胪亦要安排馆舍。

    大鸿胪为九卿之一,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大行等属官。大行之下有治礼郎四十七人,专门管理各项具体的礼仪事务。

    消息传回临乡,自两位家丞以降,无人对刘备结义有只言片语。

    究其原因。主公乃是麒麟子也。轻财重义,善识人。先有牵招,又有太史慈,再到娄圭,今是那日在港口一刀定住典韦的英雄。

    如何叫善识人?便是说,常人皆未发现此人有何德何能时,刘备就慧眼独钟,抢先入手了啊!放到后世,妥妥的捡大漏哇!

    关羽之强,何须多说!

    若有徐庶、法正择其一,从旁辅佐,又岂能再丢荆州!

    如何结交?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诸如此类。

    对待关羽,利益、胁迫,有用吗?曹孟德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美女、赤兔,极尽所能,可曾令云长归心?得知刘备下落,这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

    试问。还有什么能比得过曹司空的高官厚禄?唯有‘情义’二字。

    故而诸如关羽这样的盖世英雄,唯有先动之以情,再徐徐晓之以理。

    试想。即便以后功成名就,天下震动。云长回想今日,又岂能背离刘备?

    何为明主?

    必有先见之明也!

    再者说,有太夫人义结金兰,美誉在前。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子。主公再结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吧。

    送回张飞和关羽的名帖,于是刘备、关于、张飞、黄叙、太史慈。五位义兄弟的排名就此定下。

    取公孙氏为妻。结义兄弟。

    此乃一脉相承。正是主公行事之风也。

    糟糠之妻不下堂,平贱之交不可忘。

    理都懂。可几人能做到?

    前有名臣宋弘。为人心善随和。一日偶遇少时之友,友自觉身卑位贱,不敢相认,然宋弘不但当面认之,还将少友安顿家中,盛情款待,其友感激倍至。

    光武帝长姐,湖阳公主新寡,光武与之斟酌,长公主言道:百官皆无中意,独倾慕于宋弘。

    帝召宋弘谈及此事。宋弘连说不可,且言明已有妻室。陛下劝道:“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

    宋弘愤然答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此便是宋弘念旧的典故。

    贵易交,富易妻。真的是人之常情吗。

    恩师家不算宽敞。且西厢已租给太学士子,东厢无法容纳,张小胖便搬去客舍与关羽同住。刘备和七婢入住。史涣领绣衣吏散居在门房、车房、阁楼之内。

    一日后,小黄门再来。带回黄门令左丰言语。黄门令说,前太尉段负罪身亡,家产充公,妻子徒边。这栋位于殖货里的宅子,早已是公产。只因位置偏僻,环境恶劣,故只行封禁,未另作他用。言外之意,无人愿意接手。若君侯执意此宅,拿去便是!

    也是。朝堂公卿又怎愿与贱民毗邻。

    刘备大喜。这便让小黄门速去传话。今日便要搬入此宅。

    小黄门的表情已然说明一切。收取钱袋时,都略显迟疑。好在一金落袖,这便振奋精神,返回禁中。不多时便带来了段府劵书,赠与刘备。又自行回去复命不提。

    听闻刘备着急搬出,师母亦来询问。

    刘备笑答,麾下百人,且多是沙场粗汉,怕搅扰了士子们清净。

    师母这便点头,放刘备离去。

    刘备辞别师母,这便携劵书,赶往洛阳令处交割宅院。

    “建阳里东有绥民里,里内有洛阳县,临渠水。”

    洛阳县治,便在东郭一处名叫绥民里的闾里之内。

    洛阳县有洛阳令。城郭便在洛阳县令管辖之内。

    此时的洛阳令,名叫周异。出身名门。家族名人众多,其从父周景、从兄周忠皆历三公高位。

    临乡侯大名,周异亦有耳闻。少复祖爵。北击鲜卑。辟田万顷,广纳流民。陛下金口称曰:吾家麒麟。

    今日得见,果然丰神如玉,气宇轩昂。

    城郭所住官宦,何其多!

    却少有人将府邸安在殖货里。这便将殖货里诸情,细细道来。刘备不时点头,连连称谢。

    见他心意已决,周异这便交割房、地劵书,将段太尉府邸,划归刘备。

    刘备称谢离去。洛阳令亲送出官舍不提。

    “大哥!”人逢喜事精神爽。昨日才结拜,今日关羽满面红光,一扫先前晦气。这便与张飞,牵马迎上来。

    “二弟、三弟。”刘备笑着点头。

    三人结伴向殖货里走去。此次不再越墙而入。不等史涣上前扣门,张飞已喊了出来:“老丈——”。

    张飞这大嗓门,振聋发聩。竟惹得院后马市内的一众牲口惊叫连连。

    不久,府门徐徐开启。见刘备三人,老丈急忙行礼。

    见他身背行囊,刘备急忙回礼:“老丈意欲何为?”

    “先前官差已来告知,老主人宅院已过给大人。”老丈笑着起身:“老朽虽老眼昏花,却也识得英雄。想必老主人亦如此想。如今了无牵挂,这便告老还乡。”

    刘备本欲挽留,老丈却引歌而去。

    “十八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向东望,泪落沾我衣……”

1。12 再见恩师() 
到底是三公之府。前后三进院落。占地颇广。不然也不会从殖货里一直伸到马市后院。

    院中广种花木。各种花木的花期,从一月到十二月,皆有。堪称四时不落之花。

    为何如此?

