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备的日常 >

第40部分

刘备的日常-第40部分

小说: 刘备的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对孰错,刘备不想评论。站在家天下的汉室宗亲的角度来说,这不过是帝王的平衡之术。谁家做大,便打压谁家。谁家势弱,便扶植谁家。如此左右平衡,才能令社稷不倒。

    陈逸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将自己的身世向刘备和盘托出。未必没有拉拢示好之意。日常他也能觉察到,刘备族人并不与他交心。便是与他同堂上课的刘备族中兄弟,平日也颇多猜忌。想着还要在此久居,陈逸这才迫不及待,选择此时与刘备交底。

    太傅陈蕃,世之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即便被害,也声名不坠。依陈逸所想,即便是冲着太傅之子的名头,刘备也定会护他周全。

    想法没错。

    可刘备在意的,却是他身边的崔霸。

    听说那晚有几名不长眼的流寇,被他用双钩镰枪迎头拍碎。以至于枭首时都下不了刀。刘备就知他是一力降十会的猛将。只是为何没能青史留名?

    这便盛情邀请陈逸和崔霸到家中做客。

    陈逸推迟不去,逼急只说刘备能否给他奴仆婢女数人。

    陈逸世家公子。从小锦衣玉食,被人伺候惯了。如今突遭变故,身边只有崔霸一人,生活诸多不便。以前还能坚忍苦熬。如今朝廷大赦天下,再无人追捕。这便动了心思。

    奴仆,刘备家确实没有。他也曾听说县中常有售卖,这便满口应承下来。

1。75 一钱太守() 
此时的奴仆,有官奴和私奴两种。

    官奴的来源,主要为罪人和俘虏。私奴多因苛捐杂税沦为奴隶。官府租税压迫、商人高利盘剥,贫困无所依,只好卖儿卖女,或自卖为奴。

    赘子、赘妻,是自卖为奴的常见形式。除此之外,略卖(劫掠贩卖)也是私奴的一个重要来源。

    为区别奴隶和良民,奴隶要髡钳(剃发,用铁圈束颈),穿赭衣(赤褐色衣服)。奴隶和牛马一样,可放在栏中,在市场上公开售卖。一般情况下,奴隶世代为奴。奴隶的子女,所谓奴产子,亦是奴隶。

    汉律对奴隶亦有保护。诸如私杀奴隶、淫官奴婢皆有罪。

    奴隶获得自由有三种方式:皇帝诏令赦免。家主自行放免。奴隶自赎。

    重获自由的奴隶,和齐民一样可以作官,也可封侯成为贵族。奴隶不仅受汉律保护,且还有翻身之日,是当下最大的特点。

    刘备在涿县马市,就曾见过与牛马一同关押在牢中的奴隶。这些被略卖为奴的,都是来自北疆的乌桓、匈奴、鲜卑等异族。

    蓄奴这种事,刘备懒得去做。毕竟有一缕后世之魂。便手书一封,只说要买些家奴婢女,让辽东田氏商肆的主事,代为操办。唯一要求,须出身清白。

    只是他心中如何做想,别人又岂能知道?楼桑少君亲书一封,托田氏蓄奴,岂是小事?主事不敢怠慢,立刻六百里传书辽东田氏家主,田韶。且听家主定夺。

    背后种种,刘备也不知晓。

    事情往往就是走着走着,便走了样。

    冰雪消融,春暖花开。

    便有一辆马车驶入村中,直奔校馆而去。

    刘备晚上授业,白天并不在馆中。等恩师使人来唤,这才急急忙赶往校馆。

    后院精舍。

    来客正在堂内与恩师说话。刘备长揖行礼,脱鞋入室。走到恩师侧后的麻垫,跪坐下来。

    恩师遂向刘备介绍。对面的长须老者,名叫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当世名臣,汉室宗亲。为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之后。跪坐在身侧,目光炯炯,颇有风采的短须青年,正是其子刘繇(yao),字正礼。

    刘宠年轻时,举孝廉,任东平陵县令,有仁政。之后连续担任豫章、会稽太守。后升职入京,山阴县有五位须眉皓白的老者,特意从乡下远来送行,每人带铜钱百文赠送与他。刘宠不肯接受,只是从铜钱中挑选一枚最大的收下。因此获得“一钱太守”之美名。

    建宁二年六月,升任太尉。十一月,又因日食被免,遂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清廉朴素,家无余财。

    这些,都是后来从崔钧那里得知的。

    眼下刘备最想知道的是,他们为何要远赴楼桑,还指名要见我?

