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21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21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违反这些罪名,自然受到严厉制裁。

    正如这些罪名拟定的目的,都是防上不防下,防亲不防疏一样。

    在朝廷看来,最大内患始终是,诸侯。

    然,今时亦不同往日。

    狼烟四起,贼反不断。朝廷权力日削,而州郡权力日涨。一些封疆大吏和地方豪强在府第、宅居上的逾制,尤为严重。朝廷心有余而力不足。民间更是筑墙结社以自守。

    总之,民不举,官不究。

    别说什么封疆大吏,地主豪强。刘小胖连个小地主都算不上啊!

    谁有闲暇去查他?

    再说,村中皆同族,还有谁去揭发?

    《四民月令》:“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

    阳气渐生,万物复苏。

    惊蛰刚过,刘备家的后院就支起数个箭靶。族中弓马第一的三叔,正督促刘小胖练习射术。院中积雪,已被宗人帮忙清除。太阳一晒,砖地即干。

    二石的匈奴弓,刘备能勉强拉开。三叔见他太过吃力,于是就换了练习用的木弓。和公孙氏传授他的双手剑击术一样,这个时候训练的,多是熟练度。

    至于速度、劲道,待刘备成人,自会足够。

    自打沉石开荒、传制垫之术,宗人早已不拿他当孩童看待。老族长遂让三叔悉心传授,不可有一日之疏。

    早晚必复爵。本是一句童言无忌。然,刘氏宗人渐渐都信了。

    不是天生刘三墩,又岂能懂这些匠造奇术?

    熟读《四民月令》后,刘备茅塞顿开。比如他就知道:“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从正月到六月,都不宜伐木。正是昆虫繁殖季节,木必生虫。

    现在改造老宅,显然不合时宜。

1。39 汉风速递() 
月初,刘备收到了崔钧寄来的一封手札。

    交代了燕尾八面矛送与牵招的前后诸情,又说他父亲崔烈,也想要一张床垫。

    这有何难?

    只是坚冰未融,河道不通。如何能送?

    母亲笑言,这有何难。

    托老族长传话,邮卒不日便来。

    只见那邮卒,头戴赤巾,佩红套袖,身背赤白文书囊,往来奔走,健步如飞,十分醒目。

    原来,此时的邮传不要太发达!

    便是想寄一封信去国外,也行!

    咱不是有丝路么?

    此时统称‘邮驿’。又细分为‘邮’、‘亭’、‘驿’、‘传’。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传)。‘驿’与‘传’级别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载具:‘传’用车,‘驿’用马。

    邮驿由州、郡、县三级管理。郡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吏,便是大名鼎鼎的‘督邮’。不仅主管邮书,还兼管督察长吏。是个实权官吏。

    ‘信吏’、‘邮卒’统一着装。‘马传’日行三四百里,‘车传’可行七十。速度很快。

    也无须担心逾期。

    有“日限奉书,不及以失期,毋状,当坐罪留。”的律条。

    投递方式有三:‘邮行’、‘马行’、‘驰行’。邮行,就是指邮卒步行。马行,就是骑马传行。驰行,就是驾车驰行。

    无论何种方式,传信都是接棒而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之间的邮卒,往来接力。

    这个时代的邮驿,只传送公文和官府物件。不对民间开放。

    民间书信往来,多托付亲友、商队捎带。好在,刘备九叔公是本村里魁,勉强能唤动邮卒。里魁应是没有俸禄的。就刘备所知,在汉代的官秩中,最低一级是‘佐史’。月俸八斛,称斗食。约莫‘乡佐’,就在佐史之列。其上为‘少吏’,月俸谷十六斛。

    之所以邮卒来得晚,另一个原因是刘备所寄之物,属于大件。

    百斤重物,数尺见方。‘邮行’、‘马行’都不行。只能用车行。

    私邮价格不菲。

    好在刘备付得起。

    填写上‘建宁元年二月初五,涿郡涿县陆城亭刘备,邮安平国安平县东城亭崔钧。北书(在北地往来的书信),驰行。’的表单,又付上足量邮资,人生第一份包裹,顺利寄出。

    目送马车驶出村口,刘备不禁感叹。眼前这个时代,实在是有太多意料之外。

    春分刚过,家中所雇宗人,便备耕、通渠,开始了新一年的稻作。

    在匠人的督导下,族中子弟也造出了第一批床垫。堆放在宗祠之内。

    待到雪化路通,刘备准备先送到老鸦渡,由耿雍和崔钧帮忙贩卖。这种软硬适中,透气排汗,防霉抗蛀之纯天然养生床垫,之所以深受崔氏二老喜欢。正因二人年老体衰,骨质疏松。床榻不宜过软,也不宜过硬。硬了浑身红肿,软了腰酸背痛。不软不硬,谓之适中也。