    刘备本以为是段太尉惜花爱花。等进入院中,登临楼阁,这才幡然醒悟。

    殖货里贱民聚居。左右多是贱业。杀猪屠狗,贩鸡沽酒,再加上后院还有个牛马市,着实恶臭无比。故用花香遮掩。

    可有办法除臭?

    刘备思前想后,唯有香樟木。

    这便让史涣外出打探,寻木材商人。若没有,这便去信辽东田韶,让他代为贩运。

    话说,刘备也是想多了。

    想我魏巍洛阳城,何物没有?

    须臾,史涣便领来豪商。又从附近觅得良匠,大张旗鼓,整修宅院。

    前后重楼,左右厢楼,附楼、角楼、门楼、阙楼,水榭,曲廊,皆换成香樟巨木。室内物什,倒无需倶如此。香气浓烈,不利睡眠。至于后世传说香樟易流产,乃是流言。不足为信。

    改造循序渐进。先改最恶劣的后院。再改中庭,最后改前院。单单空气尚好的前院,便足够刘备等人安身。卫士入住角楼、阙楼、门楼驻防。

    想来想去,把辅汉将军的匾额悬在了门前。而非临乡侯府。

    刘备还发现。之所以臭气熏天,乃因下水不通所致。往来殖货里的多是重车。路面屡遭碾压,早已破碎不堪。官府年年修,却年年碎。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花相似。也难为段太尉了。

    刘备在修造楼桑时,市中街道亦曾遭重车碾碎。后改成混入铜铁矿粉的加固陶管,这才经起碾压。

    想到这里,这便去信右丞崔钧。让崔家商队贩运临乡水洗设施前来洛阳,想了想,又让侯府良匠随船前来,改造府中水洗喷淋设施。以临乡的技术规程来说,除去下水管网,需改造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是如厕。刘备仍在马车上解决,而不去后院茅房。

    恩师终得返。

    刘备这才得知缘由。

    原来。立后大典之后,陛下便乘兴下令修建罼[bi]圭苑、灵昆苑。

    司徒杨赐上书劝阻:“陛下应遵守历代先王制定的制度。先帝们左开辟鸿池,右兴上林苑,既不算奢侈,也不算十分节约,正好符合礼仪法度。而今多增城郊之地,辟为皇家苑囿。便要破坏肥沃的土地,荒废田园,把农民驱逐出去用来畜养飞禽走兽。不符合爱民如子的古训。况且现在城外的皇家苑囿已有五六个之多,足够陛下任情游乐,满足‘四季田猎’[春蒐[sou]、夏苗、秋狝[xian]、冬狩]所需。应好好回想一下夏禹宫室简陋,文帝拒建露台的本意,体恤市井小民的辛苦。”

    司徒杨赐搬出文帝来告诫陛下,要多学习先皇爱惜民力,拒绝修建露台的崇高事迹。

    皇帝听了深受触动。本已打算停止兴建。又询问侍中任芝、乐松的意见。二人回曰:“过去,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人们尚且认为太小;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只有五里,人们却认为太大。现今如果陛下和老百姓共同享用,对政事没有什么妨害。”灵帝闻之大喜,便下令在城南小苑门外兴建二苑。

    附近乡民皆被赶出家园,另行安置不提。

    杨赐,便是先前把陛下与桓帝相比。被陛下称‘死后必引来大鸟’之人。

    见过恩师。又见关门弟子刘晔。经年未见,知行倍增。已被破格录入太学。

    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在洛阳城东南,开阳门外兴建太学。明帝还曾亲赴太学讲经。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太学生人数多至三万。熹平四年[175年],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于途。

    太学生亦参与评论政事。清流党人亦以太学为基,与宦官争斗。深得太学生们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亦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学生遭到禁锢。熹平元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一千余人。

    段太尉亦染太学生之血。故被党人所恶。

    刘晔唤刘备大师兄。刘备亦叫他小师弟。

    久居朝堂,恩师眉宇间颇多郁结。见到刘备,终得一笑。作为门下首徒,刘备自是最令恩师满意的弟子。这便破例问了许多家常。刘备将恩师走后临乡的诸多变化,娓娓道来。

    听闻临乡广纳流民,人口已破百万。恩师甚喜。又问田亩可足够?

    刘备便将圩田诸事,合盘说出。又说,今年已圩田六百万亩。明年或可得八百万亩良田。若以均产六石计,可入新谷四千八百万石。

    足够百万人吃喝。

    恩师甚是欣慰。

    又道,朝政日非,君子更不能独善其身。若无掣肘,陛下身边皆是奸佞之徒,又岂能不受其蛊惑。正如此次兴罼圭苑、灵昆苑。若无司徒杨赐谏言,陛下必然大兴土木。最后虽亦兴建,可规模已比先前大为减小。看似司徒杨赐的劝谏未起到效果,实则不然。

    刘备轻轻点头。

    说着,恩师又提及西邸卖官。

    问刘备,如何看待。

    刘备想了想道:正如杨司徒之劝谏。虽未尽全功,却仍见其效。想必让陛下不卖官,几无可能。若因势利导,或许能将卖官鬻爵的影响降到最低。

    恩师欣然点头:你且细细道来。

    刘备暗忖片刻,这便将心中所想娓娓道来。

    刘晔陪坐身侧,闻刘备所言,不禁暗自揣测。

    见恩师目光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