    “真吾家麒麟子也!”将刘备打量一番,刘宠抚须笑道。

    原来如此。

    刘宠也是汉室宗亲。听闻刘备诸事,这便前来一探。和卢植、崔寔等人心思一样,便是要亲眼看看刘备其人。是不是汉室麒麟子!

    刘备没进来前,刘宠已从恩师卢植口中,听说了许多事。又见刘备人如其名,这才口出溢美之词。

    讲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汉代,因日食、地震等天灾罢官,是很正当的理由。位列三公却惹来天怒人怨,自然要罢官。毕竟久历官场,同僚下属还是有的。即便不在其位,对朝政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年初,恩师卢植说,要去试一试,看能不能令刘备得偿所愿。所谓‘得偿所愿’,自然是指‘早晚必复爵’。

    客套数句之后,刘宠说到了重点:“年前我托书朝上故交,为你谋复爵一事。不久前,洛阳有信来。说,天使(使者)不日便到。想必复爵在望。”

    恩师卢植所托之人,是他?

    心有疑虑,刘备却不曾失礼。这便谢过。

    “何不走仕途?”刘宠又问。

    刘备答道:“复爵乃宗族大事。至于封侯还是拜官,殊途同归,并无异同。”

    “殊途同归。”刘宠自顾自的重复一遍。一直在父亲身后屏气凝神,岿然不动的刘繇,此时却冷不丁的看了刘备一眼。

    “没错。天下事,皆都殊途而同归。”刘宠领悟到的,显然比刘备更深刻。

    恩师卢植难得开口:“楼桑虽小,却大有乾坤。兄可盘桓数日,必有惊喜。”

    “如此,也好。”刘宠点头一笑。

    校馆占地广阔。分前后两院。前院居中是学堂,两侧为学生宿馆(宿舍)。后院广植花木,又筑假山池塘,亭台楼榭。围以重楼精舍,房间颇多。刘备本是为恩师一家预备。不料恩师只身前来,未携家眷。

    房舍多空置。刘备命宗人打扫出左厢客舍,供刘宠父子暂住。

    刘宠远涉而来,年老体衰。坐不多久便生倦意。卢植这便遣刘备离去,将刘宠父子送入客舍。

    不等刘备走远,又把他唤回。从袖中取出钱袋,让刘备去买些酒菜。

    深知恩师脾气,刘备不敢多言。这便老实接过,去街市沽酒买菜,置备筵席。

    出院碰上返回的公孙瓒一干人等。左右多是他的亲族朋友。毕竟是贵族公子。父亲怕他在外受苦,便派遣族中子弟,前来陪读。见到刘备,公孙瓒表情似有些僵硬。见刘备嬉笑如常,这才化去心结,与他重归于好。

    数年前的买马童子,如今已成为楼桑少君,天下知名。而他公孙瓒,还是那个籍籍无名的公孙,瓒。

    身份的转变,是公孙瓒心结难解的病根。

    听刘备口呼兄长,公孙瓒大为感动。心中自惭,对刘备更胜从前。

    说起市中美食,公孙瓒若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这便领着刘备穿街过巷,逐一买来。身后跟班,人手一包,浩浩荡荡的杀回校馆。

    不多久,一场丰盛的筵席,便被二人联手摆满后堂。

    公孙瓒和刘备,是卢植门下两个最优秀的弟子。公孙瓒机智善辩,勇猛尚武。深得恩师卢植喜欢。刘备更不用说。乃未来之帝星!

    待恩师陪洗漱一新的刘宠父子返回,刘备和公孙瓒正拱手立于廊下。

    见二人皆是年轻才俊,刘宠大加赞叹。为恩师挣回不少脸面。

    宾主落座。好酒美食,推杯换盏。刘备二人执弟子礼,跪立在侧悉心服侍。恩师与刘宠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气氛热烈。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多久,父子二人便被恩师放倒。

    开玩笑,恩师虽不喜做辞赋,却能饮酒一石。

    活脱脱的大酒豪。

    刘宠父子岂是对手。

    这便撤筵,又令刘备二人将刘宠父子扶入客舍酣睡不提。

    忙活了大半天,刘备和公孙瓒出门前,相视一笑。

    眼中皆露出一抹轻松。

1。76 洛阳来使() 
返回家中,公孙氏言有客到。

    说着,还指了指头顶。刘备心领神会。这便一路爬到顶楼。果然,换了身正常装束的女刺客,正与女道对面而坐。吃着美味可口的果仙冻。

    七楼还是有些高,连续攀爬颇费力气。不如装一部升梯?