    麻垫的出现,不啻喜从天降。

    天下名士们的福音。

    前堂矮几。

    伴着铜炉送来的暖烟,刘备正仔细观看着老工匠送来的老宅扩修图板。

    图板上最醒目的建筑有两座。一座是望楼,一座就是仓楼。

    望楼就是后世的瞭望塔。仓楼便是存粮的仓库。

    一个用来预警,一个用来储粮。

    对豪强地主来说,此二物,事关生死存亡,乃重中之重。

    望楼,刘备已在后院建了一座。平时无用,偶尔上去登高野望,也是一时兴趣所致。预警功能几乎没有。家中只母子二人和公孙氏,做饭喂马都要亲力亲为,哪有多余人手做这些。再说,自家也没什么好让贼人惦记。

    话说,女刺客多日未见,还真有些想念呢。

    四个角楼倒是设计的不错。前堂由现在的重檐大屋,改成两层重楼。与四周角楼由建在墙上的廊桥相连。后堂变成中庭。起三层重楼。然后才是后院。后院主楼和前楼一样,亦是两层。

    二三二的重楼布局。

    院中还有水井、农田、马厩、牛牢、鸡埘等,分布其中。

    刘备觉得农田可以不用。只需把仓楼建大,多存粮便是。反正家中只三口人。

    改成一座三层连阁式仓楼,最好。

    “三月,可利沟渎,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这也是《四民月令》上的记载。

    清明后,家中所雇宗人,开始犁、耖、耙,细细打理秧田。

    所以说,通读此书后,结合原有经验,刘备已能有条不紊的安排自家的生产生活。这本书,实在是太强大。

    要说崔尚书曾久在地方,颇知民情疾苦,能解民寒苦。

    为五原太守时,地虽利种麻,民间却不知纺织。百姓无冬衣,卧草而居。见官时则‘衣草而出’(睡在草窝,浑身沾满麦秸)。崔寔变卖积蓄,得钱二十余万,购买器具,聘请良师,受以植麻、纺织诸技,民得以免寒苦。

    也正因如此贤能,方才写出《四民月令》吧。

    刘备寄去的床垫,崔钧已收到。崔父试过,称之曰‘奇物’。大加赞赏。不但令崔钧送来不菲的钱银礼物,还手书了‘楼桑锦垫,妙不可言’八个汉隶,一并送来。

    崔烈何许人?

    天下名士!

    手书等同于担保。从此以往,楼桑锦垫便可天下名扬!

    崔钧见刘备没有拒绝其父所赠,不禁暗自松了口气。这个细节,却被刘备无意瞥见。

    细细一想,不禁莞尔。

    刘备那日去送麻垫、果冻,尚书崔寔便欣然手书‘果仙冻,涿县刘’以示赞赏。想必在朝中做官的崔烈也有耳闻,便向崔钧打听了刘备诸事。或许那日崔钧来信,为其父讨要麻垫,并非崔烈本意。而是作为儿子的崔钧之意。

    寄去安平崔家田庄后,崔钧又转寄给洛阳为官的其父崔烈。路远时长。所以过了一月有余,崔钧才送来回礼。

    之所以送来手书,除了麻垫确实舒适外,也有不让从弟崔寔题字,专美于前的心思。

    崔寔题了六字,他便题了八字。便是从字数上,也要压过一头。

    世家子弟,斗而不破。

    有趣。

    这里面最大的诱因是,崔寔都题字了,崔烈焉能不题?

    有了崔家二老的题字担保,刘备的麻垫和果冻,必将大卖。

    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便留崔钧客居数日,为崔氏二老制备两盒果冻捎回。

    院外桑果已有早熟。

    刘备唤来族中兄弟,上树取果。崔钧知其心意,也来树下帮忙。树上树下,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听闻是安平贵客,老族长也赶了过来,与崔钧会话树下。崔钧言行举止,落落大方,端方合度,颇多世家风范。

    老族长甚喜。

    喜从何来?

    吾家麒麟子,能识人,善交友。焉能不喜?

1。40 蜜蜂分箱() 
将采摘的桑葚洗净煮熟,熬制成酱。加入肉皮白汤,辅以蜂蜜调味。三日后乃成。

    桑果仙冻,二老一人一盒。

    蜂蜜本就防腐。刘备又用蜂蜡密封,以绝空气。果盒缝隙亦用蜡密闭。确定无误,这才交由崔钧带回。

    路上多泥泞,崔钧此来轻车简从。与三五侍卫,一人一马。生怕果冻久之生腐,崔钧不敢耽误,与刘备辞行,这便打马而去。一队人鲜衣怒马,穿村而过,一溜烟的消失在远处。

    “四月立夏后,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禾,可种胡麻,可种大小豆。”

    立夏之后,刘备家雇佣的宗人,便开始整理秧厢,浸种、晒种、播种。犁、耖、耙寄秧田,拔小块、栽寄秧,厢田育种。待稻苗长成,便可移栽插秧。这是水稻种植很关键的步骤,不得有半点疏忽。

    育秧不好,收成又岂能好。

    早晨起来,忽听前院嗡嗡作响。推门一看,只见一群乌压压的蜂团,正旋在当院。在蜂群下方的地砖上,还匍匐着一只胖大的蜂王。

    蜜蜂分箱!

    蜂箱已有新王。老王这便带着自己的蜂群,移出或是被赶出了蜂箱。

    赶紧分箱!

    刘备这便找来工匠,另起一木箱。

    午后时分,先在新箱中安置好巢础和巢框,再往箱中涂抹蜂蜡和蜂蜜,将落地的蜂王小心移入。不久,盘旋在院中的蜜蜂便纷纷归巢,暮时,多半已入新箱。

    刘备这才松了口气。好在处置妥当。不然老王必死,蜂群尽散。

    又等三日,见新箱时有蜜蜂出入,分箱才算完成。刘备担心老箱生有巢虫,打看一观,一切如常。这才彻底放心。要说,就连这个时代的昆虫都比后世坚强。

    两箱蜜蜂,产蜜加倍。由一生二难,由二生四易。由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此反复,刘备不久就能有一个产量可观的蜂场。

    然而场地?

    难不成也学那位高士姜岐去隐居。

    这可不行。先别说刘备母子,便是楼桑宗族也断然不会放他离去。

    是了,后院还要再建一栋蜂房。

    养蜂这件事,在当下很是重要。君不见一个会养蜜蜂的高士,竟有数千户追随于他!

    只需说刘备能养蜂,最近乡里必扶老携幼,争相附之。

    蜂房,就像母亲不忍杀害的斗鸡一样,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工匠们人多地少。平日里除了那些许的农活,大半时间都被各家唤来修葺房屋,打造家居。空闲的时候,会去宗祠领取资材,制造麻垫。因麻垫外裹蜀锦,被崔烈称之为锦垫。别说,一字之差,档次明显上去了啊。

    一张锦垫的成本,需一千五百钱。

    这可不是工匠们能够承受的负担。宗祠内的资材,都是刘备托耿雍代买。所以堆在祠堂内的锦垫,都属于刘备。和宗人约定,做一垫,可得薪资百钱。

    宗人熟能生巧,五日可成一垫。如此算来,一月可得六百钱。绝对是一笔大进项。

    此时的刘备,已对五铢钱的购买力,有了深刻的认知。话说,祖父为县令时的年俸,换算成铜钱是三十余万。参考一座普通房宅不过万钱,足见祖上收入之丰厚。很轻松就能积攒下一笔修建老宅的钱。后世一提刘备,便会想到织席贩履。想当然的以为他家境贫寒。

    其实不然。

    虽有名士手书,可时日尚短,锦垫未能在北地广为流传。如今多是二崔的族亲好友,托人代买。这也算是名士效应的体现。

    一月下来,卖出十张有余,得钱数万。

    族人喜获工钱,倍加努力。老族长也喜笑颜开,点头称善。刘氏复兴,指日可待。

    将崔烈手书刻板拓印,交由耿雍托送往蜀地商家,以后定制的蜀锦,将统统把‘大长乐明光承福受右(佑)’的铭文,改成‘楼桑锦垫,妙不可言’。

    刘备生怕自作主张,绣在蜀锦上的赠字,惹恼了名士。便将蜀商送来的绣着‘楼桑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