    嗯,技术完全没有问题。

    不曾想,女刺客此来,也是为洛阳使者。

    “小弟可知,数月来,朝廷因你而不得安生。”

    “弟未知也。”刘备跪坐到两人身侧。

    “先有司徒崔烈,后有御史刘陶,你师卢植也托人说项。前前后后,林林总总,半个朝堂都被惊动。”女刺客叹了口气:“哦,还有家翁,也让朝中密友为你进言。你,切莫介怀。”

    “无妨。”刘备没想到,背后势力如此庞杂。不仅朝堂,连禁中宦官也有人替他说项。

    “如此,事情却复杂了。”说话的是女道:“此三方,哪一方进言,事都能成。然,三方皆去进言,此事难成。”

    女道说的很有道理。

    一个亭侯,本在皇帝眼中,实在是小之又小。给了也就给了。如今却有各色人等,连番前来讨要。皇帝反倒不想给了。平日里斗来斗去,彼此针锋相对,都看对方不顺眼的宦官和大臣,今却同为一件事而来。奇不奇怪?反常则妖,皇帝自会谨慎。

    女刺客也想到了:“人多嘴杂,反倒不美。”

    刘备吁了口气:“早晚必复爵。或早或晚,不急一时。”

    “你能看开便好。”女刺客安慰道。

    刘备家居于村中东南。登高望远,楼桑村尽收眼底。尤其是那条沿西北通往东南的清溪,正被十字长梁飞架。桥梁上楼阁群起,蔚为壮观。

    “这便是顺阳卫之居所?”女刺客指着桥楼问道。

    “正是。”刘备指着一座建造中的桥楼,解释道:“以十字梁中央为轴,起五座高楼。前后为门楼、左右为附楼。中央为主楼。门楼多被改成商肆,所以沿清溪两岸,会有两道热闹的街市。”

    女刺客点了点头:“官道有东、南、西,三个入口。清溪又有西北、东南二出口。如此一来,楼桑共有五个缺口。此五缺,乃是楼桑命门。小弟需小心提防。”

    女刺客是在提醒刘备,应建‘邑门’以自守。

    如今只设门阙,而无门楼,车马行人往来自由,太过危险。

    刘备指着扼守在清溪上游的港口,以及下游最后一座桥楼连接着的桥头堡说道:“姐姐且放心,我已有准备。”

    水面无虞,然而路上呢?

    刘备笑着眨眼,只说容小弟先卖个关子。

    楼桑本是个聚落。却被女刺客称为‘邑’。

    所谓‘邑’,商、周时代‘野以邑名’,乡野民居按邻里编户,围垣设门,构成邑。《周礼·地官》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的记载,邑的建制,乃以井田为基础。《汉书·食货志》上说,春天时,耕者皆到田间去,田中有庐,春夏可居。秋后农事歇闲,‘冬则毕入干邑’,归于邑中居住。邑中房屋有高墙环绕,早晚邑门紧闭,还有乡勇放哨站岗。

    邑,低于县的一级。类似于后世的‘镇’一级。乡和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镇的建制偏向城市。乡则偏向农村。才有乡村、城镇之分。

    乡和镇,并非规模大小,而是偏向于繁华程度。所谓繁华,就是指:人口聚集、商业发达、文化昌盛,百业兴旺等等。

    从繁华程度上说,楼桑邨(村)已经是‘楼桑邑’了。

    车行一日,不过七十里。

    从洛阳到涿县的千余里路。没有月余,无法抵达。慢慢等着便是。

    洛阳来使的消息,刘备没有外传。只告诉了母亲、族亲和老族长数人。别人还好,倒是老族长整日过的提心吊胆,生怕中间出了什么意外,或是洪水阻断,或是路遇山贼,总担心使者未能平安抵达。

    刘备劝了也是无用。

    想着刘氏宗人,自祖上失爵,千辛万苦才失而复得。其中艰险,又是一两句话能够道尽?

    开春后,工匠和青壮就开始了桥楼的建造。趁着清溪坚冰未融,直接将脚手架搭在了冰面。如此事倍功半,进展很快。待河面解冻,全部的桥梁框架均已完工。只需在十字桥梁上,起一座座高楼,顺阳卫便能搬入新居。

    家具物什早已造好。吃穿用度也准备齐全。

    建好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